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2-07-18 01:17周福源
关键词:模式化会计学要素

周福源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金学院,福州 3502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了高校在“双创”背景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通常只是讲授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培养还有赖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套与专业特点(如专业思维方式、专业知识结构等)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因此,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待深化,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探索。鉴于此,我们就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一种改革方案:综合考虑创新(思维)活动规律与专业思维及专业知识结构特点,概括提炼出商业创新的基本思维模式,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可遵循、可操作的创新思维模式与创新步骤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探索,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一、会计学专业思维与知识结构特点分析

会计学专业思维主要有3个特点。其一,会计学专业严格来说其实并不鼓励在会计业务层面的创新,因为容易衍生具有投机性质的“创造性会计”。在这个意义上,会计学专业思维具有保守性,强调按照会计准则循规蹈矩地进行核算。其二,与一般文科专业相比,会计学的专业性较强,侧重于对精确和严谨的技术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因此会计学专业思维更具有严谨性,强调细微的数字偏误亦要得到纠正,以满足会计等式的平衡[1]。其三,会计学中有基础的原则和公式,学习者可以利用已学的会计学知识思考其后的知识。因此会计学专业思维具有结构化特性,强调基于基础原则和会计等式的举一反三。

会计学的专业知识结构亦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具有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独特知识体系,呈现封闭性特质;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与经济、管理、法律诸学科具有广泛关联性,知识结构包含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基础内容,因此又具有开放性。

总的来说,会计学专业思维的保守性、严谨性、结构化特点与开放、灵活、发散的创新思维其实是不大兼容的,即会计学专业思维可能会限制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自主探索。然而,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特点又与强调知识融合应用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契合的一面,即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有效扩展甚至可能覆盖企业经营全域,而这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封闭性特点,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具有相当的专业优势,即学生在会计核算、财税、利润管理与财务融资等企业经营与管理范畴具有技术性优势。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常认为,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与个人创造力。因此,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实现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抑或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储备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成为可能[2],这也是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思路。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能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探索,亦不知如何有效进行专业层面的创造性思考。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分析启发性案例,并不能传授给学生具有普适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创业方法,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展示清晰的创新创业逻辑。事实上,授课教师在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方面,恐怕也未必有多少经验和想法。当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分析,创新思维绝不是一种神秘的、单纯依靠天赋与灵感驱动的活动。人类的思维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化过程[3],并且奠基于科学认识与实践经验之上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思考形式——逻辑思维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为创新思维指明确定性方向,也为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关联性提供了可靠的轨迹[4]。易言之,创新思维过程必须同时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唯有如此,最终的思维产物才可能是可靠的,也才可能具有实际可行性。一个例证就是,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下,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质,无法适应真实的商业情境,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创意通常都只是起源于一个所谓的“点子”,而“点子”的产生与“点子”的实现路径并没有严密的逻辑作为支撑和保障。

创新思维过程同时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意味着创新思维其实是可能通过逻辑得到一定理解和把握的,而这要求探寻创新思维内在的规律。通过对创新思维的逻辑归类,将其转化为模式化创新思维(即将创新思维进行模式化,有针对性地构造出若干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形成一套可遵循、可操作的创新思维框架与可操作的思维工具。将模式化创新思维这种思路应用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之中,意味着创新创业教学要注重可遵循的创新思维框架与可操作的思维工具的传授。如此,学生创意的形成是有逻辑依托的,是一系列创新性思考的产物;创意的如何实现,可以由创意形成的逻辑运作过程而得出。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商业情境,推动项目实战化,并接受竞赛和创业实验多重检验;最终也更容易获得有价值的创新创业成果。

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这种模式化创新思维教学改革思路尤为适用,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相对开放的创新思维与相对保守的会计学专业思维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思维的束缚,迅速找到自主探索和创造性思考的门路。模式化创新思维不是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为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供框架性指导。模式化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创新活动,冲破将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活动神秘化的迷雾,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循序渐进。

从知识结构层面来分析,模式化创新思维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还包含强调学生横向知识联系的要求。知识是与具体的思维过程相联系的,知识的获得本质上是思维过程的延伸和扩展。这种延伸和扩展既是思维过程的“片段”不断组接和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结构化和调整的过程。知识结构可区分为“组成比例结构”和“组织性结构”两种形态,学生对有关课程的学习过程可说是知识“组成比例结构”的实现过程,而创新思维则是知识的“组织性结构”的一种功能表现,本质上仍然是思维的延伸和扩展,但主要以横向知识的沟通为特征。横向知识之间的联系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5]。这意味着立足学生知识“组成比例结构”基础之上,对知识背后的横向联系进行强调,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会计学专业不鼓励学生在会计自身层面的创新,因此学生创新思维的对象主要应指向商业创新与管理创新;同时,学生知识“组成比例结构”可能覆盖企业经营全域,意味着商业创新主导的教学改革可能更适合会计学专业。商业创新主导的创新创业教学本身会强化会计学专业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因为商业创新活动使得从需求调研、市场(战略)分析到价值链构建、再到会计与管理制度设计与建设、融资与财务决策等企业各领域的经营管理知识全部牵连其中;至于管理创新,亦可以在商业创新大框架中实现。这或许也是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不约而同地注重商业创新[6]的深层原因。

概言之,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中注重传授的创新思维框架和思维工具主要应该是商业创新方面的思维框架和思维工具,而商业创新活动指向的主要是创业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7]。因此,模式化创新思维的会计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实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互通、教学内容的互融。

三、商业创新导向思维框架与工具的构建

模式化创新也是一种将创新(思维)活动规律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的知识创新。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模式化创新是以商业创新为主导,具体表现就是特定创新思维类型运用于某个抽象的商业活动层面,形成创新性思想成果所必须经历的思维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模式化。

(一)商业创新思维模式与工具

商业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商业创意的形成。在这个层面,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4种基本的创新思维模式。

1.已有产品、服务与技术的组合式创新

这种创新思维模式定位的是市场缝隙。所谓市场缝隙,是指被现有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而这些细分市场其实又对应着一定的可供发掘的潜在需求。市场缝隙通常处于若干个市场的结合地带,对应的需求一般具有混合性与模糊性特点。也就是说,这种需求通常表现为对多种功能的混合需求,而在现有市场结构下它不具有明显的特性,因为需求者可以通过陆续购买多种产品、服务与技术来得到最终满足。然而,这种需求其实是可以被挖掘出来并形成独立市场的。所谓已有产品、服务与技术的组合创新,就是针对这种混合需求将现有的产品、服务与技术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创新产品,低成本且有效地满足此类混合需求。

已有产品、服务与技术的组合创新,通常遵循“功能分解与重组”的步骤或路线进行。如图1所示:(1)创新者根据市场调研或生活经验,提出某种创意产品概念;(2)在创意产品概念的指导下,界定创意产品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并将各个基本功能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具体功能;(3)通过对已有产品、服务与技术的调查与功能分解,确定市场范围内和现有技术环境下创意产品各种具体功能的实现途径(比如是要通过学习还是要通过购买技术,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发);(4)将创意产品各种具体功能以及对应的实现路径重新组合起来。这样,一个概念清晰、功能明确并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创意就形成了。

图1 组合式创新思维模式路线图

2.产品、服务与商务风格的分立式创新

分立式创新思维模式定位的是潜在的歧异化需求市场。所谓歧异化需求市场,是指产品、服务或商务的原有风格形态有所不足,可通过提供新风格的产品、服务或商务来诱导形成的需求市场。歧异化需求是一种人类普遍的需求,主要趋向于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比如服装与时尚就是歧异化需求的典型。歧异化需求市场并不限于追求潮流的产业,很多产品、服务和商务都有潜在的歧异化需求市场。对歧异化需求,不能单纯通过提供新风格的产品、服务或商务来满足,因为歧异化需求本质上是一种衍生性需求,或者说是一种附属性需求,只有在保证产品、服务或商务的质量或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满足歧异化需求才是有意义的。

产品、服务与商务风格的分立式创新,就是针对潜在的歧异化需求市场,在现有的风格基础上,寻求与现有风格不同甚至对立的新风格。分立式创新通常遵循要么“二分”要么“合一”的创新步骤或路线进行。其中,“二分”是指寻求现有风格的对立面或者截取现有风格的某一面扩大性发挥形成新的风格,使新风格与现有风格分立开来;“合一”是指将现有的若干风格融合成一种新的风格,使这种新的风格与现有的各种风格分立开来。无论是风格的“二分”还是风格的“合一”,其实追求的都是与现有风格的分立。

3.商业链条重塑创新

商业链条重塑定位的是潜在可替代的供给市场。所谓可替代的供给市场,是指在需求群体不变的情况下,鉴于现有交易模式不具效率或成本优势,于是通过创新交易模式,实现对原有供给方的替代。典型的商业链条重塑创意如阿里巴巴、“淘宝网”等交易模式的构建。一般情况下,现有交易模式会自然趋向最具效率、成本最低的路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原因是商业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技术手段可能出现变革。交易模式一旦定型后通常就具有路径依赖性,这意味着现有交易模式的变化可能滞后于商业环境的变化与技术手段的变革,而这就给商业链条重塑创新提供了空间。创新的交易模式如果实践成功,不仅可能替代原有的供给者,甚至还有可能扩大市场需求群体。

商业链条的重塑创新,通常遵循“链条分解与重塑”的步骤或路线进行。其中,链条的重塑主要围绕商业环境变化、技术手段变革以及扩大消费者剩余3个因素进行。如图2所示:(1)商业环境变化与技术手段变革可能导致某种交易模式不具效率或成本优势,选定拟重塑的商业链接;(2)将现有的商业链条尽量进行分解,转化为一系列作业组的联结;(3)根据新的商业环境、技术手段对各个作业组及其联结进行分析,结合最大化消费者剩余的目标,确定各个作业组及其联结是否还有必要存在,或者如何进行重新设计;(4)将精简并重新设计的作业组重新联结起来,创新的交易模式就出现了。

图2 商业链条重塑创新思维模式路线图

4.松散型供给市场的结构化创新

松散型供给市场结构化创新定位的是潜在可整合的供给市场。松散型供给市场的特点是相关联的一些产品、服务与技术在市场上按照各自相对独立、封闭的商业渠道或商业脉络在流通,宏观上存在将这些商业渠道或商业脉络相互贯通汇合的可能,而这些相关联的产品、服务与技术就构成了可以整合的供给市场。松散型供给市场的结构化创新,犹如构思如何通过兴建运河、水利枢纽及关节站点的方式,将现有既定的多条水路连接起来,将其整合成一个更大、功能更全面的水路网络,整合后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交易成本的下降以及信息流动的快捷化等效果。

松散型供给市场的结构化创新,通常遵循“由点及面、因势造穴”的步骤或路线进行。通过分析目标产品、服务与技术在现有商业流通渠道或商业流通脉络上蕴含的市场趋势或者可能引导形成的市场趋势,结合整合目标、技术限制与经济性考量,设计连结这些节点的枢纽或关节站点;连结这些节点的枢纽或关节站点被确定下来,也就意味着整合或结构化的基本框架已经出现,然后就是考虑将上述节点与这些枢纽或关节站点有效地连结起来。

以上4种创新思维模式是既定产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商业创新思维模式的基本类型,学生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创新思维模式,足以产出无数可以面向真实商业情境并具备逻辑依托的商业创意。

(二)商业创新设计与实施思维框架

商业创意酝酿与生成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套可遵循的思维框架,以帮助创新者有序地将商业创意转化为商业创新方案并付诸实施。在这个层面,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如图3所示的商业创新设计与实施思维框架。

图3 商业创新设计与实施的思维框架图

图3展示了企业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辑,它是由3个问题贯穿起来,即创造什么价值、如何创造价值、为何创造价值。这3个问题也可以概念化为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与价值获取。由此,商业组织(企业)可以说就是由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获取三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价值创造系统。

商业创新(创业)的目标当然是创新者要从商业活动中获取价值,而为了最终达成这个目标,满足市场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即价值主张要素)其实才是商业创新设计正确的逻辑起点。因此,商业创新设计首先呈现为“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获取”这样的思维路线。

价值主张要素的设计,主要解决商业创新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利益等系列问题。因此,价值主张要素包含需求、方式、利益3个子要素,遵循类似“需求→方式→利益”的思维路线。价值主张要素的设计与前面的商业创意的生成直接关联,商业创意必须接受价值主张要素设计的逻辑检验。同时,价值主张要素的设计涉及经济学、市场学、战略学等多学科或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

价值网络要素的设计,主要解决为了支持价值主张的实现应进行哪些核心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必须具备或耗费哪些资源、这些活动的执行及资源的获取由哪些人去实现等系列问题。因此,价值网络要素包含活动、资源、主体3个子要素,遵循类似“活动→资源→主体”的思维路线。价值网络要素的设计包含价值链与核心业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财务与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整个商业创新设计中最复杂繁琐的环节。价值网络要素的设计涉及管理学、组织学、营销学、人力资源学、财务学等多学科或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管理创新可主要在此环节实现。

价值获取要素的设计,主要解决价值网络要素设计已定条件下如何筹集与配置初始资金、创业前期预计的收入与成本及费用状态、创新者如何获得回报等系列问题。因此,价值获取要素包含现金流、收入、成本及费用等3个子要素(利润要素隐藏于收入与成本及费用要素之中),遵循类似“现金流→收入→成本及费用”的思维路线。价值获取要素的设计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税务等多学科或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恰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拥有的专业优势。

价值获取要素的设计如果得当,创新者预期可以从商业创新中获取必要的价值,则价值获取会反过来支撑价值主张,则由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到价值获取的思维路线最终实现闭环。然而,价值获取要素与价值主张要素是可能出现冲突的。比如过分侧重价值主张要素的实现,就可能使得价值获取要素的设计不如创新者所愿,进而削弱商业创新意愿或导致商业活动无法维系。另外,价值获取要素设计中的收入预计还与价值主张要素设计中对需求的调研直接相关。因此,“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获取”思维路线只是商业创新设计的基础,创新者还需要对3个要素的设计多次进行循环调整,以最终达至一种相对均衡、相对理想的状态,而这个过程要把握的主要内容就是关系设计,其中不仅涉及这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各个子要素之间的关系。

商业创新设计主要遵循“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获取”的正向思维路线,而商业创新实施则主要遵循“价值获取→价值网络→价值主张”的反向思维路线。商业创新实施的思维路线,要从筹集与配置初始资金开始操作,直至最终实现对客户需求的满足。

商业创新设计与实施思维框架,本质上是商业创新设计与实施思维逻辑的模式化,因此亦是模式化创新思维必要的组成内容。学生遵循这个思维框架开展商业创新活动,可以达到步骤明晰、逻辑明确的效果,同时亦强化了横向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可以运用这个思维框架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模式化创新思维下的教学体系改革

在构建模式化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推动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革新与完善。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学主导逻辑

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创新创业教学的主导逻辑可能并不是很清晰。会计学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重视贴近实战、面向实战的教学思路,强调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因此,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和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作为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两个主要落脚点。“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课程介绍常见的商业模式、讲授模式化的商业创新思维。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尝试利用可操作的商业创新思维模式,面向真实的商业情境形成商业创意。“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要组织或引导学生遵循商业创新设计与实施思维框架,综合运用创新创业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知识,开展贴近实战、面向实战的创新创业实践,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课程中的商业创意转化为实际可行的商业创新方案。

模式化创新思维的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同时强调学生的商业创意或商业创新方案要与创业竞赛或实际创业活动紧密捆绑,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或进行创业实验,对其商业创意或商业创新方案进行多重检验。

(二)完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两个主要落脚点,在这两门课程之前还要有一系列课程铺垫。除了通过“创新创业基础”通识课程介绍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通过“企业设立与登记”“企业模拟运营综合实验”“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理论与实验课程,进一步奠定创新创业基础,同时通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财务预算”“纳税筹划”“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纳税仿真实验”等会计学专业理论与实验课程,奠定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总体遵循渐进式培养和综合实践的统一,即“认知—体验—实战”的递进式规律[8]。

(三)实施贯彻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

模式化创新思维的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两门课程中形成面向真实商业情境的商业创意与商业创新方案,但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深刻了解某种具体商业环境或者行业。在前期的“基础会计”和“创新创业基础”等专业和创新创业课程中,任课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个具体商业环境或者行业,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创新创业思考,也为学生最终产出实际可行的商业创新成果进行了铺垫。由此,通过模式化创新思维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以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修订有关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行互融,是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修改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时,要将创新创业元素引入专业课程,发挥商业创新活动中的会计学专业优势,强调会计核算实务操作能力、财务融资知识及业务能力、财税知识及实务操作能力、利润管理知识及管理能力等与商业创新活动相关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将强化知识横向联系的教学目标引入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联系。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与创新创业教学目标的互通、教学内容的互融。

猜你喜欢
模式化会计学要素
透气感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与实践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