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有模式

2022-07-21 05:54王耀正
大学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于都县镇里山镇

王耀正

2021年暑假,我跟随学校实践团前往江西赣州,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乡镇实习。我们一行人的实践地点散布在赣州市于都县的各个乡镇,我的实践地点是梓山镇。

  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近年来,梓山镇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起来的巨大变化,归根到底是因为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于都县35%的土壤面积富含微量元素硒,发展富硒果蔬有着天然的优势。梓山镇就发展了特色的硒产业,村民的收入稳定增长,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初到于都县,我们便前往梓山镇潭头村参观当地的蔬菜种植产业。在去往潭头村的车上,我设想过潭头的村容村貌及农业种植情况,但让我出乎意料的是,那里有整齐的街道、山水花园的布景、现代化的蔬菜瓜果种植大棚和富有生机的村内产业。

在与驻村同志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潭头村选择了农业现代化、硒产业和红色文旅等发展道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如在蔬菜产业发展中,通过龙头带着种、合作社领着种、单位帮着种、示范户引着种和农户自己种等形式,大力推广分户经营,鼓励全民种菜,吸引了一大批经营主体。

我们参观的数个蔬菜大棚里种植着各式硒时蔬,精准掌控的喷灌水管与采摘平台节省了人力,也让蔬菜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量产与规模化成为了可能。潭头社区的入口处还修建了硒博馆,当地的大学生暑假期间会去志愿担任讲解员。近年,潭头村获得了6个富硒产品认证,硒产业逐渐成为老区人民的致富产业。

如今,潭头村正在修建各种基础设施,准备打造集红色旅游产业和现代化硒农业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比如,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准备把过去的老祠堂改建成富硒游客食堂,真正让田间地头鲜美的富硒蔬菜成为游客餐桌上的营养餐、舌尖上的好味道。

在镇里同志的鼓励下,我研究了硒农业相关知识,返校后,撰写了国内外富硒农业的发展报告。我发现富硒农副产品的耕作法有本土生产型、进口加工型、进口替代型等。在报告中,我尝试解答了硒土中其他元素含量与污染物、人工加硒等问题,将所学真正地应用到产业中去。

实践之行的一个月里,我跟随镇里同志走街串巷,调研美丽乡村示范点;我们身体力行,参与示范点的工程与民生建设;我们深入观察,了解中化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的运行。

乡村振兴有多条路子,于都县梓山镇的山峰村选择了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革命遗址众多,红色资源丰富,可以说“乡乡有红色景点,村村有红色故事”。

我跟随镇里同志前往山峰村,参与美丽乡村示范点的调研与建设工作。梓山镇的同志干劲十足,在示范点加班加点工作:选择、联系施工队,紧跟施工进程;商讨、挑选漆画图案,符合于都特色;做好村民工作,补贴老乡所需……

近年来,山峰村获评“森林乡村”称号,村民抓住发展机遇,发挥村内山峰坝的香樟园资源,加紧修建森林村民广场示范点。山峰坝渡口是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一个重要渡口,就坐落于山峰村。当地打造了这个“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让八方游客感悟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撤离战场来到于都县段屋乡铜锣湾一带集结休整,于10月17日至18日傍晚,从山峰坝渡口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此渡口为简易的自然渡口,东西宽25米,南北长20米,面积500平方米。

浮桥集市

潭头社区新貌

山峰村的建設如火如荼。示范点的选址处有多家住户,为了尽可能不影响老乡的日常生活,镇里同志到每家每户做工作、问难处。我也跟随大家前往一处住户处,了解到村民文化广场的建设会占用老乡的吃水井。民以食为天,吃水的问题就是天大的问题。我看到老乡家大门处的吃水井龙头已被拆除,但在老乡家后院里有了新的吃水井与龙头。老乡还有诸多疑虑,比如她担心挖水深度不够,没有大门处的老井好用,镇里同志一一解答了老乡的疑问。

除潭头村外,梓山镇的各个村也都进行了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有多个村的土壤富含硒元素,天然硒大米的种植成为梓山镇的振兴之道,万亩富硒水稻种植基地更是被提上了日程。如今,梓山镇不仅种起了富硒水稻,还打出了硒米品牌。其中,张军村和赣粮集团合作打造了“于都富硒大米”,这些大米让村合作社富了起来,老乡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梓山镇还引进了中化MAP项目,我走访了项目所在地,了解了该项目在水稻种植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方面的一些成熟做法。MAP是中化农业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打造的平台,为规模化农场提供农业种植全方位解决方案及种肥药(种子、化肥、农药)产品包,以及农机、气象、金融、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解决农民的两个痛点,即如何种好、如何卖好的项目。该项目在梓山镇开辟了多个示范田,试验了数个优质的稻谷品种,我在这里看到了标准化富硒水稻种植的可能性。

在梓山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让我见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性。我想,在学术道路上不应只读“圣贤书”,更要多去田野考察。当我刚听说我们实践团将扎根基层时,我的心是动摇的,以往对乡镇的刻板印象让我囿于自己的诸多想象。这一个月的实践之行改变了我的认识,乡镇也有浪漫,乡土亦是舞台!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于都县镇里山镇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好好镇里的“不”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孤 学
启航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卡卡镇里的小彩蛙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八乡山镇:一个富有魅力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