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规范的略读练习设计

2022-07-18 08:20文|杨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助学课文内容

文|杨 柳

随着对统编本教材学习和使用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持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笔者在观课中也发现,由于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没有安排课后练习题,许多教师虽然有了练习的意识,但是在实施教学中,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练习缺失、练习无序、练习时间不当、练习评价缺少针对性等随意的现象。

怎样使略读课文教学的练习设计走向规范呢?我们工作室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略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教师重视方法、重视引领。从教的层面来看,学生学情、课程标准、语文要素、课文内容、学习提示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练习设计的依据;从学的层面来看,在前置练习、过程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不同的学习环节和阅读过程中,以上设计依据也可以充分体现。

一、前置预习有常规

在第二、第三学段的略读课文教学中,由于这两个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许多教师一般会在略读课文学习前布置预学作业。常见的要求是: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至于怎么读、怎么想,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个环节流于形式,几乎成了略读课文,甚至是精读课文常规却又收效甚微的“开场白”。这样的前置练习,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没有得到提高,成了一个走过场“环节”。那么,前置预习怎样体现规范性呢?

1.规范助学单

根据课标、单元语文要素、课前学习提示和文本特质,我和工作室成员为三至六年级教材内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助学单的定位是指向每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常规练习,如了解内容、理清思路、欣赏语言等。每篇课文的助学单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性练习——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并读通课文;个性化练习——根据学段目标、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特点,设计相应的对内容的了解、概括或梳理的题目;质疑性练习——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困惑,提出问题。助学单一般在学习课文前发给学生。

如略读课文《藏戏》助学单:

(1)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如:红色________________

半黑半白_________________

青面獠牙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是从______、______和______这几方面写了藏戏的特色。

(4)读了课文,我有这样的疑问:______________。

助学单把摘录、书写表示藏戏面具颜色的词语,学习概括提炼、发现问题等基础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了整合,提示了课文的表达特点和对阅读的要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有重点的自学,教师对学习单的要求和体系了然于心,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高了略读课文学习中“常规练习”的效率。

2.用好助读资料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放”得比较多。而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经验的,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增强学生“自读”的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许多教师也为此动了不少脑筋。我们的体会是,部分略读课文后面所附的“阅读链接”可以适时、优先使用。相对于教师提供和学生自行搜索,这些课后资料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在表述上也更加规范,既可以成为阅读的铺垫,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时,考虑到学生对理解“放风筝是放晦气”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引导他们先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再阅读课文。

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所以落到谁家院子里,那家必定赶快把它撕掉。但在我放风筝以来,此说大约已被玩的人忘记了。小孩子有风筝自然拿去放,没有风筝呢,心里总很希望凭空能掉下一个来。记得好像是在正月,有一个绿色的水桶样子的风筝,底下垂着一条绿绒线的细长尾巴,每天清早必定从我家屋角斜飞过去。我真想把那“水桶”拿过来,好像那上面拴着青青的童心飞入如碧海的晴天中去。

当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网络、媒体、工具书等途径查找有用的信息。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整理、提取等能力。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我设计的前置性练习是这样的:

1.请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关键词“金字塔”,浏览有关金字塔的图片。

2.查找两到三条关于金字塔的资料,摘录其中的关键词写下来。

3.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关于金字塔的描写。

这份预习作业意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筛选、摘录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让这些资料帮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有效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二、互动练习有落实

和一般的课内练习一样,略读课文的练习过程也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展开。只是略读课文的练习,在互动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法上更多地关注方法的迁移、运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朝着“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方向努力。真正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逐渐从帮扶走向独立。下面以概括练习和对比练习为例进行说明。

1.概括练习重过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落实?一要根据统编本教材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要求;二要从学到用,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学段以练习概括段意为主,如四年级下册《芦花鞋》一课,我这样设计了概括练习。

A.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选择下面的一种要求进行概括。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青铜一家( ),接着写( ),再写( ),最后写了( )。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 )。

B.概括与交流。

(1)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之间要相互仔细聆听。

(2)同桌相互评价:概括的内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简洁。

(3)根据同桌的建议再进行概括,并准备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

(4)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教师、发言者、聆听者共同评价。

这个设计针对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和单元语文要素,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了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学习表现的学生都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从读到概括,从交流到聆听,从评价到改进,展示了学生运用的基本阅读方法,在不同形式的互动中强化简单的“概括”学习过程。而教师在学生尝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原有的阅读方法得到提炼,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学到用的略读课文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落实。

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图表式、圈画关键词、写小标题等,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有过程才能促落实,有落实才能出效果。

2.对比练习有步骤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鲁迅的文学成就、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在学生精读了《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性格特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尝试将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欣赏阅读,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品质和人民群众对他的深深爱戴。如表1 是对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的设计。

表1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的经验和方法,指导他们通过比较阅读,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人物的事例、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物、对语言进行比较、欣赏。这样的阅读形式,要求明确,步骤清晰,学以致用,打通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勾连了单元语文要素,使形式与规范相统一。

三、后续练习有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连接着精读课文和拓展阅读,它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伴随着略读课文学习的后续练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形式、新的阅读体验、新的阅读挑战。略读课文的后续练习形式丰富,如语言欣赏、方法迁移、内容补充等。规范的后续练习,应该做到拓展有度、拓展有法、拓展有效。

1.原文拓展

原文拓展是指以教材为基点设计后续练习,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到内引外连,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而不是画蛇添足。如在教学《猴王出世》后,我补充了《西游记》第一回的片段,然后设计后续练习。

但见那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选自《西游记》

先仔细读读这个片段,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片段中的每句话对应的是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试一试,这个片段应该怎么读?

这样的后续练习与原文关系紧密,能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2.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可以是内容延伸。在学生学完略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者是同一主题的书。这样的课后拓展,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视野。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我以学生的口吻设计了后续练习,引领学生开展长程阅读(见表2)。

表2 《水浒传》读书卡

后续练习的另一种形式是方法拓展,这是为课外阅读引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我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类练习的设计。如在《青山不老》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意在迁移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内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1.我要设计两条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当一回调查员,利用双休日考察小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再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略读课文教学是统编本教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练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前置练习、过程练习还是拓展练习,我们都应该遵循规律,规范练习,做到适切、适度、适量,以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阅读、促成学生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助学课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主要内容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