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

2022-07-22 08:1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王进喜会战修鞋

“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他们宁肯吃大苦,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奉献精神是大庆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大庆石油干部职工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大庆石油人以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为主旋律,为国家和人民不断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了国家的建设。

“三先三后”: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急需石油,而国家用于开发石油的财力和物力十分有限,在进行石油大会战时遇到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和矛盾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是按照国外的习惯做法,先建石油城,后搞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开发,还是先把石油会战打上去,后建石油城?大庆石油会战领导机关以“两论”(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指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提出“三先三后”,即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要“先全局后局部”;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要“先国家后个人”;在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要“先生产后生活”。

正是有了这种奉献精神,大庆石油人才能在当时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艰苦奋斗、勇于奉献。

石油会战初期,会战领导小组决定把个别特困职工的家属接来大庆,要求各单位就是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安排好。当时,王进喜所在的装建大队就在指挥部所在地——打虎庄的南面,离萨尔图小站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一些熟悉王进喜的玉门人,特别是1205队工人的家属们来到大庆,下了火车就找“王队长”。每来一家,只要王进喜在,都热情接待,首先腾出办公室,然后想尽办法给弄吃的,住一夜再联系送走。这样一批接一批来人不断,王进喜的办公室成了钻井家属的“接待站”。

正是在这个时期,王进喜的老母亲带着一家八口从玉门乘最后一趟送家属的火车来到大庆。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老母亲和妻儿,他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见到家人。可就在这时候,一连有四五个钻井队的水管线冻结,影响了钻井作业,必须马上烧通,他实在是脱不开身,就没有去接站。

王进喜本想第二天就回大队,可还有两个井队水管线不通,又赶上给探井大队搬家。打探井的钻井队井架大、设备多,距离又远,王进喜坚持现场指挥,一干就是两天一夜,直到第四天才回大队看母亲。他在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又回了前线,这一走又是十来天没回家。

像这样以石油会战全局为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已经成为石油会战时期大家争相效仿的风气。

此后,虽然环境有了变化,但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这种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甘为祖国当一辈子“老黄牛”的精神仍然为后人所敬仰、效仿、传承。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的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张用红纸书写的“决心书”,虽然有些褪色,但上面的一句句誓言和30个名字,却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那是在2004年,升深2号井经过多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套管已经严重腐蚀,周围开始漏气,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由于这口井已不具备修复的条件,为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经过缜密研究,油田决定对其进行水泥封堵,但由于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联系了几家国内的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井下作业分公司107队临危受命。队长张传利在向大家传达完上级的命令后说:“弟兄们,咱们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来没有怂过,这次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咱107队绝不能当孬种!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30个人异口同声。在庄严的气氛中,队里的5个党员和干部率先在“决心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全队没有一个人退却。30个名字,同一个决心:“一定要拿下升深2!”

经过19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井内压力逐渐降了下来,大家的心却更紧张了,更艰巨的考验和更大的危险还在等着他们。8月6日8时40分,施工车组的轰鸣声让本来在紧张气氛笼罩下的升平镇拥护村更加透不过气来,压井开始了……接着是卸井口、装井控,这道工序相当于拆除炸弹的引信,一旦失控,井场周围方圆几里将遭到毁灭性破坏。消防车、救护车等严阵以待,现场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由张传利和党支部书记黄志虎以及副队长、两个班长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冲上井口实施封堵。5名勇士沉着冷静,默契得就像一个人,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操作。封堵成功了!

2005年3月27日深夜,一场2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突袭大庆。几小时之内,6000多平方公里的油区陷入没膝深的积雪中。道路被封堵,电线被刮断,300多座站库停运,占全油田三分之一的2万多口油井停产。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没有通知,不用号召,上万名干部员工自发走出家门救灾。五六级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茫茫旷野垒起道道雪丘,分辨不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沟渠。所有车辆都被阻隔,人们就步行奔赴千里油田的各个岗位。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油田及时恢复了生产,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先生产后生活”是大庆石油会战时期提出的处理生产与生活关系的一條原则。1961年,在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庆石油人坚定地喊出:“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他们宁肯在生活上吃大苦,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为国家分担困难。

为了坚持大会战,全面开发大油田,会战工委非常重视职工生活。年初部署“六大准备”,其一就是“搞好生活准备”;后来召开万人大会动员职工“占领五个阵地”,其中伙房、农田、“干打垒”这三个阵地就是为抓好生活的具体体现。当时,刚刚成立的钻井二大队,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生活尤其困难。大队长王进喜虽然口里说“头等重要的是生产,二等重要的还是生产”,但对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同样焦急。在他看来,搞好生产包含着必须搞好生活。他在玉门当队长的时候,天天都在关心工人们的生活,工人每餐吃什么,是否吃饱,他要亲自过问;徒工没穿的了,他拿钱或动员老师傅捐钱给买;青年工人结婚没房子,他千方百计给张罗,起码得要材料给搭个泥巴席棚子。来大庆会战以后更是整日为改善职工生活操心。从上任伊始,他就在跑井的同时盖房子、跑地,为未来大队的全面发展规划蓝图,尽心竭力。

“三要十不”

1960年,根据会战情况,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在会战中提出了“三要十不”。“三要”:要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工作条件好坏、不计较工作时间长短、不计较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讲分内分外、不分前方后方,一心为会战,一心为革命。

吊车、拖拉机不足,就用撬杠和棕绳,人拉肩扛,把五六吨重的钻机部件卸下货车,又靠人拉肩扛装卸汽车,在现场安装设备,竖起了井架。开钻时需要用大量的水调制泥浆,但当时既没有供水管线,水罐车也很少,职工们就用脸盆端水,保证开钻。

雨季到了,草原上遍地积水,到处是泥。油建工人踏着没膝的泥水,坚持施工,司机们开动脑筋,用“车轮胎穿铁鞋”的办法,解决了泥泞中行车困难的问题。

进入10月份以后,天降霜雪,人要进屋,生产设施需要保温,可几万名会战职工仍然住在帐篷或活动板房里。为了在冬天把铺设的输油、供水管道深埋地下,采油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创造了“长烟道”“热风吹”“平顶盘管加热炉”等保温设施,解决了油井和油气集输管线的保溫问题。

会战初期,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是靠铁路运油槽车往外运送的。大庆是高寒地区,原油凝固点高,要把原油运出去就得在油库给原油加温。如果加热温度不够,原油在中途就会凝固,冻结在罐里;如果加热温度太高,又会造成很大浪费。

为弄清大庆原油在长途运输中的油温和沿途风速及气温变化,给原油加温提供更科学的设计数据,大庆油田设计院助理技术员蔡升和实习员张孔法每天带着风速仪、十几个温度计和少量干粮,爬上简陋的油槽列车,在严寒风雪中连续奔波了3个多月,往返大庆与大连之间5次,行程1万多公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那3个多月里,他们曾在寒冷的深夜,摸黑步行2个多小时,测到了打开输油阀门后的第一个数据。他们住在没有座位、没有暖气的火车上,饿了啃口玉米饼,渴了喝几口凉水,迎着寒风,义无反顾地坚持测试工作。他们改装简陋的测温设备,实现了多组数据同时测量。他们每隔一个小时,就一手握住车厢把手,一手紧握风速仪或温度计,探身于急驰的车厢外,在狂风暴雪中、在天寒地冻中,从有生命危险的测量中夺得2800多个油温、风速等科学数据,实地掌握了运输中油温的变化规律,获得了科学设计依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正如余秋里所说:“对一个国家来讲,要有民气;对于一个队伍来讲,要有士气;对于一个人来讲,要有志气。”有了这三股气,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会战职工正是凭着这股劲,仅用了三年时间,就高水平、高速度拿下大油田,开辟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新局面。

“四不一为”

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还提出了“四不一为”,即“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会战”。

1960年,为搞清油层分布状况,急需建立油层岩性、电性和物性关系图版,这对由大多是刚毕业的实习员组成的对比队来说,难度非常大。松基三井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时任油田研究院油层对比队长钟其权鼓励大家:“现在油田上钻了这么多取芯井,只要我们下功夫,认真观察描述,准能把油层的分布情况搞清楚。”从那年秋天起,他带领大家深入到一个又一个井场,手拿放大镜,对照电测曲线,一遍又一遍地观察描述岩芯,由于野外异常寒冷,每次看岩芯手都被冻得又红又紫。就在那年冬季,他的左手小指因严重冻伤烂掉了一节。

钟其权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对比队的全体人员。到1962年,他们观察描述岩芯13000多米,进行底层对比1740余万次,建立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油层对比方法和岩性、电性和物性关系图版,把油田地质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62年9月,正在施工的大庆油田第一条大口径清水管线——萨龙管线,还有一道重要工序清管没有完成。萨龙管线是大型输水管线,用的是直径比普通人腰围还粗的螺纹管,每根44米长,用过去的清管器不行,得另想办法。建设集团油建公司六大队五中队管工小队的同志们自制了一个大号清管器,放进去没拉几米就被螺纹内壁的毛刺卡住了。他们又做了一个大拖把,但里面的东西还是清不出来。两种办法都不成功,大家急得团团转。

为了保证管线畅通无阻,管工张和平等20人以“衣服破了可以补,肉扎破了可以长,质量不好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主人翁精神,主动钻进布满铁刺、直径仅有426毫米的螺纹管内清除杂物,头上沾满了铁锈,衣服被刮成了布条,脸上、手上被刮出了一道道的血口子。但他们全然不顾,仅用6天时间,便彻底清除了4.18公里管道的杂物、积水、垃圾,使萨龙管线60年来依然清水奔流。“二十勇士”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也因此闻名油田内外。

1960年,转业战士黄友书服从会战需要,几年时间当过瓦工、保管,喂过马、喂过猪,人们称他是“老黄牛”。他和其他标兵模范有一点不同——他曾当过几年修鞋工,无偿为会战职工修过成千上万双鞋。

1961年初,在机关房产维修队当班长的黄友书,看到工友们穿的鞋有的底掉了用铁丝拢着,有的帮脱了用绳子牵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在部队曾为战士修过两年鞋的黄友书想,战士没有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有鞋穿搞不好生产。他向领导提出为会战职工修鞋的想法,并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1961年3月,黄友书开始筹建修鞋组。当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黄友书就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自己跑到总机厂铸造车间求师傅们给加工几副鞋拐子、钉锤子和削皮刀,又跑到齐齐哈尔和附近的县镇买来鞋钉、皮子、锥子和线绳,从4月初开始为职工修鞋。

黄友书身背一个工具箱,手拎鞋拐子,有时在“干打垒”的屋檐下,有时在职工的宿舍里,有时来到采油井上,哪里有人要修鞋,他就在哪儿摆上摊子给修,晚上他还走家串户为职工家属服务。

一时间,黄友书成了最受人欢迎的“大忙人”。6月的一天,他身背鞋箱步行10多公里来到1202钻井队,一天就为钻工们修鞋32双;转天又来到1205钻井队,修了28双。王进喜拉着他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感谢你想着我们钻井工人!”

黄友书修鞋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工委领导决定批给他一个旧板房,让他开一个修鞋铺,还明令各食堂把猪皮都送给黄友书用。有了基地,黄友书干得更起劲了。修鞋量增大,原料不够用,就带上徒弟到钻井前线回收废胶管和旧水龙带。没有皮革厂,就用土办法加工猪皮,有时手被白灰、碱土烧起了大泡,红肿几天不消,他也不休息,咬着牙坚持工作。黄友书在修鞋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为会战职工修了两万多双鞋,连年被评为会战标兵。

大庆石油人正是凭着这种“三先三后”“三要十不”“四不一为”的奉献精神,在祖国急需要油时,高水平、高速度拿下大油田。新时代大庆石油人继续发扬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为把大庆建设成百年油田而奋力前行。

(责编/黄梦怡 责校/李希萌、张超 来源/《大庆精神》,李国俊、宋玉玲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学习读本》,铁人学院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创业史话——大庆石油会战故事集》,铁人学院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等)

猜你喜欢
王进喜会战修鞋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武汉会战
当当夺权之争:尴尬的“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修鞋青年
CHINESE IDOL
修鞋摊趣闻
足球流氓“会战”欧洲杯
修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