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优化研究
——基于村落空间形态分异性的分析视角

2022-07-18 07:49文碧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落居家养老

文碧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问题提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 亿,占全国人口的18.70%。其中,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高出了近8 个百分点,探索适宜农村的养老服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比例不断升高。此外,随着20世纪后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导致核心家庭成员锐减、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代际中心下移等现象,农村老人生活质量低、身体健康难保障、精神关爱极度匮乏等问题频繁发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亟须调整。由于受经济条件、传统养老观念、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机构养老模式并未得到农村老人的普遍认可。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既弥补了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足,又将二者的专业护理优势与精神慰藉优势相结合,是构建我国新时代农村养老体系的重要环节。

然而,受到农村养老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空间居住零散、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存在着实施效果羸弱化、服务模式同质化、匹配资源量趋同化等现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功能需要从乡村老人的现实情况出发,自下而上地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湖南地区农村社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分布特征,解读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的差异性,从聚集、团块和散点三种不同村落空间形态的角度探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类分层的现实依据,从而构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湖南村落空间形态的分异性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制于老年人养老活动的空间环境,村落空间形态的特殊性是构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供需双方匹配的基本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村落文化历史悠久,多样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多元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风土人情孕育了村落空间形态的特殊性,成为影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优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基于村落空间形态维度来剖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关系是认识、理解和优化其服务功能的重要切入点。

(一)村落空间形态的概念

“村落”是人类形成聚落的基本形式,也是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单位,是村民生产生活、居住繁衍、文化延续的基本载体。村落空间形态主要是指村民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地方文化、宗教信仰等要素在空间尺度上的物质体现,本研究将村落空间形态中各类空间聚居集散的程度、状态进行深度剖析,掌握村落住户之间的空间距离组合情况和分布状态描述。

(二)湖南村落空间形态的类型及环境特征

村落的空间形式与状态是人们对村落空间环境的整体反映。从村落空间聚散程度来看,我国各地农村居民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集中型和分散型。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原始行政村的人口不断外流与减少,为顺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农村行政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出现了由多个自然村落或居民点融合而成的行政村现象。因此,当下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治理主要面临集中型、团块型和散点型空间形态,各类村落空间形态的差异性决定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环境的特异性。

根据地形特征、生活理念、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等差异将湖南省分为湘东(长沙、株洲和湘潭)、湘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湘南(郴州、永州和衡阳)、湘北(岳阳和常德)、湘中(娄底、邵阳和益阳)五大地理区域。集聚型村村域空间的居住形态主要呈现出紧凑集聚的居住空间组合形式,主要分布于湘北和湘东地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条件好、住户间空间距离短、邻里关系密切,其中以少数民族聚落的村寨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聚落多为集中型,具有明显、单一的生产生活中心;团块型村村域空间分布于湘中地区,地形多样,是由多个小型的自然村落组构演变而成的,各居民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远、居民点与居民点之间的联系疏远、生产活动较为封闭与独立,具有多个生产生活中心;散点型村村域空间多分布于湘南和湘西地区,多为山地或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崎岖,住户多以零星散点的方式进行组合,用地范围局限且不规则,由于往来不便,村民间的联系仅限于少数邻里之间,“家庭性”突出,村域空间内无明确、固定的生产生活中心(见表1)。

三、村落空间形态分异性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优化的必然要求

(一)服务制度的灵活性

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包括管理机构、人员配置、职能分工、服务方式、服务标准、考评监管等要素。村落空间形态的分异性必然需要“因村而异”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即根据不同空间类型的村落居民数量、人员结构、居住之间的空间距离、交通通达性、生活中心位置等人居环境因素,匹配与之适宜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布局方式、人员数量、服务模式等,从而规范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方式、服务标准、评估监管制度,符合村落空间形态环境的特征。总体上,集聚型村适用于共建共治共享的养老服务治理制度,居家养老服务的空间范围明确,宜根据居民生产生活中心集中布局养老服务资源;团块型村适宜以居民点为单位进行精准服务,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量较大,实施难度也大。根据各居民点村落空间环境的差别,采用“多点分布”的资源配置方式;散点型村居民分散居住,依赖政府提供的“兜底”养老服务保障机制,组建网格化的互帮互助服务队伍,扩大服务辐射范围。

(二)供给模式的匹配性

农村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涵盖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体质健康检测、精神文化活动、康复理疗指导、专业人员培养及心理咨询辅导等要素,各要素的服务性质、标准、方式决定其对空间环境的特定要求。村落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固定性强,其效益实现受服务范围内人口数量、场地位置、交通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高效利用对于布置相应基础设施位置点的空间环境要求较高。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精神文化活动、适老性设计、心理咨询辅导之类的“软服务”则需要更为灵活的弹性空间,容易受到地形、交通、气候等时空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由此可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宜供给模式与村落空间环境密不可分,村落内的地缘关系时刻都在影响着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集聚型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空间范围明确且集中,居民之间联系便捷,居民生活中心单一,可使用“软硬兼施”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进行集中配置;团块型村由多个聚集度高的居民板块构成,一般有多个生活中心,可设置多个小型养老服务点,同时结合弹性强的“软服务”;散点型村居民之间分散居住、联系稀疏,集中使用养老服务中心的时空可达性差,灵活性强、弹性大的居家养老“软服务”则相对适用。

四、村落空间形态分异性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优化逻辑及路径

(一)以坚持居家养老服务权利的平等性为前提

我国在实践过程中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9064”(老年群体中90%居家养老,7%或6%社区养老,3%或4%机构养老)充分说明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是全体老年人群体。但在农村社区能够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却是少数特殊群体,如五保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贫困户老人等,服务对象为政府“兜底”机制下的服务对应人群,将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来往不便的高龄、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拒之门外。建立遵循村落空间形态环境的服务逻辑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因村而异”、“以人为本”,树立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权利平等和机会公平,通过社会调查、村民问卷、村部会议等方式了解农村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从而让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融入农村空间环境中,助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二)以增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精准化供给为重点

精准化供给是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配适度的实施重点,明确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真实需求,加大医养护理服务递送力度,建立农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目前农村社区的养老公共基础设施老旧且不齐全,缺乏无障碍设计;受到经济条件、场地使用面积、管理服务水平的限制,农村中很多基础养老设施,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是由原先村集体共有的闲置用房经过简单地改建而形成,养老服务类型、服务活动单一,同质化严重。养老服务对象存在着差异,不同空间类型的农村地区和同一空间类型的不同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家庭人员结构、居住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自身情况“因人而异”进行精准分类。同时,老年人对生活照护、就医看病、康复理疗、精神慰藉、情感陪伴、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诉求也不同,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分层,以满足老年人生存、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三)以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智慧化管理为保障

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健身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种类少,满足老年人群实际需求的服务也少,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的需求表达能力、参与使用能力和服务评价能力极为重要。首先,借助智能穿戴设备、手机APP、视频监护等“智能化”服务,养老服务人员通过上门入户或集中培训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掌握新型设备的使用能力,从而对老人心率、睡眠、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和动态管理,协同开展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服务,提高服务品质。此外,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动态更新数据信息。由村委工作人员或养老服务人员对农村社区老年人进行走访,掌握其年龄、住处、家庭成员、以往病史、当前需求等信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居家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四)以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适宜性为核心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应与村落空间形态环境特征精准耦合,居家养老服务的空间资源配置需符合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结合各行政村空间形态的特点,建设以村为单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保障村域内老年人使用养老服务资源的可达性与便捷性。

同时,政府、社区需精准定位,根据村落具体的空间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供给模式,制定鼓励各类供给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治理的流程、规则、政策,充分调动各类供给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医养护理服务递送的“一碗汤的距离”,从而构建周边、身边、床边的就近养老服务,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供给的精准对接。如集聚型村要灵活运用政府支持、多元参与、民主自治等方式,通过改建农村废旧学校、公社等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场地、设备支持,形成中心化的村民居家养老服务点,集中设置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长者餐厅等;团块村结合“多活动中心”的现状,提供以“居民点或生产组”为单位的供给方式;散点型村由于没有便捷、集中的村民活动中心,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供给主体可利用上门服务、上门指导、器材租赁的方式,为农村老人提供技术指导,让其掌握常用居家设备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互助服务和养老驿站的服务优势(见表2)。

表2 以村落空间形态为依据匹配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五、结语

随着新时代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环境的变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局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拦路虎。对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与村落空间形态环境特征的耦合规律为其服务功能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要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为基础,遵循“因村而异”的服务治理逻辑,全面推进以坚持居家养老服务权利的平等性为前提、增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精准化供给为重点、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智慧化管理为保障、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适宜性为核心等方面的调整、改革和创新,满足农村老年人对美好老年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时代诉求。

猜你喜欢
村落居家养老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