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上党梆子的发展新理念

2022-07-20 09:13康志清隋欣
艺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上党戏台文旅

康志清 隋欣

摘要: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的一部地方小戏,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据有着浓烈的上党地域特色,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具有着区别于其他三个梆子剧的独特唱腔以及丰富剧目,与上党地区的风土人情贴合紧密,为了使上党梆子的文化内涵继续传承,本文从上党梆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在“生活”“场景”“内容”三个维度进行逻辑与实践探索,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使上党梆子获得创新性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上党梆子文旅融合文化产业

自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正式挂牌以来,各地都开始了文旅融合的新尝试,文旅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文化拓展旅游的深度,使旅游成为传播文化的新载体。而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多种优秀艺术形式的结合,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地旅游事业相融合,是落实“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思路,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

上党梆子发展于古上党地区,上党地区是晋东南地区的旧称,位于山西省东部,因为四周环山的地理位置因素,上党地区较为闭塞,所以此处的地域文化特征较为鲜明,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在此处的上党梆子、上党落子都是上党地区的正宗戏剧,都因其粗犷豪放的艺术特点深受上党地区的人民喜爱,虽远远不及京剧、昆曲等戏曲广为人知,但其对于晋东南地区民风民俗影响深远,也是梆子剧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地方剧种,是上党地区先祖留给山西乃至中国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一、上党梆子的传承价值

(一) 独特、科学的唱腔

一个剧种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拥有一个独特的唱腔,一个独一无二唱腔可以直接体现其地方文化特点、乡土气息,是一个剧种的灵魂所在,也符合文旅融合“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融合思路。

上党梆子的音阶是以添加变宫的六声音阶为主,板腔调式与其他同源的梆子剧种相同,是徵调式音乐,但上党梆子演员并没有停止研究,经过1960年至1985年十几年的研究探索,各剧团以把 C 调作为了固定调高。

上党梆子是包含“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的剧种,昆腔对上党梆子乃至中国众多戏曲影响都极大,是上党梆子演员必须精通的腔体,当时常用的体制为曲牌体制,而板腔体辅之。但随着上党梆子的逐渐发展以及其受众特点,更加通俗易懂的板腔体成为了主流,而曲牌体辅之,并产生了融合,两种声腔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含有板腔特点的曲牌腔调,两种声腔交替演唱时极具地方特色。

(二) 丰富的历史剧目

上党梆子众多剧目中,历史剧目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由于早期上党梆子表演场地更多的是在民众的生活场景中,因此,诸多历史剧目主题思想都与上党地区人民的品性相符合,这也是上党梆子深受上当人民喜爱的原因之一,例如歌颂岳家军、杨家将等精忠报国精神的《闯幽州》《绝龙岭》《风波亭》等,还有弘扬仁义道德的《忠臣庙》《杀庙》《狸猫换太子》等,惩恶扬善的《三开膛》《武松杀嫂》《秦香莲》等剧目。这些历史剧目体现出了上党人民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的崇拜,对忠义的推崇,以及正义得以伸张的期待,这些优秀的品格不仅是上党人民一直以来的精神风貌,更是中华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的精神信仰。

(三)独特的器乐

上党梆子中演奏的器乐“十番”,在戏曲中是很少见的,上党梆子“十番”又称“吵台”,“吵台”就是戏曲开场前的热场环节,为纯器乐演奏。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锦》等,这是从上党八音会中借鉴而来的,不同“十番”曲目表达的情感不同,例如《大十番》豪爽洒脱,稳重阳刚,多反应军旅生活,而《小十番》轻盈优美,色彩亮丽,更多反应上党人民的生活故事。上党地区的“十番”独具特色,奏出了太行山上党地区的精神风貌,奏出了上党人民质朴的品格。

在戏曲底蕴深厚的上党地区,上党梆子凭借其诸多特点在众多地方剧种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是上党梆子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同时赋予了上党梆子浓烈的地方特色。上党梆子虽经历过短暂的兴盛,但在娱乐至上的现代社会,戏曲艺术普遍低沉,所以不仅要采取保护措施,更要探索出一条使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二、上党梆子发展状况

上党梆子兴起于明清时期,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晋商提供的经济条件,上党梆子在此时也达到了顶峰,在此时期,上党梆子职业班社已经发展到了两百多个,其中凤鸣班最为著名,凤鸣班行戏有160余年,这在中国戏班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在经历的短暂的兴盛之后,受到战乱、饥荒等影响,众戏班无法演出也纷纷解散,上党梆子也就日趋沉寂。此般衰落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大力保护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上党梆子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期,出现了一大批如郭金顺、段二淼、吴婉芝等优秀的演员,以及《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大量的优秀剧作的演出,改革开放后,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迅速占领人们的闲暇时间,上党梆子的发展仍力不从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上党梆子业内人士的积极配合,上党梆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 2003年开始,晋城市每年都举办赵树理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吸引了新的一批戏迷,对上党梆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起,在晋城市每两年举行一届全市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优秀演员也是层出不穷,张爱珍、张保平等演员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获得山西省戏剧类最高奖项“杏花奖”更是多达数十位。2021年由长治市文化与旅游局组织了“2021长治优秀剧目展演”,另外,中国戏曲学院宣布在 2022年还将新增上党梆子表演专业。近年来,晋城市电视台开办的《我爱上党戏》节目,一度成为该台最受欢迎的节目,这就表明当地人即使在现代对于上党梆子的喜爱依旧热情不减,为上党梆子实现创新性发展打上了一针强心剂,上党梆子为继续结合时代前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一条出路,上党梆子与文旅融合刻不容缓。

三、上党梆子文旅融合路径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提供各自产品与服务的第三产业,但二者具有着许多的相似点,二者可以各自为核心融合其他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也有着诸多的交叉点,例如名胜古迹、文物建筑、民风民俗等既属于文化资源又属于旅游资源,这就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合作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将文化作为灵魂注入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就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文旅融合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1+1的叠加,而是要实现彼此有机融合,实现1+1>2的创新发展。文旅融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融什么”,找到结合点。现在许多学家都尝试从《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8》中提到的三个新要素“场景”“内容”“生活”来讨论融合点,本文也将尝试从这三个维度来思考上党梆子文旅融合结合点。

(一) 生活——上党梆子与民风民俗

上党梆子与文旅融合必须要从当地的民俗生活出发,充分开发利用上党地区民俗活动的吸引力,戏曲的产生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地方小戏有着显著的地域风格,上党梆子就是从上党地区的风土人情中孕育出来的,它继承了上党地区高亢激越,朴实豪放的上党人性格,它与上党地区的民风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庙会、集会以及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都少不了上党梆子的身影。例如在上党地区农村结婚时力求越热闹越好,当地称为“闹红火”,上党梆子的经典唱段《小二黑结婚》总在闹洞房前唱上一段。举行丧礼时,上党梆子更是要唱上一整晚,《杀妻》是丧礼的经典曲目,上党人民用他们喜爱的梆子来送别死者,告慰家属。除此之外还有各大庙会、集会,当地人称之为“赶会”,村村都有着不同的活动时间,在村口路边摆着各种小摊,附近的人都会来凑这一份热闹,自然少不了上党梆子等本地表演来烘托气氛。上党梆子就是这样“哪里需要哪里搬”,“吵闹”进了上党人民的耳朵,“吵闹”进了上党人民的生活与娱乐。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传统活动的喜爱也日益衰减,婚丧嫁娶就连在最喜爱上党梆子的村中也只是简单的敲锣打鼓,庙会集会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化。上党梆子源自生活,不应让它消失在生活,只存在于高高的戏台上。政府应尝试学习例如依旧在广东地区流行的“舞狮”活动,将上党梆子打造成当地的一张名片,让上党梆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也给上党梆子进行文旅融合提供一个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 场景——戏台戏楼助力文旅融合

进行文旅融合就必须要寻找或营建出能突出文、旅两方面特点的融合场景,能将上党梆子与旅游产业的优点充分发挥的场景。戏曲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场表现力,之前提到的“赶会”,就类似于宋代的瓦舍勾栏,用各种各样的表演吸引民众刺激消费,这可以看作是早期上党梆子简单的文旅融合现象,当然凭借这样简单的形式想要在现代社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寻找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旅融合场景。

上党梆子在现代虽更多是在剧院表演,可上党地区现存的明清时期的戏台多达730座,其中很多戏台具有较大的历史观赏价值,例如宋代修建的平顺县九天圣母庙佾舞楼戏台、上党区南宋村玉皇观舞楼献亭等,明代的潞州区潞安府城隍庙戏台、襄垣县城隍庙古戏台等,清代的戏台更是数不胜数,上党区天下都城隍庙古戏台、壶关县芳岱村三教堂古戏台等等,其中有些是成栋的戏楼,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这就提供了很好的融合场景,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戏楼进行开发,将周边场景也一并考虑,其中有些戏台已经作为当地的一个小景点,但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开发度还远远不足,可以再次规划发展。

上党地区不仅戏台多,古庙也众多,随之自然庙会也多。在庙会中唱上党梆子在上党地区必不可少的,庙会上唱戏的场地就是庙会旁的戏台或舞楼,不仅如此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题壁,上面大多记载了该庙举行庙会时所演唱的剧目,同样是非常优秀的文旅融合场景,可以使用与戏台同样的思路来考虑规划。让现代人去感受古时人们主要的娱乐场景,这样的“陌生性”是否也是独具一番吸引力?更可尝试使用現代科技,如 VR 虚拟现实搭建虚拟的场景、还有现在悄悄兴起的“元宇宙”,让场景不再受空间限制,使传统与科技融合。

(三)内容—文旅融合主体所在

内容是文旅融合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优秀的吸引人的内容,先前构思的“场景”与“生活”不过是虚有其表的空壳。戏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文化遗产,如何使它为旅游资源注入灵魂成为了内容思考的关键,之前提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交叉点,从交叉点出发,思考与上党梆子有关系的结合点,或许就可以找到适合融合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是上党梆子本身或者景点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是上党梆子剧中故事发生地,还可以是名剧目创作之地等等。

上党梆子有许多的经典剧目是描写杨家将、岳家军保家卫国的事迹,《天波楼》讲述的是大宋仁宗年间,奸贼王钦若定计害死杨家,金殿讨旨折倒天波楼,最后皇帝赦杨家无罪斩奸臣的故事;《雁门关》讲述的是杨八郎设计让梨花公主盗来萧银宗令箭,入关探母的故事;还有上党梆子中堪称最经典剧目《三关排宴》讲述了杨四郎叛国求荣的行为进行揭露和严正的批判,歌颂佘太君的爱国主义的思想等,那么可以以此作为IP 来寻找一个与其相关的戏台戏楼来打造一个戏院景区吸引游客。

除了历史戏,上党梆子也有着新一代科班出身的剧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本土创作,好戏频出,《初定中原》《赵树理》《千秋长平》《西沟儿女》《太行娘亲》等剧屡屡获得省内外各大奖项。这些新作中像《赵树理》和《太行娘亲》这样的现代剧不仅饱含本土风情,本土审美,更是体现了上党梆子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实践。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太行娘亲》剧中人物刻画不刻意不拔高,剧情不拖泥带水,充分发挥了唱腔特色与地域风土人情,剧讲述了在太行革命区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后代与日本鬼子周旋最终牺牲的感人故事,该剧在省内外屡屡获奖。《太行娘亲》这样的红色现代剧能获得这么大的认可,一定程度上跟晋东南地区一脉相传的红色基因脱不了干系,朱德、彭德怀等曾在此创建了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部署指挥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挑选出一些如《上党娘亲》的红色现代梆子剧与遗址融合,这正好顺应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建议》中提到的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建议,积极配合为青少年做好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在太行大地代代相传。

虽然上党梆子在晋东南地区早已是家喻户晓,但作为地方小戏,它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其中对于文旅融合方面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知名度不高,没有知名度,再好的 IP 也会无人问津,目前上党梆子消费群体基本固定为老年群体,年轻人对于上党梆子并不感冒,如此下去,听众断代是必然的,由此很可能引发传承问题,凭借政府保护上党梆子或许会一直存在下去,但会越来越缺乏活力和创新型,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会越来越低,知名度自然也会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只要解决了对于年轻消费者吸引力的问题,知名度与传承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

五、结语

戏曲作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上党梆子这样的地方小剧种问题更为严峻,借助文旅融合来实现上党梆子传承与创新型发展是可行的,简单的将上党梆子于传统景区相加效果显然是不够理想的,本文试从“生活”“场景”“内容”三个维度分析融合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为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是多层次的,怎样让上党梆子在各个年龄段都具有吸引力,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平台与方式,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性宣传,拉近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使优秀的 IP 转化为可行的方案。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上党梆子要勇于追赶这次改革,为上党梆子与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走好旅游路,唱好文化戏。

参考文献:

[1]程燕广.上党梆子耀太行[J].艺术评论,2016(1).

[2]吴宝明.上党梆子音乐漫谈[J].戏友,2018(S1).

[3]周晓薇.生活、场景、内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A].艺术百家,2020(1).

[4]常雪连,刘佳.文旅融合背景下晋西北戏曲旅游发展探析[A].中北大学学报,2021(1).

[5]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及其实践理路[A].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5).

猜你喜欢
上党戏台文旅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戏台送到家门口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狸猫戏台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