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修订刍议

2022-07-15 01:18牟昆昊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2期

摘 要:《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是专门著录涉黔文献的提要目录,其在贵州文史研究中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该书受到编写时代和使用资源的局限,还有着种种不足。本文首先从内容失误方面,分析了《提要目录》在文献归目、版本著录、内容准确性等方面存在的失误;其次从失收书目角度,梳理了其在黔人著述、黔地刻书、黔人刻书、游黔宦黔文献或作品、其他涉黔文献等方面的遗漏情况。最后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今资源丰富、沟通便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修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 涉黔文献 内容失误 书目增补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2)02-117-124

作为著录涉黔古籍文献的奠基之作,《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下文简称《目录》)成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在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领导和组织下,汇集诸多专家学者编写的涉黔文献目录版本成果。该书一经问世就得到广泛好评,成为了贵州文史学者案头常用的工具书,众多稀见书籍都编写提要,裨益学界。随着贵州文献研究的深入,《目录》的使用价值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减弱,反而进一步凸显。

然而,或拘于时代和认知的限制,或由于当时贵州学界对这一版本目录书籍的急迫需求,《目录》成书之后的使用过程中,还是不时发现其存在种种瑕疵,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失误以及书目的失收,这些都给今日的学者使用带来了一些困扰。故笔者不揣冒昧,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内容失误和书目增补两个方面加以描述,以抛砖引玉,求证方家。

一、《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存在的内容失误

(一)文献归目失误

依据《目录》之前的《说明》:“图书著录依照《古籍著录规则》(国际)著录;按照《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分类表分类,个别小类目稍有调整。”整体上《目录》分类整饬,文献归目严格,但还是有些书籍归类似有可探讨之处。如0673《光绪己卯科贵州闱墨》1一书,《目录》是归入集部地方艺文类中,似归入史部科举类更加合适;又如0986《黔灵赤松领禅师语录》2一书,《目录》归入清代集部中,似归入子部宗教较为恰当;再如1044《贵阳高峰了尘和尚事迹》3一书,《目录》归入民国集部中,似也归入子部宗教为妥。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如0047《说文新附考》1一书提要著录为稿本,实际上可以与0042《说文新附考》各个刻本这一条目合并(《目录》0018《仪礼私笺》一书就是稿本刻本合并著录的例子);再如0617《存素堂丝绣录》2一书实际上就是《存素堂丛刊》零种之一,可以和0616《存素堂丛刊》合并。类似以上两种情况者,在《目录》中并不罕见。

(二)文献版本失误

依据《目录》之前的《说明》:“本书目提要中的每一条目除依规则著录、分类外,着重点在编写提要,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揭示图书内容,叙述版本流传情况,以现存版本为主。”这是《目录》一书最有价值之处,但是由于其收书以贵州省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遵义市图书馆等六馆所藏为依据,这也導致提要在著录文献版本信息时,由于书籍六馆未藏,版本信息也会有缺失的情况。

举例而言,0984《澹勤室诗》3一书,提要只著录民国十六年(1927)涉园据同治十年(1871)刻本。实际上此书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同治辛未(1871)七月大梁初刻本,光绪三年(1877)武昌省垣二刻本,以及民国丁卯(1927)六月涉园三刻本。其中武昌省垣本乃是《澹勤室著述》之一种。涉园刊本为朱启钤主持刊定,为三个版本中收诗最全的版本。同时这个涉园朱刊本也有初印后印之别,初印本刊印于1927年,而后印本刊印于1936年,较之初印本,朱氏又进行了《澹勤室诗》再补遗,共收诗十二首,另有朱启钤的《后跋》说明情况。

更明显的例子有0212《曾文正公年谱》4一书,《目录》只著录了光绪二年(1876)长沙传忠书局刻本,实际上此书还有《曾文正公全集》本、申报馆丛书本、《历代名人年谱》本等版本。

类似版本缺失的情况还比较多,如0411《古州杂记》5一书,提要只著录了文通书局本,实际上该书还有民国间苏州石印本;又如0566《郑学录》6一书,盖因六馆未藏原刻,提要版本项只著录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贵州省政府翻印本,阅读文字之后才能知道咸丰九年(1859)的原刻信息;又如0583《樗茧谱》7一书,也似乎因为六馆未藏原刻,提要版本著录了光绪七年(1881)华氏重刻本以及宣统元年(1909)遵义官书局铅印本,而道光十七年(1837),原刻本情况不能列于之前一目了然;又如0718《学孔精舍诗钞》8一书,由于该书六馆只有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一残卷,所以提要著录相对模糊,实际此书为光绪六年(1880)独山莫氏所刻《孙文恭公遗书》七种之一,《诗钞》共六卷,其中卷一、二收古体诗,卷三至六收近体诗,合计收诗八百九十七首,其后还有辑补杂文和附录;再如0840《郘亭诗钞》9一书,提要著录了清咸丰二年(1852)原刻本、民国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1960年扬州人民出版社影印本,反而更为常见的莫绳孙同治五年(1866)江宁三山客舍修补版却没有著录。

尤其是《目录》中本省方志部分,由于学者对贵州方志的阅读和研究逐渐深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贵州省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国各个藏书机构,使用油印等方式复制了一批贵州省地方志,这些志书多藏于六馆之中。而《目录》在著录这些方志的版本时,受馆藏所限,只著录为“贵州省图书馆据xxx藏xx本复制油印本”,更有相当一批只著录为“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复制所用底本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无从得知。此种情况在《目录》本省方志部分极为普遍,不能不说是版本著录的一个遗憾。

(三)条目内容失误

条目内容的错讹与混淆,属于编写硬伤,《目录》中此种情况较少,但并非没有,比如《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策马图题词》一书,《目录》著录内容为:

0792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策马图题词/(清)杨莲芝撰;(民国)陈矩编·—民国油印本·—1册(1)

杨莲芝,宋果勇侯杨芳侄孙女,鄠县令鲁川季女。杨芳61寿之时,鲁川赴都,莲芝以二八芳龄代父成五七律各50首为寿。百首均集《圣教序》成诗,杨芳勒石流传。五七律百首,概述其祖一生功德,尤其是大战昆仑关等,使人如身临其境。古今人奇之。

陈矩,见0543《天全石录》。

光绪十四年(1888),陈矩访碑日本,得见仿作、集书多种,后得莲芝集《圣教序》诗七律50首拓本(五律已逸),宝之。借黔省续修通志局油印,以广流传。书前有桐城方旭,贵阳邓维琪、陈矩,普定任可澄,安顺杨恩元题诗及陈矩序一篇,书后有聂树楷跋。1

此提要读毕令人颇为困惑,杨芳乃是清人,不可能是宋果勇侯;陈矩编写《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策马图题词》的原因是在袁桷《清容居士集》中发现了《黄宗道播州杨氏女》诗,与其之前的日本访碑并无关系,故可推测此提要有混淆讹误之嫌。实际上,此提要的错误朱纯洁女士在《〈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策马图题词〉提要辨误》2一文中有详细分析,盖因《目录》将《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策马图题词》和《松桃杨莲芝女士集圣教序诗》二书误为一书所造成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贵州省图书馆藏本为二书的合装本,提要编写者由此产生讹误。除此之外,如果贵州省图书馆藏合装本、朱文所言遵义市图书馆藏单行本为同一版本的话,那么在朱文的基础上还有一个《目录》错讹,就是该书的刷印方式也不是油印,而应该是石印。

除上文提到的《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策马图题词》提要出现混淆情况之外,错讹还有0157《先府君行述》3一书,此书为华怀仁为其父华之鸿撰写的行述,提要言此书首置任可澄悼词及华之鸿照片,实际上此书前有陈廷荣题字的华之鸿遗像,之后是珂罗版任可澄悼词,再后则是《先府君行述》正文,最后又附珂罗版任可澄悼文一篇;0917《陶楼文钞》4一书,提要言此书有《黔南丛书》本,然而《黔南丛书》未曾收过此书;0953《景湘堂吟草》一书,其在目录中误写为了《景湖堂吟草》5;又如0971《濂亭遗文;濂亭遗诗》6一书,提要前后表述矛盾,前文言《濂亭遗诗》三卷,后又言二卷,参照原书二卷为确;再如1056《蛰庐丛稿》7一书,提要误记为民国刻印,实际上此书为邢端殁后1960年出版。

另外,1142《黔南丛书别集》8的著录也较为混乱,不仅有表述不当之处,还有遗漏失收书目的问题。首先,《黔南丛书别集》并非一人一地刊印主持,其中《唐说文木部笺异》《汗简笺正》《古音类表》为民国丙子年(1936)曹经沅在黔主持雕版印刷,其馀别集为朱启钤在北京铅活字刊印,这在著录中应该说明;其次,《目录》著录朱刊别集的种类共有十种十八卷,实际有失收的情况,朱氏刊印的别集正确数目应是十二种二十三卷1,更加奇怪的是《清代黔人馆选题名》和《陶楼诗钞》二书在独立条目里已明确注明为《黔南丛书别集》一种,但是却未将它们归入丛部的对应条目中,不能不说比较遗憾;最后,朱刊别集既有单行本发行者,又有丛书本刊印者2,《目录》编写者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具体编目时,如《训真书屋遗稿》(0753和丛1142)以及《刘贵阳遗稿》(0770和丛1142)等都有两个著录号,标明该书既有单行本,又有丛书本,但是有些书目,如《永城记略》《伯英遗稿》《于钟岳别传》则只著录丛书本编号1142。实际上《目录》丛部著录的某些丛书零种,又单独编写著录号的情况并不稀见,如1146《黎氏家集》之零种《慕耕草堂诗抄》,又被单独列出编号0969。

二、《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可能的书目增补

《目录》除了上述内容方面的失误,还有收书范围的局限,不少涉黔文献并未进入《目录》之中。依据《目录》之前的《说明》:“收录范围:贵州人士的著述,宦黔职官撰写有关贵州的著作,外省人士撰写有关贵州的著作,贵州地方出版物。”则可以归纳为涉黔文献即可收入。但是说明中还有一段文字,“本书目提要,收录贵州地方文献古旧线装图书部分,参加馆有贵州省图书馆(代号1)、贵州大学图书馆(3)、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5)、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58)、贵州省博物馆(50)、遵义市图书馆(51)六馆”,那么《目录》所收书目应该限定为了六馆所藏涉黔文献,这当然有时代的限制,但随着社会发展,一批涉黔文献逐渐被人发现,这也导致《目录》中有相当一批失收文献。

失收文献按照性质不同,大约可以分为黔人著述、黔地刻书、黔人刻书、游黔宦黔文献或作品、其他涉黔文献。由于涉黔文献内容庞大,想要梳理出《目录》失收书目需要相当的学力与精力,笔者仅以偶然发现的几种抛砖引玉:

(一)黔人著述

黔人著述主要指贵州人的著作和作品未收入《目录》之中,举例有以下几种:

《国子先生璞山蒋公政训》,为明代贵州普安人蒋廷璧所著,有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本,是现存最早的黔人撰写官箴书,山东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有藏。

《澧槎唱和诗集》二卷,安佩莲辑,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安佩莲,名玉青,字佩莲,贵州贵定县人,嘉庆六年(1799)进士,曾任澧州知州,此书即是其与澧州士子唱和的诗集。

《聊斋志异新评》十六卷,蒲松龄撰,王士禛评,但明伦新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朱墨套印本。但明伦,字天叙,号惇五,一号云湖,贵州广顺州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该书是诸本评阅《聊斋志异》中较有特色的一种。

《岭草偶存》,思南安邑王福堃著,咸丰五年(1855)廣东刊本。王福堃,字崧盦,原名王铭鼎,号恭三,曾任香港九龙寨新安县知事,有《九龙司新建龙津义学叙》等文章存世。《岭草》一书较为稀见,官方著录只查得首都图书馆藏四卷,其中诗草三卷杂文一卷。书前有柳宗芳、梁国琮序,另有王氏自序,之后另附各家评语。观其诗作,多有岭南风光的创作,也有不少涉及贵州人物风情的诗作。

《安化县志》三十四卷首五卷末一卷,邱育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尊经阁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邱育泉,贵州荔波人,同治七年(1868)至八年(1869)任安化知县。此志始倡于邱氏,至光绪十一年(1885)刊印完毕。

《黔阳县志》六十卷首一卷,陈鸿作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陈鸿作,贵州贵筑人,同治十年(1871)任黔阳知县,始编此志。

《新修麻阳县志》十四卷首一卷,姜钟琇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姜钟琇,号崑山,贵州贵筑人,清同治七年(1868)任麻阳知县。该志始修于同治四年(1865),姜氏上任后继续推动,于同治十二年(1873)付梓。

《曾太傅毅勇侯传略》,遵义黎庶昌撰,清同治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该书记录曾国藩生平,史料价值颇丰。

《贵阳于氏家谱》,贵筑于德楙所著,为贵阳望族于氏家族的家谱,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民国四年(1915)贵阳铅印本、民国八年(1919)天津铅印本三个版本,而《目录》都未收。

《学治偶存》二卷,孙翘译撰,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孙翘译,贵州黄平人,清咸丰年间曾任武陵知县、长沙知府等职。该书收录其相关禀帖、告示等文章。

《朱子敬斋箴》,此书常见,但是此版本为“光绪七年黔省新东门内吴艺文轩刻”,所刊内容为贵州修文袁思的书法摹刻,由于袁氏为著名书法家且其作品流传不多,此书不仅是黔人书写,还是黔刻文献,故也颇有价值。

《瞿母傅太夫人行述》,开阳朱启钤撰,民国铅印本。此书是朱启钤为瞿鸿机之妻,瞿宣颖之母傅幼琼所撰行述,有单行本发行,后又收入朱氏《蠖园文存》。

《存素堂入藏图书黔籍之部》与《存素堂入藏图书河渠之部》皆是朱启钤私人藏书书目,也是少见的黔人目录类文献。其中《黔籍之部》为油印,为著名文献学家顾廷龙整理,价值颇高。之后由于有朱氏将藏书捐于贵州图书馆之义举,此书对于研究朱氏藏书和贵州图书馆具体入藏情况有着重要资料价值。

除此之外,刻本《盐溪记胜》《唐宋八大家古文》等书中都有黎庶昌题写的文章,皆是其任职日本时的创作;国家图书馆藏贵筑杨述震所著《黔遗汇编》民国间抄本,近年才为人所知,也是较为珍贵的方志类材料;贵筑刘韫良所撰《壶隐斋联语类编》一书已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该本乃曾缦卿抄本,可与贵州图书馆藏稿本对校,颇有价值。

(二)黔地刻书

失收的黔地刻书,笔者也发现几种,比如《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一书现存嘉靖十四年(1522)贵州刻本,十分罕见,此书的影印本与点校本都已出版1;另外光绪九年(1883)贵州臬署刊印的《律法须知》,开本宏大,颇有版本价值;光绪甲申年(1884)贵州藩署重刊《小学集解》由新繁王维举署检,刻印颇善;还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贵州官书局刊印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部类叙》一书,可作为贵州官书局的典型样书;再如《四书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训》(简称《四书三辨旁训》),该书似是晚清严修任贵州学政时,感于贵州士子读书困难,于是组织贵州官书局刻印的一套书籍,每册尾页都有类似贵阳官书局、黔南官书局等雕印的木记,对研究贵州官书局的组织与刻书有一定价值;民国间文通书局的刻印书籍也有失收情况,比如《惺髯诗钞》1《畅园诗草》2等书。

(三)黔人刻书

黔人在外地刻书,此种类别《目录》失收不多,此处列举两种:

《髯仙诗舫遗稿》,中江李鸿裔著,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李鸿裔曾任曾国藩幕府机要,与黎庶昌友善,殁后其子搜集遗诗,付黎氏校刻于日本东京使署。此书字体隽美,开本宏大,使用日本美浓纸刊印,可称晚清佳刻。实际上黎氏刻印的诸多曾国藩幕府同僚诗文集,如《苏邻遗诗》《濂亭遗集》等都是值得研究的文献。

《唐风定》,明南京邢昉著,甲戌年(1934)贵阳邢端思适斋蓝印本。此书为邢端依吴门所得邢昉手稿刊刻,收录诗人诗作千馀首。该书字体疏朗,开本广大,刻印精彩,可称之为民国雕印佳品。

(四)游黔宦黔文献或作品

游黔宦黔文獻或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明代张原所著《黄花集》,现存明正德刻本,里面有相当的涉黔内容;又如明代郭子章的《黔草》一书,现存明万历刻本,是作者宦黔时的专门著作。

清代的比如有福清张甄陶所著《四书翼注论文》,刻印年代不详,张甄陶曾讲学于昆明五华书院与贵阳贵山书院,该书为张氏的讲课内容,由五华书院和贵山书院同学诸子校订,对了解当时书院情况颇有参考价值;清末刻本《贺长龄行状》一书,由于贺氏官至贵州巡抚,所以其中多涉黔资料;光绪十七年(1891)刻印的黎培敬著《竹间道人自述年谱》一书,涉及谱主不少任贵州巡抚事;藏于湖南图书馆、湖南社科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的《何绍基日记》稿本,由于何氏曾在贵州任主考官,日记中的相关记录颇有价值;清代方亨咸撰《苗俗记闻》一卷,有檀几丛书本印行,该书记录湘黔滇苗族种类,涉及生苗熟苗之区分,苗民习俗等内容;光绪辛丑年(1901)贵阳学署刊印的赵惟熙撰《西学书目答问》一书,是了解清末西学在贵州传播的重要资料,该书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有藏,该藏本目录后有思南程子李3于1917年的题跋一则。

民国时期,刘懋森著《公笃草堂诗稿》属于稀见文献,作者刘懋森,四川大足县人,后落籍桐梓,曾任平远州学正,此书刊于1925年,前有周西成、平刚等人序,1949年后有台湾铅印重刊本;刘煦焘撰《黔江吟草》八卷,1941年活字本,刘煦焘,字蜀云,湖南宁乡人,是书前有吴鼎昌、严仁珊、吴光祖、张照棻等人序言,刘氏自序称其宣统元年(1909)来黔,民国丙寅(1926)始归,诗集收录这一时间的创作,多有记录时事,考证史实之作;喻德渊著《湘西黔东金矿地质》,1949年地质研究院印行,喻德渊在1937——1941年间,曾在湘西黔东总结地质结构,研究矿金分布,故有此书出版;高宗羲等编《黔湘水道勘察报告》,1938年经济部湘黔水道勘察队印行,湖南图书馆有藏,该书记录勘察队对相关地区调查的具体情况;阳懋德著《胜利年出游川黔湘鄂诗文联集》,1947年安庆印书局出版,该书收录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诗歌、贺电等,重庆图书馆有藏;申廓英编《汉译苗疆民歌集》,1937年11月长沙大伦印刷所出版,申廓英,邵阳人,1931年曾任职于湘黔公路,借此搜集到大量苗族民歌,该书辑录民歌二百九十八首,颇具史料价值;刘介著《苗荒小纪》,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记载作者在湖南、贵州等苗区的见闻,分民族、居住、饮食、服饰等二十一章;曹经沅撰《胡林翼治黔政略与现在县政》,1936年贵州省县政人员训练所印行,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有藏,曹氏曾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该书分四章,介绍胡林翼治黔经历等内容;陈万里著《川湘纪行》,1944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撰有作者贵阳所见、金筑候车等文章;芩颖著《旅途游踪》,1944年1月桂林文友书店出版,该书为日记体游记,记录作者1938年在湘、桂、黔等地的旅行记;黄尧著《漫画贵阳》,1942年11月贵阳文通书局印行,该书中的漫画有对民国贵阳市井人情的生动描绘,是一本有趣的文献。

除了上述书籍之外,部分游黔宦黔的人士多有涉黔诗文创制,虽较为零散,但是亦有其自身价值,这里择要列举几个:明代杨慎有《贵州杂咏》《桐梓驿元夕》等诗作;清尤侗《西堂全集》收有《黔苗竹枝词》十首;曾短暂来黔的柯劭忞,其所著《蓼园诗钞》1收有《黔中秋日书怀四十韵》《送镇远谢秀山太守招游南山即席作》《贵阳署中作简吴梅孙》等游黔诗作;至于民国时主政贵州的吴鼎昌所著《花溪闲笔续集》,多有当时吴氏对黔省未来各方面发展的思考,《目录》只收正集,颇为遗憾;建国后如罗荣宗著《贵阳高坡苗族》2一书虽出版较晚,但其记录的是民国间采访调研贵阳少数民族的成果,尤其是书中附有作者拍摄的民族地区、人物照片资料颇为难得,也应该有所著录。

(五)其他涉黔文献

除了上述四种失收文献种类,还有部分文献与贵州有关,也罗列其下:

《武军纪略》,周达武撰,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稿本,湖南图书馆藏有光绪十八年(1892)蜕园刻本。该书记录咸丰九年(1859)周达武追击石达开部入黔的情况。

《刘福堂军门战功纪略》一卷,龙声洋撰辑,清光绪二年(1876)负米山房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刘福堂即为刘厚基,湘军左宗棠部名将,该书记录有其在川黔作战。

《云贵总督刘公荩臣序颂》一卷,刘律樵辑,国家图书馆藏有活字本。刘荩臣即刘岳昭,其在咸丰六年(1856)始随湘军转战湘、川、黔、滇等地,刘律樵乃其次子。

《席宝田行状》一卷,陈三立撰,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上海图书馆有藏。席宝田曾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该书记录有其在贵州作战史事。

《胜朝越郡忠节名贤尺牍》,上海申报馆仿聚珍版。此尺牍为同治丙寅(1866)莫友芝于苏州购得,计六十三人墨迹。光绪三年(1877)莫绳孙又曾检阅题跋。

《贵州经济地理》,丁道谦撰,民国三十五年(1946)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对贵州自然地理、土壤地层、经济情况多有描述,颇具史料价值。

《水道查勘报告汇编》(第一集、第二集),经济部编,第一集1939年1月印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藏,第二集1941年印行,湖南图书馆有藏。该书收录川黔、黔湘等水道查勘报告若干篇。

《湘桂黔铁路》,1948年4月南京印行。该书记载湘桂黔铁路的修筑、战时破坏等情况。

就黔人著述、黔地刻书、黔人刻书、游黔宦黔文献或作品、其他涉黔文献这五种类别而言,笔者推测《目录》之中黔人著述和黔地刻书著录相对较全,游黔宦黔文献或作品失收较多。盖因游黔、宦黔的人物既多且杂,他们的作品集更不易寻找,再加上编写《目录》时资源获取未如今日之便捷,全国文献整理著录未有今日之面貌,故收集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些涉黔文献虽不易寻觅,而且大概率零散驳杂(参考上文《蓼园诗钞》),但综合来看集中著录,对于贵州文史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归目、版本、内容方面的失误降低了《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的准确性,而失收书籍也降低了该书的实用性。在今天古籍文献资源进一步丰富,信息交流极为频繁,贵州文献研究渐入佳境的背景下,如能在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的组织和推动下,对《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进行修订增补,不仅能提升《目录》一书的研究使用价值,还会对贵州文献研究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如能开始这一工作,笔者虽学识浅薄,也愿以上文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提供一点思路供专家参考:首先,原书收书“贵州所藏涉黔文献”的拘束应该去除,只要是涉黔文献即可进入收书范围,当然收集时间下限还可集思广益;其次,应进一步加强提要部分版本描述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对于文献版本的界定应更加精准,比如稿本、清稿本、抄本、精抄本、刻本、初刻本、翻刻本、初印本、后印本、活字本、铅印本、石印本、珂罗本、油印本、电火花复制本等等称谓的厘清,另一方面,版本的梳理应更加清晰和完整,一书现存各种版本应有收尽收,这一方面的信息能极大增强《目录》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最后,进一步调整原书提要的文字讹误,以及规范书目的分类标准。作为贵州古籍目录版本的奠基之作,《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已有坚实基础,如能进一步补充,则可为今后的文史研究带来更大地影响。

A Brief Summary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Updating of the Catalogue of Ancient and Used Documents of Guizhou

Mou Kunhao

Abstract: The Catalogue of Ancient and Used Documents of Guizhou is a synoptic catalogue dedicated to the literature with relations to Guizhou, which is used with great frequency in Guizhou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owever, the book is limited by the time period and resources used, and which has various shortcomings.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ses the errors in the bibliography, the edition of the catalogue, and the accuracy of its contents. Secondly, it compares the omissions with the bibliograph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among the missing titles, including writings by Qian people, some books engraved in Qiandi, other books engraved by Qian people, the documents or works by Qian eunuchs, and the other documents related to Qian. Finally,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further revision based on the abundance of resources and with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nowadays.

Key words: Catalogue of Ancient and Used Documents of Guizhou;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Qiandi region; errors in content;additions to the bibliography

(責任编辑:王尧礼)

作者简介:牟昆昊,1985年生,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

1 周鼎主编,贾忠匀、陈琳、龚正英副主编:《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1996年(内部资料),第146页。

2 周鼎主编,贾忠匀、陈琳、龚正英副主编:《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1996年(内部资料),第195页。

3 周鼎主编,贾忠匀、陈琳、龚正英副主编:《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1996年(内部资料),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