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藏孤本黔诗总集《全黔诗萃》考论

2022-07-15 01:18李美芳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2期

摘 要:今上海图书馆所藏孤本《全黔诗萃》并非清末徐楘辑《黔诗萃》,它应成书于民国时期,编者疑为徐楘曾孙徐承锦。《全黔诗萃》保存了《黔诗萃》绝大部分的内容,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对研究徐氏家族文学和贵州地方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全黔诗萃》 《黔诗萃》 黔诗总集 徐楘

中图分类号:I222;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2)02-109-116

清道光至宣统时期,徐楘所辑《黔诗萃》是介于“黔风”系列和“黔诗纪略”系列之间的一部贵州诗歌总集,同时它还是一部由编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大型综合类贵州诗歌总集。据《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集部·总集类”和陈田辑《黔诗纪略补编》卷下“徐楘小传”记载,《黔诗萃》凡三十一卷,而《补编》卷中目录后序却作三十卷,可见关于《黔诗萃》的卷数存在龃龉之处。今上海图书馆藏有《全黔诗萃》海内唯一孤本,也仅为残稿本,原六十七卷,现存六十五卷,其中缺卷三十四、三十五,编者著录为“徐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同此。《黔诗萃》与《全黔诗萃》书名一字之差,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编者与成书

徐氏原籍江西临川,明嘉靖初年徐宰六迁居贵州铜仁,于是世代定居于此。徐楘祖徐镇曾作《家训十七条》,中有“慎借书”“买书不惜价”两条1,其家藏书甚富,黔东称首。正是依靠家藏的丰富图籍,在地方总集编纂领域,徐楘才有了《黔诗萃》等丰硕的成果。

徐楘(1797—?),字鼎梅,一字桂生,号蔗塘居士,别号一真。是福建漳州府知府、署汀漳龙道徐镇长孙,三品卿衔、通政使司副使、前奉天学政、翰林院编修徐如澍长子。 徐楘从小生长京师,随父任读书求学。为清嘉庆末国子监生,多次应试不中,归而养亲课子,闭户著书。敦品笃学,垂老不倦。善古今文,尤工诗、赋、词,兼善奏、启、四六,并精书法。徐楘实属多能、多产型文人,著有《红蔗山房诗集》三十卷、词集一卷、文集十三卷、骈体文集六卷、试帖和制艺若干卷,辑有《黔诗萃》《黔南十三家诗钞》《铜仁徐氏十一代诗集》若干卷,又曾参与续修《铜仁府志》,陈田评价他说“留心乡邦掌故,搜輯黔人诗极博”2。

上图藏《全黔诗萃》徐楘小传中有“选辑《全黔诗萃》□卷”3;徐楘继室舒芳芷小传中有“又得夫子选录《全黔诗萃》《宝研山房诗集》《红蔗山房诗集》,命余编次校订,遂得受而读之,诗学大有进境”1,又其一诗题曰“《外选〈全黔诗萃〉,余与许香卿后先同预校订编次之事,因得列名于上,敬题七律一首以志欣幸之私》”2,由此可知“全黔诗萃”曾为《黔诗萃》的别名。

现存《全黔诗萃》大篇幅收录了《黔诗萃》编者徐楘之作,但总集编纂存在“不录己作”“不收生者”的惯例;又虽《全黔诗萃》首页书名之下、目录之上有“铜仁徐楘鼎梅选辑”八字3,正文各卷卷首皆有“铜仁徐楘选辑”六字4,但所收徐楘诗部分却未标注编者。从中可见,该集并非徐楘原辑之《黔诗萃》,而是基于《黔诗萃》的重编之作,且编者应为徐氏后人或敬仰徐楘者。

但由于徐楘辑《黔诗萃》和现存《全黔诗萃》均无序跋等文字记载,二集的成书时间等只能依靠仅有的线索进行推测。陈田曾对清代黔诗总集编者进行提纲式的梳理,他说:

搜辑国朝黔诗,自傅竹庄父子始,厥后一辑于黎伯容,再辑于莫芷升、黎受生,中间又有铜仁徐蔗塘。余丙戌请急归,芷升以此事相属,始克竣事。他如郑子尹之《播雅》、胡子何之《上里诗系》、赵知山之《桐故》,其采辑一郡一邑者,又不在此数。合十数人之力,阅时百年,筚路蓝缕,傅氏为劳,而黎氏、莫氏搜采之勤,闻见之博,子尹、子偲二先生亦与有力焉。 5

上述文字呈现了一条以时间为序,隐含源流、本末等因素的坐标轴。前有傅玉书、傅汝怀父子,后有黎兆勋、莫庭芝、黎汝谦等人,中间则为徐楘。徐楘出生于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傅玉书、傅汝怀父子的“黔风”系列成书于嘉庆、道光年间,黎兆勋、莫庭芝、黎汝谦等人的“黔诗纪略”系列成书于咸丰至光绪年间。由此可知,徐楘辑《黔诗萃》的成书时间约在道光到光绪之间。

又在编辑《黔诗纪略补编》时,陈田曾记述到:

辛亥夏,余辑补明代黔诗,将次刊竣,铜仁徐尚之参事出其先世十二代诗集,并其远祖楘所辑《黔诗萃》三十卷。6

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陈田从徐氏后人处得到的仍是徐楘辑《黔诗萃》三十卷。更进一步可知,现存《全黔诗萃》成书于民国时期,编者很可能就是陈田提及的“徐尚之”。

徐承锦,号尚之,徐楘曾孙、徐敬均子,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优贡,历官户部主事、度支部员外郎、民政部员外郎、民政部参事、记名御史、民政部左参议,花翎三品衔。民国二十八(1939)年,徐承锦在徐楘撰述的基础上编成《铜仁徐氏先世事略》,并指出:

吾族自前明嘉靖元年壬午迁铜,迄今岁次己卯,凡四百一十八年,所有先人著述其已付梓者,如六世祖7之《澹园纪年诗钞》,今已无存;其未付梓者,如鼎梅公编次之《铜仁徐氏十二代诗集》,亦经兵燹散佚,无由觅其全本。(承锦)自幼饫闻庭训,对于先世文献印象最深,及长向各方搜求购借不遗馀力。近三十年来从事汇辑,为铜仁徐氏家集,卒以卷帙浩繁,集资不易,尚未着手刊行。兹编事略而外,所有先人著述,属于前八世者,因存稿无多,搜录较广;属于后四世者,因限于篇幅,谨摘其关系家庭事实及乡邦人文掌故,先行附载,以资景仰,至家集专刊则俟诸异日。8

从徐承锦自序对先世文献的热忱和一贯的搜讨接续之功,结合目前《全黔诗萃》的存在样貌,不妨大胆推测上图藏《全黔诗萃》乃民国时期徐楘曾孙徐承锦基于清末徐楘辑《黔诗萃》的重编之作。

二、作者与体例

今上图藏《全黔诗萃》收录明清贵州诗人四百四十六位、诗歌六千馀首,可谓皇皇巨著。值得一提的是,该集采用二级目录形式,在卷下直接开列诗人姓名、官职、出身、字号、谥号等,姓名之下又用双行小字标出诗歌数量。这是前之“黔风”系列等贵州诗歌总集缺少的,也成为了后之《播雅》、“黔诗纪略”系列、《桐梓耆旧诗》等集的重要范式,可谓一长。

关于重点选录诗人。从收诗数量多寡看,《全黔诗萃》重点选录对象均为清代诗人,依次是徐楘、徐如澍、田榕。编者对徐楘个人是极端崇拜的,该集六十七卷中徐楘诗占绝对优势,从卷四十六到卷六十,高达十五卷、一千八百五十首;其次是徐楘之父徐如澍诗,共六卷,因该集所缺两卷即为其诗的前两卷,所以现存四卷、四百七十三首。

徐如澍(1752—1833),字郇南,一字春帆,号雨芃,别号静然。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举人,四十年乙未(1775)进士。曾仕宦乾隆、嘉庆两朝,高居翰林院编修、奉天学政、通政使司副使等职。著有《宝砚山房诗集》二十卷、文集十卷、随笔杂记二卷。在贵州文化史上,徐如澍与其子徐楘一样,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嘉庆年间,他辞官归里,与郡士大夫啸咏唱酬,有前后《铜仁唱和集》(又名《铜仁唱和诗钞》)问世,该集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唱和类贵州诗歌总集。道光年间,铜仁知府敬文组织重修《铜仁府志》,以徐如澍为主纂。贵阳人傅汝霖为母张氏广征赞辞,汇编为《镂水集》(又名《缕冰诗集》),其中就有徐如澍等人的赠诗。

然而,贵州诗坛上的能人巨匠,明代如谢三秀、越其杰、吴中蕃等,在《全黔诗萃》中都仅占一卷,各百馀首;清代如田榕、周起渭、潘淳、陈法等,最多不过四卷、四百馀首,多数都只有一卷,不足百首。

关于女性诗人。前之大型综合类省级贵州诗歌总集,如“黔风”系列中均未出现女性诗人,而《全黔诗萃》却在正文中分上下两卷选录徐楘妻许韵兰诗共二百一十九首、继室舒芳芷诗共一百七十九首,又选徐楘弟徐枟妻甘德廷诗十四首。

许韵兰,字香卿,浙江海宁人。许家是浙中望族,科名鼎盛,甲于其乡,其父许其卓是明经,饱读经史,为人推崇,许韵兰幼时便与兄弟同受父训,兼之聪明伶俐,熟读典籍,工于吟咏。二十岁时嫁与徐楘为妻,生三子其烜、其焌、其燡,惜年才三十而卒,著有《听春楼诗稿》六卷。

舒芳芷,字芝仙,铜仁人。處士舒文纪女,在深闺之中即喜读唐诗,十五岁时因诗作媒成为同邑徐楘继室,闲暇与夫偕游唱和,诗词愈工。在徐楘编辑黔诗总集时,她与许韵兰曾先后参与校勘,有诗纪其事云:“黔诗五百有馀年,选录精华萃一编。红袖题签灯影畔,绿窗校字酒樽前。琳琅大部拈针订,闺阁微名附骥传。著作会当呈御览,巍巍秘府接云边。”1此实黔中文人韵事也。惜年将四十而卒,著有《吟香阁诗》四卷。

甘德廷,字锦云,四川邻水人。顺天武清(今天津武清)知县甘家春女,嫁与徐枟为妻,年二十八岁即孀居守节。著有《红杏山庄诗草》。

关于流寓、方外诗人。不进行单独分卷或标目,而将其直接列入正文,这是绝大多数贵州诗歌总集对流寓诗人的安排方式。《全黔诗萃》却打破这一惯例,在倒数第二、三卷中以“附录”形式选辑了九位客籍诗人的一百八十三首诗歌,具体包括:卷六十五中江苏丹徒(今镇江)钱邦芑二首、浙江天台谢国楩三首、江苏丹阳陈荫元十二首、浙江嘉善钱点五十六首、江西临川(今抚州)毛世平二首、湖北叶灿九首,卷六十六中湖南武陵(今常德)刘秉彝八十八首、云南石屏郑吉士八首和郑吉佑三首。同时,又在最后一卷,即卷六十七中以同样方式收录了十五位方外诗人的三十四首诗歌,具体包括:鬻履道人一首、僧孤舟一首、羽士陈借句一首、羽士孔海云一首、僧真率二首、僧琴川七首、僧藏云一首、僧只一一首、僧拈花二首、僧道本一首、僧补松八首、僧哲林五首、僧紫石一首、僧佛度一首、僧昙一一首。

《全黔诗萃》为明清通代贵州诗歌总集,却主要着眼于有清一代,它将流寓和方外明确划分出来,并开始关注女性诗人等特殊群体,而其收录对象明显侧重于徐氏家族内部,这一著录形式和内容显得尤为特殊。

三、价值与不足

总体上,《黔诗萃》《全黔诗萃》的流传范围都十分有限,但它们的文献价值却非同一般。从《黔诗萃》到《全黔诗萃》有着内容的延续和扩展性,种种文献价值也同时存在于它们当中,所以接下来的论述并不刻意区分二者。

首先在于增补诗人、诗作。《黔诗萃》是陈田《黔诗纪略补编》最重要的材料来源,《黔诗纪略补编》补录明清诗人九十九位、诗作三百二十一首,其中从《黔诗萃》所得诗人五十九位、诗作一百一十首,占比分别高达约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三十五。如表一所示:

表一 《黔诗纪略补编》从《黔诗萃》中所得诗人诗作

更重要的是那些《黔诗纪略》《黔诗纪略后编》均未收录的诗人,陈田也从《黔诗萃》补得了二十七位、三十首,其中不乏名不见经传的隐士。这些出现过却几近堙没之人借此得以流传于世,不能不说是地方文化之幸,也体现出编者“以诗存人”“以人存诗”“有存则存”的诗学观。对此陈田有言:“明代黔中士大夫之通籍者,专集流传十数种,至山林石隐,足不出里闾,名不播通都,如贵阳之王樵隐、平越之盛峨山,赖徐氏《诗萃》得见一斑,亦可珍已。”1《黔诗萃》所存隐士,除此处提及之明代王璘、盛仲芳外,还有清代的黄墨耕、蒋琳等。

其次在于保存稀见、未见之集。如明代谢三秀撰《雪鸿堂集》,谢三秀有“治世遗音”“天末异士”之称2,其《雪鸿堂集》存诗千馀首,而傅玉书、傅汝怀、郑珍、莫友芝等人在编辑黔诗总集时都未得见。后来,陈田发现徐楘辑《黔诗萃》中有这样一条记载“谢三秀《雪鸿堂集》四卷,门人天台高存恕、林承轩校刻”3,不禁感叹道:“谢君采《雪鸿》一集,傅氏及郑、莫二先生无一人得见,蔗塘能举其卷数并及刻诗者里贯、姓氏。子偲重刻谢集时,谓:‘陈伯玑《诗慰》所采,朱竹垞《诗综》所录,江浙藏书家必有留遗者,冀一遇之。’而孰知近在里闬耶。”4又如徐楘撰《红蔗山房诗集》,《黔诗纪略后编》中有徐楘妻许韵兰、继室舒芳芷,却未录徐楘,陈田在提到他时标注了“楘诗别见”5四字。据目前所知,徐楘有别集《红蔗山房诗集》,又有诗见于《铜仁徐氏十二代诗集》《黔诗纪略补编》等总集中。但《红蔗山房诗集》《铜仁徐氏十二代诗集》早已亡佚,《黔诗纪略补编》也仅选徐楘诗七首,而上图藏《全黔诗萃》收录徐楘诗之多,可谓“以选存集”的典范。

贵州历史上出现过诸多文学家族,如绵延数百年的潘氏、艾氏、顾氏和清代新秀黎氏、莫氏、郑氏、宦氏、路氏等,从出现诗人的多寡来看,铜仁徐氏首屈一指。陈田曾评价说:“铜仁之徐,十二世皆有诗集,以较贵阳之潘氏八世有诗集者为过之。”6徐氏以诗礼传家,入黔始祖徐宰六之祖、父皆工诗善文,黔中后代亦承袭优良的家风与学风,从明中期到清道光的三百馀年中,铜仁徐氏世有诗人,人各有集。徐楘曾依各集编为《铜仁徐氏十一代诗集》,后世又增加为《铜仁徐氏十二代诗》,徐承锦亦曾汇辑“铜仁徐氏家集”,但目前三书均未得见,或早已亡佚。《全黔诗萃》为徐氏著书立说的意图相当明显,因而广泛搜罗了徐氏家族中的众多诗人诗作,反其道而行便可析出“徐氏家集”,以补诸集亡佚之慨。

从现存《全黔诗萃》可知,“徐氏家集”至少包括明清两代徐氏十世、十八位诗人诗作,他们是入黔始祖徐宰六,第二世徐鹤年,第三世徐穆、徐稷,第四世徐以暹,第五世徐懋德,第六世徐訚、徐奭,第七世徐世垓,第八世徐鎮,第九世徐如澍、徐如洙、徐如淳,第十世徐楘、许韵兰、舒芳芷、徐枟、甘德廷。

表二 《全黔诗萃》与“黔诗纪略”系列所收铜仁徐氏诗人诗作

实际上,如表二所示,“黔诗纪略”系列广泛收录了徐氏诗人诗作,而将三书与《全黔诗萃》对照来看,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作,明显后者收录详尽很多。因此,“以选存集”除徐楘别集外,还包括可能的徐氏家集。

最后在于“修不善”,这与前述“补不足”同样重要。《黔风旧闻录》《黔诗纪略》都收录了钱点的《哭开少叔》一诗,但所收诗都无序,陈田辑《黔诗纪略补编》从《黔诗萃》中补录了诗序,并强调指出:“此诗已见莫氏《纪略》,而序失载。余不惜重录,沧桑之际,孤臣遗老踪迹,可借此以见其大略。附著于此,以为尚友论世之据。”1后来,陈垣先生正是将此序与刘应祁康熙《宝庆志》序相结合,确证了滇黔志失载之大错和尚钱邦芑的卒年应为“康熙十二年”2,又道:“此稀有史料也……不独知其卒年,且知其离黔之年,及卒葬之地,此序之有关考证大矣。”3又《黔诗纪略后编》中有何德新诗《秋日柳林湖感赋》《过青草湖》《汉口烟波湾》三首,陈田则认为“西岚[何德新]诗音节极高,《后编》所录不能尽所长”,于是从《黔诗萃》中重选九首诗入《黔诗纪略补编》,分别是《钟山霸王墓》《湘中舟泊野望》《武胜》《丙寅春日京居望西山咏怀》《舟泊赤·矶游东坡雪堂》《登桃源望江楼》《别凉州诸将》《杨烈妇墓》《南天门》。从题材内容看,前选局限于写景、记游,后选则在此基础上多了咏史、咏怀,变得更加宽泛;从艺术特色看,后选更能体现作者宽广的视野、博大的气势和高蹈的情怀,如“座中风月无今古,槛外山河阅霸王”“信有羌儿崇死节,悲歌不到李陵台”“关连绝塞三千里,人出南天第一门”等4,即为陈田所言“音节极高”者。

然而,现存《全黔诗萃》以稿本的形态存在,除保存不善带来的残缺外,从编纂角度看仍有不足之处。如目录和正文不一致,目录中女性诗人仅有许韵兰和舒芳芷,正文中多了甘德廷;页码、卷次标注不明,目录有页码,共三十一页,正文无页码;正文卷一至卷十二卷首未标卷次,仅有“全黔诗萃卷”五字,从卷十三开始以不同笔迹另添卷次;目录与正文、正文各卷字体不一,等等。从中可见,该书存在不够精准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未完成状态”。

综上所述,“全黔诗萃”曾为清末徐楘辑《黔诗萃》的别名,但今上图藏徐楘辑《全黔诗萃》却并非徐楘原作,甚至不完全出自徐楘之手,而是后人基于《黔诗萃》的重编之作,因此《全黔诗萃》《黔诗萃》又成了两部同名异质的贵州诗歌总集。现存《全黔诗萃》应成书于民国时期,编者疑为徐楘曾孙徐承锦。虽然从完成状态来看《全黔诗萃》并不够成功,但其中保存了不少珍稀别集和总集以及大量徐氏之作,对研究徐氏家族文学和贵州地方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The Unique Copy Quan Qian Shi Cui(《全黔诗萃》) of Guizhou Poetry Collections in Shanghai Librury

Li Meifang

Abstract: The unique copy Quan Qian Shi Cui in Shanghai Librury isn't the Qian Shi Cui compiled by Xum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ose editor might be Xu Chengjin. Quan Qian Shi Cui kept the absolute most contents of Qian Shi Cui and subjoined on the basis. It had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y on Xu family literature and Guizhou lo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Quan Qian Shi Cui;editor;author;value

(责任编辑:李子和)

作者简介:李美芳,女,1986年生,贵州遵义人,文学博士,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歌与地域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贵州诗歌总集叙录”(项目编号:18GZGX23)阶段性成果。

1 陈田等:《黔诗纪略后编》卷十二徐如澍小传,《续黔南丛书(第八辑)》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1页。

2 陈田等:《黔诗纪略补编》卷下徐楘小传,《续黔南丛书(第八辑)》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9页。

3 佚名:《全黔诗萃》卷四十六徐楘小传,稿本,原无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