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采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疗的效果评价

2022-07-14 02:37吴艳华
智慧健康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甲酯产程出血量

吴艳华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 药学部,广东 深圳 518019)

0 引言

产后出血属于分娩期常见并发症,指在阴道分娩后24h产妇阴道出血达到500mL,剖宫产术后阴道出血量超过1000mL。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约为2%~11%,一旦治疗不及时,致使产妇短期内大量失血诱发失血性休克等情况,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诱发产后出血主要因素有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凝血机制障碍等,其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因子宫平滑肌关闭性障碍而引起,因此临床应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子宫收缩性,有效止血,从而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本次研究以6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为样本对象,评估卡前列甲酯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时段内6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并予以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27.42±3.36)岁;孕周37~41周,平均(38.23±0.54)周;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27.69±3.48岁;孕周38~42周,平均(38.58±0.64)周;初产妇19例、经产妇11例。两组一般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纳入标准:①存在宫缩乏力症状;②产妇生命体征平稳;③均为单胎、自然分娩,正常胎位;④获取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⑤产妇及家属知晓研究所涉及风险性并可配合完成。

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者;②急慢性疾病者;③多胎妊娠、巨大儿;④凝血机制异常者;⑤妊娠合并症者;⑥严重贫血者;⑦存在出血疾病史;⑧临床资料残缺、无法配合及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宫缩素、子宫按摩、输血输液抗休克等治疗措施,宫缩素子宫肌注的方式,给予20U,观察产妇情况如无任何好转持续给药,并进行子宫按摩,持续30min。

观察组予以卡前列甲酯栓治疗,待胎儿娩出后,戴无菌手套将药物置入产妇阴道内,剂量2枚1mg,时间2min,并予以产妇持续性子宫底按摩。在此过程中医生应予以密切监护,如发生腹痛、恶心、阴道大量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应用无菌手套可避免发生继发性感染。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治疗后15min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且宫底高度和脐平齐,或低于脐下一横指,子宫呈球状收缩,质地硬为显效;以治疗后30min内出血量有所下降,宫缩程度减轻为有效;以多次用药治疗后出血量及宫缩程度均无明显改善,子宫质地软,宫底升高为无效。

(2)观察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量。

(3)观察两组术中、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产前将计血量纸垫在产妇臀部下,收集产妇术中阴道积血量,待胎儿娩出后,将干净羊水吸出干净,使用纱布将产妇分娩时外流的血吸附在上面,进行称重换算单位,测量积血盘中的血量,计算产妇分娩中出血量[2]。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血性恶露持续时间。

(4)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腹泻、心率加快。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采纳SPSS 23.0统计予以处理,计量资料(第三产程时间、血红蛋白下降量、术中及产后出血)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反应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量

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量低(P<0.05),见表2。

表2 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量对比()

表2 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量对比()

2.3 术中、产后出血情况

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止血时间均低(P<0.05),见表3。

表3 术中、产后出血情况对比()

表3 术中、产后出血情况对比()

2.4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不大(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率对比[n(%)]

3 讨论

产后出血为产科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因宫缩乏力、子宫壁血窦无法关闭而引起,具有发病紧急、恶化发展快等特点,一旦未及时止血将会导致产妇大量出血,发生出血性休克、垂体功能退化等情况,危及产妇生命安全[2-3]。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与子宫收缩、复缩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增强子宫收缩性是有效止血的重要手段[4]。目前临床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有前列腺素、宫缩素类药物等,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宫缩素可与宫缩素受体结合,增强及促进子宫收缩缩,配合腹部按摩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但药物进入机体后会很快胎盘中宫缩素酶分解,药效维持时间较短,通常可维持1~6min,需反复给药[5],而子宫平滑肌敏感度和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高低有关,在多次使用后药物剂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24h内总用药剂量在80~100U)会达到受体饱和,再次提高剂量后不仅无法刺激子宫继续收缩,还会引起不良反应,且患者宫体内受体浓度相比宫颈部位和子宫下段较高,导致宫体收缩相对较强,影响整体止血效果[6-7]。

有研究指出[8],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基础是能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收缩蛋白等,其中游离钙离子对肌球蛋白结合肌动蛋白的过程具有促进作用,促进收缩蛋白的合成及子宫收缩。本次研究应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分析其临床价值,得出如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量低,术中、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低,止血时间及血腥恶露持续时间更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不大(P>0.05)。卡前列甲酯栓属于前列腺素药物,为乳白色或淡黄色,通过作用可生成内源性前列腺素,可提高子宫平滑肌游离钙离子的释放,促进子宫有效收缩,促使血管有效闭合,同时具有降低产妇水压水平的作用,可促进宫体收缩,其还可以刺激子宫平滑肌、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凝聚,实现快速止血的效果[9-10]。该药物较天然前列腺素生物活性高出20倍以上,虽然为栓剂,但在体温恒定状态下极易软化及变形,经粘膜被产妇快速吸收,且在治疗中基本不影响产妇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副作用较小,用药方式更为简单、安全,药效发挥效果快,长时间维持药效,促宫缩效果强,在用药后可以显著减少产妇术中及产后出血量,降低血红蛋白下降量,故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11-12]。

综上所述,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在应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疗,相比常规宫缩素,可显著增强止血效果,减少术中及产后出血量,缩短止血时间,且用药安全、便捷,故可推荐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甲酯产程出血量
石榴籽油及其游离脂肪酸的甲酯化研究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响应面法优化冷冻结晶纯化壬醛酸甲酯工艺
醋酸甲酯水解工艺研究进展
新、旧产程标准在低危初产妇进行产程管理中的应用对比*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产程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
保护植物的新方法:让害虫互食同类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镇痛分娩会影响产程吗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