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人李幼卿墓志考释

2022-07-16 02:45王守芝严寅春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滁州刺史墓志

王守芝,严寅春

大历诗人李幼卿,得萧颖士提携,与独孤及、钱起等诗人多有交游唱和,但由于文献阙如,其生平行事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1992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李幼卿墓志,为深入了解李幼卿生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信息。本文拟对李幼卿墓志做较为深入的考释,以期进一步探究李幼卿的生平与创作。墓志录文如下:

唐中大夫检校太子右庶子兼滁州刺史扬州司马侍御史李公志铭并序

尚书水部员外郎河东柳识述

第十侄前宣州参军襄书

大历十二年三月廿五日,公以痟疾终于官舍,时年五十。明年正月十四日,宅兆于京兆凤栖之原,从先茔,礼也。呜呼!逝川阅水,浮世阅人。人芳早凋,日昔伤叹。公讳幼卿,字长夫,陇西成纪人也。五代祖粲,后周和州刺史;高祖昂,随仓部侍郎;曾祖行匡,皇饶州司马;祖思惠,阆州录事参军,赠兵部郎中;父逵,河南府温县令,赠秘书少监,皆学行不替。公即少监第三子也。早孤,居贫自检。年十七,明经出身。立志修词,该览坟籍。天宝末,调补濮阳尉。值幽燕逆虏,兵犯瀍洛,其时河南汹汹,势似阃外。忽有铁甲数十骑宣逆命于濮上,乘危扇动,日享牛酒。公慨然愤激,以计诛之。客有尚衡,久论忠义,即日赞其才略,起领士卒,亦既闻奏。则其行事,机权合宜,远近向附,欲以城邑叛者,皆为受制之地。无何,有诏褒称,问其兵势,尚乃规画而言,公乃辞让而退。畀栖一命,奋此臣节,力遏鲸波,不惮虎口。所谓见危致命,仁者有勇,又让在其中也。自此后,诸道交辟,议及兵家,则曰本非所长,偶有往事。署盐官、奉化二邑令,迁歙州司马、长乐等五郡租庸判官,转吉州长史,知刺史事。乾元二年,自秘书郎授殿中侍御史、淄青节度判官,后兼江州长史、知州事。从殿中又权判信州,知衢、饶、信已来,水陆运、潭州、婺州,既拜而改,因赐紫金鱼袋。广德二年,授饶州刺史。大历中,检校太子右庶子,兼领滁州本道副使。大历十一年,淮南节度使、御史大夫颍川陈公以公义高政著,奏兼扬州司马、侍御史、节度行军司马。鄱阳俗殷,法行而理;滁上人约,惠行而静;惟扬务繁,才剖多暇,皆因其宜也。公敦励士行,羁孤满室。与人交流,必侚投告。所至之邦,能使贫弱存活,奸豪敛迹。通方不失于简,善政不近于名,怀抱豁然,丈夫气概。所短者命也,悲夫!有阳羡别墅,洞名玉溪,烟策未行,而泉扃遽闭。知其雅意,留恨此多。夫人范阳卢氏,主馈宜家,主丧合礼。长子劝、次子莒,毁皆过常。遗言令予撰述其志,伤恸直书。铭曰:

君自弱岁,其善日新。孝友承家,文学润身。

时逢寇逆,野暗风尘。我奋义烈,河南气振。

五佐使军,直言道申。六为郡政,俗异化均。

怡悦林泉,唱和诗人。禄非独有,食必待宾。

一言一笑,兴逸情真。不见玉溪,丹旐归秦。

平生亲故,出涕沾巾。

该墓志为石质,盝顶盖。盖长74厘米、宽73厘米、厚12厘米,顶四周线刻牡丹,四煞线刻四神,衬以如意云纹。盖文篆书“大唐故 李府君 墓誌铭”,满行3字,共3行。志长72.5厘米、宽73厘米、厚13.5厘米。志文正书,满行29字,共29行。《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肆)》上册载录墓志图版,下册附有录文。[1]175,159

一、李幼卿家世

李幼卿墓志载“陇西成纪人”,其堂叔李悌墓志则言“陇西人”[2]561,均言其郡望。《新唐书·宗室世系》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之苗裔,汉代有大将军李超,次子李仲翔战殁后葬陇西狄道东川,子孙遂家于此;李仲翔之孙李尚曾任成纪令,并移家成纪。此后,李氏言郡望,往往称陇西、陇西狄道、陇西成纪。李氏一族,“远自虞夏,逮于圣日。衣冠礼乐,备诸图史。故世称鼎族,四海宗焉”[2]555。

李幼卿墓志备载五代世系,“五代祖粲,后周和州刺史;高祖昂,随仓部侍郎;曾祖行匡,皇饶州司马;祖思惠,阆州录事参军,赠兵部郎中;父逵,河南府温县令,赠秘书少监”。李幼卿夫人卢氏,有子二人,长子劝、次子莒;墓志署“第十侄前宣州参军襄书”。李悌墓志亦载:“曾祖昂,隋仓部员外侍郎。祖行匡,皇舒州治中,饶、琰二州司马,朝散大夫。父思泰,皇泽州参军,幽州范阳县丞。”墓志署“弘文馆校书郎侄子卿撰”。李悌天宝四载卒,年八十七,夫人南阳来氏,有子齐峰。[2]561自李粲以降,除李幼卿外,均不见于史志。综合两盒墓志,勾勒李幼卿家世如下:

李粲——李昂——李行匡——李思泰——李悌——李齐峰

来氏

李思惠——李逵——李幼卿——李劝

卢氏

——李莒

……李子卿

……李襄

二、李幼卿生平

学者据独孤及《琅邪溪述并序》等文献,推断李幼卿卒年有大历九年[3]271、大历十一年[4]1709、大历十一年至十二年间[5]400,[6]等说法。据墓志,可知李幼卿生于开元十六年(728),卒于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廿五日,享年五十。可谓生于盛世,成于乱世,见证了唐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天宝三载(744),李幼卿十七岁,明经及第。是年,知贡举者为吏部侍郎达奚珣,进士二十九人,可考者有状元赵岳、第二人岑参以及杨贲、乔潭等人。[7]351-353明经为唐代科举六科之一,为“常贡之科”[8]353,与进士科同为有唐一代“常选之最盛者”[9]1147,考试时要求应试者熟读并背诵儒家经典及其注疏[10]116。明经又分为七科,即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考试时包括贴文、口试、经文大义、时务策等场次。李幼卿明经及第,可知其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墓志称美其“立志修词,该览坟籍”,虽不乏誉美,但亦可知其志趣所在。或正是缘其留心于儒家经典,始得萧颖士赏识。

在唐代,由于待选人多而官缺不足等因素影响,科举及第后,举子并不能直接出仕,需要等待吏部的铨选,即所谓守选。《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一引《蔡宽夫诗话》谓:“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11]160《唐音癸签》亦谓:“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关试。始属吏部守选。”[12]198及第举子守选年限,往往因科目、等第、身份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进士及第者需守选三年,明经及第者具体时限无考但较进士及第者要更长一些,文献中有明经守选七年的具体事例,这也是唐代重进士轻明经的原因之一。[13]51-63姚操《唐故抚王府功曹参军姚府君(鄙)墓志》载姚鄙明经及第“后七八年,当集吏部调”,可知姚鄙守选在七八年间。[1]218在守选期间,及第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行政能力和社会声望,以应对朝廷的考察并在铨选中取得好成绩。《册府元龟》载开元三年(715)敕书:“其明经、进士擢第者,每年委州长官访察行业修谨,书判可观者,三选听集。并诸色选人者,若有乡闾无景行及书判全弱,选数纵深,亦不在送限。”[14]7344可见吏部在铨选时,主要考察守选期间及第者行业高低和书判能力。因此及第者在守选期潜心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找机会磨炼自己的行政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由此也衍生出唐代干谒盛行、入幕成风的特殊文化现象。李幼卿天宝三载(744)明经及第,天宝末方才授官,其间当为守选时间,守选时限在十年左右。

天宝八载(749),李幼卿创作有《石门汤泉记》,或有守选期干谒的目的。陈思《宝刻丛编》卷八:“《唐石门汤泉记》,唐太子通事舍人李幼卿撰,太仆寺主簿、文学、直集贤殿修书院卫包八分书并篆额。唐初有沙门空藏者,居蓝田山中,方大雪,山谷中有气上蒸,发石而汤泉出其下。开元中,勅给事中杨碑不著名营缉之,增多其室宇,立此碑。(集古录目)《唐杨公修石门汤泉碑》,天宝八年立。(《京兆金石录》)”[15]620《宝刻类编》卷三载:“《石门汤泉记》,李幼卿撰,书并篆额,天宝八年立,京兆。”[16]《宝刻类编》此处当夺“卫包”二字,卫包乃盛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汤泉即温泉,石门汤泉在陕西蓝田,《(隆庆)蓝田县志》:“石门汤泉,在县西南西十里,俗名汤峪。人病风湿者,浴之多愈。其始大雪落地即融,时有异僧云,此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17]

李幼卿得萧颖士赏识,当亦在守选期。《新唐书·萧颖士传》谓:“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20]5769则李幼卿与萧颖士交游当在未成名前。检《萧颖士年谱》[21]181-243,萧颖士约天宝六载(747)召为集贤校理,至八载(749)出为广陵府参军,十一载(752)待制史馆,十二载(753)获选河南府参军,此间当与李幼卿有交集,也是李幼卿“养望待时”的关键期;十二载三月赴任河南府,十四载(755)三月离任至汴州,六月在滑州韦城,十一月底避乱襄阳,十五载(756)秋入淮南节度副大使、广陵郡长史李成式幕府,乾元二年(759)北上至汝南而卒,此间与李幼卿的交集不会太多。

经过十年左右的待选,天宝末,李幼卿解褐出仕,调补濮阳县尉。濮阳县属濮州,上县,东至州八十里,黄河流经县境。[22]296-297唐代诸州上县置县尉二人,从九品上。[23]752县尉为唐代“仕之初祑”[24]905,士子以此为起点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通典》载:“一经及第人选日请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授上县尉之类;两经出身授上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授紧县尉之类。”[8]424李幼卿家世并不显赫,得以授上县尉,其要么明两经出身,要么明一经出身且判入第三等。唐代县尉职责较为繁杂,“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23]753,要处理县中各类日常事务,分管功(掌管吏考课、礼乐、学校等)、仓(掌租赋、仓库、市肆等)、户(掌户籍、婚嫁等)、兵(掌武官、军防、传驿等)、法(掌刑法、盗贼等)、士(掌桥梁、舟车、舍宅等)[25]139,是县令的主要助手之一。也许正是因为“分判众曹”的职责便利,李幼卿在“安史之乱”中才得以建功。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一路南下,十一月底兵临黄河北岸,十二月二日从冰上渡河攻取灵昌郡(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五日攻取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八日攻取荥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十三日攻取东都洛阳。面对叛乱,黄河内外人心惶惶。当此之时,朝廷指挥失据,地方只能各自为战,勉力维持。《新唐书·郑云逵传》:“(郑)昈……擢北海尉。安禄山反,县民孙俊驱市人以应,昈率众击杀之。改登州司马。李光弼表为武宁府判官。”《南霁云传》:“南霁云者,魏州顿丘人。少微贱,为人操舟。禄山反,巨野尉张沼起兵讨贼,拔以为将。”[20]4983、5542与郑昈、张沼等一样,当“幽燕逆虏,兵犯瀍洛”,“河南汹汹,势似阃外”之际,时任濮州濮阳县尉的李幼卿,设计诛杀了叛军派来经略濮阳的数十骑,取得了局部胜利,振奋了士心民心,凝聚起了一支平叛力量。李幼卿临危不惧,犯险而进,与“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20]4854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声望,以致“诸道交辟”,争相延揽。

在濮阳与李幼卿一块起事者为尚衡,《旧唐书·王栖曜传》:“天宝末,安禄山叛,尚衡起义兵讨之。”[26]4068《新唐书·玄宗纪》:“(十四载十二月)壬子,济南郡太守李随、单父尉贾贲、濮阳人尚衡,以兵讨安禄山。”[20]151《太平广记》卷二二二引《定命录》:“御史中丞尚衡……为濮阳丞,遇安禄山反,守节不受贼官……未旬月,即有敕命,改官赐紫,于是脱碧着紫。”[27]1706《资治通鉴》:至德元载(756)正月,“濮阳客尚衡起兵讨禄山”。[28]6951尚衡起义事,当即墓志所言“客有尚衡,久论忠义,即日赞其才略,起领士卒”。只是在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尚乃规画而言,公乃辞让而退”,于是尚衡“脱碧着紫”,步步高升,官至右散骑常侍、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至德功臣第二功;而李幼卿则讳言兵事,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再无耀眼政绩,辗转各地,任职令长司马等。至于墓志称美其“奋此臣节,力遏鲸波,不惮虎口”“见危致命,仁者有勇,又让在其中”等,恐不乏誉美之辞。

李幼卿任濮阳县尉时,濮州刺史为李粲,安史之乱中委城南下。《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李昂《唐故通议大夫守濮州刺史上柱国元氏县开国男赐金鱼袋李府君(粲)墓志铭并序》:“公讳粲,字子明,先相国赵公峤第三子……累至濮州刺史……时天地久泰,人不知兵。及羯胡作乱,轶我河济,大梁已东皆下矣。公乃委城而南,吏人之丑逆从我者数十家,涉淮浮江,号失大荫。”[29]76

尚衡起兵后,当亦辗转南下。《资治通鉴》载:至德元载(756)正月,“濮阳客尚衡起兵讨禄山,以郡人王栖曜为衙前总管,攻拔济阴,杀禄山将邢超然”;二载(757)八月,“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28]6951、7029尚衡等屯兵彭城,迁延观望,不肯救援睢阳,以致睢阳失陷,张巡、许远等殉节。尚衡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起兵,至德元载(756)正月南下进攻曹州济阴,至德二载(757)屯兵徐州彭城,可见其自起兵后即节节南下,此亦战略战术的需要。《旧唐书·王栖曜传》:“王栖曜,濮州濮阳人也。初游乡学。天宝末,安禄山叛,尚衡起义兵讨之,以栖曜为牙将……及衡居节制,授右威卫将军、先锋游奕使。随衡入朝,授试金吾卫将军。”[26]4068-4069王栖曜“随衡入朝”,或即墓志所言“无何,有诏褒称,问其兵势,尚乃规画而言,公乃辞让而退”。在南下的过程中,李幼卿当与尚衡同行,或在尚衡入朝后,二人分道扬镳,尚衡继续统兵与安史叛军周旋,李幼卿则“诸道交辟”而辗转于地方。

自濮阳南下,至乾元二年(759),在四年时间内,李幼卿先后任盐官奉化二县令、歙州司马、长乐等五郡租庸判官、吉州长史,周旋于江南各地。盐官属杭州,奉化属明州,皆为上县,县令从六品上;歙州、吉州均为上州,司马从五品下,长史从五品上。长乐郡即福州,天宝元年(742)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福州,同年改福建经略使为防御使兼宁海军使,领福泉汀建漳等五州。租庸判官当即租庸使判官,《唐会要》:“永泰元年三月,京兆尹第五琦奏:‘租庸使请一切并停,唯差判官一人、巡官二人催遣。’从之。”[19]1834则李幼卿约在至德二载、三载间任长乐郡等五郡租庸使判官。

乾元二年(758),李幼卿自秘书郎授殿中侍御史、淄青节度判官。唐代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秘书郎为其属官,从六品上。[23]297李幼卿从吉州长史超擢为秘书郎,但时间不长,便出为淄青节度判官,再次入幕。《旧唐书·肃宗纪》:乾元二年三月壬申,“相州行营郭子仪等与贼史思明战,王师不利,九节度兵溃”;辛卯,“以郓州刺史尚衡为徐州刺史,充亳、颍等州节度使”;四月甲辰,“以徐州刺史尚衡为青州刺史,充青、淄、密、登、莱、沂、海等州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十月壬申,“青州刺史殷仲卿为淄州刺史、淄沂沧德棣等州节度使。甲申,以兵部侍郎尚衡为青州刺史、青登等州节度使”。[26]255、256、259-260《旧唐书·地理志·密州》:“辅唐,汉安丘县,属北海郡。乾元二年,刺史殷仲卿奏请治于故昌安城,因改为辅唐。”[26]1450《资治通鉴》:“先是,田神功既克刘展,留连扬州未还,太子宾客尚衡与左羽林大将军殷仲卿相攻于兖、郓。”《考异》曰:“衡上元元年为淄青节度使,此年五月,田神功自淄青移兖郓,六月,衡自宾客为常侍,七月,仲卿自左羽林大将军为光禄卿,而得相攻于兖、郓者,盖衡犹未离淄青,仲卿亦在彼,虽有新除官,皆未肯入朝也。”[28]7127田神功克刘展在上元二年(761)正月。乾元二年九节度兵败相州后,朝廷调整了大批节度使人选及辖区,尚衡自郓州刺史调任徐州刺史、亳颍等州节度使,再转青州刺史、淄青节度使,随后离任;殷仲卿由密州刺史调任青州刺史;第二年十月淄青节度使一分为二,尚衡复任青州刺史,殷仲卿转任淄州刺史,随之二人“相攻于兖、郓”。安史之乱未平,平乱之人已经开始自相攻击,抢占地盘,八年未竟功,由此窥见一斑。在这样背景下,李幼卿出任淄青节度判官,也就有了诸多意味,甚至能否到任莅职恐怕还在两可。

李幼卿乾元二年(758)自秘书郎授殿中侍御史、淄青节度判官,后来兼江州长史、知州事,复从殿中权判信州,陆续知衢州、饶州、信州等州事,在水陆运使、潭州、婺州等府任职,往往“既拜而改”,任职都时间不长。墓志铭谓李幼卿“六为郡政”“五佐使军”,其“六为郡政”,当即吉州、江州、衢州、信州、饶州、滁州等六州,或知州事,或任刺史,多有善政,“俗异化均”;其“五佐使军”,除福建、淄青、淮南外,当即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其知州事处,亦即佐使处。李幼卿“六为郡政”,滁州外五郡,皆可补入《唐刺史考全编》。信州为中州,治弋阳县,“乾元元年租庸使、洪州刺史元载奏置”。[22]678水陆运当即江淮水陆运使,《唐会要》卷八七《陕州水陆运使》:“建中二年十二月,停江淮水陆运使,转运事委度支处置。”[19]1899自乾元二年至广德二年(764),六年间,李幼卿在江淮一带多次临时差遣,代理州事,可见其深得节度使信任,并赐紫金鱼袋。及至广德二年(764),李幼卿授饶州刺史,官至从三品。

在衢州,李幼卿有诗《游烂柯山四首》。朱彝尊《跋石桥寺六唐人诗》:“右刘迥、李幼卿、李深、谢剧、羊滔、薛戎诗各四首,刊成二碑,留石桥寺,嘉靖中尚存。都御史江山赵镗修府志具录之,中间阙文仅六字耳。”[30]527《金石文字记》卷六:“《石桥寺诗》,贞元三年正月,今在衢州。衢州府城南三十里,有烂柯山,相传为王质遇仙之所。有洞明豁,旁峙一碑,乃唐衢州刺史、嗣江王祎所题五言古诗……又有二碑,刻唐人李幼卿、李深、谢剧、羊滔、薛戎诗各一首,今亡。”[31]426所谓石桥寺李幼卿诗,当即《游烂柯山四首》,《全唐诗》卷三一二刘迥《烂柯山四首》题下注:“按此诗见《信安志》烂柯山石刻。并见者李幼卿、李深、谢剧、羊滔、薛戎五人,或一时同咏,或先后继唱,皆列于后。”[32]3517

李幼卿 “大历中,检校太子右庶子,兼领滁州本道副使”,《唐刺史考全编》引独孤及《琅邪溪述并序》《祭滁州李庶子文》《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等考其大历六年(771)至十一年(776)任滁州刺史,[4]1708-1709所考虽无墓志可资,却是精当独到,此不赘言。太子右庶子为京衔,正四品下;滁州为下州,刺史亦为正四品下;本道副使即淮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副使,淮南节度使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领扬楚滁和舒庐寿光宿等九州。大历八年(773)十月,陈少游自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调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十一年(776),李幼卿被陈少游表奏兼扬州司马、侍御史、节度行军司马。

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二十五日,李幼卿因痟疾卒于官舍;十三年正月十四日,归葬京兆凤栖原。痟疾即消渴,《普济方》:“痟者,痟渇,痟中痟肾也。”[33]2185李幼卿去世后,好友独孤及有《祭滁州李庶子文》。独孤及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卒于常州刺史任[34]4195,则祭文当作于四月初,也即李幼卿去世消息传到常州之后。

在滁州期间,李幼卿“惠行而静”,“滁人饥者粒,流者占”[35]133,颇有政声,后世将其与韦应物、李德裕、李绅、欧阳修等并列九贤祠[36]810。宋至道元年(995),王禹偁官滁州,做《八绝诗》,序谓:“唐大历中,陇西李幼卿以宫相领滁州刺史,始游琅邪山,立宝应寺,故泉有庶子之号,李阳冰篆其铭,存诸石壁。白龙泉又次焉,由是亭台溪洞合垂藤盖谓之八绝云。”[37]45《(万历)滁阳志》载:“(李幼卿)与僧法琛建寺琅琊山中,导蒙泉号琅琊溪,赋八咏于岸石上。又于寺前得泉曰庶子泉,李阳冰为铭”。[38]李幼卿参与助建琅琊山寺并以诗为纪,在今滁州琅琊寺无梁殿东约200米的山崖上存有一方署名“刺史李幼卿”的摩崖石刻,题为《题琅琊山寺道摽道揖二上人东峰禅室时助成此官筑斯地》,诗称:“佛寺秋山里,僧堂绝顶边。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转壁千林合,归房一径穿。豁心群壑尽,骇目半空悬。锡杖栖云湿,绳床挂月圆。经行蹑霞雨,跬步隔岚烟。地胜情非系,言忘意可传。凭虚堪喻道,封境自安禅。每贮归休愿,多惭爱染偏。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39]李幼卿凿石引泉,疏导琅琊溪,并题《八咏》诗于岸,独孤及有《琅邪溪述》记其事,李阳冰有《庶子泉铭》铭其泉[34]4461,王禹偁《八绝诗》步其后,欧阳修《石篆诗并序》美其名[40]97,为滁州增色不少。

墓志特意提及李幼卿的常州别墅,称:“有阳羡别墅,洞名玉溪。烟策未行,而泉扃遽闭。知其雅意,留恨此多。”阳羡,即义兴县,今江苏宜兴市。李幼卿诗《前年春与独孤常州兄花时为别倏已三年矣今莺花又尔覩物增怀因之抒情聊以奉寄》题下注“蒙溪幽居在义兴,益增怀溯”,此“蒙溪幽居”即墓志所言阳羡别墅,洞名玉溪者。阳羡别墅建于大历初,刘长卿《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诗题下自注称“李公与予俱于阳羡山中新营别墅,以其同志因有此作”[41]400,可知李幼卿与刘长卿二人均在常州义兴新建别墅。考刘长卿行事,诸家系刘长卿居常州有大历五年[42]636、九年[41]585诸说。得李幼卿寄诗,时任常州刺史的独孤及作《得李滁州书以玉潭庄见托因书春思以诗代答》,回应朋友的关切。《唐诗纪事》卷二七《李幼卿》载:“幼卿字长夫,陇西人。大历中,以右庶子领滁州。别业在常州义兴,曰玉潭庄。在滁州时,以书托独孤至之。独孤以诗寄云:‘日日思琼树,书书话玉潭。知同百口累,曷日办抽篸。’又至之《题玉潭》云:‘碧玉徒强名,冰壶难比徳。唯当寂照心,可并奫沦色。’幼卿所谓‘故山寥落水奫沦’者也。”[43]933-934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卷二载:“(乾道三年闰七月)甲午拂旦,同卲方远出南门……访玉女潭。潭在四山中,三面皆石崖,有窦上达,水浮墨色可畏,投以物则盘旋而下。唐权徳舆、李幼卿、独孤及皆有诗。”[44]948-949所游之玉女潭,当即李幼卿阳羡别墅之旧址。

三、墓志撰者

猜你喜欢
滁州刺史墓志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滁州西涧》(草书)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陆黛灵书法作品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