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作文的审题构思突破

2022-07-18 00:09甘伟英
高考·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高考作文

甘伟英

摘 要: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审题不准、立意偏离、例子失当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学生逻辑思维欠缺有很大的关系,而概念和关系是逻辑思维的两大要点。本文试图结合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和各地模拟作文题,拟通过引入概念支架和思维导图支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中概念界定和关系辨析的能力,以期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考作文;概念界定;关系辨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也就是说,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具体的审题、构思、行文等写作活动中达成,而审题构思又是写作最重要的一步。陆机在《文赋》中写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也是作文审题、构思时思想应达到这种纵横驰骋不受时空限制的状态。在作文审题构思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审题不准、立意偏离等错误,这与他们逻辑思维欠缺有很大的关系,而概念和关系是逻辑思维的两大要点。因而,笔者注重培养学生概念界定和关系辨析的能力,帮助学生突破习作审题构思瓶颈,奠定写作基础。

一、当前高中学生审题构思的主要问题

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阅卷教师常常发现大部分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在写作部分却得不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分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考生在考场上由于过度紧张,导致不能迅速突破审题和构思瓶颈。

(一)概念界定失当。考场作文能否得到高分,主要看学生能否完成所有的写作任务,而任务的落脚点在引导语,引导语通常从身份、对象、情境、文体和写作中心等角度设置任务。一般而言,学生经过高一和高二的训练,写作时都能具备对象意识、情境意识、文体意识,也基本能捕捉到写作中心,但因为不能准确界定写作中心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写作内容偏离题意。例如,2019年全国高考一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题目语境来看,核心概念的“劳动”是指“体力劳动”,而部分学生文段却写“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劳动使人杰出的真理”,误把核心概念中“劳动”理解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二)关系辨析模糊。高考作文题通常由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而引导语往往显性或隐性呈现写作的中心。笔者观察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和各地模拟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写作中心、写作中心和材料之间、材料内部之间均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学生要准确辨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別是写作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好作文,获得相对较高的分数。例如,2017年高考作文题,评分标准的关键是选择的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如下文提纲:第1段,外国朋友,欢迎您来中国,我要向您介绍中国的大熊猫,还有长城;第2段,从外貌、价值等方面介绍大熊猫;第3段,介绍长城的历史、景色、诗句等;第4段,再次表示欢迎外国朋友来中国观光。上述提纲,大熊猫和长城之间未形成有机关联,即材料之间未形成有机关联;大熊猫、长城两个关键词也没有与“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产生关联,即材料与写作中心之间未能形成有机关联。学生在写作时要深入思考该写作作文题目,思考这些材料在写作中间是否需要产生关联,如产生关联,应从哪些角度进行切入,如不需要产生关联,应从哪些角度切入。

二、突破审题构思瓶颈的主要策略

从荣维东教授团队专访来自全国31位写作课程教学专家的统计数据来看,专家们均认为需细化27项内容[2],审题构思也是题中之义。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支架和思维导图等策略支架,训练学生突破审题立意瓶颈,快速构建文章的写作框架。

(一)善用概念支架,理解核心概念。任何一道作文题都有明确的写作中心,写作中心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概念,也可以是由多个概念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而概念是审题的逻辑起点,只有对概念准确界定,才能明确写作中心和任务指令。为确保学生审题准确,在平时训练时可引入概念支架帮助学生审题。所谓概念支架,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当次作文的核心概念,并对核心概念进行反复思考和推敲,从而明确概念的范围和内涵,为准确立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1.捕捉核心概念。依据写作中心确定写作的基本方向,因此审题时就要圈出引导语中的写作中心,界定写作中心中核心概念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入概念支架:引导语中哪个词是写作中心?哪个词是核心概念?如2019年全国高考一卷引导语: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学生明确写作中心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核心概念是“劳动”。如2020年广一测引导语: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写作中心是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核心概念是“文化交流发展”。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引导语有以下的表述形式:你对xxxx的认识与思考,发言主题、倡议内容,回应xxxx,回答xxxx,帮助某人理解xxxx。其中xxxx或者主题等就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概念。

2.明确概念的对象。审题时捕捉了核心概念后,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概念所指的对象。如2021年高三八省联考适应性考试题目“铭记历史,迎接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对主题词“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每一个概念进行推敲,明确概念所指的对象。其中“历史”应重点写抗美援朝的历史,而非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挑战”指的是目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明确了概念对象后就能根据概念所指的对象选择恰当的例子进行论证。如,针对“铭记历史”这个概念,有些学生举例写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的奋不顾身、浴血奋战,写了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共同抗敌。针对“迎接挑战”这个概念,有些学生举例写了我国目前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面临美国单边主义的打压、面临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这些精当的材料得益于学生能明确概念所指的对象。

3.界定概念的内涵。教师应知道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审题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准确把握作文题中关键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对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应只是根据字典的解释,而是从题目提供的材料出发,明确概念的语境意义,从而确定立意角度。如,2020年6月某地高三模拟题,写作的中心是: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文题目的两则材料对“工匠精神”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然后用下定义的方法明确:明清时期的“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同一时期的英国“工匠精神”则是指“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学生准确辨析两个国家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后,才能结合我国的现状,思考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从而准确立意。可见正确界定概念的内涵是准确立意的起点。

4.把握概念的本义。对有象征或比喻义的概念,要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本义,把题目中所赞颂的象征或比喻意义揭示出来。如2017年北京卷作文: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显然“纽带”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概念。教师可通过举例的方法阐释“纽带”的具体内容,比如,纽带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个具体的人或物等。因此可以这样立意: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与责任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纽带等。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核心概念是“用笔写人字”。第一幅图核心概念“起”“藏”二字可理解为贮藏、隐藏之意,可意指人生之始应敢于迎难而上,适时积累并隐藏自己的能力、实力。第二幅图的核心概念“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蕴含的道理是人生应该不偏不倚,踏实勤恳。第三幅图的核心概念“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意为人们做事在胜利在望之时,也要行稳才能致远。这样最后才能形成第四幅图的一个完美的端方的“人”字,才能让他人去描红,去模仿。可见,只有把作文题目中的关键概念的本义剥离出来,才能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二)关照材料与任务,辨析各种关系。准确把握写作中心的核心概念后,学生就要进入立意构思阶段。笔者认为需要综合把握材料和写作任务的全面信息,洞悉其内部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立意的准确。必须先让学生掌握各种关系的必备知识,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因果关系、相因相通关系、相反相对关系、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等,再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把材料内部、写作任务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画出来。

1.辨析材料的内部关系。结合材料进行写作是成功的考场作文的共同特征,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材料意识。而材料内部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准确辨析材料内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行文中运用材料,才能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材料之间的关系,如2017年高考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可以有以下情况:2~3个关键词具有相同性质和相同特征,如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科技或者便利或者快捷;2~3个关键词相因相通,如移动支付催生了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依靠于移动支付;2~3个关键词相反或相对,如中华美食+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广场舞+京剧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将不断提高。

2.辨析写作中心的内部关系。一般而言,当写作中心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时,学生只要辨析好它的内涵和外延便可,但写作中心如涉及两个概念且题意要求辨析两者关系时,一般需要加入动词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2020年广州调研考作文题的写作中心: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需要用动词“塑造、影响、培养”揭示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2020年广一测写作中心: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发展是属于什么关系?考生需明确交流和发展是属于层进关系,不能把交流与发展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才能使文章的立意和内容呈现坡度。

3.明确写作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厘清材料内部之间和写作中心内部的关系,最终目的是要关联两者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快速构建文章的主體框架。如2019高考作文题的写作中心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第一段阐述了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二段列举了当前不热爱劳动的三种表现。此时考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两段材料与写作中心是什么关系呢?细究之下,学生会发现这两段材料正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了写作中心“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必要性,即材料与写作中心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明确了写作中心与材料的对应关系后,学生行文的过程中,自然会结合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分开两个层次分析“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必要性。

4.构建文章的主体框架。一道好的作文题要有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在构思文章结构前须厘清其逻辑关系。基于学生对概念、对材料、对写作中心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学生在原有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例子丰富写作内容,文章的基本框架便可水到渠成地搭建起来。例如,2021年高三八省联考适应性考试作文题目,考生较容易捕捉到写作中心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明确核心概念“历史”是“抗美援朝”等历史,写作中心内部的逻辑链是“铭记抗美援朝等历史,继承历史中的XX精神,迎接现在国家面临的XX挑战”。厘清了这条逻辑链,考生就不会出现大量书写中国古代的历史,而抗美援朝涉及篇幅较少的错误;就不会遗漏“铭记历史”是为了“迎接挑战”这个逻辑关系,写作内容就能形成内在的关联。再如上述2019年高考作文题,如考生能准确把握题目的核心概念和各种关系,较多会采用以下主体框架:首先明确对象、身份、情境,并提出演讲主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接着简要论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点分析和批判三种“不热爱劳动”的现象,最后提出具体建议,如此结构便能漂亮地完成写作任务。

结束语

综上,学生审题构思的过程是概念的准确界定和关系的准确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任务,然后快速构建文章的主体框架的过程。只要教师运用概念支架和思维导图等策略支架,落实对学生准确界定概念和辨析关系两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题和构思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考试时便能迅速突破审题瓶颈,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快速构思,下笔有路,最终夺取高考作文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荣维东,唐玖江,陈磊.写作课程教学应该向何处去?[J].中学语文教学,2021(2):8.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大学生精神性研究:概念及测量工具述评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实践活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催化剂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少数民族聚居地课程社会化内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