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心遇上匠心,成就小而美的事业

2022-07-18 00:06王冬燕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7期
关键词:铜器技艺

王冬燕 陈奇

位于青海省湟水流域中上游的湟中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青海境内河湟文明的代表区域之一。闻名于世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就坐落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当地群众与僧侣长时期交流,共同创造出了融合、独特的地方文化,“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就是其中的代表。经过明清以来300年的发展,如今,这项技艺已经成为了湟中当地最具特色和最为兴旺发达的手工艺行业,并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何满就是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我们见到许多年代久远的银铜器珍品,它们顽强地保留着各个时期民族发展中的生活形态。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特色载体,亦是民族文化沉淀的艺术结晶……

走进何满老师自己经营的湟中县非遗传习展示中心,我们的目光立刻被眼前流光溢彩的银铜制品深深吸引,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光泽,充满意境之美,默默无声地诠释着银铜器的手作灵魂绝技。

每一个传承人,都有一个讲不完的传承故事。今年58岁的何满从事银铜器加工已经四十余年了,制作银铜器是何满的家传绝活,祖辈三代人都是靠这门手艺行走河湟,养家糊口。何满从12岁开始,经常给父亲打下手。放学回家就帮父亲拉风箱、下料、递工具,干一些粗重活,初中毕业后,他正式开始了学徒生涯。一次他跟随爷爷、父亲一家三代人赶着毛驴车,带着家什,来到海拔3000米的高原牧区,给藏族牧民制作服饰和物品。他们一天走三四十公里,去牧民家的帐篷里进行银器制作,一干就是5年。1984年,他跟随父亲参加了塔尔寺大金瓦殿银佛塔的裹银工作,接着他又参加了内蒙古的西昭寺、大昭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银佛塔的裹银工作。在这期间里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更多的本领。渐渐地何满可以独自做酒具、佛教用品,如银塔、金顶、佛灯、屋饰、门饰等。1994年,他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把银壶,卖了700块钱,高兴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从此,他对自己的手艺更有了信心。

对于何满的进步,父亲看在眼里,就在金塔路开起了何家银铜器铺子。一天,他父亲把自己几年前精心制作的紫铜鎏金银壶捧到桌子上,郑重其事地对何满说:“我把这把壶当作传家宝传给你了”。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这把壶的工艺具有典型的西亚丝绸之路的艺术风格,堪称一件艺术珍品。父亲制作这把紫铜鎏金银壶时因为没有工作台,只能坐在地上制作,一干就是两个月,紫铜鎏金壶做成了,父亲的腿却站不起来了,住了半个月医院,才慢慢恢复过来。谈到这里,何满激动地说:“我父亲传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把壶,而是一种工匠精神啊”。

如今,何满的银铜器作品先后参加过意大利米兰世博展、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薪技艺”展等展会。1988年他被评为青海省一级工艺美术师。2012年被授予“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被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他所创作的《八瓣莲花尊》、《纯银一体壶》、《纯银香炉》、《吉祥八宝龙纹银包木碗》等多件工艺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少年时代的他,不理解父亲为何老让自己“打杂”,现在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那是为了磨练自己的耐心,要做一名真正的手艺人,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爷爷和父亲常对他说:“不严不细做不成事,细心耐心才能把手艺学精”。

在寻常人眼里,金属是冷硬的,只有錾刻师知道,它们有着柔软灵动的另一面。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便是将冰凉的金属制作成一件件惊艳岁月的艺术珍品。

何满告诉记者,湟中银铜器的独特之处,关键在材料和工艺。材料不用说都是百分百的纯金纯银纯铜,货真价实。银和黄金本身的贵重性就具有收藏价值。工艺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也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工匠,每次雕刻同一个作品时,也不可能保证神情、形态等会完全一模一样,每一件精美的银器活都是艺术孤品。做银铜器活儿要有耐心和恒心,讲究心细、手稳,靠的是心无旁骛的专注,银铜器表面的光滑度全靠匠人一锤一锤地敲、击、划、刻、打磨,光使用的工具就有上百种。何满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几十年如一日,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这对于他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热爱的艺术,传承祖辈手艺的使命。

2013年的一天,何满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被一把唐代的鎏金舞马衔杯皮囊壶所吸引。衔杯匐拜的舞马,形制优美,图案别致。何满欣赏良久,认为自己可以做,就用相机拍下来,回来采用真金白银,花费5个月时间仿制了两把。一把送到央视一套栏目《我有传家宝》亮相,一把被县博物馆收藏。他花了两年零三个月才完成的镌刻着“吉祥八宝”和龙纹图案的纯银火锅,在深圳文博会上获得金奖。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块石头,一坨金属,在匠人手中,既是营生,也是生活的方式,在互相打磨的过程中,磨掉了彼此的棱角,渐渐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一件作品便有了姓名,便有了专属的风格,在静谧的时光里,作者和对象,彼此成就着彼此的独特。

被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后,何满并没有停止摸索创新的脚步。他说:“做这行,要掌握绘画、雕刻、铸造等多种技艺,干活时还要心、眼、手、力协调配合。即使已经做了四十多年,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要学习的东西依旧不少。”为此他参加了清华美院举办的非遗研究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承水平、研创能力与协同创新意识。六○后的他也经常不畏辛劳,积极参加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各种博览会,并向新的领域拓展。

眼界的变化让何满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价值:“现在好了,钱赚得多,社会地位也高,最重要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些民间手艺人,大力支持发扬光大,我觉得自己责任挺大!”随着塔尔寺旅游业的兴起,湟中银铜器的影响也越來越大,它不仅成为湟中的品牌产品,也成为青海的品牌产品。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销售到海外。何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式样、着色、产品更新上下功夫,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天地。

有人说: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是寂寞中的辉煌。慢工细活,精益求精,何满家中几代人将心血倾注于手中的器物里,默默付出才使得这项技艺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他希望这一传统的技艺和匠人精神能够打动更多的年轻人,用匠心去传承文化,将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培养出更多的民间手工艺人,走出湟中,走出青海,走出中国。

猜你喜欢
铜器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刘朝中
山东日照地区出土汉代铜器鉴赏
广州增城庙岭出土四件先秦铜器的科学分析
铜器天艺 尽在婆娑斑斓中
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历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