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现代艺术设计中“丑”的表现形态及意义

2022-07-20 09:13刘芮彤
艺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视域艺术设计美学

刘芮彤

摘要:美学视域下的“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与广义的美相对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传统的审美范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审“丑”从各个方面渗透到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也渗透着“丑”的元素。其中“新丑风”(New Ugly)作为现代设计的一股新潮,其主要代表人物高田唯(Yui Takada)潦草变形的字体、粗糙简陋的图片、漫不经心的设计风格,反映出具有当代性的审美动荡,以及现代设计新的价值观。本文以高田唯(Yui Takada)“新丑风”设计作品为出发点,探寻其背后“丑”的美学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中“丑”的表现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美学艺术设计高田唯新丑风

“丑”作为现代艺术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自19世纪末叶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地位发生了实质上的改变,美学中的丑也逐渐受到重视。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开始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中以“美”为审美真谛的时代逐渐过去,而“丑”逐渐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审美意识当中。笔者认为就现代艺术设计而言,“新丑风”的流行为美学视域下的“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路径。

一、美学视域下现代“丑”的艺术形态的发展

在传统美学中,美一直是被歌颂的主旋律,甚至在古希腊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能表现丑”,“丑”一直作为“美”的依附而存在。到了近代,康德的崇高论作为审美形态,调和了美与丑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丑”的因素开始萌芽。直到现代,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用蛛网、潮湿的牢狱、游荡的鬼怪来作诗,化丑为美,“丑”在这时候才真正的被人们所“看见”。

(一) 美学视域下“丑”的溯源

从中西方美学的历史进程来看,“丑”从古希腊时起便出现在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当中,希腊人完美的理想以kaloka- gathia为代表,其认为,美的形式不仅满足感官而言,还指一种精神之美的灵魂特质。在柏拉图的观念世界中,丑必须视为非存在(Non-Being),这些论述显示出早期人们对审美标准的思考,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艺术的表现形态,相反,艺术是可以将丑转化为美的存在。

1.中国“丑”的理论发展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丑”带有一种哲学基调,在这种基调中,中国的美学是一种和谐美,追求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儒道互补文化大同。在中国美学中的美强调的是“善”,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丑”则变得不那么可憎。

最早有关“丑”的概念追溯到《庄子·秋水》中北海若曰:“今而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里的丑是形容人的鄙陋,以眼界的大小评论美丑。中国自唐代以后丑的形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通过表现现实之“真”抗拒艺术之美,这种对“丑”的追求和表现,实质上是对道德教化与人性压迫的一种控诉。在明清时期,“丑”的形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受到推崇,美与丑的边界被下意识的忽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一种美与丑在社会及艺术领域并蓄互补的美学特征。

之后,中国开始吸收西方“丑”的观念,康德、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美学观念开始被引入中国,这些新的美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中国在艺术“丑”的创作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革。

2.西方“丑”的理论发展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丑”一直被看作是与“美”相对立、相对峙的概念,处于被抛弃被规避的地位。除了形式上的丑,“丑”也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于“美”的存在。

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至美的。丑虽存在,但并非绝对,而是“仅仅是相对的残缺而已”,这里的“丑”在宗教层面上不再被视为“美”的对立面,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中的合理存在。文艺复兴根本原因就是要复兴曾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拉开了近代哲学中美学的帷幕。17世纪最先提出“丑”在艺术中处理原则的是德国剧作家莱辛,他认为丑在造型藝术中没有立足之地,这成了莱辛把属于近代艺术的诗与属于古典艺术的绘画、雕塑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直到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著作《丑的美学》出版,使“丑”不再依附于美,而是成为了一种真正的美学范畴。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丑”从19世纪末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在美学理论中所讨论的“丑”只是偏于形式上的丑,但却充分暴露了现代艺术和审美中矛盾冲突的普遍存在,这种对“丑”的重视,也反映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中对“丑”的早期探索。

(二) 现代艺术中“丑”的形态发展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影响了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的变革,改变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资本注意到了“丑”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于是“丑”逐渐开始在现代艺术中“大放异彩”。

随着互联网时代逐渐信息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艺术作品逐渐趋于理性的非自我表达,引发了大众文化中的审丑现象,“丑”在作品中的存在发生了异变。“凤姐”“3unshine 组合”“giao哥”“药水哥”等,使得网友对这种行为也从嘲讽变为玩梗和模仿,“丑”成为流量密码,并一定程度受到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影响。

二、当代艺术设计中“丑”的表现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进程中,“丑”在艺术家的加工下被赋予了美的价值。“丑”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激发观者深刻的审美快感。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偶尔关注丑,包豪斯风格标志着现代主义的“美”,而法国艺术家马赛尔·杜尚的作品“泉”,标志着现代主义的“丑”,传播着非理性与反思艺术的思想,他曾被人称为‘高雅艺术的嘲弄者,是毁灭美的恶魔’。在现代、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丑”存在于大众生活和社会文化当中,设计领域中的“丑”通过艺术作品、流行文化等体现。

(一) 建筑设计中的“丑”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建筑设计中的“丑”围绕“使用功能不合理、与周边环境不和谐、折衷、拼凑、盲目仿生”等评选标准,经过网友投票选出2021中国“十大丑建筑”。其中,四川綿阳九皇山景区的玻璃桥桥塔榜上有名(如图1所示),首尾两端的桥塔设计为两对穿着羌族服饰的男女雕塑。以网友的话“双手展开、姿势僵硬,直勾勾的望着你,不知道是走玻璃桥还是奈何桥”,不论远观还是近看无疑都是“丑”的。

建筑设计中的“丑”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丑,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审丑的手现有设计模式的固有认知,设计师将自身的思想和特点融入作品中,冗杂出属于自己的新式美学风格。

(二) 高田唯“新丑风”平面设计案例分析

高田唯是日本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新生代平面设计师之一,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风格来自于日常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偏差。例如从海报、广告、车站临时指示牌、街头看板等常见物中提取设计元素,通过审美偏差的设计方法对元素进行组合拼贴或3D 立体化。高田唯的设计虽以审美偏差作为主要创作方向,但仍建立在基本的功能框架之上,他的作品兼具专业设计和业余设计风格。自 2018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个人平面设计展“潜水”(如图3所示)以来,他和他的作品就被贴上了“新丑”的标签。

面对外界的种种议论,高田唯于2019年5月带来了他的全新设计展“一花一日:高田唯北京展”。其平面设计海报(如图4所示),其主视觉形象呈现出塑料一般的旋转立体形态的花朵,他用极具观念性的全“丑”作品,再次表明了自己的设计态度和对审美的挑战。

该海报的主要设计元素位于视觉中心,虽然初看海报并无不妥,但深入品鉴会发现,作品中暴露了反常识操作,以文字排版为例可发现,文字的排版极为紧凑且不规整。高田唯的“丑陋”设计形成了一种紧张的视觉效果,并且给读者造成了不好阅读的体验。色彩上,不论是文字还是主视觉花朵,均选用高饱和度颜色,在视觉观感上极为刺眼,于传统设计美学大相径庭。

他认为,不管是艺术还是设计,都不能脱离时代的社会需求,面对革新性的作品,以一种更包容的态度去审视,或许能收获看待事物新的角度。这一语境中的“丑”,反抗的是现代主义设计制度化的审美模式,乃至背后的现代商业社会。然而,与其说高田唯所谓的“离经叛道”,不如说他更多展现的是对自由与个性的思考。

四、美学视域下现代设计中“丑”的意义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变革,直至现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大众对理性的追求转向非理性的追求,也改变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传统以“美”为中心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视角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及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也无法借助传统的审美准则去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和审美阈界,传统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学视域下“丑”的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和灵魂为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了新的生命。反常、奇特、怪诞等以往被美学排斥却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广泛进入美学视野,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因此笔者认为,美与丑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艺术设计中不存在纯粹的“美”也不存在纯粹的“丑”,“丑”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只是一种在失衡中追寻平衡的设计手段。只有营造一种和谐的美丑关系,发掘“丑”的意义,保留“美”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为设计作品所服务。

五、结语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形形色色审丑问题,探究的不仅仅是美与丑的关系,更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透过美学视角,通过对现代设计中“丑”的形式的研究,梳理“丑”的发展历史,阐述设计领域中“丑”的内涵和价值,笔者深刻认识到,我们需要对审丑问题更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丑”,也不能在审丑的潮流中迷失自我。对于“新丑风”,当我们不再将“新丑”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设计活动或设计现象,才能够真正实现“美”与“丑”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才是这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现代美学发展所需要的是不被困在现有“美”的框架里,而是不断探索艺术与设计“美”的边界,才能创作出更有创造性、更具独特的“美”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玉能等.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意】翁贝托·埃科,彭淮栋译.丑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庄子·秋水篇》校注辨正.社会科学战线,1978: 92-101.

[4]朱灵智.以新丑风谈视觉传达中的“丑”[J].西部皮革,2021,43(16).

[5]薛璠.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现代美术中“丑”的表现形态及意义研究[D].山东大学,2021.

[6]陈淑睿.“低美感社会”下网络审丑现象分析及矫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7]张子梦.新丑风主题海报设计应用与研究[D].河北大学,2021.

[8]王晖.日常、模糊与更多的拙稚[D].江西财经大学,2020.

[9]张奕晨.对高田唯“离经叛道”设计风格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9).

[10]何亦邨.中国艺术审丑的当代转向[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1]李冰雪.现代性语境下审丑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2] BURGOYNE P.The New Ugly [EB/OL].https ://www.creati- vereview.co.uk/the-new-ugly/.2007-08-30.

猜你喜欢
视域艺术设计美学
仝仺美学馆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盘中的意式美学
《星.云.海》
《花月夜》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