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报告》十年启示录

2022-07-20 09:23李青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李青学习者教学法

李青 魏宁

概述: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范例

魏宁:从2012年开始,英国开放大学每年定期发布《创新教学报告》(Innovating Pedagogy Report),向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教师介绍未来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十种“创新教学法”,迄今已坚持了整整10年。这个系列报告试图“探索新时代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模式,指导教师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富有成果的创新”。我想,通过对过去10年《创新教学报告》的总结与梳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难得的样本,让我们回看过去10年中技术与教学、学习、评价深度融合的典型经验与案例;另一方面,这些对过往经验的梳理又可以为未来技术与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某种借鉴,指明某种方向。

在这里,首先还是要感谢李教授多年来所做的工作,不断地追踪并向国内同行推介、解析这一系列报告,我相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李青: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团队对《创新教学报告》的研究和心得体会,也期待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各位老师、研究人员和有兴趣的相关方理解这个系列报告,在技术支持的教学、学习、评价等方面带给大家有益的启示。

《创新教学报告》是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发布的系列报告,基本上每年一期。报告自2012年首次发布以来,已发布了9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告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在逐渐提升,形成了自己的固定品牌。近年来,报告对全球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考愈发引人注目,已成为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指导性文件。

魏宁:现在的《创新教学报告》与其说是英国的《创新教学报告》,不如说是由英国开放大学领衔,吸收了全球先进教育理念和典型案例的一份全球性的《创新教学报告》。在最新一期的《创新教学报告》中,我国也应邀参与了该报告的编写。

李青:是的,从《创新教学报告》的编写团队来看,2012年发布后的最初三年里是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IET)独立编撰的。IET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也处于顶尖地位,有着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和巨大的学术影响。从2015年开始,《创新教学报告》转变理念,强调国际视角,并希望通过国际参与促进教学创新理念的推广,因此报告采取了合作编写模式,由英国开放大学领衔,每年吸收一家国际上其他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编写。美国、新加坡、以色列、挪威、爱尔兰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先后参与了报告的编写工作。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受邀作为《创新教学报告》的另一方参与了年度报告的编写。这也是中国学术团队首次参与到这一系列国际报告的编写工作中,为报告带来了中国声音与中国元素,也反映了中国的教育研究团队在国际水平的研究中与世界接轨。

回顾:技术驱动创新教学的实践

魏宁: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加速进入教育领域并深刻改变着教育的根本面貌。这让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大大丰富了,也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较为单一的技术类型。

对于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新兴技术,《创新教学报告》从未缺席,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推介,这类直接由技术驱动的创新教学法也在《创新教学报告》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李青:《创新教学报告》对“创新”的关注点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变化和新成果。《創新教学报告》发掘和展现了具有“燎原”潜力的“星星之火”。

例如,2017年报告中提出了“大数据探究:用数据思考(Big-data inquiry:thinking with data)”。在大数据时代,人与数据的交互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数据分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报告提出学会用数据工作和思考,以更好地适应数据驱动的社会,这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使用工作场所和实验室中常见的数据,通过将数据工具与具体的科学数据相结合,就某一主题进行探索,以解决自己的疑惑。例如,在海洋追踪(Ocean Tracks)项目中,学生借助一种新型的数据探索平台——CODAP所提供的太平洋海域水生动物的生活路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对海洋动物的迁徙方式以及周围环境对迁徙的影响进行探究,从而提升使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技能。

报告认为,学会用数据思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单纯教会学生使用一套孤立的工具和程序并不能提升其素养,而应该从教会数据计算转向培养数据建模能力,培养学习者应用、评估和修改数据模型的能力。提升数据素养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跨学科的,需要学习者掌握多种技能和概念,其中就包含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与教育机器人相关的技术近年来两次出现在《创新教学报告》中,它们分别是2019年的“机器人陪伴学习(Learning with Robots)”和2021年的“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Using chatbots in learning)”。机器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陪伴”有多重角色:既可以充当教师,向学习者讲授课程,并解答疑问,也可以充当同伴,与学习者对话,排遣学习的孤独感,还可以充当学生,在学习者指导下完成挑战或活动,以促进学习者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聊天机器人在语言学习中更具优势。学习者可以和聊天机器人进行对话和发音练习,尝试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既能避免在与真人对话时因语言能力差而造成的尴尬,还能“全天候”地与在线机器人交流,从而克服学习的孤独感。

2021年报告中的“强化后的富现实(Enriched realities)”是一类基于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沉浸式交互技术。随着技术门槛的逐渐降低,富现实应用在教育中为沉浸体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模态的学习体验。例如,英国巴斯(Bath)的博物馆使用富现实技术让虚拟的古罗马时代市民呈现在相关遗迹中,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清晰地显示出古老建筑物上缺失的部分和剥落的色彩,以加深学习者对历史遗迹的理解。富现实技术还可用于展现课堂上无法观测到的场景,如火星表面、核反应堆中或火山内部,以强化学习者的真实体验。“富现实”和互联网结合,可以提供多人的VR或AR体验,强化富现实应用中的人际交互,提供除文字、语音、视频以外更丰富的媒体体验。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与他人一起互动与合作,包括一起操纵虚拟对象,一起在虚拟场景中移动和观察。

魏宁:《创新教学报告》关注的技术可谓包罗万象,它给我的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真正做到了“无边界”,不管在哪个领域中应用的技术,只要能从中挖掘出教育价值,都可以大胆移植到教育中来。例如,原本主要应用于农业、航拍、救援、快递等领域的无人机,主要隶属于竞技项目的电子竞技,甚至魔术表演里的高科技元素,都可以为创新教学带来神奇的效果。

李青:是的,《创新教学报告》一直密切追踪前沿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且善于观察新技术“跨界”应用对教育的影响,你提到的几种技术应用都在近年来的报告中有所呈现。

“基于无人机的学习(Drone-based learning)”出现在2019年的报告中。教育中使用的无人机是民用的超小型航空器,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的特点。作为普及程度较高的高科技产品之一,无人机在生活中开始普及,在教学中也开始有一些创新用法。

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学还把无人机作为课外班操纵的飞机模型时,国外已经有学校将无人机用于学科教学和多学科课程整合了。通过无人机搭载各种设备,可以拓展学生探索的物理空间,从更多角度收集数据。例如,国外有所高中的学生借助无人机搭载的摄像头监测建筑工地,获取各种测量数据,估算施工进度以及原材料使用量等。无人机还可以成为跨学科的学习工具,包括掌握飞行系统;对伦理、隐私、团队角色、法律法规和安全程序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无人机操作训练学生的方向感、运动技能;通过编程控制无人机飞行,提升编程技能等。报告认为,无人机进入教育领域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师与学生要提前适应无人机的普及,越早接触就能越早产生利用这种工具探索知识的想法。

“电子竞技(Esports)”是2020年《创新教学报告》推介的“创新教学法”之一。电子竞技原本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比赛和播出的竞争性视频游戏,当前,在线电子竞技和在线观看电竞比赛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过,将电子竞技应用于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用电子竞技辅助体育教学上,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和游戏规则的理解。例如,英国进行的一项关于跳舞毯的研究,发现视频游戏能改善学生的反应时间、协调能力和数学技能。

大型的电子竞技比赛往往通过流媒体平台在线播出,“Twitch”就是最知名的平台之一,该平台不仅提供游戏直播,还被玩家用作在线教学的平台,已经成为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的场所。Twitch上有大量的非游戏频道,IRL(真实生活)就是Twitch上增长最快的频道之一。在这个频道中,主播邀请观众进入日常生活的空间,为公众展示实时现场或与观众进行互动。Twitch还支持师生实时语音或文字聊天,有助于参与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这有利于学习者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能力。此外,该平台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少游戏化学习的资源,如宝藏搜集、解谜等。Twitch还允许学习者创建自己的视频,向他人介绍一些技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习者以教促学。

至于你提到的将魔术表演里的高科技元素引入教学,2019年报告中提到了“通过奇观学习(Learning through wonder)”这种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魔术表演、直观教学、新奇物品展示、户外探索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渴望。这里的“奇观”既可以是彩虹、大瀑布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石头、羽毛等自然界中的物体,还可以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的事物或现象。

美国国家家庭学习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ies Learning,NCFL)在2010年建立了Wonderopolis平台,专门用于展示可以用于教学的“奇观资源”,其中的“奇观探索在线论坛”目前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教育网站之一。

《创新教学报告》虽然对各种新兴技术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但其关注点始终定位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它们。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马修·麦克福尔(Matthew McFall)总结的通过奇观学习的五个阶段——期待、相遇、调查、发现、传播,他在英国诺丁汉郡建立的第一个奇观教室,以及他开发的八个单元的系列课程,都可以为教师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尤为可贵的是,《创新教学报告》还提醒教师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记要审慎地使用这些新技术。例如,对于基于无人机的学习,报告提醒教师注意,在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学习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设备等影响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以及由于学生专注于控制无人机而忽视学习内容的风险。对于通过奇观学习,报告认为,如果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未被激发,那么所谓的“通过奇观学习”很可能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魏宁:除了上述直接由技术驱动的创新教学法,《创新教学报告》所推介的大量教学法也都有着技术的“影子”。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的呈现方式让教师们记住的始终是教学法,而非某种“先进技术”;它向教师们提供的是一个个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过程与案例,而不是一份份技术应用指南。

李青:《创新教学报告》的关注点始终是教学而非技术,它始终与关注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报告有所区别。很多创新教学法虽然都离不开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但报告在对其进行介绍时,依然是更侧重于技术之上的教学。我们不妨看几个实例。

“趣悦学习(Playful learning,2019年)”是一种和玩乐有关的教学法,强调与他人一起积极参与、探索和体验新事物,通过玩乐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探索不同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幸福感,以培养终身学习的技能。而在报告中总结的四种趣悦学习,大多有赖于信息技术实现。例如,第二种是手机游戏,将学习内容与游戏元素结合,以游戏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提供有趣的学习体验;第三种是数字化游戏,可以激励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等。

“基于地点的学习(Place-based learning,2019年)”,以位置作為学习的触发点,利用当地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等条件创造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将教科书中的抽象概念与社区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它之所以成为创新教学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移动技术为它开辟了新的可能。英国开放大学的MASELTOV项目,就是利用移动技术将课堂学习与社区或学校外的学习联系起来。它可以识别用户位置(如银行、火车站、商店和健身中心),提供与该位置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和帮助外国移民学习英语和理解英国文化。而进入5G时代以后,基于地点的学习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实时高清视频流播放、多路视频实时互动、高保真度的混合现实等场景,预计不久的将来将会在教育领域普及。

“让思维可见(Making thinking visible,2019年)”是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方法、思考路径或过程以视觉方式呈现出来”。它可以通过外显活动,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调整教学;让学生思考、表达和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帮助学生认知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显而易见,这种创新教学法离不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支撑。

魏宁:在当今这样一个技术驱动的时代里,信息技术除了为教学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助力创新教学法的实施外,还给人类、给社会带来众多挑战,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种种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去理解和认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信息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素养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探讨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全新挑战,以便寻找对策,提升素养,这本身就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有创造性的素材,为教学赋予了创新的元素,也自然成为创新教学的体现。

李青:“创新教学法”当然也包括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特别是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种种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应寻找对策,将这些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话题引入教学,这本身就是创新的表现。

例如,2017年报告提出“飞跃后真相社会(Navigating post-truth societies)”,其中的“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遴选为2016年度词汇,指的是对在形成舆论方面,情绪和个人信仰会造成超过客观事实本身的社会现象。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来自传统媒体和官方新闻,而是更多地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博客、网站和自媒体了解并关注新闻事件。虽然这增加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数量、种类以及流动性,但那些未经权威机构审核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扭曲的报道、虚假的消息。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认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具备处理互相矛盾信息的能力,能够评估言论的有效性并形成合理的论据。这种教学法还为我们提供了若干具体的做法以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如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认识标准,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策略,鼓励学生反思假设、关心真相和知识等。

“关注数据伦理(Engaging with data ethics)”是2020年报告中的亮点之一,其中提出聚焦数字化社会中的个人隐私、网络安全和公平待遇等诸多伦理困境,重新思考人们的责任与义务。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更应了解他们的数据如何被使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教育中的数据伦理问题,则主要与学习者和教师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有关,即谁拥有学习者和教师的数据,谁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谁不能使用,以及因何使用等。例如,密歇根大学就开设了一组有关数字时代的数据科学、伦理、隐私、声誉和身份的系列MOOC,以帮助来自全球的学习者从多元化、跨文化的角度认识公平、隐私和数据所有权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互相交流,以便讨论学习数据伦理的重要性。

2020年报告中还强调了“后人本主义视角(Posthumanist perspectives)”,提出应超越人类作为世界中心的视角,强调用理性主义的方式、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将后人本主义思想纳入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新的视角,厘清人机的界限,关注其相互影响。从该视角出发探究教学机器人对学生的影响,以及被不同的学生接受或拒绝的原因,或者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在线化身对师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总之,后人本主义的方法可以为探究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框架,以批判和建设性的视角来思考它们。

展望:技术引领创新教学的未来

魏宁: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通过对过去十年间《创新教学报告》的梳理,我们归纳、总结出了技术引领教学创新的若干路径与方式。从这些过往的典型经验出发,能为技术赋能教育的未来提供哪些有意义的借鉴?技术引领教学创新的未来之路又将去向何方呢?

李青:通过对过去十年间《创新教学报告》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面向未来,新技术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以助力教育创新。

首先,新技术为重构学习空间提供更多可能。真实学习体验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重构学习空间”已连续多年被强调,“真实学习体验”从2014年起也多次被报告列为重大挑战。重新设计学习环境,支持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交互活动,注重移动性、灵活性和多设备使用已经成为校园建设的关注点。“通过奇观学习(Learning through wonder,2019年)”将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展到自然界,突破了教室的局限;“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2019年)”让学习者在线讨论、交流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将现实的工作环境融入学习。在此过程中,新科技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未来,网络交互技术将带来突破性的变革,VR、AR、MR等沉浸性环境会更加普及,高清、多人的实时互动等技术也将大大扩展教室的边界。从去年到今年被热炒的元宇宙正是这类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强化。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这类交互技术在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让学生参与社区项目、实地研究、缩小课堂与实践间的距离等方面会提供更好的体验。

其次,新技术可以为智慧教育提供强大支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了引爆点,教育开始从数字化升级为智能化,人工智能相关的创新在系列報告中被多次提到。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不仅使教育资源和环境发生改变,而且将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智能,甚至变革教育的组织形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在2020年的“创新教学法”中被再次强调,此外,近年来很多创新教学法都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的体现。

当然,报告也一再提示我们,智慧教育并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简单堆砌和浅层次应用,而是一个“教育为体,技术为用”的生态系统。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智能技术采取更加批判和谨慎的态度,重视智能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潜在挑战和危险,加强对智能技术应用伦理的思考和实践。

此外,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流行和日趋常态化,缓解疫情压力就成为使用新技术的目标之一。近两期的《创新教学报告》开始关注如何在教育领域缓解疫情和社会变动所带来的紧张压力,新技术如何在小到师生关系,大到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新冠疫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师生隔离。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面临着新挑战,它不仅在考验学习者的自律性、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师生的在线教学/学习技能,而且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师生共创的教和学(Student co-cre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2021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渠道,有利于双方共同努力达成教育目标。其中,“开放教科书”项目邀请学生与教师一起在线编写课程的内容介绍、制作短片、进行讨论,并设计相关教学任务。“公平教育(Equity-oriented pedagogy,2021年)”则要求倾听学生的声音并调整教学,认识到使用教育技术的不均衡影响,意识到评估方法可能造成不公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则会发现新技术最终将为实现圆满自我提供强大动力。《创新教学报告》不但关注创新教学法,还力求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报告认为,教育有四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常见的目标,即将学习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第二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公民;第三个层次是通过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第四个层次,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快乐、圆满的自我。而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为教育不同層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人们在每个新阶段的新挑战做好准备。

报告体现出的这一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当前,我们的研究似乎更多地还停留在什么技术可以用于教学以及如何应用的层次上。对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还缺少冷静、理性的思考,也缺少对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完整、客观的评价。

这里比较典型的就是“最佳学习时刻(Best learning moments,2021年)”这一理念,它借鉴了当今流行的心流(Flow)理论,认为当学习者深度参与、沉浸在某一项活动或任务中且经常伴随着愉悦的感觉时,其专注度可能会高于平均水平,并能以适当的技能应对任务带来的挑战。而为了营造“最佳学习时刻”,技术无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使用移动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个人感官体验;通过游戏化学习设计,如虚拟人物和故事情节、挑战、奖励和学习工具吸引学生;借助虚拟环境提供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自由探索,刺激感官,完成冒险和新奇的任务,教师则可以通过学习分析工具及时发现学生的“最佳学习时刻”。

魏宁:通过对《创新教学报告》的梳理,也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教育技术发展的脉络图。过去的十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以至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在国内外都已成为共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绝非一蹴而就,我们有必要站在更高的视角辩证看待技术与教育创新的关系,厘清目的与手段,明确目标与方向,理性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李青:过去的十年,也是各类高新技术不断涌入教育的十年。然而,新技术促进教学变革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且并非所有的技术都能起到推动作用。我认为,时髦但肤浅的技术应用并不能撬动教育,也不能持续地发挥影响。只有那些和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技术才能落地生根。十年的《创新教学报告》为我们展现了一轮轮的技术迭代所引发的教育创新应用成果,这些都似乎在告诉我们,能够撼动教育全局、教育生态,并催发“根本性变革”的因素必然是新理念和新模式,而不是技术自身,技术以外的理念和实践比新技术更为重要。

正因如此,《创新教学报告》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就更显珍贵,实际上,技术不总是能够促进教育,能够促进教育的技术也不总是能包治百病,其作用的发挥将有赖于特定的条件,并面向特定的人群。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关注教育的本质需求。技术应聚焦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从长远看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教育问题。应切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和全人类福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现快乐、圆满的自我,未来的技术必将成为助力这一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引擎。

魏宁:感谢李教授与我们分享对十年来《创新教学报告》的深入分析与思考,我相信这些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创新成果以及教育智慧会促进我们对教育技术实践的理解,并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青:很高兴与教育界的同仁分享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期待这样的“他山之石”可以对教师们的创新教学有所启示,激起更多的奇思妙想和教学热情,改善我们的教和学。谢谢大家。

致 谢

本次对话中使用了李青教授在《远程教育杂志》中已发表的和创新教学报告相关的四篇论文(1-4)作为素材,在此对杂志表示感谢。

1.李青.以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从嘻哈教育到循证教学——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21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02):11-20.

2.李青,郜晖,李晟.以技术引领跨界创新和社会发展——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20版)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02):17-26.

3.李青,闫宇.新技术视域下的教学创新:从趣悦学习到机器人陪伴学习——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19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02):15-24.

4.李青,张鑫.十大创新教学法助力当今学习者发展——英国开放大学2017版《创新教学报告》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45-54.

李 青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副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环境、数据驱动教学、学习技术标准化和高校教育信息化等。近年来在权威学术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撰写和编写专著教材5本;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其他科研课题10多项;主持研制发布国家标准2项、ISO国际标准1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国际标准20多项。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字媒体中心(DMC)访问学者。

魏 宁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修员,本刊特约撰稿人/专栏作者。

猜你喜欢
李青学习者教学法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纸鸢风与少年
李青作品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