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燕作品中的“忧患意识”

2022-07-16 08:19彭丽妹
民族文汇 2022年47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

彭丽妹

摘 要:“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摆脱了写实主义的束缚,在画面的表现上不再一味的追求现实原型,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的艺术手法追求某种情感的变化。徐晓燕作为新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性画家,她的“边缘地带”系列作品从现实出发,从“画丑”入手,不加修饰的刻画眼前的世界,直接表现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画家身上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反映了画家的当代视角与当代立场。

关键词:徐晓燕;新现实主义油画;“边缘地带”;忧患意识

19世纪在欧洲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思潮,它的本质是“如实”的描绘现实世界,注重自然美和真实美,又被称为“写实主义”。20 世纪初,林风眠、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将“现实主义”这个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本土的绘画理念与技法,形成了一套本民族的创作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自我价值认知的提升,现实主义绘画虽然在主观上反映现实生活,但被局限在学院派当中,无法满足人们对当下社会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客观要求,逐渐被大众抛弃。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现实主义”出现在大众视野下,它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根本性转变。

“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画面的表现上不再一味的追求现实原型,与“现实主义绘画”相比,它的表达方式更为自由,表现语言也更多样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文革”的结束也促使艺术开始回归对人性的追求,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们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和劳苦大众群体,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心中对时代浪潮下“边缘地带”的关切。徐晓燕便是这批艺术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在她朴素且真诚的笔触下,可以看到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生活的真切热爱。

一、画家徐晓燕及其作品简述

徐晓燕1960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她认为大地是生命的母体,是人类的存在之所,同时也是心灵的寄托之所,她的画作似乎都与土地有关,不仅是单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我们“处境”的描绘,所画的“风景”,不是观赏的艺术,而是需要“思考”的艺术。她的作品有“城苑”“夏季风景”“秋季风景”“乐土”“大地的肌肤”“怒放”“辉煌”“边缘地带”“金砖漫地”等系列作品,“大地”系列作品是其艺术生涯走向辉煌的开始。20C末21C初,画家将目光聚焦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上,题材偏向城市的废弃地带,画面的主体是垃圾堆或臭水沟,繁荣发展的城市作为配角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边缘地带”系列作品便是徐晓燕这一时期风格的集中体现。

在此之前,徐晓燕着力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广阔天地,如“城苑”“夏季风景”等系列作品,1992年所作的“城苑”系列画的是市郊的菜地,画面内容繁密,充满着浓厚的田园气息,表现出田野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一阶段,徐晓燕的风景画更多的偏向生活化,田间劳作的人物不时的出现在画作中,甚至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情。但在1995年之后,画家的创作风格开始出现质的变化,如“秋季风景”“乐土”等系列作品升华到了一种精神境界中,她以沉郁的笔调,用刮刀堆积出一种较为凝重的氛围,画面笼罩在一种土黄色的基调上,超越了一般的风景画,画作表现的更多是风景以外的东西,向观者传达某种道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一连串的社会性问题,徐晓燕的视角由此前的广袤腹地转变为垃圾满地的城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无论是“索家村”“月亮湾”,还是“草场地”“大望京”,又或是“蝴蝶泉”“小溪沟”,徐晓燕作品中直接将自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缩短到最小距离,都市化的现代人被高科技的产品以及无数的垃圾包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原本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已荡然无存,人们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不仅如此,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变得匮乏,不少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漂泊的状态,面对这样的社会現状,徐晓燕一改前期的绘画风格,将绘画视角转向眼前,给观者以精神冲击。

二、“边缘地带”系列作品简述

“边缘地带”但从字面意思上看指的是城乡结合处,徐晓燕作为从河北承德来到北京的“外来人”,她也曾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这一系列作品几乎围绕着“建筑工地和有垃圾的风景”进行表现,这也正是画家真实生活的地方,忠实的描绘了眼前的景象。该系列作品包含《月亮湾》《翠桥》《蝴蝶泉》《小溪沟》《大望京》《望京街》等。《月亮湾》是徐晓燕艺术风格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画面中所表达出的情感由此前“乐土”“辉煌”系列中的高亢跌入了低谷。

与“辉煌”系列画作相同,整幅作品的色调也是金黄色,但与之不同的是,“辉煌”系列作品中的金黄色是浓郁厚实的,而《月亮湾》(图1)的金黄色则是属于昏沉低暗深重的。画面中水面和田野用一条弧线分割开,前景是一片金黄色,但却传递出一种破败感,河岸边覆盖着一层薄土,薄土上是凌乱衰败的麦草秸秆,地下参差不齐的石床无法被完全的掩盖,浑黑色的河水格外萧瑟,远处也是灰暗的天空。死寂的自然在这幅画中被完全的表现,画家没有描述如今成为度假村的月亮湾,而是此前“破烂”的月亮湾,追忆的是过往的事实。。

《翠桥》《小溪沟》则是在《月亮湾》的基础上,将“丑”发挥到了新的高度。两幅作品均描绘了垃圾堆和臭水沟,与《月亮湾》不同,不再描绘过往的事实,而是立足于当下的真实环境,与传统审美趣味的画作不同,在这两幅画中,画家没有回避,对臭水沟、垃圾堆进行直接刻画,丝毫不进行任何想象与浪漫的修饰,正是这种令人感到突兀沉重的景象,引发人思考。《望京街》和《大望京》是徐晓燕艺术生涯中的新的里程碑式作品,两幅作品均是大尺幅的布面油画,描绘的场面宏大。《望京街》中,满地的垃圾堆占据了画面的前景主体部分,建筑废弃物上的颜色仍然醒目刺眼,曾经的排水沟如今也变为浑浊不堪的臭水沟,散发着臭味与死寂。远景的城市建筑楼群被挤压在画面的上方,与似山的垃圾堆形成了强有力的鲜明对比。《大望京》(图2)中前景是满地的垃圾废弃物及臭水沟,远景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物,建筑物被表现成具有纪念碑式的象征意义,同样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垃圾堆、臭水沟带给人的视觉冲击感。

在这两幅作品中,观者可以通过画面感受画家的思考:现代化的城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徐晓燕的《望京街》《大望京》极具现代性,当大众偏向于传统美学的时候,她却表现生活的本原形态,将目光聚焦于眼前真实的现实世界,描绘出了一种“丑中美”,富有艺术感染力,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边缘地带”系列作品中的思想研究

在徐晓燕的艺术生涯中,她似乎一直围绕着“大地”进行创作,与传统的风景画不同,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的更多的是风景以外的东西,通过“大地”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以《月亮湾》为分水岭,前期的作品相对来说“柔和”,她在“城苑”系列作品中,用丰富的色彩在画面上表现出了生机盎然的田野风光,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画家内心对大地的欣赏以及观赏后的愉悦陶醉的心情;在后来的“乐土”及“秋季的风景”系列作品中,画家描绘了大地收获过后狼藉萧瑟的景象,表现出了画家对生活及生命的思考;“大地的肌肤”是画家借由大地进一步诉说情感的体现,赋予大地人性的特点,作品中渗透了人与大地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审美和人文的双重意义上将大地的“承载性”“哺育性”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

中期的作品较为豪放欢畅,“怒放”系列与之前作品的创作方法不同,画家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以白菜的局部——菜心为着眼点,向外扩张,将微观的生命无限放大,并将这种放大的过程展现出来,传递出了生命的神奇伟大,白菜宛若鲜活的生命体,菜心一点点绽放、舒展、成长,菜叶被虫咬的破洞及殊缺、枯萎,虽然仍是具象的实体,但其已经成为象征着生命的符号,这里的白菜被画家赋予生命意识和精神;在“辉煌”系列作品中,徐晓燕仍从局部入手,重新回归到“土地”这个主题,画面上传递出来的不再是苦难悲怆压抑的情调,而是热烈欢快的气象,成片的秸秆在夕阳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洋溢着成熟收获的喜悦。

在后期的作品中悲壮忧患意识浓厚,画家缩短了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将画笔转向到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中。在“边缘地带”系列作品中,自然正在被一点点的破坏,河水的污染、垃圾的堆积使得原本抒情的牧歌式田园逐渐陷入死寂与衰败。画面中出现的臭水沟和色彩斑斓的垃圾堆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它又是自然的杀手,一点点的吞噬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同时这一切的主宰是人类本身。徐晓燕在画面中用人的自然本质面对非本质的自然,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气氛,用她独特的绘画语言传达着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反衬自然的腐败和生态的破坏。

无论是《小溪沟》《翠桥》,还是《望京街》《大望京》,徐晓燕的创作重心由之前的自然转移到都市中。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画家开始思考“城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忧患意识,一方面新兴的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现,另一方面,现代化城市构建是牺牲土地,破坏自然为代价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徐曉燕的思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已危害到了人类自身,徐晓燕不忍心看着眼前的风景被一点点破坏,宁静的田园生活正一点点消逝,但又无法改变,无奈于残酷的现实,在绘制“边缘地带”系列作品时,她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得以完全的展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心境的改变以及创作理念、技巧的成熟,徐晓燕在“边缘地带”系列作品上,实现了艺术表现力的强大突破,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作品上反映出了“小我”融入了“大我”的价值体系,包含忧患意识的人文精神也更加凸显。

结论

“边缘地带”系列的作品反映出来的不仅是画家对生存环境的考虑,同时也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与自身命运的关注,这种关注引发出了她对人类行为的反省批评,这一系列作品更多的是需要观者去思考感悟,超越了传统风景画的审美创作样式,以新的视角新的绘画语言关注并描绘关注自己所处的世界,以此来寻求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与协调,借助所谓的风景或建筑来传递自己的观念,使“风景画”中渗透当代文化的问题意识。她从现实出发,从“画丑”入手,不加修饰的刻画眼前的世界,追寻人类的本质,直接表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与问题,画家身上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反映了画家的当代视角与当代立场。

参考文献

[1] 徐晓燕:《徐晓燕——大地之歌》{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2] 徐虹:《诗意向往与现实处境——徐晓燕的农村风景系列油画》[J].《中国油画》,2013年(2)。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莫让秋月春风等闲度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试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
河南当代文学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