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型语文教学:基于群体知识观的探索

2022-07-17 15:48徐栋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7期

摘要:基于群体知识观的共创性型语文教学,以班级为群体,师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创生班本化语文知识,并让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将群体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共创型语文教学强调从接受知识走向创生知识、从独创知识走向共创知识、从课堂空间走向生活空间,通过师生共创学习方案、共创学习过程、共创学习反思实现群体知识共创。

关键词:共创型语文教学;群体知识观;知识共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B-0019-05

一、群体知识观与共创型语文教学

群体知识观源于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新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罗蒂的“族群中心主义”的社会知识论,他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知识观进行了批判,认为知识的主体处于社会团体、族群之中,要从传统个体知识论的寻求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走向群体知识观的建构知识的协同性、境域性[1]。基于这样的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学,我们认为儿童学习语文不能仅是个体学习,更要让班级成为学生的“团体、族群”,在这个群体里每位学生都是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建立共同的信念、价值,在情境中共同生产语文知识,共同创生学习过程,实现共创型语文教学。

共创型语文教学以班级为群体,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创生班本化语文知识,并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将群体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共创型语文教学重在师生合力生产群体性语文知识,助力学生个体的学习。这里的知识是指广义的知识,一般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创”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原创,即学生创生出全新的知识。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原创陈述性知识是极其少见的,主要是原创语文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形成新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二是再创,即学生重新经历已有知识的产生过程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新。这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三是构创,即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建构、创生班级群体知识体系。班级群体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多是前人的创造,学生主要是通过吸收、创造形成具有班本特色的群体知识体系,并最终将其内化为个体知识。

共创型语文教学离不开班级群体的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师生创生群体知识;创生的群体知识又能发展学生个体,促使学生将群体知识内化为独特体验,并形成素养。

二、共创型语文教学的理念

(一)从接受知识走向创生知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聆听内化、累积知识,并通过语文训练活动慢慢将知识转化为言语实践能力。吕叔湘先生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2]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主要是教师讲解多,学生实践少,更不要说班级学生共同生产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创造了。缺乏群体的共创实践,语文教学沦为语文知识的教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生产并建构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掌握了知识,但不会运用和实践,教学的效果自然难如人意。

当下,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当知识不再由教师“垄断”时,语文教学的方式应该发生转变,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共同生产知识。在班级群体学习中,教师创造契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共同改造并衍生出新的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内化为个体的能力。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生生之间互相促进,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学习并运用知识。以习作教学中的技法学习为例,学生掌握一个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这对写作没有很大帮助。可以选择儿童作文里的例句(段),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生出儿童化的关于技法的表达。如语言的对仗可以叫“节奏感”、情感含蓄可以叫“不用生气写生气”、一波三折可以叫“制造困难,分三次写过程”等等。这些技巧的表达变专业术语为趣味童言,并且带有浓浓的群体色彩。在学生习得知识后可以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体验加以练习,把群體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优化学习的思维,改进学习的策略。

(二)从独创知识走向共创知识

罗蒂说:知识源于个体,但是仅仅有个体还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必须有更大的族群与历史传统才能形成知识。他把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了起来,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知识与传播、对话与民主、权威与利益引入知识并使它们协调起来[3]。共创型语文学习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是主体,都是知识的创生者。一方面,每个儿童都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经验,创生出属于个体的知识。儿童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这就注定了每位学生的知识创生都带有个体色彩,班级会形成多样化的语文知识。离开了儿童个体知识,群体知识无从谈起,但是学生个体创生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在群体里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班级共同的学习中,更需要群体知识,以适应所有的学生。因此,在班级群体价值的引领下,基于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儿童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明晰课堂要学习的知识,从而调动所有学生的经验,促使他们共同实践,共同建构,共同生长,在知识的碰撞中,在思维的激荡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班级群体性知识,以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共创型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独创者,更是共创者,在群体价值的引领下,最终要从独创知识走向共创知识,形成班级学习的文化。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中,个体知识相互启发,智力相互激荡,最终达成群体的价值认同。儿童写作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如写四年级上册习作五“生活万花筒”,同样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每篇作文背后都有个体的写作知识。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的目标,通过两个喜闻乐见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事情要分三次写,详写其中的一次”。掌握了写作知识,学生调动生活体验,选择写作素材,并运用群体的知识,共同写出作文。经历了共同的写作过程,学生作文的内容虽不同,却带有班级色彩。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的写字、阅读、写作都会带有班级的特色,这是知识共创的自然结果,也是其必然结果。

(三)从课堂空间走向生活空间

知识是一种实现各种社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它需要物质设备;它是教育的主题;它是文化的资源;它是人类事务中重要的因素。我们的知识必须把这些相互差异、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方面联系起来,并且统一在一起”[4]。课堂空间是群体生活交往的主阵地,也是群体知识创生的主阵地。正因处于课堂空间中,师生、生生之间为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创生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笔者基于班级作文周报这一平台,让同伴互相阅读、相互评价作文,在课堂上学习生产属于群体的写作知识,促进每位儿童写好作文。可以说,共创型语文教学生产知识,课堂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师生共同打造一段学习时光。

与此同时,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是知识。共创型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空间,而应该放在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共创型语文教学的视野。利用课堂设计语文学习的大任务,建立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工,共同获取生活中的知识,形成群体的学习成果。譬如,班级作文周报印发之后,学生选择一篇精彩的作文,由作者改编成剧本,邀请同学共同参与演出,拍摄成短视频。学生参与拍摄的过程,是真实情境下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教学从课堂空间拓展至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描摹生活,并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再现生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在学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风俗后,布置“寻找身边的风俗”任务,让学生分小组通过网络、寻访、阅读、谈话等形式,共同获得有关风俗的知识,感受风俗文化,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反思,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个体走向合作,是当下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习方式。

三、共创型语文教学的实践

(一)共创学习方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不能只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应该在群体中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生成群体知识框架,建构个体知识体系。基于共创的教学理念,师生共同研究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着眼于单元学习方式,设计单元学习的大任务,共同创设学习方案,为师生深度参与教学、学习群体知识打下基础,使学生最终能运用群体知识参与实践并达成单元大任务的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调研、访谈、批阅日记等路径,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选择适合的切入口,为师生共同设计学习方案做好铺垫。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基于儿童的立场,教师要创设时机,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方案的设计。只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他们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创意,设计的方案也更加适合班级群体。最后要联合学生来设计。教师收集学生的创意设计,加以整理和提炼,形成学习方案。这样,变教案为学案,且学案带有学生自己的智慧,学生自然更愿意遵循方案去学习,并创生出更多群体智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教材选了《少年闰土》《美好的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和习作《有你,真好》。基于单元的视角,该如何整体设计学习方案呢?笔者先请学生预习单元课文,初步了解鲁迅其人;同时,访谈多位学生,询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师生的讨论中,确定了“穿越时空,走近名人”的大任务,设计了三个学习子任务:“阅读鲁迅其事”“了解鲁迅其人”“感受鲁迅之情”。最后,围绕着“我心中的鲁迅”的主题,以阅读文章、写读后感、画思维导图、讲鲁迅故事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所有成果在班级、校园展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

(二)共创学习过程

共创型语文教学变“教学”为“共学”,从设计学案开始,师生就进入了共学的状态,教师引领,学生合作,共同生产群体知识。每位儿童在班级群体价值观的映照下,从创生个体知识,到生产群体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个体发展,经历了完整的共学过程。

师生共创学习的过程,起于“共同经历”,成于“创生知识”,必须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全员参与学习。班级作为集体,每一位学生都是重要的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標,学生要积极行动,全程参与学习,展示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智慧,最终形成班级的合力。二是共同生产知识。在全程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生产群体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学生习得了群体知识,能运用并完成任务,形成属于自己的作品。三是师生共同评价。评价是检验是否学会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一般由教师单方面执行,共创型语文教学的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制定评价量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真实地表达想法,形成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习惯,检验知识学习的效果,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后续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外国名著节选,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本单元重点学写梗概,我们设计了“五分钟让你爱上一部外国儿童小说”的大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大任务,学生在学习三篇节选中,共同探究小说梗概的基本写法。当学生习得了写梗概的知识后,全班共读《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运用群体知识写出故事的梗概。最后,全班开展一次外国儿童小说推介会,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撰写推介稿,向全班同学推荐一本书。为了完成任务,组员之间共同商量,合理分工,撰写发言稿,利用多种策略向大家推介书籍。全班根据推荐稿的质量、达成的效果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推介小组。本单元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全班学生深度参与了整个过程,完成了单元大任务。

(三)共创学习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反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共创型语文教学注重在共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创知识。共创学习反思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复述,学生回忆并复述有价值的知识,根据规则把知识组织起来;第二阶段为关联,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将知识运用于真实场景中;第三阶段为转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将学习所得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语文学习的方法,优化学习的内容,促进学习的行为,建构起群体知识与个体知识。

在共创型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呢?首先,在知识创生后反思。在学生生产并习得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复述并关联知识,形成群体性反思行为,共同优化学习行为,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其次,在知识运用中反思。学生学习知识,形成经验,在情境中加以运用和练习,对照同伴,判断自己的学习状态,提升群体的学习效果。最后,在师生共评中反思。师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对照评价的结果,学生进一步反思学习过程,优化学习策略,改进群体的学习行为,实现群体知识更优转化,促使班级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以上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为例,整个学习过程在反思中不断地调整优化。在整班学生共同学习了梗概的基本写法后,引导学生回想阅读的经历,共同筛选出写好梗概的方法,如使用思维导图、情节地图、人物关系图、阅读批注等。学生掌握了故事梗概的写法后,教师创设了情境,学生加以练习。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写成的故事梗概,判断群体的学习状态。由于学生阅读不深入,加上第一次写故事梗概,作品不尽如人意。于是,要求学生继续阅读作品,写一个章节的故事梗概。果然,第二次写成的故事梗概明显优于第一次。最后,在名著推介会上,除了师生共同的评價外,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整体的表现,对照同伴的优点,及时改进,并录制视频发在班级群里,以更好的样态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本单元的整个学习过程,由于有群体反思和个体反思的加入,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展示出更好的作品,形成了班级的学习价值和学习文化。

参考文献:

[1]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1.

[2]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

[3]顾正林.从个人知识到社会知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4.

[4]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珺珺,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后作文教学’视域中儿童写作动力系统构建及其实践的研究”(192105516)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2-03-29

作者简介:徐栋,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高级教师,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