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宇,天才是一场自救行为

2022-07-18 03:54张页
莫愁 2022年20期

文/张页

他本拥有美好的未来,但命运之手却遮住了前行路上的希望。他说:“在黑暗中我踉跄前行,伸展双臂,拥抱着漆黑的世界。”

不绝望就有希望

金晓宇6岁那年,邻居家的孩子从玩具手枪里射出来一根针,正好打进他的眼睛,从此他只能用另一只眼睛斜视着看东西。也许还太小,当时这件事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他还反过来安慰家人,说:“习惯就好了。”

上学后,金晓宇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一时分在了尖子班,老师非常看好他,可他却厌学了。彼时,家人还不知道他其实已经得了躁狂抑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和躁狂两种情绪交替出现,躁狂发作的时候家里的电器和家具几乎都被他砸了个遍。

刚失学那段时间,父亲托朋友将金晓宇安排去图书馆做销售员。因与顾客起冲突,只做了两个月,他就被辞退了。然后,他去一家排气扇工厂做工人,又因为不适应,不久后再次辞职。

整天坐在家里,金晓宇在空虚中度日如年。突然有一天,他对父母说,想复读,不想这样虚度光阴。父母听后喜出望外,忙帮他联系复读的学校。只上过高一的金晓宇没让父母失望,学习成绩像以前一样好。但是高考后,学校因为金晓宇在高中时逃课、旷课的不良记录将他的档案退回。最后,他只能辗转去了杭州一所民办的三本院校。在大学里,金晓宇度过了一年的平静时光,但一年后,他的躁狂抑郁症再次发作,从此再与学校无缘。

两年之后,金晓宇在母亲的鼓励下,通过自考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函授文凭。然而,精神疾病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他甚至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

从1992年开始,金晓宇几乎每年都要进医院,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替他收拾残局,陪伴着他。父亲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一名美国精神病医师写道:“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部分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金晓宇是不是天才,父母不敢想,他们只期望儿子能平安健康地活着。

拥抱黑暗中的一缕光

命运多舛的金晓宇在书的海洋里找到了情绪的出口,英语、围棋、古文、音乐等各种各样的书,他都有涉猎。书籍的字里行间终于让金晓宇沉静下来,父母感到一丝欣慰。

那几年,金晓宇看遍了浙江图书馆里的外文小说,父母也从不限制他买书,还花1万多元为他购置了一台电脑。点亮电脑显示器时,金晓宇高兴地直拍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看世界的窗口。金晓宇的电脑主要用于自学外语、看原声电影,那几年他不仅巩固了英语,还自学了德语、日语。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即将来临的机会做准备。

终于,2010年金晓宇迎来命运的垂青。母亲参加大学建校50周年的同学会,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学了解情况后,提议金晓宇可以在家做翻译,从此开启了他的翻译之路。

很快,金晓宇收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寄来的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八篇短篇小说,让他挑选其中一篇试着翻译,他选择了《船热》。金晓宇的翻译出乎意料得好,出版社编辑大为震惊。此后十年时间,金晓宇翻译了二十二部作品(共十八本书,其中十五本已出版,一本在译),六百多万字,包括英文、日文、德文,横跨小说、哲学、电影、音乐多个领域,被称为“天才翻译家”。父亲主动承担起助手的工作,收样稿、扫描、打印、找资料……金晓宇很严谨,一个注解都要从《大英百科全书》上摘下来。十年来,父亲校验时只找到过一次错处,交稿的准确率非常高,编辑们争先恐后做他的责任编辑。

翻译是一种二次创作,金晓宇的文字温暖而干净,看过他译作的人这样评价:“文字细腻,比原文还好”“有些地方甚至超过原著”。受到社会关注后,有出版社邀约金晓宇自己写书,但他没敢轻易答应。他说:“对文学,我有敬畏之心,怕自己写不好。毕竟翻译和创作还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了。”金晓宇喜欢读雨果、波德莱尔、巴尔扎克的传记,他说:“他们都是有生活的人,所以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

爱是最宝贵的东西

翻译成为金晓宇和父母的强心剂,可就在生活渐有起色之时,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逐渐失去记忆,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金晓宇和父亲共同挑起生活的担子,他买菜、洗碗,给母亲剥虾、洗脸,每两个小时抱她上一次便桶。与此同时,出版社找他翻译的书一本比一本厚,除了照顾母亲,就是没日没夜地译书,发病的频率奇迹般减少了。

2021年10月,金晓宇的第十七本译作——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书信集》,因为出版社的原因,迟迟没能出版。在焦急的等待中,金晓宇出现了躁狂症状的前兆,这也是父亲一直担心的。几天后,他在路上毫无征兆地打人,又一次入院。

就在金晓宇入院不久后的一个夜晚,母亲无声地去世了。11月11日,父亲在殡仪馆抱着老伴的骨灰盒与当地的广播电台取得联系,在节目中,他倾述道:“哪天我也走了,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儿子的事了……”

金晓宇的故事通过广播电台广泛传播后,他翻译的图书在一些平台上一度卖断货,浙江图书馆更是开设了“金晓宇专架”。

意外走红后的金晓宇依然同父亲住在60平方米的老屋里,很多人都给他们送去关怀。感受到大家的善意,深思熟虑后,金晓宇自愿加入社区志愿者的行列,为辖区志愿者提供与亚运会、亚残运会相关的英语、日语和手语培训。穿上红色马甲,金晓宇变得越来越开朗。

在接受“央视新闻”栏目采访时,记者问他,在翻译完成一部作品之后,会不会很有成就感。金晓宇用“纸寿千年”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作品如果留下来,可以流传千年,那所有付出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