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下我国专利行为特征分析

2022-07-15 01:28章激扬段继红师磊
现代管理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章激扬 段继红 师磊

[摘要]基于专利结构视角考察了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专利行为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从全国层面,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为主,发明专利次之,外观设计专利最少的专利结构;第二,从三大区域层面,东部地区专利份额占据70%左右,创新区域差异尚未发生明显改变,但东中西内部专利结构均呈现了明显的变化态势;第三,从省区市层面,创新集中度仍然较高,呈现了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现象,专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鉴于以上发现提出:从国家层面要逐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在一些前瞻性、面向未来和使命导向型的创新领域增加创新投入,注重原创性成果的转化;在区域层面,对于率先踏入高质量发展的地区要注重专利质量提升,对于处于准高质量发展地区要注重重大发明创新的培育与协调,对于创新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要着力构建以发明创新专业化为主导的创新格局,而对于创新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要依靠创新多样化迅速建立专利门类比较齐全的创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驱动;专利;演变特征;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

一、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边际收益下降,早期依靠要素积累型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要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专利作为一国创新活动的重要反映指征,其增长对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近十年来,我国专利申请出现持续“井喷”现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截至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我国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然而,近年来关于我国创新绩效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从专利数量出发,认为伴随着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的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4];二是从专利质量出发,认为尽管近年我国专利数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但是“数量长足,质量跛脚”的问题较为突出[5-6]。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的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创新泡沫”和“创新假象”的风险[7-10]。

随着微观企业专利数据可获性的增强,学界对创新的研究逐渐渗透到微观企业中来,如寇宗来等通过对我国专利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梳理了我国工业企业专利申请行为的特征事实[11]。同时,关于专利质量的研究方法也在进一步跟进,如专利被引次数[12]、知识宽度[13-14]、技术多样化[15-16]和技术专业化[17-18]等。纵观现有研究,大量文献基于专利数量和质量考察了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但鲜有文献从专利结构视角考察我国专利行为演变规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3。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双重背景下,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专利行为的演变特征,对于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推进以及缓解区域创新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三类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信息,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绘制2000—2019年期间我国专利变化趋势图,并采用Arcgis软件绘制了专利在省区市间分布情况,从理论上探讨我国专利演进的特征和内在原因。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1)从全国层面专利数量和结构变迁、三大区域专利演进和省区市间专利分布3个方面梳理出2000—2019年期间我国专利演化的典型特征事实,拓展学术界从专利结构视角考察创新发展的方法。(2)结合我国发展和创新实践,从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工业进程中创新活动扮演的角色、“主场创新”与“客场创新”的历史任务以及地区间创新资源禀赋的差异4个维度为我国专利行为的变化特征提供学理支撑。

二、 20世纪以来我国专利行为演变特征

1.全国层面专利数量与结构变迁

图1绘制了2000—2019年期间我国专利数量和专利结构的变化趋势。不难发现专利数量在2005年之后增速明显,年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从专利结构来看,20世纪以来,我国专利结构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一是在2000—2004年,专利结构主要以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为主、外观设计专利次之、发明专利最少;二是在2005—2010年,专利结构主要以外观设计专利占比为主、实用新型专利次之、发明专利最少;三是在2013年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占比次之、外观设计专利占比最少的专利格局。

本文认为出现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从专利数量上: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科技研发投入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前期的创新积累在20世纪初逐步得到体现;二是在20世纪初,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推进专利事业的多项政策措施,众多地方政府为专利申请提供了补贴和奖金等激励,极大地支持了专利数量的大幅增长;三是2005年,各级法院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使得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契机。其次在专利结构上,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发明专利占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相对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创新型要求相对较低,授权容易无效难1,在国家提高专利质量、从严审查的战略下,很多企业选择申请更多的实用新型专利避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实用新型专利占比的快速上升;此外,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完善授权机制,增加了授权门槛提高专利的含金量,外观设计申请量及授权量均有所下降。

2.东中西三大区域专利演进

图2绘制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专利份额以及结构变化趋势。从我国三大区域专利数量和增速来看,截至2019年,东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293.02万项,占全国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的70.23%,2005—2019年年均增速18.32%。中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74.99万项,占全国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的17.97%,2005—2019年年均增速21.74%。西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49.24万项,占全国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的11.80%,2005—2019年年均增速20.02%。

从我国三大区域的专利数量和结构来看,我国区域专利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着重表现為向东部集聚的特征。从三大区域专利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之后,三大区域专利增速并没有明显差距,但是由于东部地区专利基数较大,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地区专利规模迅速扩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专利规模仍然较小。从三大区域专利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2016年以后,东中西部专利均呈现了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导、发明专利次之、外观设计专利最少的专利格局。

3.省区市间专利分布情况

图3绘制了全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在省区市间的分布情况。从专利申请受理数量排名来看,截至2019年,专利申请受理量最多的前10个地区分别为广东(807700项)、江苏(594249项)、浙江(435883项)、山东(263211项)、北京(226113项)、上海(173586项)、安徽(166871项)、福建(153133项)、河南(144010项)和湖北(141321项)。前10个地区专利申请受理总和占全国总量的74.44%,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率先实现发展,与海外频繁地进行贸易往来。在进行加工贸易和来料贸易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掌握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随后的发展中,经济要素的回报率相对较高,不仅聚集了大量的资本要素,也虹吸了来自海内外的人才要素,这一优势的建立保证了东部沿海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以2019年为例,罗列了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省区市间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市,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此类推。综上,无论是从总量意义还是分量意义上的专利分布来看,2000—2019年,我国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专利主要聚集在几个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反映了专利产出和创新经验的积累在几个主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创新活动在国内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

三、 我国专利行为演化的原因

1.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属性对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同。具体来看,在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是“短缺”,经济增长的引擎更多地来自产品的“量”,追求以同质产品和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模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多项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模仿和再创新的举措,通过引进大机器、大设备,扩大产能,提高生产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这一时期的发展主题。在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引擎更多地来自产品的“质”,追求差异化产品和个性化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这个阶段,一方面需要对过去生产方案和技术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淘汰落后生产力,形成对发明创新的强烈需求,导致发明专利占比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者偏好,需要对原有产品的形状、结构或者组合提出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导致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不断扩大。

2.工业进程中不同创新活动的作用存在差异。发明专利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较为强烈,具有“颠覆式”和“面向使命”的双重特征;相对于发明创新,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具有“小范围”改进的特征。从技术含量来看,发明专利最高、实用新型次之、外观设计最弱。既有的专利理论一般将发明专利视为“实质性创新”“激进式创新”或“大发明”,将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视为“策略性创新”“渐进式创新”或“小发明”。落实到发展中经济体的工业化实践,在工业化中前期,要依靠发明创造活动带来颠覆式创新,快速促进工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工业体系,表现为发明专利占比不断上升和实用新型专利占比的下降。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从工业化向服务化转变,在工业基础得到完善和相关产业门类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实用新型创新更多地在原有创新基础上进行“微调”,表现为实用新型专利增速明显和发明专利适当降速的特征。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这一专利格局的变化趋势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客观规律。

3. 创新方式的转变对不同创新活动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吸引大量外商投资,形成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在我国自主创新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引进吸收国外技术再创新是基于当时技术背景下较为适宜的创新发展道路。在这一时期,我国创新是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在嵌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进行国际代工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发展模式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所以在这一时期,无论从专利数量还是结构角度,我国专利行为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创新模式更倾向于“客场”创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愈发凸显。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和世界范围内经济不确定指数(EPI)的上升,尤其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来自技术前沿国家的技术壁垒以及“卡脖子”难题,对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冲击,早期使用“市场换技术”的局面难以为继。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逐步构建以我为主的创新体系,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研发和下游销售环节提升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依托国内大市场,创新辐射到其他国家的主场创新活动,其中最直接的外部表现就是以发明专利为表征的创新活动不断增加。

4.创新资源禀赋差异构成了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直接因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差异是中国区域专利分布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科技活动经费占全国总量的68.29%,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总量的67.68%,研究生培养规模占全国总量的54.10%,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总量的68.08%。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在创新的人力资本和经费方面,占据了全国约70%的份额,因此东部地区无疑成为中国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相反,支撑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较为匮乏,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创新规模相对较小。此外,从三大区域专利结构的演变趋势来看,一方面表现为组间趋同,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在技术新旧交迭和全球经济不确定加剧的时期,实用新型创新有利于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可以有效避免创新方向的偏差,因此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导的创新格局是在经济不确定情况下较为温和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组内差异,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专利基数较大,三类专利数量变动对整个专利结构的影响相对比较平和,而中西部地区专利基数较少,任何一种类型专利数量的变动对整个专利结构的影响相对比较大。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2019年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据,从专利结构视角考察了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专利行为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从全国层面专利数量与结构变迁来看,2000—2019年,我国专利总量出现了较快幅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量以2007年为界点,呈现较大幅度的“U”型变化趋势;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量则以2007年为界点,呈现较大幅度的倒“U”型变化趋势。从专利结构来看,我国专利结构依次经历了“实用新型专利占主导—外观设计专利占主导—实用新型专利占主导”的动态变化过程,2013—2019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导、发明专利次之以及外观设计最少的专利结构。

(2)从东中西三大区域专利演进来看,东中西部专利申请受理量在2000—2019年占全国平均比重分别为73.45%、15.57%和10.98%,由此可见,我国专利区域分布着重表现为向东部集聚的特征。从三大区域专利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之前,东中西专利增速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速率;2005年之后,东中西部专利增速均呈现了快速上升,但由于东部地区专利基数相对较大,经过数年发展之后,东部地区专利规模较大。从三大区域专利结构来看,2016年以后,东中西部专利均呈现了较为稳定的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导,发明专利次之,外观设计专利最少的专利格局。

(3)从省区市间专利分布来看,2005—2019年,专利在省区市间非对称分布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排名前10的地区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专利份额,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具体到三类专利,在省区市之间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现象,截至2019年,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排名前10的省区市占全国总量份额分别为77.02%、72.67%和81.07%。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1.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不同专利的功能,有效助推经济速度增长和质量发展齐头并进。从发达国家已有的创新发展经验来看,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伴随着R&D投入持续增加和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逐年增高[19],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专利规模不断壮大。尽管过快的专利增速引发了政界和学界对我国专利质量的质疑,但是专利规模优势保证了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对于率先踏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地区,一方面要发挥专利结构对于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和新冠疫情对本土经济潜在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既有专利规模的基础上,注重提升专利质量,在关键核心领域有所突破,形成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创新发展。对于正处于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地区,一方面要利用专利规模带来的增长红利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明创新活动的培育与协调。

2.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在一些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使命导向型的创新领域[20]增加创新投入,并注重原创性创新成果的转化。针对近年来国外技术壁垒和“卡脖子”技术,着重发挥本土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与创新的推动作用,主动迎合国家创新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更多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是我国应对当前复杂多变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冲击的有力保证。面对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要基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自主可控的国内价值链,以国内需求驱动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形成,转变过去的“客场”创新为现在的“主场”创新。尤其在重大科技领域形成以发明创新为主导的创新格局,虹吸全球創新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创新引领区,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做贡献。

3. 转变区域均衡发展思维,助推不同地区创新升级。不同地区在创新资源禀赋上存在较大差异,创新升级的模式可能存在不同。首先,对于创新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重大发明创新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情形下,要依靠创新多样化迅速建立专利门类比较齐全的创新格局,发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创新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设计者的创新热情,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商品的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文化需要,刺激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创新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在已经具备一定专利规模的前提下,创新资源的配置应当有所侧重,要着力构建以发明创新专业化为主导的创新格局,优化创新结构。其次,在人才发展策略上,近年来,尽管我国在中西部地区采取了异地办学、设置研发中心等手段汇集人才,但是高技能劳动力“南流”的现象依然比较严峻。为此,一方面要优化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配套设施等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秉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发挥人才对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Hu A G,Jefferson G H.A Great Wall of Patents:What is Behind China’s Recent Patent Explos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0(1):57-68.

[2] 张杰,高德步,夏胤磊.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6(1):83-98.

[3] 程名望,贾晓佳,仇焕广.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J].经济研究,2019,54(7):30-46.

[4] 安同良,魏婕,舒欣.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测度——基于微观创新调查的跨期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20(3):99-122.

[5] 陈强远,林思彤,张醒.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激励了数量还是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20(4):79-96.

[6] 任晓猛,付才辉.发明专利一定越多越好吗?——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讨论与微观证据[J].财经论丛,2020(4):105-113.

[7] Tong T W,He W,He Z L, et al.Patent Regime Shift and Fir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Second Amendment to China’s Patent Law[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4(1):14174.

[8]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51(4):60-73.

[9] 张杰,郑文平.创新追赶战略抑制了中国专利质量么?[J].经济研究,2018,53(5):28-41.

[10] 毛昊,尹志锋,张锦.中国创新能够摆脱“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8(3):98-115.

[11] 寇宗来,刘学悦.中国企业的专利行为:特征事实以及来自创新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20,55(3):83-99.

[12] Hsu P H,Xuan T,Yan X.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ross-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2(1):116-135.

[13] Aghion P,Akcigit U,Bergeaud A, et al.Innovation and Top Income Inequality[J].NBER Working Papers,2015.

[14] Akcigit U,Baslandze S,Stantcheva S.Tax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Invento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6,106(10):2930-2981.

[15] 郑江淮,冉征.走出创新“舒适区”:地区技术多样化的动态性及其增长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1(5):19-37.

[16] Wang Y D,Pan X,Li J,et al.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Matter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6,28(3):323-334.

[17] Bondarev A,Krysiak F C.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Cross-technology Interactions[EB/OL].[2022-06-15].http//ideas.repec.org/p/arx/papers/2107.06137.html.

[18] Delgado. The Co-lo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in Cluster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20,27(8):842-870.

[19] 葉祥松,刘敬.异质性研发、政府支持与中国科技创新困境[J].经济研究,2018,53(9):116-132.

[20] 郑江淮,章激扬,陈俊杰.发达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20(5):112-124.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机制设计路径选择”(项目编号:18ZDA07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CTJ02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高质量发展测度及转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EYB002)。

作者简介:章激扬(1991-),男,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全球价值链;段继红(1979-),女,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师磊(1988-),男,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收稿日期:2022-01-22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中国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改革
新时代实用新型制度的目标、定位与改善
一种计划生育用取环器
浅析禁止重复授权在实际审查过程中的问题
日经AI专利申请排行榜:中国AI专利申请超美国
以色列新《外观设计法》8月7日生效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月)
2017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2月)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新款赤足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