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强师之路

2022-07-18 00:08任友群杨晓哲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乡村振兴

任友群 杨晓哲

摘要:面向新时代,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面临各种新旧机遇与挑战。其主要矛盾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乡村学校设施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性迭代;乡村教师数量基本补充到位与结构性缺失;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乡村教师基本技能达标与数字素养不足。乡村教师亟需通过一系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三个阶段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进而,依托新时代强师计划,健全乡村教师培养体系;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乡村教师教研;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契机,提升乡村教师培训。

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强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明确提出,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等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形成一批高质量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他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他对全国的教师提出殷切希望:“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乡村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力量。乡村教师主要是指全国乡中心区、村庄学校的教师[1]。2022年4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发布,提出要着力振兴教师教育发展,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强师计划”强调,要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乡村教师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农村人口素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新兴技术更迭带来的深入影响与变化,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数字化转型。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意味着我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3]。2020年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表示,要立足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新情况,加快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2021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发布,该文件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4]。2022年初,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印发,预示着我国高度注重数字经济形态,关注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转型[5]。面向新时代,需高度注重新发展与新局面,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6]。

基于此,新时代的乡村教师面对新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为解决乡村教育的困境问题提供了新路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颁布,文件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同时,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来,在教育公平、振兴乡村、城乡一体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有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乡村教育经历了几轮重大转变。从“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艰难过渡期,到国家全面实现免费的乡村义务教育发展阶段。乡村教育无论是在资源配置,还是在软硬件条件上都有了全面改观[7]。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得到了有力提升,教师待遇、专业培训机会、相关支持政策等多方面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普遍推行的定向师范生工程,有效地补充了乡村学校的师资。师范院校的专门定向培养,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充分保障了定向师范生毕业之后从事乡村教师事业的稳定年限。此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机制也逐步完善,乡村教师群体的学历层次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但相较而言,乡村教育依旧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还相对薄弱,乡村教育的投入和资源配置仍然不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城乡教育的显著差距是由城市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所导致的,其受到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广泛存在[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调,“加强乡村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我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如果占比如此之大的乡村教育还没有实现数字化与现代化,那么我國教育现代化就未真正实现。与此同时,乡村教育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亟需教育数字化的支撑与破解。这不仅是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在发展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乡村教育面向新时代所共同面对的时代发展问题。

(一)乡村学校设施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性迭代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等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得到普遍改善。与此同时,乡村校舍在基础建设与互联网接入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改造。在国家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改进学校办学条件的重大工程后,全国乡村学校的校舍条件逐步趋好。此外,乡村学校网络环境也有较大提升。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与城市并无明显差距[9]。

然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需求,乡村学校的一系列建设仍需加强,才能够为乡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支持。诸如相关数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然而乡村学校相应的基础设备分配不齐、不全,大量数字设备来自一次性建设,维护与更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真正常态化应用时出现了一系列如软硬件过期、小故障得不到排除等问题。另外,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绝大多数数字化资源与乡村教育真实情境脱节的问题仍然严重。由于现有的数字资源普遍立足于城市的生活情境,对乡村具体社会场景关注不足。这导致乡村教师还需要对这些多媒体数字资源重新进行设计,改换成乡村场景才能够在课堂中继续使用。综上,乡村学校基础设备常态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尽力做到“好用管用”,增强数字资源、数字设备和一线教学的紧密关联程度。

(二)乡村教师数量基本补充到位与结构性缺失的矛盾

受事业编制和教学点布局的历史因素影响,乡村教师编制存在供需矛盾。这导致了部分教学场所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一个教师承担多份教师的专职与兼职工作。近年来,乡村教师编制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的编制冲突矛盾[10]。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乡村小学教师共169.77万人,乡村初中教师共53.49万人。乡村教师数量得到持续补充[11]。从整体而言,乡村教师短缺现象已基本解决。随着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并非要在绝对数量上大量增加乡村教师,而是要进一步调整和挖掘乡村教师的结构性配置。

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教龄、学历、学科、专业能力等方面。在教师年龄上,乡村教师存在一定的比例性结构短缺。一方面,有些乡村学校中的年轻教师比例极少,导致教师整体年龄偏大,教师团队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尽管有些地区因政策因素引进一批定向的年轻乡村教师,但这些教师往往是刚毕业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导致在教学整体经验上有所不足。与此同时,乡村教师在学历、学科上也有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乡村教师学历结构以本、专科为主,其中专科比例依旧较大(约占比35%),硕士及以上的乡村教师比例不足0.5%。从乡村教师的学科结构比例上来看,一些急需的学科往往难以招收到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因而出现了乡村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失调,部分学科教学严重薄弱的现象。一些政策期望能够通过教师流动或轮岗的方式,弥补乡村教师的结构性短期的难题,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受到地理或交通等因素的限制,教师流动与交流的意愿相对比较低。通过调研发现,乡村教师比例失调还出现在一些乡村学校撤校并校的情况下,有些学生离开乡村学校前往城镇学校就读,导致一些乡村学校师多生少。这种情况虽然特殊,但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也并不少见,这种动态中的比例失调同样值得关注。

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比例失调的问题仍有待各方协同努力。其中,通过技术融合的新方式,创新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双师课堂”等,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性要求高的课堂教学,弥补一时教师短缺的问题。还可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各方教师合作教学难题,实现育人模式创新,形成教师教学共同体。

(三)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矛盾

城市教师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子女教育、社会地位的优势,因而部分乡村教师往往更愿意向城市流动。这在青年乡村教师中表现更为明显。从乡村教师的长远规划来看,也应允许或鼓励乡村教师通过交流轮岗的方式,在城乡之间进行岗位转换,获得专业提升与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包括保障性住房政策、教师职称政策、相关工作补贴等,乡村教师的发展在短期内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与支持,乡村教师的流失现象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但从长远来看,如何使得乡村教师能够在乡村长时间任教,深耕教书育人,改变该地方的教育面貌,促进乡村振兴仍然充满挑战。其一,因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并且专业发展机会比较有限,导致乡村教师往往存在专业成长中的孤独感[12]。乡村教师往往缺少进修与外出培训的机会,只能依靠以往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在教育教学的观念、理念以及知识与技能上缺乏更新。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相比于城市教育更为成熟稳定的各级各类教研体系,乡村学校参与区域或省市教研活动的机会较为缺乏。乡村学校教研活动往往只能立足于教师自己所在学校,但受限于部分乡村学校规模较小,其相同学科的教师人数非常有限,教师无法充分地展开学校内教研组活动。并且教师相互之间听课、评课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如何通过“互联网+教研”的新方式,打开乡村教师教研的新场景,是解决目前乡村教师的现实困境与真实需求的新思路之一。

(四)乡村教师基本技能达标与数字素养不足的矛盾

乡村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与信息整合的基本技能。多数乡村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乡村教师中的年轻教师往往具备较好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与技能。然而,如何将多媒体、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综合运用于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他们来说依旧存在挑战。从具备基本技能到拥有较好的数字素养,其核心在于能够将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并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境,展开教学创新实践。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广大乡村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网络平台,并进入到虚拟世界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乡村学校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家长管教,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导致他们形成了沉迷数字设备或电子游戏的不良习惯。这需教师引导乡村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字资源、数字工具与数字平台,展开课程学习与学科实践。因此,乡村教师还需进一步关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學知识,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文件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共同构建高质量教育。2019年,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指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乡村教师融入不同时期的技术特征特点,逐步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非简单的递进关系,也并非阶段之间的取而代之,而是一个交叉叠加的发展过程。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促进乡村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

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快速普及并逐步在学校教室里展开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研究与实施的主要热点之一。即便是在乡村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经逐步取代了由卫星广播和电视系统支持的远程教学模式。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的有效组合,成为了教室内的常用配置。教师能够借助计算机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组织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在教学实施中,多媒体教学演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降低理解难度与认知负荷,提升学生从符号、概念到真实情境的有效关联学习。乡村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将抽象的学习内容以生动且形象的可视化方式进行呈现,拓展了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广泛的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便捷地使用PPT、视频、互动媒体等方式展开多样化的教学组织与实践。

(二)“互联网+教育”阶段,增进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

近二十年来,互联网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与交流信息的方式,为教师教学合作提供了新的组织方式,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新的交互方式,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空间。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海量信息与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通过网络的方式快速传播与更新,有效地拓展了乡村教师接触新资源、新知识与新理念的渠道。在乡村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互联网+教育”创新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开学习的视野,进行基于网络的搜索学习,探寻学习研究的新路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阻隔,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了新的空间。

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等重要任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三个课堂”,分别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弥补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与教研机会不足等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构建了高质量乡村教育生态。其中“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或乡村教学点部分缺乏专业师资等问题,保障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足、开齐。乡村教师采用同步上课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在课堂中进行课堂同步播放,按照教学进度推送优质的教育与学习资源,促进乡村教育公平且有效地开展。而“名师课堂”主要强调共享性,乡村教师可以观摩名师课堂的教学,并展开基于名师课堂的同课异构,提升了名师名课的示范效应,增强名师课堂对乡村教育的引领性与启迪性价值。“名校网络课堂”则更加强调个性化,以优秀学校为主体,与全区域的乡村学校进行共享。乡村教师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地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网络课堂视频资源推荐,满足学生们差异化学习的需求,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发展空间。乡村教师通过“三个课堂”应用的有效转换与实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人工智能+教育”阶段,构建乡村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融合教育全要素的数字化教育逐步构建完善。新一代数字技术被运用于教育領域的各层面各环节,推动教育理念、教学范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等全方位变革。特别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进人机协作,实现面向智慧教育的新常态化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已成为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乡村教师的重要手段。抓住人工智能对于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特有优势,基于学生学习画像与知识图谱,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反馈提供更及时、更专业的评价与反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13]。例如,乡村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智能语音诊断系统,就能够让学生们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准确的发音纠正和及时反馈,促进学生们个性化学习。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乡村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依据学生发展的大规模常模数据,对学生发展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认识与预判。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估,实现无感测评和嵌入式评价相结合,支持对个体成长的纵向追踪,绘制每个学生的学业和身心成长轨迹,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关注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成长。

有高质量的乡村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以数据为基础,以体验为中心,以智慧为导向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14]。基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现有问题,应紧密结合技术融入教育的阶段趋势,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乡村教师队伍,实现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具体实施路径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托强师计划,健全乡村教师培养体系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师计划”明确了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毕业后定向县任教。从而形成健全的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加大农村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力度[15]。“强师计划”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了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的关键基础性工程[16]。定向培养政策通过契约机制、本地化机制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岗留任,通过地缘关系增强适应性,提高其稳定性;并通过地区乡村关系激发内在动机与情感,增强到岗留任意愿。扩展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可进一步通过加强树立本地生源关于农村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增强其履约意愿;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支教讲学激励机制,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落实补助政策、倾斜职称评聘、加强周转宿舍建设和住房保障等,着力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保障乡村教师师资供给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只有足够的师资配置才能确保课程开齐。

据2022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已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进行教师培养。“强师计划”指出,要坚持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师资优质均衡;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的“优师计划”,为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公费师范生。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加强对薄弱师范院校的支持。依据“强师计划”,聚焦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的师范院校,以组团方式帮助师范院校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升师范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师范院校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乡村教师。

(二)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乡村教师教研

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需要发挥教师自身、政府部门等多主体的多方面的能动性。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条件,建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互联网+教研”的常态化方式,采用结对教研、区域教研等多种组织方式,促进乡村教师教研不限时间与不限空间的统筹组织,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乡村教师由于地理与交通导致的交流学习局限性,使得乡村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广泛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线上社区。

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提供了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统一多样的教育服务。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构建乡村教师教研网络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培等各种培训管理平台”“教师发展信息学院”等共同构建国家基础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乡村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连接与协同,建立乡村教师的常态化教研空间。其次,平台通过多个渠道与栏目,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长期可靠支持。例如,学习资源中的“通识课程”“分学段分学科课程”等,涵盖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丰富资源,包含各教材版本、各年级的电子版本教材和多媒体教学素材。再如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包含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等)、院士讲堂等栏目,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教师教研学习的方向性、全面性与拓展性。同时,国家与各省各地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高位引领。乡村教师的线上教研与学习数据能够自动汇聚到个人学习中心,并通过系统归类与统计,实现乡村教师在线学习有记录可查询、有数据可分析、有途径可提升。特别是,通过中西部对口帮扶等针对性在线教研方式,聚焦乡村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深入了解乡村教师教学的发展需求,针对问题寻找教学解决方案。总之,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起乡村教研的新常态,构建线上乡村教师教研共同体。

(三)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契机,提升乡村教师培训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要将数字技术真正作用于高质量教育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下,要积极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赋能,注重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在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校本培训面临着较大困境,主要集中在学校缺乏基于学校实际的高水平指导,且缺乏适合的县教育局教师发展机构。“强师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由高水平教师发展机构组团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發展机构,提升本土化教师专业发展“造血”功能。

健全多位一体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落实乡村及县城地方政府的教师培训部门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其次,把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通过名师工作室等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培训实质效果。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广大区域的优质教育培训联动。最后,进一步实施教师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方式,健全选修选学机制,形成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联通的新桥梁。与此同时,鼓励多主体产学研合作,积极发挥市场与企业等相关教师培训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开发汇聚优质的数字化培训资源,让更多教师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共享优质研修资源。结合网络信息传递快的特点,开展大规模、多轮次在线培训,全面更新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改革的观念革新。还可通过网络平台,依次进行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根据教师的具体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困境与短板。乡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培训板块展开自主线上学习与同伴研讨,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高契合、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体系。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强师计划”的颁布,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培养教师是根本的根本,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在进一步的推进与实施过程中,形成一批政治坚定、情怀深厚、学识扎实、视野开阔的乡村教师,成长为乡村教育的“乡贤”,成为引领乡村区域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先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78209.htm,2015-06-01.

[2]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 t20220413_616644.html,2022-04-11.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 html,2018-04-18.

[4] 中国网信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http:// 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2021-11-05.

[5] 新华社.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EB/OL].http:// www.gov.cn/xinwen/2022-01/12/content_5667840.htm,2022-01-12.

[6] 怀进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J].党建,2022,(1):20-23.

[7] 李森,崔友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对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7):98-107.

[8]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9] 陈纯槿,郅庭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与走向[J].教育研究,2018,39(8):129-140.

[10] 肖正德.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J].中國教育学刊,2011,(8):1-4.

[11] 王丽娟,汪燕等.智能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6):103-111.

[12] 赵兴龙.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深度培训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86-92.

[13] 杨晓哲,任友群.教育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用场景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9-95.

[14] 任友群,冯仰存等.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7-14+34.

[15] 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N].中国教师报,2022-04-20(01).

[16] 于漪.上下内外齐发力,为落实强师计划作贡献[N].中国教育报,2022-04-23(02).

作者简介:

任友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

杨晓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

The Path to Teacher Empower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Times

Ren Youqun, Yang Xiaozhe(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In the new time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teachers face vari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s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the conflict between one-time investment and continuous iteration of rural school facilities; basic replenishment versus structural lack of rural teachers; short-term development versus long-term planning of rural teachers; achievement of basic skills versus lack of digital competence of rural teachers. It’s urgent for rural teachers to achieve three stages through deep integration on technologies and education, including: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ternet + Education", and "AI+ Education". Furthermore, the Plan to Strengthen Teacher Force in the new era could improve the rur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in various way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f rural teachers will be strengthen by utilizing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will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higher quality rural teacher training.

Keywords: rural teachers; rur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eacher empowerment

收稿日期:2022年4月27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