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研究

2022-07-15 21:58温春平
医学前沿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理特征幽门螺杆菌效果

温春平

摘要:目的:探究疣状胃炎(V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78例疣状胃炎患者为例,均进行病理学检验,观察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同时利用双色球(蓝色,红色)分组,红色—研究组,蓝色—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研究组在其治疗基础上使用内镜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症状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①急性炎症主要以发生1级较多47.44%,慢性炎症主要以2级发生较多50.00%;上皮损伤发生在1级情况较多44.87%;血管病变发生集中在1级为52.56%;腺体萎缩发生率较少;②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症状评分(3.14±0.41)分低于对照组(3.14±0.41)分(t=32.813,P<0.05);③研究组患者Hp根除率94.87%(37/39),对照组Hp根除率74.36%(29/39),研究组更加理想(χ2=6.303,P<0.05);④治疗效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χ2=5.571,P<0.05)。结论:临床病形态学研究发现VG疾病存在特征较多,并且在治疗中选择内镜治疗配合根除Hp治疗,对患者疾病预后更加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类似疾病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疣状胃炎;病理特征;内镜治疗;幽门螺杆菌;效果

疣状胃炎(VG)是一种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隆起糜烂性胃炎[1]。疾病发生过程中,患者会存在上腹疼痛,胀气,反酸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还会存在呕血,黑便等症状,少数患者没有症状。尽管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具有特定变化,但是临床症状与常规的慢性胃炎区别不明显,针对该疾病需要从病理学形态学特征方面进行分析,以此与常规慢性胃炎进行区分[2]。同时需加大对该疾病的治疗研究,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疾病发生,而治疗中核心内容则以根治幽门螺杆菌(HP)为主,因为疾病发生主要是由于Hp感染造成,所以目前临床中针对VG治疗多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是治疗方式较为单一,经过研究发现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患者实施内镜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实现Hp根除,实现患者疾病预后[3]。基于此,研究重点纳入78例VG患者(2020年7月~2021年7月),对其临床病理学形态特征分析,实施分组治疗,探究内镜治疗在VG患者治病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78例疣状胃炎患者为例,均进行病理学检验,观察其临床病理学形态学特征。同时利用双色球(蓝色,红色)分组,红色—研究组,蓝色—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1.45±3.25)岁,体重43~72kg,平均体重(65.25±2.36)kg;研究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1.61±3.33)歲,体重47~75kg,平均体重(65.38±2.44)kg。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以及家属在《知情同意书》签字。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无精神性疾病;③无药物禁忌症;④接受临床观察。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肾功能损伤;②合并恶性肿瘤;③特殊性胃炎;④妊娠/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通过直视对胃黏膜糜烂处最明显位置进行活检获取2~3块,完成活检,取出后利用甲醛溶液(10%)进行固定送检,标本需要经石蜡包埋,连续切片以及HE染色后,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病理专家读片。

对照组患者进行抗Hp治疗,药物主要阿莫西林(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HC20150055(原HC20090039),0.25g*24s)剂量1000mg/次,3次/d;克拉霉素片(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044,250mg*8s)250mg/次,2次/d;泮托拉唑钠肠溶片(Takeda GmbH,H20160486(原H20140659),40mg*7s)40mg/次,2次/d,上述药物联合使用治疗2周。研究组患者使用内镜下微波治疗,治疗前需要为患者进行呼吸试验,同时检查患者尿素酶以及相关身体指标,检查结果满足手术要求后,对患者进行内镜下微波治疗,此次微波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仪器由南京康发微波治疗研究所提供,型号为YWY-2A;使用方法,通过为患者进行活检孔道将微波导线插入其中,与患者病灶进行接触,治疗过程中微波功率控制在50~70mA,该过程可以通过患者病灶大小进行调节,治疗时间为3秒至6秒。以患者病灶发生汽化,凝固发白即可以停止治疗;针对隆起较大的病灶,可以进行多次治疗。时间不得超过20min,最佳为15min,两次治疗间隔时间需要超过两周。患者手术结束后需要为其禁食处理,时间为120min,然后为患者使用流食,3天后改为半流食。手术结束后需要为患者进行胃黏膜保护处理,结合抗Hp治疗,与对照组内容相似,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随访,时间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病理学形态学特征;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症状评分,治疗效果。

临床病理学形态学特征判定:依据全国慢性胃炎病理诊断进行判定。

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分级:0级—1~2个,1级—3~10个,2级—11~30个,3级>30个;上皮损伤:0级—无损伤;1级—上皮细胞坏死或者性质发生变化;2级——上皮细胞发生糜烂且脱落;血管病变:通过观察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出血,炎症进行判断。0级—血管无病变,1级—充血、水肿,2级—出血,3级—血管炎症。腺体萎缩:依据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情况进行判断。0级,1级,2级,3级分别代表无萎缩,腺体减少1/3,腺体减少1/3~2/3,超过2/3腺体萎缩。

症状评分:反酸、上腹部闷胀、疼痛,嗳气。利用0~3级评分法。0分—无任何症状;1分—偶尔出现症状;2分—症状发生较为平常,对生活造成影响;3分—症状发生较为严重,而且日常生活中难以忍受。

Hp根除率:该指标判断过程中需为患者进行尿素酶试验,以此观察清除率。

治疗效果:治愈:患者隆起病灶位置全部消失,上腹部闷胀、疼痛,嗳气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上腹部闷胀、疼痛,嗳气症状明显改善且隆起病灶面积缩小75%;无效:患者隆起病灶减少低于25%,且上腹部闷胀、疼痛,嗳气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存在加重趋势。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2.0。计量资料(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体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病理学形态学特征

急性炎症主要以发生1级较多(47.44%),慢性炎症主要以2级发生较多50.00%;上皮损伤发生在1级情况较多44.87%;血管病变发生集中在1级为52.56%;腺体萎缩发生率较少,如表1

2.2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症状评分(3.14±0.41)分低于对照组(3.14±0.41)分(t=32.813,P<0.05)见表2

2.3Hp根除率

研究组患者Hp根除率94.87%(37/39),对照组Hp根除率74.36%(29/39),研究组更加理想(χ2=6.303,P<0.05)。

2.4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效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χ2=5.571,P<0.05)见表3

3结论

当前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发生变化后导致患者消化性疾病逐渐增加,常见的例如胃部疾病,胃部疾病中VG发生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针对性治疗,很容易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严重情况下进展为癌症。针对疾病研究发现导致疾病出现原因有三种,其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染Hp;其二,患者自身免疫机制较弱;其三,患者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发生后,患者胃酸升高,进而造成胃部炎症因子增加,导致胃黏膜出现损伤[4]。疾病发生后其症状没有特异性,主要以腹胀,腹痛,嗳气反酸等为主要表现,而该种情况与常规的普通的慢性胃炎并不能很好区分。为更好地实现疾病治疗,需要针对疾病的临床病理学形态研究,此次研究中发现VG患者通常存在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上皮损伤,血管病变,腺体萎缩等情况,和患者感染Hp存在密切关联,而且患者内部炎症反应同样会刺激黏膜导致其细胞增生活跃进而发生增生,所以在针对疾病检查或者诊断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胃黏膜腺体病变的情况重视力度,以此防止病情加重,造成肠化生。

现阶段针对VG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为患者使用抗Hp治疗药物通过Hp清除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病症,但是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长期应用药物治疗对患者机体其他组织造成影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随着临床疾病治疗的深入发展,内镜治疗逐渐在VG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内镜微波治疗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一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症状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症状改善更加明显(P<0.05)。分析原因,药物抗Hp感染可以对炎症进行解除,并且对病变位置进行抑制,但是由于无法彻底改善患者胃部血液循环,进而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内镜下微波治疗,利用微波实现局部组织作用进而提高病灶凝固水平,促进胃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进而实现血液循环改善对病变位置的代谢能力增强提高局部抵抗力,实现病变位置炎症改善[5]。而且对比两组患者Hp根除率,研究組患者更加理想。除此之外,研究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通过微波治疗可以有效对患者内部炎症消除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能力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以此可以提升疾病治疗效果。相关学者[6]在报道中以98例VG患者为例,平均分组,一组实施抗Hp治疗,一组使用内镜下微波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实施内镜微波治疗患者治疗有效率93.88%,抗Hp治疗有效率71.43%,该结果与本次研究部分结果相类似,充分证实了内镜下微波治疗在VG疾病治疗中的实施价值。

综上所述,VG患者治疗过程中利用内镜微波治疗配合根除Hp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道爱.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0):22-24.

[2]张仕菊.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胃三联方案治疗慢性胃炎隆起糜烂型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8,24(35):167-168.

[3]陈静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及疣状胃炎的临床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1):114-116.

[4]甘莉莉.内镜下高频电凝术联合雷贝拉唑对疣状胃炎患者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6):15-16.

[5]翁洋,王吉魁,赵志峰.氩离子凝固术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的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1,50(7):658-660.

[6]周和荣,李杨.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3):239-241.

猜你喜欢
病理特征幽门螺杆菌效果
灵动耳环
湖州地区651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炎症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分析
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