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治疗亨廷顿病1例

2022-07-14 02:23栗静李鑫王力群韩彦明武国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肌张力皮质靶点

栗静李鑫王力群韩彦明武国德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舞蹈样症状、智能减退和精神障碍为主要特征[1]。HD治疗目前以对症为主[2-3],尚无有效延缓病程进展的治疗措施。近年来有研究以苍白球内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作为治疗靶点进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4-7],尚未见到以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作为靶点的报告[4]。GPi-DBS术后,患者的舞蹈样症状通常缓解明显,但对肌张力障碍的改善并未得到证实,甚至部分患者出现了运动迟缓等反应[6-8]。对于肌张力障碍及广泛的多动性运动障碍等疾病的DBS治疗中,STN的疗效被认为优于GPi[9-10]。基于此,我们对收治的1例散发型HD患者进行了双侧STN-DBS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现就该患者的DBS疗效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HD的DBS靶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高中学历,已退休,因“走路不稳伴全身舞蹈样动作1年,加重半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走路不稳、易摔倒,紧张时加剧,伴颜面部不自主运动,躯干及四肢舞蹈样动作,安静、紧张及情绪激动时不自主运动明显,近半年病情逐渐加重,记忆力较前减退,并出现情绪低落、心急心烦等不适。于外院就诊,完善头颅MRI可见颅内多发脱髓鞘,脑萎缩,双侧尾状核缩小,提示HD可能。行基因检测提示HD相关基因IT15 CAG重复序列数为24/63(图1)。明确诊断“HD”,给予氟哌啶醇片(2 mg/次,2次/d)、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次,1次/d)及复合维生素B片(2片/次,3次/d)治疗,起初1个月内有效,后效果不佳,故就诊于我院。患者饮食、睡眠差,体质量减轻约5 kg。适龄结婚,育有1子,否认慢性病史及阳性家族史。专科检查:问答部分切题,远近记忆力、理解力粗测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轮替试验不协调,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共济失调步态。面部肌肉不自主不规则运动,四肢及躯干舞蹈样动作。评估HD统一评定量表(unified Huntington disease rating scale,UHDRS)-运动评分 65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23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12分。复查头颅MRI呈全脑萎缩,基底节区以尾状核萎缩更为明显,脑干、小脑萎缩,以中脑较为显著,似“蜂鸟嘴征”改变(图2)。考虑患者临床症状较重,药物治疗短期内有效,随后疗效不佳,故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对患者行双侧STNDBS治疗。

患者术前头颅轴位CT检查无明显异常(图3A)。手术当天患者于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经宝石CT薄层扫描后,将患者术前MRI数据与宝石CT图像融合,计算双侧STN靶点位置坐标:左侧(X:114,Y:101.5,Z:115,Ring:62°,Arc:100°),右侧(X:82,Y:101.5,Z:115,Ring:62°,Arc:79°),设置穿刺路径,避开血管。将立体定向头架固定于手术床。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弧弓及微推进器装置,依靶点坐标确定穿刺道在头皮位置,局麻下以穿刺点做两个马蹄形皮瓣,大小均为3 cm×4 cm左右,分别全层切开头皮,于穿刺点中心颅骨钻孔(14 mm),电极烧灼硬膜。先于左侧骨孔放置基环,立体定向头架按植入靶点参数指导下植入电极套管,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植入刺激电极(型号:3389S,美国美敦力公司)并固定,接临时刺激导线,固定于头皮。右侧植入电极过程同左侧。经测试刺激器连接无误,电阻正常。术后行头颅CT检查确认靶点电极位置选择准确(图3B),并完成与术前头颅MRI图像的融合,确认电极植入STN。消毒覆盖敷料。5 d后患者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打开双侧骨窗中心点为中心的马蹄形皮瓣,于右侧耳缘上方设计一长约4 cm、锁骨下一长约6 cm横行皮肤切口,逐层切开皮肤,通条贯通,将PC神经刺激器(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至锁骨下皮下,经测试刺激器连接无误后逐层缝合头部及锁骨下皮肤切口,消毒覆盖敷料。术后2 d给予患者体外临时刺激,发现其症状略有缓解,UHDRS-运动评分62分。同时予以艾地苯醌片(30 mg/次,3次/d)改善认知治疗,合并焦虑抑郁情绪,予以乌灵胶囊(0.99 g/次,3次/d)调节情绪治疗。

术后2周开机,患者舞蹈样症状部分缓解,走路不稳减轻,情绪稍显稳定,评估UHDRS-运动评分52分,MMSE评分20分,HAMA评分20分,HAMD评分11分。术后半年程控,调整刺激参数,患者不自主运动症状控制良好,四肢肌张力改善,认知及情绪异常好转,上述评分分别为34分、22分、16分、8分。术后1年程控,再次调整刺激参数,患者面部不自主运动、四肢及躯干舞蹈样动作均明显减轻,行走平稳,记忆力有所改善,情绪反应及睡眠良好,上述评分分别为21分、25分、10分、5分。目前仍在不断调试中,药物治疗方案同前。

2 讨论

HD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多以药物对症为主[2-3]。该患者为中老年女性,虽病程较短,但临床症状突出,短期内药物治疗有效,1个月后病情反复。对于难治性HD患者,或经过有效药物治疗后仍有可能出现瘫痪的HD患者,DBS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11],尤其适用于舞蹈样症状突出的患者[12]。DBS通过神经刺激器持续性释放高频电信号至刺激电极,刺激靶核团,纠正由病变引起的神经核团异常放电,从而改变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反馈环路控制症状[13]。DBS技术最早被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其适应证主要包括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难治性癫痫、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14-15]。

DBS在HD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有效靶点尚未确定。现有研究多以GPi作为治疗靶点,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的舞蹈症状控制良好,但对认知功能及肌张力障碍的改善尚存在争议[6-8]。目前,没有文献报道STN可以作为HD的有效靶点进行治疗[4]。然而,在肌张力障碍的DBS治疗中,STN靶点的疗效被认为优于GPi[9]。此外,TAI等[10]的研究发现对于广泛的多动性运动障碍,通过DBS电极应用超极化电流进入STN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我们对该患者尝试性地选择双侧STN作为靶点进行DBS治疗,术后定期评估UHDRS量表,发现患者的运动症状控制良好,且肌张力障碍明显改善。

运动功能的调控依赖于基底神经节信息的输出调控,在其信息的整合和处理过程中有以下通路参与:①“直接”通路,即初级运动皮质/前运动区/躯体感觉区-纹状体壳核-GPi/黑质网状部通路;②“间接”通路,即初级运动皮质/前运动区/躯体感觉区-纹状体壳核-苍白球外侧部-STN运动区-GPi/黑质网状部通路;③“超直接”通路,即皮质-STNGPi/黑质网状部通路[16]。其中,“直接”通路对皮质产生兴奋作用,“间接”和“超直接”通路对皮质产生抑制作用,他们最终通过对GPi/黑质网状部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实现运动调节作用。在解剖结构上,这三条通路均与STN相连,与纹状体相比,激活STN可对GPi/黑质网状部甚至更广泛区域产生作用,引起皮质兴奋性的广泛抑制[17-18],进而有效地控制运动症状。因此,该患者得以收获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舞蹈样症状和肌张力障碍同步改善。此外,至今尚无研究证实DBS治疗可减轻HD患者的认知及精神障碍,鉴于该患者记忆力下降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突出,故在术后配合改善认知及情绪调节药物对症治疗,总体病情控制良好。

综上所述,HD治疗方法有限,除药物对症外,对难治性患者可采用DBS治疗。目前,DBS治疗HD安全性已确立,但仍需密切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将来STN很有可能成为HD运动“制动”的重要靶点之一。同时,期待更多大样本研究对HD的DBS治疗进行探索和验证。

猜你喜欢
肌张力皮质靶点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皮质褶皱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迎秋
暗香浮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