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述评*

2022-07-16 09:29丁俊萍
观察与思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学界本质

丁俊萍 赵 翀

提 要: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传统、传承创新、实现路径、重大意义和国外研究总结等方面展开。总结学界相关研究的不足,未来应在突破研究视域、凝练研究重心、厘清相关概念和加强比较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反复求索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不仅将坚持党的领导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高度,还明确将“依法治国”和“共享”发展理念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由此引发学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热点的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著类,据中国国家电子图书馆检索结果,新时代出版的学术专著主要有杨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门艳玲的《社会主义本质概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版)、沈阳的《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二是学位论文类,据中国期刊网检索结果,论文题目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14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三是期刊论文类,论文题目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期刊论文共有139篇,主题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关的论文则有1933篇。以上数据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创新型阐发,已经是学界重要共识,但存在社会主义本质研究“隐性化”现象。应该说,新时代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成果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党和国家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处地位不匹配。为此,有必要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研究进行一次系统性考察。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传统研究

任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都绕不开对其理论传统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新时代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一)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力发展至一定程度后,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作为这些生产力的反映和表达而发生变革,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中占据着主要方面。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先进的上层建筑可以推动造就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上层建筑并不总是机械对应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是被诸多社会、政治因素共同塑造出来,其中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塑造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中要突出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深刻影响了新时代学界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两种传统:“科学的”社会主义和伦理的社会主义,前者重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把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倾向;后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唯物主义的外壳中隐藏着一种“道德的目的论”,在实践中表现出从价值目标推导演绎政策。因为追求各自研究方向的深刻性,这两种研究传统如果缺乏沟通,便会造成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时割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损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整体性。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传统研究中的科学视角

顺序逻辑是最基本的科学逻辑,聚焦历史具体进程,着重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判断。比如:有学者在唯物史观视阈下,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这明显是科学思维主导下的一种基于直观理性的科学判断。沿着这种逻辑,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话语创造”,认为经典作家都没有明确地从本质层面去分析、概括社会主义的内核。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模糊的存在,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清晰化是在邓小平手中完成的。比如:有观点就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始终处于模糊之中”。有学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知逐渐清晰化是一种必然,即必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然而,有学者反对武断地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不清晰的,认为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有敏锐的认识,留下了丰富论述,毛泽东实际上更多是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有学者对改革开放前党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这既是因为近代“急切的救国心理和紧张的时事,限制了国人对‘社会主义’概念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和社会主义概念自身的不确定性有关。

着重从“本质特征”的角度切入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种偏向科学判断的角度。比如:有学者直接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切入,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寻找到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5个方面的本质特征。有学者认为列宁、斯大林虽然就社会主义本质有具体认知的不同,但在基本原则上是始终如一的,即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工人与农民的阶级联盟;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然而,以上观点遭到批评,有学者称这种做法“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某些设想当作社会主义特征”。实际上,过度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确有可能会湮没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追求,背离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的初心,从而淡忘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传统研究中的伦理价值视角

与侧重从科学的研究角度相反,有学者观点显得更为直接和简单,认为《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总结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将“消灭私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单一理解虽然醒目,但忽略了需要科学严密论证的逻辑过程和对历史时空、相关概念的界定,实际上是一种偏向伦理价值的判断。

有学者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观,即主张将是否追求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彻底消灭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状态作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还有学者从伦理价值角度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述图景,认为诸种社会主义学说都有自己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并认为应在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共识性上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实际上,该学者沿着这种逻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追问最终彻底导向“伦理社会主义”的方向,因为越是抽象的伦理价值中蕴含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知的共识往往越大。同样的逻辑,有学者认为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发展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它也因此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学者直言社会主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由理念生发出了运动、制度、国家形态、社会模式等,与最初的价值理念相比,社会主义中的其他因素都是后发的。

就国内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传统研究而言,虽然可以依据论述内容的具体不同划分出偏向“科学”和偏向“伦理价值”的不同阵营,但这种划分更多是基于便利分析的考虑,因为绝大多数学者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解往往兼顾“科学”和“伦理价值”,即“表现出生产和人文关怀两重维度”,只不过在具体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传承创新研究

科学理论总是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传承发展并不断创新的。在汲取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传统资源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出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创新研究

邓小平首先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作了定型化表述,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之初,学界观点分歧较大,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学界分歧逐渐弥合,很多问题已经解决。近十年来,学界围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的是价值目标引领还是生产力决定?学界就这一问题提出的答案尚不统一。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将价值目标置于首位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矫正了对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的理解,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脉”只能是两者共同蕴含的价值思想。有学者直言“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认为邓小平晚年始终认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与强调价值目标引领的观点相反,有学者对该问题的理解明显侧重生产力一面,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髓所在”。相似的观点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主要限制在经济领域,曾对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实践中往往偏重发展生产力”。这种强调实然而不是应然的态度在目前学界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更多学者兼谈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引领和生产力决定论,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五个本质规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强调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超越制度特征、手段和目标统一、公有制隐性表达、长远目标与实际现状相结合这四个方面。

第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理论体系?多数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研究都有隐含前提,即默认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由五句话三个层次组成的一个精炼句式,但有的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见,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1978年秋“北方谈话”破题到1992年春“南方谈话”全面概括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如果考察这期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所有论述,其应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应该具有更大的视野,不能将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论述当作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唯一概括。确实,如果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视作系统的理论体系,那么它将拥有更大的理论张力和解释能力,保持这种理论灵活性不仅有助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反映了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态度。

第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究竟是不是一种“新社会主义观”?为了突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地位,有学者将其归入“新社会主义观”范畴,同时认为存在一种“传统社会主义观”,即在经济上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人为地划分传统社会主义观与新社会主义观的做法受到批驳,有学者认为这种新旧二分的态度“是把二者看成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针对“新社会主义观”观点强调邓小平首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立论,有学者在详细考察史料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一词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概念的讨论而诞生的,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只是“用法并未固定化”。的确,很难想象经典作家博大的理论著述和党史积累的海量材料中竟然没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学者则从承认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角度否认了新旧社会主义观分野的前提,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解释力,还揭示了一般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能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之“新”否认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性,也不能因为强调联系性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之“新”视而不见。比较严谨的表述应当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经典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二)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创新研究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关于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往往在结构性写作论著中发挥背景交代作用,在历时性写作论著中处于中间过渡地位,就专题研究而言,学界热度有限。没有形成比较重大的观点分歧,其主要观点列叙如下。

1.学界关于江泽民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主要观点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学界研究江泽民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指针。有学者认为江泽民同志将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升到精神层面和个人发展方面。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两个方面。有学者提出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是为了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和给市场经济注入新动力。更有学者直接指出了江泽民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价值逻辑,称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乃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反映着社会主义的远大前景,虽然在当前并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一经提出便已经发挥了一个价值引领实践的作用。

2.学界关于胡锦涛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主要观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规定了研究胡锦涛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主题。有学者认为胡锦涛同志是在社会层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从而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有学者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角度提出“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方面,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学者侧重强调科学发展观中环境因素的一面,认为社会和谐思想是21世纪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后的产物。有学者着重探讨了社会和谐思想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关系,认为前者主要从价值目标和精神生活层面表述,后者主要从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层面表述,后者是第一位的。与这种观点不同,有学者反而认为社会和谐理论侧重从产品分配关系方面强调平衡和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虽然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和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具体认知不同,但两者是相通的:一是两者都强调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角度定义社会主义本质;二是两者都重视“从人而不是物的全面发展”角度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说,两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性认知都建立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知与市场经济发展间存在紧密联系。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创新研究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出现新转向,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战略部署反映出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视从价值、特征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1.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形成逻辑

学界普遍认为,新时代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严肃的政治性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有学者侧重从党的理论基础角度认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形成逻辑,认为“将党的领导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习近平根据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新判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要重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作用,但是他们并没有将党的领导上升到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高度。一个“最”字将党的领导从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中凸显出来,反映出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中处于绝对优先位置。

有学者侧重从反思新时代党的领导现实状况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形成逻辑,认为之所以要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关键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政治权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重点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该观点同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关注中心放在政治领域,反映了一种侧重从上层建筑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鲜明逻辑。

有学者侧重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认知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形成逻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该学者认为随着时代进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面对现实状况时存在理论缺陷,即实践主体缺位。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实践的主体该是谁呢?谁来解放?谁来发展?谁来消除?谁来实现?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论断,则恰恰回答了这一问题,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实践的主体力量。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都应该重视发挥党的能动性作用,否则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会变为纯粹机械主义的。

一些学者在更广的视野上开展研究。有学者提出几个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角度,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历史、践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除了包括党的领导外,还应包括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有机统一、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发展和全面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明确使用“特征体系”这一概念,指出在不断深入、丰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知的过程中,一个多样性的特征体系形成。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蕴含着宏大的进步意义,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主义进步性的集中体现”,这种研究视角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总体价值,是对过往研究拘泥于具体价值的补充。

2.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涵和形成逻辑

新时代,党中央明确将“依法治国”和“共享”发展理念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从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有学者选择专题研究“共享”发展理念,认为它主要表现为其中蕴含的四大公理:“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共同富裕,三是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四是合作共赢”。不少学者对“共享”发展理念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共享”发展理念应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学者研究共享发展理念的配套制度改革,从扶贫、培训、教育、医疗、食品多个角度进行了观察。部分学者的研究视野更为聚焦,有的着重从中高等教育和高校教育角度研究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问题,有的关注“成果共享”,提出“成果是否共享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尺度”。上述学者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研究,实际上都侧重从价值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本质,虽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只有少部分学者聚焦生产力的角度,着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享发展的首要前提”。

部分学者沿着重视价值立场逻辑将研究视野扩展,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内核的部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特殊性(中国特色)有机结合原理”。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开展的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的治国理政新战略,深化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学者从“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角度切入开展研究。

个别学者以“依法治国”作为切入口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几个重要研究角度,分别是关注历史重大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推进策略、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路径是新时代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探察目前研究情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路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关注物质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目标

部分学者强调共同富裕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有学者持有一种“先富后富张力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通过合理的物质分配保持先富与后富间的适当张力,从而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聚焦消减贫富差距的过程机制,认为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并践行着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有学者论述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对策,提出通过“明确主体,精准识别,以人为本;因户而施,精准帮扶,授渔非鱼;科学规划,精准管理,运筹帷幄;责任清晰,精准考核,重视反馈”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目标。

(二)关注思想创新,重视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效果取决于思维意识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精确程度,表达为“只有不断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不断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彰显。类似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有学者认为“新发展理念实质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与这种从政策文本生发出的理念研究不同,有学者认为只有将“持续健康”“共同富裕”“合作和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个维度作为一个系统价值体系全面贯彻,才有可能持续彰显社会主义本质。

(三)重视制度建设,侧重构建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效机制

部分学者侧重从政治上层建筑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路径,有学者认为只有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才能够抑制市场经济贫富分化的自发倾向,而“政治权力作用的有效发挥关键在党”。为此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惩治党内腐败现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对市场经济的规制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保障机会均等前提下,逐步通过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最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学者的路径研究更为聚焦,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实现需要新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即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为基本学术范畴,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历史演变作为基本主线,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现和发展为轴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意义的研究

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意义的研究数量众多,且大多论著会在最后述及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伟大意义。有学者站在党的立场,认为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对邓小平最好的告慰”。有学者通过回溯历史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多个重大历史关头发挥关键作用,在国内国际上都具有伟大意义。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根本方向上的指导和根本的价值取向”。部分学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思索,二是为我们提供了今后改革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类似的观点认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知的深化解决了时代局限性所产生的认知片面性,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聚焦国外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成果

近十年来,聚焦国外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成果较少,但颇具新意。有学者详细考察国外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多样化认知,得出的结论是“越、朝、老、古四国重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强调‘消灭剥削与实现社会公正’的内容、发达国家共产党主张将‘西方民主、自由的文化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本质’、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重视‘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有学者对改革开放时期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指出以美国和日本学者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国外学者认为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本质就集中体现为促进发展。有学者则是从考察社会主义本质解读的前提、不同时期的总体分析、未来如何进行理论突破等方面,对国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方面的研究进行解读。有学者在比较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主义学说后认为,其间“最大的共识在于对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而非实现价值追求的具体制度和手段”。

五、近十年来社会主义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十年来,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研究成果不断扩充,有学者在系统回顾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传承创新发展进程后,以党的政策文本为主要参照,提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享共富、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享共富与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本质特征”。这种新的定义兼容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创新,但同时也造成“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的泛化问题。

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泛化问题,有学者在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本质要求、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认为“‘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要求’、‘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则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类似的观点认为本质特征、本质属性、本质要求和最本质特征都是本质的外延或表现形态,是本质概念的扩展和丰富。但有学者对这种说法表达了质疑,并以经济领域为切入,认为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体、载体,是前者表现为后者,因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所起的功能或作用。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认识,反映出目前学界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尚有很大空间。此外,还有相当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并不仔细区分社会主义本质相关概念的不同,使用中常相互指代。

近十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背后有党的政策文本指引作用,但根本上还是社会实践在学术领域的反映,有学者将哲学上的科学实践观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加以考察,提出“科学实践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前提”。有学者更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有最终答案之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与不同策略模式相联系时,还应有各个阶段的具体答案”。以上观点表明,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社会主义本质论已经不能再简单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画等号,但是至今学界尚未概括出一个兼顾政治与学术标准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这虽然是一大遗憾,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

从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来看,目前社会主义本质研究还存在着广阔的空间,需要学界在下一阶段革新、突破。

第一,突破研究视域。目前相当数量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停留在政策文本宣传解释程度,基于学术性科学性独立开辟新论题、新领域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研究同质化。其背后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研究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研究领域,诸多论著的首要任务的确是宣传党的理论创新;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讨论后,目前处于一个冷静观察期,许多学者还处在材料积累加工阶段;三是新时代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不断作出“增量性”解释,有待形成一个具有足够理论解释张力的表述,因而近十年来学界研究主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广泛讨论争鸣的氛围。目前中央已经陆续推出一整套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政策,加之2022年处于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纪念之年,未来存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新表述的政治预期,学界应先期深入思考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问题,同时注意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深挖经典文献中蕴含的丰富资源。

第二,凝练研究重心。近十年来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存在重心失衡问题,紧扣热点有余,冷静思考不够,对于共享、公平等抽象价值研究已经完全压过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依法治国”的研究,对于宏观论述的研究数量大大超过现实性、可操作性机制研究,诸如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系文献资料整理研究一类的问题尚未得到学界的真正重视。实际上,新时代中国仍然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时所力求解决的时代问题,换句话说,“如何继续做大做好蛋糕”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首要问题,但这种现实的问题意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研究中反映远远不够。展望未来,学界仍需聚焦如何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系等方面开展社会主义本质研究,尤其要在探索制度机制建设和提升理论转化能力上下功夫。

第三,厘清相关概念。厘清基础概念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本质属性、本质特征、本质要求等概念相互间关系这一问题,学界目前关注远远不够,少数学者笼统讨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其他本质相关概念的关系,但也存在意见分歧。至于这些概念两两之间关系,几乎没有学者在社会主义本质研究框架内进行清晰解释,这对夯实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学术基础显然不利。未来学界应就社会主义本质相关概念间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仔细比较各个概念之间的集合、异同等关系,以期能够奠定支撑研究长远发展的学术基础。

第四,加强比较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留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至今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仍有很多学者在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性研究,同时其他国家学者由于对社会主义中国成功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关注也在持续思考着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然而,新时代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下一阶段,有必要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更多的追踪、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比较研究。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将会助力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并将注意力聚焦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上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学术支撑。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学界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改编题目可以这样做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