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湖南被迫开埠的屈辱

2022-07-20 09:16陈兵
书屋 2022年7期
关键词:岳州总理衙门开埠

陈兵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并迫使清政府大开海禁,从东南沿海到长江流域都有通商口岸被迫开辟。然而,湖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当时保守势力极为强劲,由绅民引发的排外教案时有发生,外国势力一度不敢跨入湘境。正如时论所言:“湘省民气之刚,迥非他处可比,泰西传教士踪迹几遍天下,惟湘中则无人敢问津。”因此,湖南被洋人称作是“关闭的省份”,省垣长沙更是被称作“铁门之城”。但是,湖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早已成为列强觊觎之对象。正如杨毓麟所言:“岳州、长沙、常德、湘潭及其他户口稍繁、交通稍便之处,皆列国所为瞠目而攘臂也。”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湖南被迫走向对外开放之路。

1897年,英国提出开辟湘潭为通商口岸之要求,因三湘士绅之极力反对,湖南当局也不敢贸然开埠,转而提出“以岳易潭”的权宜之策,即用开辟岳州(今岳阳)来代替湘潭。

时人认为:“湘潭在前无轮船时,所有两湖、两广来往之货均屯集于此,相传烟村十万家,生意推粤商为巨擘,今虽不迨前此之昌盛,然亦系湘省一巨镇也。”诚如斯言,湘潭作为湖南全省货物的集散之地,商业素来发达,进出口货物莫不经过此地。基于这种认识,英国最先来到湖南叩关。1898年1月8日,当清政府向英国寻求贷款之际,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乘势提出包括“开放湘潭为通商口岸”的附加条件,还扬言中国若不接受,必将承担严重后果。负责处理此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理衙门”)在接到英国的开埠要求后,立即征询湖南巡抚陈宝箴之意见。陈宝箴接此电文后,又转询三湘士绅的意见。

王先谦、王闿运等湘籍士绅领袖对英国提出湘潭开埠之要求予以强烈反对。陈宝箴在了解到士绅拒绝开埠的意见后,便将这些意见上呈总理衙门,并指称湘人以“慓悍闻名”,如果强行开埠,恐怕会酿成排外事件,从而引发祸乱。由于招架不住列强施压,以及出于开埠征税以增加饷源之考量,总理衙门在给陈宝箴的复电中,要求三湘士绅接受湘潭开埠之意见,其曰:“国家安危大计,此时全赖英人排解。湘人素忠义,务当仰体,许以通商,可不划租界,不夺民利益,但当安静,实为两利。”即便总理衙门的态度如此决绝,三湘士绅仍是寸步不让,他们以“风气未开”和“恐生教案”为由,再次拒绝湘潭开埠之要求。

为此,陈宝箴在电文中回复称:“湘人好勇尚气,久成风俗,自士农工商至妇人皆然。又生长僻匿,心目狭隘,少见多怪,遇有洋人游历,稍一流连,无不滋事。”陈宝箴的此项电文,将当时湘人仇洋和排外的保守性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还指出:“此时即通商,窃虑乱出意外,防不胜防。且伏莽尚多,唯恐无所藉〔借〕口,设有不虑,佥无以对外人。”他认为“万稳之策”是英国彻底放弃湘潭开埠之要求。陈宝箴的这种看法,显然与清廷的意见背道而驰,故其非但未能获得总理衙门之采纳,反而再次受到严厉批驳。

此时,陈宝箴已然是焦头烂额,他深切地感受到湘潭开埠一事的棘手,也意识到难以继续拒绝湘潭开埠之要求。当然,陈宝箴深知在湘潭开埠的难处,因为此地的排外情绪非常强盛,若贸然开埠,难免会引起教案之发生。陈宝箴这时可谓是进退维谷,若再拒绝湘潭开埠,则必然会得罪英国政府和总理衙门;若同意湘潭开埠,则必定会受到全体湖湘士绅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

1898年2月6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发来电报,他给陈宝箴出谋划策,电文称:“英数日内必别有文章。湘省口岸恐终必开,莫如先以岳州搪抵。”经过再三考量,陳宝箴秘密致电总理衙门,请求以开辟岳州来代替湘潭,其目的是“把乱闯乱进的外国人暂时拒绝于相当里程之外”。在陈宝箴看来,“以岳州易之,虽亦极难,当稍便设法”。因为,岳州毕竟地处湖南的“边缘地带”,不像湘潭处于湖南的“心脏地带”,即便洋人势力进入岳州通商,影响亦终究有限。

陈宝箴为避免开罪岳州士民,并由此而承担政治责任,他又在另一电文中要求让英国主动提出岳州开埠之请求,而不是由湘省官绅提出,这样岳州士民便“自无词耳”。对此,他还专门作出解释:“湖南人情,本均难通商,因虞时局关系重大,必不可已,则岳州近鄂,较湘潭稍便措手,故前上一电密陈以岳易潭之议。惟此议若云出自湘省官绅,岳州士民必以袒湘薄岳为疑,转觉费手。既事在必行,应恳钧署径自以英人请往岳州通商为言。”可见,“以岳易潭”是陈宝箴的权宜之策,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决定以开放岳州为代价,来保全湘潭之完整。总理衙门在同湘省官绅的往复筹商和博弈中,也认识到湘潭开埠的不可行性,故转而采纳了陈宝箴的建议。

1898年2月9日,总理衙门大臣翁同龢、张荫桓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举行会晤,就以岳州替代湘潭开埠等事项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妥协,最终达成合意。于是,窦纳乐顺势照复总理衙门,转而提出开放岳州作为通商口岸之要求,以谋取将岳州“作为进入省境的地点”。1898年3月24日,总理衙门正式上奏光绪帝,请开岳州为通商口岸。其中指出:“查湖南岳州府地方,滨临大江,兵商各船往来甚便。将来粤汉铁路既通,广东、香港百货皆可由此出口,实为湘鄂交界第一要埠。比来湖南风气渐开,该处又与湖北毗连,洋人为所习见。若作为通商口岸,揆之地势人情,均称便利。”很快,光绪帝批准了总理衙门的上述奏请。于是,开放岳州为通商口岸最终得以确定。

后来,“戊戌政变”发生,陈宝箴随即被革职。1898年10月,布政使俞廉三继任湖南巡抚,继续推进岳州的开埠事宜。为保卫“自主之权”,俞廉三认为“唯有事事自行筹备,方免外人藉〔借〕口”。故此,他与张之洞就岳州开埠事宜进行往复筹商。同时,他还派人收集江浙等省的通商章程成案,以资湘省参照;派遣张鸿顺、胡扬祖等官员前往上海、宁波等沿海城市考察;饬令岳州知府英文会同巴陵知县周至德前往实地查勘通商租地。光绪帝也对岳州开埠非常重视,他为此特地派遣宗室豫章来到长沙,与湖南当局共同筹办岳州开埠事务。1899年11月1日,豫章、俞廉三、张鸿顺、胡扬祖等中方人员与英国代表马士(H.B.Morse)在湖南抚院公堂举行会议,经过反复商议和讨论后,他们最终通过了开埠章程,确定岳州城陵矶为开埠之区。

1899年11月13日,岳州宣布在城陵矶开埠设关。张鸿顺由候补道实授为岳常澧道后,兼任首任“关监督”,马士则担任首任税务司。由此,岳州成为晚清湖南首个通商口岸。为便于对岳州关进行管理,湖南当局奏请将本来驻扎在常德的岳常澧道转移至岳州,兼管岳州海关事宜。此外,岳州关还建有税务司署、帮办公馆、理船厅公馆等办公场所。可以说,岳州的开埠是列强涌进湖南之起点,对整个湖南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

起初,清政府决定开放岳州为通商口岸,意在纾解列强要求开放湘潭之压力,从而抗拒外国势力深入湖南内境。然而,当时形势之发展,却并未如清政府所预料,岳州开埠后不久,英国人便公开宣称:“现在时势,必须首开长沙,次办常德、湘潭口岸,庶几湖南人民足以醒悟,不至再有滋闹情事。设不如此办理,嗣后不免仍出事故。”同时,驻汉口的各国领事和商人也宣称“岳州埠难有用处”,并云“俟一二年可特造浅水轮船,迳由汉口直至长沙”,故各国公使进一步要求“再开长沙”。事实上,随着岳州的开埠,湖南的北方门户洞开。列强向来是欲壑难填,他们以岳州作为跳板,将触角深入湖南全境只是时间问题。故数年之后,长沙、湘潭、常德等城市亦陆续开放。

猜你喜欢
岳州总理衙门开埠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岳州扇技艺在标志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宰相诗人张说与岳阳楼的“款款深情”
变与不变之间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岳州扇制作技艺探析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