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

2022-07-20 11:27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罗留洋
党课参考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大国国家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罗留洋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把握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逻辑、塑造要素、传播战略、传播范式,从而进一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后,中国更进一步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靠拢,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国家形象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更重大的责任。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引导中国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

2021年12月20日,中国援助津巴布韦的新冠疫苗运抵津巴布韦哈拉雷的罗伯特·穆加贝机场。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图:张玉亮/新华社

一、中国形象传播之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逻辑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在塑造现代化大国形象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逻辑。中国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路径,塑造了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结合本国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正确道路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塑造了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历程中,不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范式,勇于抓住历史机遇,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把握时代脉搏的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塑造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文化“求同存异”,顺应文化交流交融的趋势,将中国文化深度融入世界文化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逻辑

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主导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核心主体,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则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核,是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导,中国国家形象将不具备国家现实特色,不具备社会主义环境特色,不具备国际形势特色,这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塑造现代化大国形象中体现出来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梦”的伟大内涵和深刻意义,展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展示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的非凡成就。

(三)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来源于现实、根植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方面折射出来,这是中国在塑造现代化大国形象中体现出来的现实逻辑。经济是基础,是决定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形象的塑造既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从经济发展中汲取养分和动力。政治是根本,是决定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向盘。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始终离不开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治理效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党上下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稳固根基。文化是支柱,是决定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精神之钙。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影响,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文化,提倡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多元共存。社会是投影,是决定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排头兵。社会发展要

着重改善民生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教育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就业增收扎实推进,医疗和卫生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民生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是国家形象的直接投射。生态文明是要素,是决定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启迪了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生态布局,我们要做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用生态文明助力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成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要素。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展区,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展位观看故宫角楼建筑工艺视频。图:陈钟昊/新华社

二、中国形象传播之基——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展示好这些国家形象,就要全面认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把握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用实际行动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融入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

(一)要有普惠包容的博大胸襟

塑造文明大国形象,就要有普惠包容的博大胸襟。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建设,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来带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此外,我国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盛会,也是我国践行普惠包容理念的生动实践。我国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向世界介绍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展现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合作国家和地区一道持续发展,让世界感受文明大国的真切力量。

2022年2月14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女子冰球半决赛间隙和观众互动。图:李然/新华社

(二)要有开拓进取的过硬本领

塑造东方大国形象,就要有开拓进取的过硬本领。在经济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的宏伟蓝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开创政治清明的和谐景象。在文化上,立足中华民族之根,融入中华文化之魂,推动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面对文化冲击时要客观看待,在坚持中华文化信仰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推陈出新、繁荣发展,既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做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在社会上,始终牢记“民以安为乐,国以安为兴”,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态文明上,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泛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源头出发,从防治下手,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要有命运与共的先进理念

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就要有命运与共的先进理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对外援助力度也逐渐加大,从以往的人道主义援助、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到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我国积极向遭受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疫苗及医疗物资援助,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我国以坚定信心和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力所能及地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不断扩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合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并非独自享受发展成果,而是将命运与共的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而面对某些国家所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彰显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要有文化自信的坚定意志

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就要有文化自信的坚定意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树立了东方大国形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对初步树立的东方大国形象进行了完善,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东方大国形象。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树立了一个党内先进团结、思想高度统一的东方大国形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了一个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东方大国形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树立了一个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形象。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守初心,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不仅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繁荣发展,也必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中国形象传播之要——立足国际形势的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局部动乱基本稳定的国际形势下,不同主体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在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中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不同主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为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提供动力支持。

(一)国家形象传播的最重要的主体是国家本身

国家形象传播的最重要的主体是国家本身,也可以理解为国家机构。国家在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是统筹协调、统领全局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主窗口”。就其全局性的作用而言,国家能够起到调动各方面资源助力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同时作为另外两类传播主体的“风向标”,能够起到带动另外两类传播主体的作用,从而确保国家形象的传播始终处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确保国家形象的传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确保国家形象的传播始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保国家形象的传播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纵深前进。就其“主窗口”的角色而言,国家机构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路径,国家机构的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构成了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在国家形象的立体化传播战略布局中,国家机构对外传播的是最新、最权威、最全面的官方国家形象,为社会媒介、人民群众及团体这两类传播主体提供了国家形象传播的目标、方向和思路。

(二)国家形象传播的次要主体是社会媒介

国家形象传播的次要主体是社会媒介。互联网全球化的演进打破了国际交流的边界,使国家形象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桎梏,社会媒介也能够通过一定的影响力作用到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中。社会媒介对外传播的是最鲜活、最真切、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实与生活这样一类国家形象。社会媒介必须坚持党和国家在国家形象传播方面树立的正确指引,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媒介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把握国家发展态势,及时总结国家形象的塑造因素;同时,社会媒介负有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要发挥好向人民群众传播国家形象的桥梁作用。

(三)国家形象传播的第三级主体是人民群众及团体

国家形象传播的第三级主体是人民群众及团体,这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最广泛主体。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民群众和团体作为社会最广泛的实践主体,其一言一行也在以微小的力量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布局中,要引导人民群众及团体充分了解国家形象的内涵,使人民群众及团体始终以科学、合理、客观的态度对待国家形象,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及团体通过各类民间活动传播国家形象。人民群众及团体对外传播的是最广泛、最具民族色彩、最具人文属性的大众文化和民族文化这样一类国家形象。因此,党和国家要积极在人民群众及团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及团体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引导人民群众及团体为国家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提供丰富、真实、自然的素材;社会媒介要积极在人民群众及团体中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为人民群众及团体积极地、合理地传播国家形象提供支持和指导。

2022年6月2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当地市民在维也纳艺术节“奥地利中国日”活动上观看中国园林摄影展。图:郭晨/新华社

在“国家—社会媒介—人民群众及团体”的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网络中,各级传播主体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国家为国家形象的正确塑造和传播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同时带动社会媒介、人民群众及团体以更广泛的路径参与到国家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来,并接受社会媒介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媒介既是国家在国家形象传播过程的补充者,也是监督者,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责任,也负有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及团体传播国家形象,为人民群众及团体提供指导和支持的使命;人民群众及团体是国家和社会媒介这两类传播主体的补充,利用最广泛的主体资源、最广泛的传播路径助推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四、中国形象传播之路——全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范式

全媒体时代,仅靠单一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是片面的、不深刻的、非系统化的。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深刻认识传统媒体建构的一系列传播渠道

近年来,传统媒体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力图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记录真实的中国社会,映射真实的中国形象。但传统媒体的渠道指向是比较单一的,对于不同受众来说,采用不同的传统媒体进行宣传,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且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在对外传播时,往往不能最快速地传播当前的国家形象特征。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已经铺设好的一系列道路,也要认识到传统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021年11月5日,人们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图:李响/新华社

(二)正确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服务工作

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一是要把握媒体融合过程的方向性问题,优化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向,明确新兴媒体的传播导向,确保新兴媒体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主力军作用。二是要积极处理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推进VR、5G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持续探索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要求,明确技术为先,坚持功能导向,将科学技术正确应用到媒体融合上来。三是要做好媒体融合过程的统筹协调工作,明确新兴媒体“为谁而设、为何而立”的问题,提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过程中“主次分明,协调分工”的责任意识,搭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立体传播网络。

(三)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

全媒体的优势在于“新”和“全”。所谓“新”是全媒体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功能范围,实现了多种媒体“相乘”的集群效应。所谓“全”是全媒体构建了融媒体性质的传播矩阵,加快了内容生产,强化了渠道建设,提升了传播效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广受众的国际传播矩阵。因此,要充分发挥全媒体的“全”和“新”优势,完善现有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持续推陈出新,将更利于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的媒体纳入传播矩阵中,发挥“1+1>2”的聚合效应,积极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形象传播需求、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国特色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力做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1.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逻辑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好全媒体视角下的国家形象传播渠道。

猜你喜欢
大国国家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最好的报答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