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7-21 02:12赵虹
中国商论 2022年13期
关键词:本科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实际,针对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匮乏、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探索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阐述了五线城市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宏观环境、学校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以构建适合本地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学;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索引:赵虹.<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3):-14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7(a)--04

1 概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及部委层面、云南省省政府办公厅、全国教育大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认真贯彻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的制度,是践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国教育界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表述略有不同,但核心认识是一致的。综合来讲,校企合作就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2 研究现状和进展

2.1 经济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2.1.1 实训课程开设情况

为了落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近年来各地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云南文化旅游学院逐渐加大了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占比,根据2019年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开设了41门专业课程,其中有12门课程开设实训课,除《农业经济学》1门课程在最近两年开设了校外实训以外,其他实训课程均在校内进行。由此可见,虽然各级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校企合作,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情况并不乐观。

2.1.2 以农业经济学课程切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适应地区发展需要,围绕丽江发展高质量特色农业战略,促进玉龙县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针对“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本校采用了校企合作基地见学的方式,分步骤推进,建立了新的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中,本校实现了“教改促进教学、教学反促教改”的双向改革。第一,以“教改促进教学”为目的,将教改落实于具体课程。根据丽江当前产业发展情况,选定专业必修课程——农业经济学为实验课程。第二,根据教学反馈,实施“分步走”方案,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反促教改”。在2016级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训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效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修订并在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落实了教学改革。目前,与本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有4家,但在合作方式、资源投入、合作长效性和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进展

2.2.1 形成创造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首先,从客观条件看,本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体系不健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完整,不具备顶岗实习、定向培养、合作办学等模式的客观条件。所以,本校的合作模式较多采用初期的基本合作模式,如建立实训基地并进行教学见学,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讲授及培训。

其次,从学校定位来看,本校属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以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主。支撑本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农业和旅游业,相对旅游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在旅游业中的价值贡献预期并不高。对于农业而言,技能型的知识与经济学专业所掌握的知识相差甚远,师徒制、工学交替等适合工科的模式也不适用于农业学习。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新的增长方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如果只教授书上传统的经验知识,既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典型的企业,又违背了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本文从实际出发,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从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最后,从学情出发,对2016级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统计,自己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学生仅有30%,存在专业认可度普遍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学生,相比解决“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解决“为何学”更重要。加之本校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一般,学术研究能力有限,试图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能力的空间大。所以,本校可通过对一般性问题的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提高专业认可度和职业规划性。

2.2.2 建立横向校企合作

受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学校定位、学生能力等的制约,本校经济学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纵向深入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所以选择向横向、多产业发展。通过两年的努力,本校先后与秋成种养殖有限公司 (古城区高濒危中药材优良种苗繁育中心)、丽江雪桃基地 (国家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丽江安泰食用油有限公司、世外姚园生态休闲观光农庄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四个代表性的丽江涉农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这四个企业分别属于科研、生产、产加销一体的企业,经济学专业发挥了综合性强的专业优势,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政策咨询、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服务等支持。

2.2.3 形式内容多样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第一种形式为社会调查实践。本校充分利用农贸市场及土特产经销店、超市等农产品市场,将课堂带入现实经济社会。这些问题都从基本知识点出发,通过进入企业、深入市场,调研的结果本身就是知识有效性强有力的证据。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第二种形式为实训基地见学。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将现实发展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例如,本校将课本中不能具体形象展示的智慧农业带到实际场地,通过企业家讲授 (见表1)。

2.2.4 开展校企合作的满意度

为了解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本文设计了三个层面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讨论或选择。一是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分析。二是校企合作具体的技术操作方式。三是校企合作的效果评价。80%以上的学生对实践教学感兴趣并认为会学会更多知识;70%左右的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中倾向采用合作方式进行;91.46%的学生能够认真听取企业方的发言;84.15%的学生能够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调查作业,并有76.83%的学生希望师生共同完成实践课程主题,提高参与度;81.71%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

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经济学专业而言,“走出去”已经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建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宏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3.1.1 政策向高职教育倾斜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都明确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已从战略层面、政策导向上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然而,这些制度较多强调高职院校,导致地方在发展校企合作时提出的政策也较多向高职院校倾斜。从丽江本地校企合作的成果来看,较多的合作发生在各区县的职高和企业之间。

3.1.2 政府统筹作用有待提升

建立校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对当地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通常在校企合作时,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本就不一样,难以找到平衡点。由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考虑到合作育人费时、费力、费钱,基于成本等因素,企业主动合作的可能性不大,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和协调工作来推动校企合作。本课题研究前期,我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合作协议均未果,最终经过玉龙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协调才使得校企合作得以展开,但协调过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丽江目前没有特定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本校常常与公办院校相较量,同等条件下,企业往往倾向稳定性更强的公办院校,因此亟需依靠政府创设一个公平的环境,打通校企合作信息互通的信息平台。

3.2 学校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宏观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但是核心问题还是来自学校和学生本身。

3.2.1 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

在校企合作的初期调研中发现,本院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巨大,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专业之间,还存在于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目前,本院部分课程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地域特色,还没有形成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为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宽口径要求学生对多学科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实践应用,一部分课程纯理论、一部分课程纯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3.2.2 缺乏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深度的校企合作要求教师理论专业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兼具。第一,对于学校和学生学习效果而言,老师的专业性是校企合作选取的风向标,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针对本校教学现状分析,开展理论研究教学的教师占大多数,而具备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较少,在学生进行实训时,不能给出关键性的指导建议。第二,对于企业而言,科研能力强的老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课题,将教学转化为科研,又将科研服务于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虽然本校已提倡发展双师型教师但仅以考证为目的,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科研成果转换能力也较弱。

3.2.3 教学资源相对有限

第一,教材方面。一些教材依旧使用的是理论知识较强的本科教材,不利于高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旧教材无法同步更新,缺乏对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增加和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实训经费的筹措。在校企合作初期,学校的目的是育人,育人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企业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所以往往在产品市场端产生链接,一旦短期没有得到收益,合作往往不了了之。

3.3 学生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校企合作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及贡献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长效稳定的基本条件。学生认可度、学习态度及能力的有限性,间接制约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

3.3.1 学生认识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专业本身就很特殊,从学生角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上应比较重视特色,确保有着针对性的定位。但是经济学专业,不同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经济学专业在全国所有高校基本都有,都是按照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再按照目录进行招生,按照目录进行培养。在这种统一模式下,学生难以辨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该专业与学术本科、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归属及职业认同感上相对较弱。

3.3.2 学生态度问题

确保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第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功利心太强。项目开展初期,一般从外延式合作开始,企业通过见学及交流,提出进一步的合作需求,比如实习、设计项目等,但往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或有价值的成果,学生往往不会考虑长期收益,仅在意短期物質报酬,甚至因为实习的场所环境不是很高大上,产生了负面的心态,进一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延续。第二,部分学生处事态度有误,缺乏基本的礼仪素养。企业需要人才,也希望打通人才培养通道,但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认识、筛选、实习、考评、选拔,许多学生在初试环节,就因为不恰当的言语或行为被企业方果断拒绝。

3.3.3 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一般,未能形成校企合作契合知识点的收集,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学生们被指导了知识点,专业性思考得也不够充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不了解专业背景就开展课程学习,对企业方提出的一些问题、布置的课题完成效果不佳,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4 改进措施及建议

4.1 关于改善宏观环境的措施及建议

4.1.1 完善相关政策制定

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内,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在政策方面、资源配置方面设置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地方性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开展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建设。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正向激励,对参加合作育人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在招投标项目中优先考虑。

4.1.2 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人才培养计划、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合作机制的长效性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丽江各级政府可以统筹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校方代表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委员会。在合作前,系统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合作中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达成合作后,根据校企合作规范的制定,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这样就容易在地区间形成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有限的政府资源向优质教学成果院校的转移,有利于营造院校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4.2 关于学校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4.2.1 落实本校应用型本科转型

在多学科中积极落实本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大胆探索实践教学的切入点和合作内容,努力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加强高质量内涵式建设,促进产融结合、校企合作,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提高本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2.2 建设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着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建设者,利用假期时间,进入到教学线和实训基地,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对于以传统授课为主的老教师,应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课讲解上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3 完善教学资源

第一,教材方面。注重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院教师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机会,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结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科学地设置和完善。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编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或案例集,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第二,经费问题。其本质还是内部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建立“互利共赢”的双向模式,一方面企业参与本院学生培养,另一方面本院师生为企业提供服务。

4.3 关于学生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4.3.1 教师带队参与项目

农业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项目支持。为了深入校企合作,可以通过项目为桥梁,不断深化合作模式,但是鉴于学生专业性不强、研究性不足等问题,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带队参与项目合作,学生通过项目参与,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岗位需求、明确专业方向,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认可度,激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3.2 完善校企合作实训制度

一些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开展得好,大多得益于完善的制度。德国早在1969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该法律规定到企业接收实习的学徒必须与企业签订合同,合同对参与所有主题的职责、期限、劳动报酬等都有明确规定。本校在实训中,为了建立学生信任并保证学生权益不受损,也应该针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制定实训制度。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政府、行业或企业、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访问,初步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并与企业初拟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最有效的道路,校企合作办学可以改变经济学教学模式,校企互通优质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办学可按需培养,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形成紧密的人才培养链条;校企合作办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强化教师技能,调动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政策,营造环境并加大支持。学校方面要整备自己的定位、师资、教学资源等,实现与企业、地方经济的按需对接,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构建良性机制,适时创造性改革,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仝自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269-271.

蔡坚.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6):102-103.

吕荣杰,祁乐乐,高记,等.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2):38-40.

邱蓉,魏再玉.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问题思考[J].中国商论,2015(28):190-192.

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金保华,刘禹含.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教学研究,2015,38(1):87-92.

易倫.校企合作下的经济学课程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426.

陈晓娟,尹双明.校企合作下的经济学课程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6(6):252.

陈裕先,宋乃庆.校企合作构建“企业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52-53.

李艳姿,陈宏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6):67-70.

冯开文,陶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3):54-56+63.

杨扬,周德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宿迁学院·阿尔法学院”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22): 182-184.

猜你喜欢
本科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