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2-07-14 09:43兰春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兰春霞

摘  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指导思想,以高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为例,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探究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与举措,将原先的任务型课程设计改革为基于课程思政的任务型课程,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3-008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纲要》指出,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点,在所有的高校的所有学科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党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信息技术应用”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大一新生。高职学生生源类型多样,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多数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对学习信心不足,对人生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在学习中缺乏自控能力,遇到问题有畏难情绪,缺乏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他们正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刻,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何将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使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術应用课程负责人和团队一直潜心研究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到“游戏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到“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再到“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一直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从2016年至今,一直在开展课程思政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2017年,课程负责人主持开展的高职“信息技术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获得浙江省首届翻转课堂案例大赛特等奖。2020年浙江省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评选结果一等奖;2021年校课程思政微课比赛一等奖并入选浙江省课程思政优秀微课案例。因此,也积累了一些相关教学改革的成果,使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融入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提高课程团队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真正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有效提升育人水平。这就要求团队教师有思政意识和能力,对思政理论要吃透,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倾向于技能实操,较难与思政教育相联系。部分任课教师自身缺乏对思政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没有从课程顶层设计开始考虑课程思政如何有效融入,导致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缺乏体系,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两张皮”现象,亟需提高课程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二)重新规划梳理课程整体设计

传统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的操作技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传授,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设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基于项目任务达成的,在目标的设定、任务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过程中没有系统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没有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仅仅是一门技能传授的课程。因此,课程的整体设计缺乏思政灵魂,无法发挥课程的育人功效,无法满足新时代对课程的要求。

(三)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贯穿“全过程育人”理念

原先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翻转教学模式,以课程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各个环节都缺乏德育的融入,没有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的教学资源——微课,在设计中也缺少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要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增强课程知识性、人文性和时代性。以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设计课程思政,而不是“课程+思政”的简单叠加。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既考察知识教育的真理性,也把握价值教育的导向性;既考察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也要契合学生成人的追求。遵循课程内在规律性,激发课程本身的育德潜质,回归教育本质,完成育人使命。

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有:(1)启发式教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用信息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2)案例教学。通过选取富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自然融入爱校、爱家乡、民族自豪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价值取向、文化素养等德育内容,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3)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过程贯穿“做中学”理念,在技能的训练习得过程中,对应融入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需要反复体验感悟才能培养起来的思政点,构建 “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线。(4)翻转教学。利用微课构建课程思政在线课程,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前自学、课上教学和课后拓展环节,开展翻转教学,把思政育人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全过程。

三、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一)提升课程团队教师的思政意识

为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团队教师的思政德育意识,特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课程团队,定期组织课程团队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理论内容,并开展团队研讨活动,要求对相关的思政理论吃得透、拿得准,提升教师个人政治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一起研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更好地确立课程的思政目标,挖掘和应用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对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点,及时组织交流研讨,商量改进措施,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做到严谨贴切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逐步提高团队教师的“大思政”意识。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整体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共36学时,2学分。在之前任务型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课程整体设计,重点从课程总体目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项目任务设计、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深挖课程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入有关课程思政的教育素材,并给出与本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重新设计课程思政微课视频。比如:Word高级应用模块的邮件合并内容,结合课程思政确立的思政目标:(1)通过邮件合并的讲解和操作,渗入效率和创新意识 ,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2)通过分节符的应用,实现一页多份文档打印,渗入节能环保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学项目设计可以是十九届六中全会会议邀请函制作。教学评价方面,从学习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考勤、作业等具体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和思政元素的结合如表1所示。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单元设计

贯穿“全过程育人”理念,在原来的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翻转教学模式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每一环节,落实全过程育人。

1. 课前教学设计。首先,对于目标的设计上,除了原先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外,融入课程的德育目标。其次,对于学习资源,在内容和设计上都要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课前环节,主要依托平台的微课,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都要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借助微课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无声地受到了品德教育,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PPT高级应用模块的触发器动画时,从触发器的功能出发,利用不同的操作素材,如:宁波旅游地图、河姆渡文化遗址、东钱湖景区、溪口雪窦山景区等宁波特色旅游景区图片,以及学校宣传片、古诗视频素材等,向学生展示宁波优秀旅游文化,激发爱校、爱家乡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将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融为一体。触发器微课课程思政设计案例如表2所示。

2. 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要准确把握德育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自然、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觀的教育,传播爱党、爱国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有效地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落地,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以任务驱动式开展教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练习。在案例素材的选取上可以联系实际,选取一些自带思政元素的素材。比如PPT高级操作模块,可以让学生制作建党100周年的幻灯片模板。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既习得了知识和技能,又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坚定政治信仰,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

3. 课后拓展练习。课后实践作业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后拓展练习的作业也可以将思政内容融入作业内容中,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相关内容,这样比起说教,更能让学生产生政治认同感。比如Word高级应用模块的课后拓展作业,可以制作美丽乡村的的电子海报,通过让学生走访观察自己身边的美丽乡村,收集制作素材,感受乡村的变化,体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制作成电子海报,并在班内进行分享评优,使学生在巩固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成效与不足

本课程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统领,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可以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严谨治学、文化素养、价值取向、信息思维的案例素材作为学习载体,将“三全育人”的大德育观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构建课程教学显性和隐性双线并行的思政教育线

运用“大思政”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载体上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来直接体现的显性思政教育线。此外,通过“做中学”融入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养成的隐性思政教育线,双线并行实施。

(二)坚持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双赢格局的教育教学理念

结合教学对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与本专业契合的课程思政目标,以自带思政元素的案例素材作为学习载体,使思政教学与课程教学水乳交融。

(三)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全过程育人”效应

依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融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践行“全过程育人”格局。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在于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有效融入,以及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地。教师与学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协同配合。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义,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应用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全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思政教学与课程教学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评论员: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 (2016-12-08)[2022-01-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 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B/OL]. (2020-06-01)[2021-10-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高谨. 新时代环境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6):142-144.

[4] 刘珊珊.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2):52-56.

[5] 张鸿雁,赵丽,原虹. 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课程教学,2020(32):135-136.

[6] 沈宏芳,汪聪. 从课内到课外: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科教文汇,2021(12):108-109.

[7] 吴晶晶,曹国良,刘瑞祥,等. 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J]. 科教文汇,2021(13):99-100.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