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扶贫的四维特性

2022-07-16 05:11魏兴格张蝶李杰刘东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特性精准扶贫

魏兴格 张蝶 李杰 刘东梅

摘要: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教育扶贫愈来愈趋于重要地位,这是受教育本质和教育扶贫的特性决定的。教育扶贫在本质上具有扶智性,在对象上具有精准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效性。厘清教育扶贫在四个维度上的特性内涵,有助于在精准扶贫中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尤其是在“扶志”和“扶智”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把握四维特性,充分运用特性的功能,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教育扶贫和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深远意义和实践作用。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特性

教育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新论断。教育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采取教育教学技术帮扶,让受教育者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个人综合素养,从精神和物质方面改变贫穷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落后局面的关键举措,教育精准扶贫更是找准和集中力量攻克贫困传递的重要策略。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已被纳入国家“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指标体系。教育扶贫是思想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扶志和扶智的重要方式。教育扶贫具备四维特性,本质上的扶智性、对象上的精准性、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长效性。由内在、外在、空间和时间四个维度构成了教育扶贫的特性,呈现四维整体性,对指导教育扶贫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由脱贫攻坚战役到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贯穿于整个脉络中,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扶贫在本质上的扶智性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就其本源看,教育扶贫以贫困为指向,教育为导向,用教育利剑斩断贫困基因,是以“教育属性变化”和“贫困属性变化”为主线而展开的教育扶贫实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传道、授业、传承思想和文明,教育扶贫的本质注重在传道授业中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掌握生产生活技能,摆脱贫困状况。教育扶贫的扶智性是指从教育扶贫的本质出发,通过育人、传道、授业等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科学知识和思想素质,提升其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奔康,过上美好生活。教育扶貧在本质上的扶智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生动力上的扶志和综合素养上的扶智。

内生动力的扶志是综合素养的扶智的前提。内生动力上的扶志是关乎困难群众“想不想”脱贫的重要问题。如何将困难群众“不想脱贫、安于现状”的内心想法转变为“我要脱贫、立志脱贫”的思想,这是内生动力扶志的核心内容所在。通过教育扶贫和教育帮扶来提升内生动力的扶志是极为有效的方法。教育扶贫可以带领困难群众认知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与差距,知晓贫穷和富有的形成原因和必要条件。正因为教育的本质中有育人、传道和授业的任务,转变困难群众的思维观念、启发受教育者脱贫志向,在思想脱贫扶智性上就具有基础性的优势。提高贫困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贫困群众的“志气”,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贫困人口加强个人品德素养,并激发其创新创业精神,加强科学化素养与信息化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成为全方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这也正符合内因起决定作用的理论。立志就得扶志,扶志就离不开教育扶贫、思想熏陶,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增强脱贫的智慧和技能。

综合素养的扶智是内生动力的扶志的升华。在“想不想”脱贫的基础上,综合素养的扶智是关乎困难群众“能不能”脱贫的重要问题。如何将困难群众“不能脱贫、没法脱贫”的思想状态转变为“我能脱贫、可以脱贫”的生活常态,这是综合素养扶智的核心内容所在。教育扶贫具备传授科学知识和提升思想素质的功能,通过教育能够提升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技术能力,能够增强困难群众的综合素养。教育扶贫能帮助困难群众认知自身困难,弥补自身不足,收获脱贫的技能;同时帮助困难群众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综合素养的扶智在内生动力扶志的基础上,将“想不想”问题转变成“能不能”问题,将思想动力转化成行为动力,将认知转化成行动,这就将意识升华成了实践。

二、教育扶贫在对象上的精准性

教育扶贫是“人”的扶贫,是“思想”的扶贫,是受教育者的扶贫,是具有确定对象的扶贫,是故教育扶贫具有对象上的精准性。结合精准扶贫而言,教育扶贫在对象上包含对象的精确和准确两个方面。结合教育追求真理的特性,教育扶贫在精确和准确两个方面相较于其他扶贫方式更具有对象上的精准,因为教育扶贫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本身,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技能。

教育扶贫的精确是对扶贫对象在决策微观领域的“靶向治疗”。习近平给贵州教师回信中提到,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富有思想的灵魂,都应当平等接受国家教育资源,得到公平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更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扶。不仅要注重帮扶对象的全员覆盖,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学生,更要重点加强对特定困难群体的教育帮扶,努力实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孩子享受教育扶贫资助基金,就是在对象上给予精确的“靶向治疗”。派遣教师援助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交流传授知识技能,也是教育扶贫精准“靶向治疗”。

教育扶贫的准确是对扶贫对象在决策宏观领域的“顶层设计”。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冷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诸多精神和内容从宏观角度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尤其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从宏观决策上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体现了教育扶贫在对象上的准确性。在贫困地区加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力度,能够从总体上提升贫困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达到扶志、扶德、扶才与扶技的目的。

三、教育扶贫在空间上的普遍性

教育扶贫在空间上的普遍性是指在贫困地区通过全教育领域和教学内容,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养所呈现的特性。教育扶贫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中专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各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具有教育领域和教学内容上的普遍性。

教育扶贫在空间上的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教育助学基金和扶贫基金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中专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都有涉及,学历层次越高,帮扶力度越大,遵循了空间上的平衡,也保障了层次上的普遍受益。甚至在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方面,各帮扶单位投入也不菲,相关培训还有相应的生活补助和培训奖励。除了资金方面普遍存在于全教育领域,人力和物力方面也不断支持着贫困地区教育。对口帮扶单位派遣专业教师驻地开展教学帮扶,培训贫困地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教育扶贫帮扶,捐赠教育教学器材和书籍,有的单位还捐建教学楼,帮助改善教育环境。

教育扶贫在空间上的全教育内容普遍具有。贫困地区,不同人群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尽相同,当蕴含在教育内容中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却普遍具有。无论是专业学校教育还是职业技能培训,在教育的内容中都涉及技术性知识和思想性修为,正如物质与文化传承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具备技术性知识和思想性修为的专业学校教育,集合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元素,培养具有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贫困地区所具有的普遍性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位贫困人口头上,解决他们技能断裂,就业质量低下,缺乏务工经商能力等问题;贫困人口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由选择不同职业的培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虽时间较短,但课程紧凑,也不乏职业道德培养和熏陶。是故,在贫困地区的全教育内容上,无论是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虽具体呈现的方式不同,但实质的内容侧重具备教育扶贫内容上的普遍性,即在教育扶贫中融入了物质扶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帮扶)和文化扶贫(社会意识与思想观念提升)相结合的理念。

四、教育扶贫在时间上的长效性

习近平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在时间上的长效性是指困难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后,具有自身发展和作用发挥上的长效功能特性,包含自身发展的长期受益性和作用发挥的长期持续性。

困难群众获得教育扶贫的帮扶,自身得以发展,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得以提高,这种发展是困难群众自身长期可受益的。良好的教育能够增强个人摆脱贫困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品质。貧困群众通过教育扶贫长知识、增本领,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拿不走、丢不了,这为今后的日子培养了宝贵的生产生活技能,对自身的脱贫奔康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增益,不像其他帮扶项目,大多都是可被消耗的扶贫方式,即当前扶贫成效明显,随着时间推移,扶贫成效会逐渐减少或被替代;教育扶贫可以做到播撒脱贫奔康的思想和技术的种子,发芽成长,且会自主引导下一代,向着美好生活进发。

教育大计,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革新教育扶贫价值理念,积极引导贫困群体,自觉树立长期教育理念,真正意识到教育在改变人生命运上的价值,以“扶智”促“扶贫”,以“扶志”断“贫困”,进而保证教育扶贫事业的长效性发展。在获得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且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困难群众掌握了脱贫奔康的思想和技术武器,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也是长期持续性的。正因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对困难群众具有长期自身发展的受益性,决定了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改造客观世界的长期持续性,尤其在帮助自身脱贫,获得美好生活价值需求方面,其长期持续性的受益无可比拟。例如,阻断代际贫困,丢掉落后思想,摆脱狭隘意识,提高生产技术,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等。这些都离不开教育扶贫在时间上的潜移默化作用。

五、结语

教育扶贫在四个维度上的特性,具有特殊的扶贫优势,把握好教育扶贫本质上的扶智性、对象上的精准性、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长效性,有助于我们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开展教育帮扶。其四个特性分别从“内、外、时、空”四个维度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统一于教育扶贫的实践之中。结合精准扶贫,把握好教育扶贫的特性,运用教育帮扶的功能,借助教育发展的优势,能有效助推脱贫成效长期巩固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潘安琪.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20(04):58-63.

[2]袁利平,姜嘉伟.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35-43.

[3]向雪琪,林曾.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特点及作用机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3):86-91.

[4]叶怀凡.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与优化路径——基于川东革命老区的考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4):88-100.

[5]李云飞,钟品妍,宫林峰.农村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作用、思路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3):36-38.

[6]肖敏,桂捷.新时代职业教育扶贫的特点、价值与实现路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4):79-82.

[7]李梦卿,邢晓.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困境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14-24.

[8]吴彬镪.“教育扶贫”系列之一教育扶贫的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治理策略[J].教育评论,2020(03):11-17.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扶贫专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扶智帮扶机制研究——以甘孜州得荣县为例”(0300543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魏兴格(1990-),男,汉族,四川仪陇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医生命伦理。

张蝶(1997-),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杰(1995-),男,汉族,四川江油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刘东梅(196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特性精准扶贫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