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2-07-20 09:13陈秋瑾
艺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村落村民核心

陈秋瑾

摘要:核心公共空间在我国乡村聚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乡村社会关系与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传统的核心公共空间随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及生活方式的式微而衰败,新型的核心公共空间逐步地取而代之。文章以村落核心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江浙乡村为例,通过对比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普通乡村、新乡村社区中核心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分析与总结设计实践的经验与问题,提出当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核心公共空间江浙村落设计策略

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转变与现代性因素的侵蚀与渗透,我国乡村聚落普遍呈现出传统社会结构瓦解和空间衰败现象,尤其是曾经在乡村聚落中承担功能、具有重要社会内涵与文化价值的核心公共空间,由于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需求而逐渐衰败。一些乡村规划建设模仿城市设计的逻辑样式,不仅在功能上无法适应乡村生活与发展需求,也缺失地方风貌特色和文化特质,乡村核心公共空间亟需转型。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指明方向与路径。作为一种总体的乡村规划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内容。在此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建设更需要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回归核心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结构、精神文化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和意义①。

一、村落核心公共空间概述

(一) 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内涵

村落核心公共空间是在村落中处于重要位置与地位的公共空间,被认为是乡村聚落的缩影和精神象征,为人们提供日常交流与交往场所的公共活动中心,是体现村落商业、交通、景观等功能的综合聚集之地。在村落中具有主导村落整体空间结构、提升村落人居环境形象的作用,是维系乡村社会的纽带、承接乡村产业转型的载体,具有功能上的复合性、景观空间上的标志性、社会资源及行为活动上的聚集性特征。

(二) 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转型

核心公共空间的演变与乡村社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村落核心公共空间受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②。如今在市场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引导下,乡村迎来新的相对自由而多元发展的时期,作为村落更新建设的重要空间领域,村落核心公共空间再次转型。总结有以下三点原因:

1.新型乡村社会结构的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建设以来,乡村发展问题成为重大议题,随着乡村经济与文化价值逐渐被挖掘,乡村人口出现回流甚至吸引了城市人群向乡村转移,使乡村社会结构网络变得复杂多元而富有新生机。新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乡村旧有物质空间的功能和形式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文化审美的冲突,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转型不可避免。

2.产业转型的影响。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乡村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公司、企业创业者与大量游客来到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助益,产业转型带来村落风貌与格局、村民生产生活与经济贸易方式的变更,因此村落核心公共空间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拥有了更鲜明的对外与对内的双重特性,从而面对更多元的功能需求和承载多样的行为活动。

3.乡土文化价值的重拾。乡村聚落具有独特的社会关系结构与生活生产方式,区别于城市而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审美倾向。城乡二元背景下乡村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被逐渐遗忘,使乡村沦为经济的附庸与情怀的凭吊地,空间成为苍白的形式语言。在新的发展时期,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拾和文化自信的重建将赋予村落核心公共空间更多元的文化内涵。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基本特征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多元价值使实践方法与成果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在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设计逻辑中有三点共通的基本特征:

(一) 使用人群特征——以村民为主体的多样性

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下,乡村人口结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村落原住民及返乡村民外,还出现了由城市迁入的新村民、外来游客与学者等群体,为乡村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然而近年来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过分迎合市场和游客需求而忽视了村民主体的诉求,破坏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因此,核心公共空间建设更需回归以村民为主体的要求,同时回应当今多样的人群结构特征,促进村民与游客的友好关系及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功能活动特征——复合性与包容性

功能的复合性是村落核心公共空间的基本特性。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核心公共空间比起传统时期少了些宗教祭祀的仪式性与宗族文化的崇高性意味,更多是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为核心体现更强的休闲、展示与商业功能,體现出多元复合的功能活动特征以及对空间使用需求的包容性。

(三)视觉风貌特征——地域性与标志性

核心公共空间主导村落空间格局、浓缩地域风貌、展现村落公共生活图景的重要公共空间,往往具备较高等级的公共建筑、多样的建筑类型和景观元素,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标志性。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成为了村落精神与生活文化中的物质空间符号象征。

三、江浙村落核心公共空间转型实践基本类型

近年来,江浙地区作为我国乡村建设的代表性地区,其核心公共空间的建设在探索和反思下展现出多元面貌。本文以江浙地区为例,将核心公共空间的转型实践类型划分为:以风貌保护为主的传统村落核心公共空间、基于特色创造的普通乡村核心公共空间、基于乡村再造的新乡村社区核心公共空间。

(一) 基于风貌保护的传统村落——以深澳古村为例

传统村落是以历史建筑(构筑物)、街巷等物质空间遗存为主体,借以呈现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因此核心公共空间通常以宗祠、庙堂、戏台等重要文化建筑及附属广场而构成,空间结构严整具备较强的仪式感,用以祭祀和节庆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等功能,是精神文化中心,也是居民的日常交往和贸易中心③。当下传统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建造是基于保护村落原有空间结构形态和风貌的基础上做适应性改造,意图在保留和呈现其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现代村民的生活需求和村庄产业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乡村的持续发展④。

1.深澳古村概况

深澳古村位于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地处丘陵,自然资源丰富且地理环境优越。古村起源于宋,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村落独有的风水布局和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建筑,加上丰富的传统文化,使深澳古村人文与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

资本所改造的旅游度假村,是临时性的居住场所,是否能走得更远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以产业振兴的角度提供了一个乡村发展和特色塑造的新路径和对搬迁村落物质空间资源的再利用方式。

(三)基于乡村再造的新乡村社区——以冯巷为例

拆除旧村后选择原址重建或另选址新建的建设方式被归为“乡村再造”,村落景观,深奥古村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下开发了“古风古韵”主题旅游产业,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2.核心公共空间的适应性改造

(1)空间结构的加强。深澳古村的核心公共空间位于村落主入口,它采用集中式的组织方式以“水塘—宗祠”为轴将入口牌坊、村民礼堂与行素堂等历史建筑、白墙黛瓦的民居建筑通过围墙和飞檐连廊统一组织起来,以星拱月之势环绕在水塘外围,是村落中地位最高、最具标志性的核心公共空间(图1)。

(2)空间层次的丰富。宗祠隔干道与水塘相邻,同侧水岸处理为开放的亲水平台形成良好的观景界面,使宗祠与对岸的临水的连廊及牌坊相映成趣。在远处以白墙黛瓦、绿树远山为背景映衬下,呈现出层次丰富而具有江南古韵的乡村景观风貌。

(3)物质与精神并重。物质空间上,一是对历史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功能置换,重新焕发公共活力,二是结合着水塘空间的日常休闲和观景功能以极高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承载着村民多样的聚集活动和日常生活行为,同时也满足游客的观游需求,使核心公共空间具备宗族祭祀、节庆活动、游客中心、日常休闲等多元复合功能。在精神层面,借助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展现了村落的发展历史,维护和发扬了村落历史文化,也通过水塘周边的景观塑造保留了村民的乡土记忆和地域文化情感,做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并重交融。

乡村振兴背景下,“水塘—宗祠”核心公共空间实现了从没落走向现代与开放的时代转变,成为深澳古村对外展现乡村风貌与生活图景的媒介,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

(二)基于特色创造的普通乡村—以计家墩村为例

与具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村落相比,普通乡村既无历史底蕴又无丰富的自然资源,缺乏新时期乡村转型的有利支点,乡村产业发展落后。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普通乡村迎来了发展机遇,通过政府支持和挖掘自身条件来创造特色产业与文化,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同时提升乡村的空间环境,因地制宜地重拾乡村风貌特征,为乡村的社会稳定与产业发展助力。

1.计家墩村概况

计家墩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南部。村落建于上世纪80年代,虽拥有“江南水乡”的村落格局,但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导致乡村产业发展与转型缺乏路径,因此2016年锦溪镇引入“乡伴文旅”对计家墩这个搬迁村进行“理想村”整村改造。改造利用其城郊的优势区位,打造面向城市人群的乡村休闲旅游地,通过环境整治、老宅修缮、引入众多新兴业态等举措,吸引本地青年回乡创业,为计家墩村赋能。

2.核心公共空间的特色创造

整村改造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资源进行面向城市人群及创客的商业开发与功能置换。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使用主体由旧有村民转变为来自城市的新村民。

(1)以綜合建筑及消费行为为主导。位于村口的新村民中心集合商业零售、餐饮、展厅等功能为一体,是一座为游客与新村民设计的综合性公共建筑。计家墩的核心公共空间以位于村口的村民中心、咖啡馆、水上市集及各附属休闲空间共同构成(图2),是进入新聚落的必经之路与标志性公共空间,也是来自周边城镇的游客与新村民的公共活动聚集地。

事实上,从产业策划上来看,计家墩村的开发模式是基于商业消费行为、面向城市人群需求而对乡村物质空间进行改造的旅游度假村模式。第三产业的进驻为空间的建造与发展提供方向,而核心公共空间在其中起到促进村落空间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作用,满足游客的基本功能需求及其对乡村生活文化的审美需求。

(2)空间使用主体及空间职能的转变。事实上,这样的乡村创造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改造。游客代替村民成为村落的使用及居住主体,商业消费行为代替生产劳作行为,计家墩村不再是村民长期生活驻扎的聚落,而是被此类新乡村建设是以提高村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通过整村新建的规划方式重构村落格局、重建民居,重塑村民生活环境。事实上,多种因素导致新村规划方式不同且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存在别墅群村落,也存在模仿城市住宅小区的单元式楼房,导致村落民居和公共空间的样板化。但近年,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对乡村多元价值的深度认知下,也出现了不少对当下村民生活方式回应与引导、对乡村风貌有继承性发展的实践项目。

1.桃源村冯巷概况

冯巷位于无锡市阳山镇桃园村,原有民居建筑老旧不堪,因此冯巷整村重建工程一方面提升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村落人居环境的现代性和适宜性,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空间基础,开创了原址整村翻建的“冯巷模式”。

2.核心公共空间的再造

(1)肌理保留与地域风貌的延续。空间结构上,翻建工程保留了村庄原有空间肌理。原有的家河流入村落中心汇聚为开放的核心公共空间,其中水塘景观及附属广场来服务于村民的休闲聚集活动,设计通过曲桥、角亭、拱桥等传统景观元素,搭配白墙黛瓦的新居,彰显江南水乡的景观韵味(图3)。在空间功能上,开阔的广场与细腻的曲桥水岸为村民大规模聚集活动、三五成群的休闲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更有角落空间满足人们各类行为需求,彰显了核心公共空间的复合性、包容性。

(2)村庄记忆的保留与转化。冯巷的原址重建规划中也延续了一些村庄记忆来促进人与空间的亲密互动。设计将村民栽植的树木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布植,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存在于村落当中;而原来用于房屋地基的石块成为了村庄围墙的基础材料;拆旧房子时收集的砖瓦被用在小游园中铺路。

冯巷核心公共空间不仅具有传统的江南水乡风貌意味,也满足了现代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同时为乡村发展的可能性留出空间,不失为一处适宜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村落核心公共空间。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转型策略

(一) 双重属性下的空间适宜性改造

总的来说,新的时代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面临着两个诉求对象,一是对乡村内部生存发展生态圈的回应,二是回应因乡村发展需求而来的外来力量,这就使乡村的空间建设具备了“对内”“对外”的双重属性,这就需要设计提高空间改造的适应性,从而促进二者相互统一,共同推动乡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双重属性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不仅服务于村民主体,也需考虑返乡村民、外来游客与创客等新村民在空间上的使用需求、心理需求甚至文化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核心公共空间提高开放性与包容性,在保持乡村特质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适宜性的改造;其次,在村落发展方面,核心公共空间既需为新型乡村社会、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物质空间载体,也需考虑村落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问题,从而促进乡村在各个方面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二) 延续乡土记忆与乡村风貌以强化村落特质

核心公共空间是村落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乡村风貌的缩影。一方面,重视空间所承载的村落历史、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和集体生活下的情感记忆,这是每个村庄所独有的、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是构建新型乡村社会共同体所需的精神与情感纽带。另一方面,要注重乡村中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方土地之上独特的文化景观,是人们共同生活与文化创造的结果,它使居住在此的人们彼此认同并对此地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物质空间载体应从材料、形式、结构等方面结合村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需求进行乡土印记的再现与地域文化的表达⑤,从而形成村落的标志性特征和对外的核心印象,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体现出文化价值。

(三)鲜明的空间结构与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强空间体验

良好的空间体验有利于形成空间的标志性,促进空间的文化表达,引导使用者的行为及增强空间感受。首先,鲜明的结构有利于形成空间自身的识别性和对积极行为的引导性。其中规模较大的核心公共空间多采用集中式组织方式,空间形式丰富;单轴或多轴串联式组织方式则利于创造具有仪式感、灵活性的空间结构;自由式组合方式则多用于地理环境复杂的不规则场地进行灵活布置。其次,丰富的空间层次不仅给予空间自身充足的文化表达余地,也能在其中延长使用者对空间意象的解读和氛围的感受。在手法上,多采用空间的开合与转折、统一与变化、层次与渗透等手法进行空间营造。在具体设计上,除了结构与层次外,还从选材、建造手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组织运用,从而表达出或宏大、或婉转、或野逸、或朴实的空间氛围感受。

五、结语

村落核心公共空间虽然经历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衰败与被动构建,但它始终在乡村社会与聚落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与乡村发展兴衰与共。因此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核心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设应摒弃模仿城市规划的道路,在新的发展机遇下挖掘核心公共空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多元价值,重新认识乡村的独特性,回归乡村发展与村民生活的根本问题上来,使核心公共空间表达和彰显乡村精神文化特质,并助力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凝聚。

注释:

①张诚.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价值[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1).

②王勇,李广斌,裂变与再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7).

③杨贵庆,肖颖禾.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8(6).

④王勇,郭锋,饶伟锋,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丽乡村环境设计研究—以浙江省平陽县青街畲族乡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5.5(2).

⑤王竹.王韬.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J].华中建筑,2014.32(9).

猜你喜欢
村落村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