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朗诵艺术中的三重空间表达

2022-07-20 09:13陈青
艺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朗诵者音高主持人

陈青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口语传播文体,古诗词朗诵艺术中呈现出的韵律与格式要求复杂而又典型。从专业的古诗词诵读视角分析,广播电视媒体中的主持人、播音员对于古诗词的广泛传播具有专业优势。其中,基于古诗词诵读技巧方面的“空中”“地面”“井下”三重空间掌握的是否恰如其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诵读者的专业水准。从专业实践来看,作为隶属于我国戏剧影视学类领域的主持人、播音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如何,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他们诵读古诗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提升我国主流媒体口语传播人才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三重空间口语传播人才传统文化素养

古诗词有多种分类方法,学界大多习惯从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无音律)和时间维度上定义古诗词与近体诗词的异同,“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如此界定古体诗的特征,是因为“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的韵律亦同格律,释义为“是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人们欣赏和感受古诗词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美感具有多种手段办法,将其置于朗诵艺术表达范式进行感知和体味是主要方式之一。

“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而“语言是一切文化的主导成分之一。”作为人类文化最为悠久的一种口语传播行为,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通俗而言,朗诵是经过艺术加工,在进行了规范化基础之上的口语表达样式,也就是说,朗诵是艺术化的唯美口语呈现。

一、朗诵艺术中的核心要素

(一) 音高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分频率。频率高,声音就高,频率低,声音就低。”顾名思义,音高谓指人在发声时选择音域的高度。通俗地说,音高好像开车时的档位一样,汽车有高、中、低不同档位,通常情况下人的音高也可划分为高、中、低3个基本音位(也就是说决定音高的是音位,即发声者发音的位置),但这是理论上理想的划分状态。现实中,一般情况下人们的音高大多是处于偏高或偏低状态,只有特殊时刻会选择高音区。比如表达情感激昂的句子:“着火啦,大家快跑啊!”是典型的高音位;而类似于“说悄悄话”时的耳语信息传递,基本上是低音音位。

(二) 音强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的振幅人小决定的、振解人声容就,振幅小声音就弱。”有人容易把它与音高的概念混淆,实际上从发声学的视角界定,两者之间的本质含义并不相同,音强单指音量的强弱大小,而音高是指发音位置的选择。如前文所述,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即音强(音量)越大,音高(音位)越高(反之亦然)。

(三)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即声音的时值。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持续时间。计算音长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在朗诵艺术中,音长的意义区分主要体现在尾字音节,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歌中的尾字音节分别是“节”“生”“夜”“声”“黑”“明”“处”“城”,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不同的朗诵者对于上述8个尾字音节的发音时长控制是存在细微差别,或是不一样的,即:有人会适当“拉长”时长,有人则会适当“缩短”时长。

二、朗诵艺术中的“三重空间”

(一) 井下

了解了相关概念,我们接下来重点了解古诗词朗诵中的“井下”“地面”“空中”三个不同发声空间的具体涵义与技术要领。这里所说的三重空间表达,是朗诵者在朗诵时根据诗词句段的艺术表达需要所选择的音高控制区域,是对三个不同發声空间的比喻性描述。

在朗诵艺术的三重空间表达中,“井下”的音高是最低的。“井下”音高状态下,朗诵者只需将口腔适度打开,使音强趋于最小,尽量使自己朗诵的声音降低到“井下”状态,完成发声区域的低音位控制传播。

通常情况下,古诗词中表达情绪较为平淡,起着承接引导的句段或内容,朗诵者适合选择“井下”这一音高进行诵读。

我们以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为例进行分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根据诗歌的情境描述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这首诗在朗读时的语势呈现的是递进关系,即本诗中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处于“蓄势”阶段,这时朗诵者的音高需要尽可能压低,也就是说此刻朗诵者需将自己的音高置于发声区域“井下”的最低点,并适当放缓语速速,实现二度艺术创作——朗诵者的“井下”音高状态,犹如司机驾驶车辆在上陡坡时需要将挡位挂在最低的“一挡”挡位,这样才能够为汽车的接续行驶蓄积力量。

(二) 地面

在朗诵艺术的三重空间表达中,“地面”的音高处于居中水平。“地面”音高状态下,朗诵者需将口腔较大打开,使音强趋于中等状态,尽量使自己朗诵的声音降低到“地面”状态,完成发声区域的中音位控制传播。

一般情况下,古诗词中表达情绪浓淡交融,起着过度跃升的句段或内容,朗诵者适合选择“地面”这一音高予以艺术呈现。

我们仍然以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为例进行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首诗在朗读时的语势呈递进关系,其中本诗中的第三句“欲穷千里目”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 (过度)”阶段。此刻朗诵者的音高需要在接续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井下”低音位状态“向上拉升”,但是,这个拉升过程不能“太陡”“太突兀”,也就是说不能由“井下”的低音位区域,直接拉升到“空中”的高音位区域,期间应该有一个逐步“拉高”到“地面”中音音高的“过度”环节。

(三)空中

在朗诵艺术的三重空间表达中,“空中”的音高是最高的。“空中”音高状态下,朗诵者需将口腔最大限度打开,使音强趋于最大化,尽量使自己朗诵的声音升高到“空中”状态,完成发声区域的高音位控制状态下的声音传送。

通常情况下,古诗词中表达情绪强烈激越,情感高潮的句段或内容,朗诵者适合选择“空中”这一音高进行诵读。

继续以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为例进行分析。

结合全文,从该诗的语势递进关系体会不难感受到,这首诗中的第四句“更上一层楼”处于全诗的情感描述最高潮阶段。此刻朗诵者的音高,需要在接续前三句的“井下”低音音高状态,到“地面”的中音音高状态,直至此刻的“空中”高音高状态——朗诵者的“空中”音高状态,犹如跑步比赛中的冲刺阶段,此时朗诵者的音高、音强都是趋于无限大的,语势情感最为饱满丰沛,只有这样,才符合相应诗句的情感表达需要(见图)。

在朗诵艺术的三重空间表达中,“空中”的音高区控制使用频次不是很多,这是因为,任何一首古诗词表达情感高潮的的句子都是有限和偶尔出现的。

古诗词朗诵中“井下”“地面”“空中”三个不同发声空间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它们与成语抑扬顿挫的意涵相近:所谓抑,即为音高的降低;扬,即为音高的拉升。主持人(朗诵者)朗诵古诗词时,如果对此能够做到轻车熟路地处理把握和恰到好处地自如体现,对于古诗词在朗诵艺术中的三重空间表达的技术要领掌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对于更好地实现古诗词朗诵中的二度艺术创作无疑大有裨益。

三、戏剧影视学类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播即价值,任何时候,传播无处不在。因此有人认为“在所有的事务中,传播是最为美妙的。”相对于书面形式的文字传播,“口语传播(SpeechCommunication)可追溯至古希腊的公众说服和辩论活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学术实践和教育传统,其作为一门学科发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一个可以与大众传播分庭抗礼的学术领域。”在我国,隶属于戏剧影视学类中的口语传播艺术因其影响面广、关注度高、受众范围大而越来越多地受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戏剧影视学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不足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一) 优秀主持与“主持之梗”

古诗词朗诵,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口语传播方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中,近年来以2015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总台开始录制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最具代表性:至2020年2月9日,该节目已录制完成并播出10期,跨越5年时间之久;7月份,《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又正式发布官宣“7月18日-8月10日中秋诗会报名启示”,足见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被观众称之为近年来一档“难得出现的经典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于2016年6月10日“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综艺栏目奖”以至于成为一种难得的“现象级”主流媒体口语文化传播现象,赞美之词更是不绝于耳,“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口语传播节目,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无疑充当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坦率而言,仅就古诗词素养的积累视角考评,当下国内的主持人、播音员,能出董卿其右者应该说委实不多,甚至说无从寻觅。“2008年‘新年新诗会’,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朗诵中把‘炽热’的‘炽’(chì),读成zhì。”一位央视前节目主持人曾将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中的“拨”(bō)错读成“bá”;更有央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将湖南耒阳的“耒”(lěi)错读成“lái”、将“‘圈(juàn)养’”一词错读成“‘quān’养”……然而,“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选手,董卿每每为他们送出金句的时候,背后无不凝结着主持人在台下的自我文化塑造,体现出她睿智博学的风格特质。”相比较于董卿的优秀主持,那些动辄“露怯”的主持人,如何尽量避免或减少此类令人贻笑大方的“主持之梗”发生,无疑是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中口语传播人才的代表性群体,需要他们不断自我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内功”,假以时日,必会大有改观。

(二) 内外兼修不可偏颇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我国戏剧影视学中口语传播人才的構成主体,他们大多颜值在线,具有较好的形象条件。但是,如果仅仅做到“秀外”而忽略了“慧中”,那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语传播人才。我国戏剧影视学类口语传播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只有切实得到重视和加强,才能涌现出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为受众所认可的经典节目,同时,也是此类有声语言节目对担当主持人(朗诵者)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举例而言,但凡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素养的节目主持人(朗诵者),都懂得古诗词的韵脚字上如果出现古今音的差异而影响到协韵的时候,会自然得体应对,知晓应该采用古音而不会发生简单地“望文生义”“见字读音”的低级错误。以杜牧《山行》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为例,这首诗的韵脚字为“斜”“家”“花”,古音韵以“ia”收口。然而,如果朗诵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欠缺,在诵读这些古诗词中的字节的时候就有可能采用今天普通话中的“ie”音韵发音,如此诵读显然是不合适的——而这种被受众揶揄为“花瓶式”的主持人,在当下的广播电视媒体中并不鲜见。

我国戏剧影视学类传播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偏低的另外一个原因,还与多年以来选拔主持人过于注重“颜值”条件的习惯做法不无关系。这方面,国外一些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相关做法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报道节目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病逝前几年还在主持节目,显然,观众对于他的亲睐与喜欢绝非是靠“颜值”取胜的。

四、结语

古诗词朗诵艺术的三重空间表达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考量主持人(朗诵者)的“外在”水准,而对于我国主流媒体口语传播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观照,则是对他们“内在”能力的评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毫无疑问,主持人(朗诵者)作为古诗词由“无声”到“有声”实现二度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在节目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我国主流电视媒体,在口语节目中有着无人可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他们的节目制作水平毋庸置疑,主持人人才济济,业务水平、形象气质、演绎能力等均堪称上乘。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的业界和学界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和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素养能力的提升,就可以预期,随着我国戏剧影视学类口语传播人才整体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精品节目,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三种形式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分类[EB/OL].[2018-08-08].https:// hao.360.com/?y1002.

[2]古诗鉴赏[EB/OL].[2018-08-18].https://www.jianshu.com/p/7c7662ba68c7.

[3]心晴的美篇[EB/OL].[2019-10-15].https://www.meipian.cn/2gclnr3d?from=timeline.

[4]高丽凤,计冬梅.浅析如何培养朗诵的感情[J].才智,2015(14),180.

[5]【美】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50.

[6]【美】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tchie),王芝芝, 姚力, 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3.

[7]吴弘毅.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第1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4):5.

[8]Ewbank,H.L.Jr.(2001).HenryLeeEwbank,Sr.:TeacherofTeachersof Speech. InJ.A.Kuypers&A.King (Eds.) ,Twentieth-centuryrootsofrhetoricalstudies (pp.31-69) .Westport,CT:Praeger Publishers.

[9]徐生權.谁是第一位传播学博士?——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的“口语传播系”及其变迁[J].新闻界,2019(8):35-44+87.

[10]颜芳.《中国诗词大会》人生自有诗意[N].人民日报,2018-04-12:(24).

[11]张楠.别让这股“综艺清流”变成“猎奇热潮”随风而逝[N].扬子晚报,2017-02-13:(13).

[12]王光武.央视新诗会读错字有伤大雅要避免唯有“认真”二字[N].今晚报,2008-01-16:(5).

[13]鲍宁.以董卿为例浅析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新特征[J].传播力研究,2019-3(15).

注:本文系海南省“十三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戏剧·影视学类术科考试评价体系优化研究”(QJZ20181007);海口经济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全媒体时代中国有声媒体口语传播声誉管理研究》(HJKY ( ZD )20-06)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朗诵者音高主持人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