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传播策略

2022-07-22 04:47江婷
新闻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

江婷

【摘    要】新媒体凭借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在本地疫情报道中发挥出巨大优势,并因此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地位。疫情相关的小道消息满天飞时,新媒体另辟蹊径,以碎片化、信息流形式发布权威信息,及时与热点对话。不足的是,新媒体本地疫情报道在宏观视角和微观讲述的平衡方面有所欠缺,缺少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典型报道。

【关键词】新媒体;疫情报道;传播优势;生产机制

新冠疫情暴发已两年多,今年3月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地引发疫情,其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公众高度关注周遭环境变化,对与本地疫情相关的信息需求强烈。笔者试以安徽多家媒体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本地疫情的报道为例,探究新媒体的报道思路与信息呈现。通过观察发现,快速跟进官方权威发布,信息传播迅速及时,是新媒体主要优势,但在宏观视角的消息报道之外,以个体微观视角写就的典型报道比较少,以病例数字和活动轨迹为主的通告式报道模式比较固定,略显生硬,难免让人产生“数字疲劳”。

一、传播优势:新媒体在疫情报道中“抢占先机”

今年3月以来,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在国内多地引起新一轮疫情。其隐匿性强、传播速度更快的特点,对疫情报道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新媒体的发布特征恰好契合了这一要求,尤其在本地疫情报道中表现抢眼。

迅速获取准确的疫情信息,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也源于公众的深层心理需求,即对安全的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作《动机与个性》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又称为缺失需求,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马斯洛认为需求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信息论之父”香农认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而媒介功能之一即扮演守望者角色,传递和分享信息。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将传播功能概括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中归纳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可以说,媒体首要功能就是环境的瞭望者,为人类的生存安全“站岗”和“放哨”。

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在近年疫情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出优势。从发现线索到信息核实再到发布,时间间隔短,新媒体这种即时传播、碎片化传播的特性,很好地满足了疫情报道快速性、及时性的要求,通过实时信息流完整绘出事件全貌,同时契合了现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移动情景中间断性接收各类资讯的场景特点,因而在疫情信息发布中抢占了先机,强化了自身地位,扩大了影响力。如安徽交通广播908微信公众号在这轮疫情报道中就以其信息发布的迅捷性收获了更多忠实用户,增加了用户黏性和互动性,打响了品牌。

二、生产机制:实时信息流全面满足用户需求

下面以安徽各家媒体微信公众号为主,兼顾微博、新闻客户端,总体观察本地疫情相关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流程,探讨其信息发布准确、快速、更全面满足受众需求的途径。

(一)转发官方发布,快速准确权威

新媒体发布的疫情信息来源于官方,通常就是市级或各县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的通告。自新冠疫情暴发,政府就要求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对地方政府而言,需要继续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及时公开权威信息,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信息。舆论引导机制创新离不开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学者分析发现,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比,官方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通告具有固定模块、固定频率等特点,囊括病例数字、感染者年龄、大体住址、活动轨迹等相对固定的内容。通告信息由官方机构发布,属于权威发布,各家媒体一旦获悉即可全文转到自家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准确快速地提炼出信息要点作为标题即可。各家公众号发布的时间差以分钟计。比如4月6日下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一则消息:安徽外国语学校出现一例新冠肺炎核酸疑似阳性人员。消息在傍晚得到官方证实,安徽交通广播908微信公众号18:27从肥西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获知消息,18:31最先发布,新安晚报微信公众号18:37发布,合肥晚报微信公众号和江淮晨报微信公众号分别于18:39、18:41发布同一消息,发布时间较为接近。为确保准确性、抢抓时效性,媒体基本沿用了官方发布原标题。

(二)碎片化发布,及时响应社会关切

除了等待权威发布,新媒体在此轮疫情中采取了一种非常规发布方式:在“路边社”信息遍传社交媒体、官方尚未发布之前,先发布能核实到的既有事实消息,后续再跟进最新的事实,通过碎片化发布、实时信息流做好相关疫情报道。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人人都有麦克风,尤其是本地发现疫情时,当事或目击群众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现场影像采集、信息传递、发布传播等操作,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传播指数级加速了信息传播过程,从发现疫情采取措施到消息遍传,只需半天甚至几小时、几分钟。3月以来的新一轮疫情,尤其是合肥发生省外输入性疫情以后,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早于官方正式发布消息的情况时不时地出现,群众迫切希望确认信息的真实性,这时就将目光转向了权威媒体。有研究指出,一旦传闻中的某件事形成舆论热点,媒体及时介入发布确实消息,与热点形成“对话”,能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反之,介入过晚则传播效果较差。新闻媒体对能核实到的既有事实采取碎片化发布,正是对群众这种信息渴求的及时响应。3月21日上午网传合肥长丰县发现1例阳性人员,中午,新安晚报微信公众号和大皖新闻客户端发布合肥3条公交线实施临时甩站运营(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用语,即公交车经过一些站台不停)、长丰县城乡公交集团3条公交线临时停运的消息,仅报道这一既有事实,既对群众的信息渴求做到了第一时间回应,同时又兼顾到信息的准确性,把握住了两者之间的尺度。当天下午,长丰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证实从省外返回人员中发现1例阳性病例,新安晚报微信公众号跟进报道,通过实时信息流方式完成相关报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确保了发布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准确性。4月3日肥西发现1名阳性感染者,新安晚報微信公众号在官方证实之前先发布紫蓬山风景区临时闭园、80路公交线对10个站点甩站运营的消息,后续再跟进发布肥西县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消息,通报中显示病例的活动轨迹确实跟紫蓬山风景区、80路公交车密切相关。

(三)线上线下互动,放大传播效果

风闻信息→人际传播、讨论→新闻媒体转发官方消息→再到社交媒体上分享传播、讨论,不断丰富信息内容和细节→在线下人际传播,这就是本地疫情信息传播的大体流程。学者彭兰认为,社交化传播的目标是利用社交平台来扩张内容的影响力,其本质是让用户被激活为传播渠道。学者喻国明认为,“内容不再仅仅具有资讯传达的价值和功用,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和作为媒介的内容将成为未来传播的内容范式中最为重要的价值维度”。新媒体发布的消息被转发分享到家庭、社区、公司微信群,再经其他群员转发到更多微信群,社交媒体指数级放大信息传播效果,线上线下互动,权威发布的消息又在细节上得以充实,且不论这些细节是否真实,一次信息传播最终完成。

三、报道重点:内容“因时而异”才能“与时俱进”

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公众的关注焦点是有所变化的,相应的,疫情报道在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也有一定差异。

(一)早期主要关注病例数字、轨迹

安徽发现省外输入病例时,病例数字从0到1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从无到有,人会本能警惕周遭环境变化,此时1例阳性病例的报道就会引起高度关注,后续对密接、次密接人员的核酸检测结果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病例从个位数到两位数,触发公众敏感心理,疫情变化报道受到密切关注;病例数上升到一定节点,公众就不再满足于获悉病例数字,同时开始关注管控等防疫措施,尤其是牵涉本人生活、出行等相关的防疫要求,这时媒体在常规通报疫情动态的同时,应积极做好提醒、提示等服务性报道。

(二)中期兼顾好提醒类服务性报道

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在疫情报道中及时发布了如《接到流调电话,该怎么办?》《做核酸时不能“啊”出声?专家解释》《收到防疫提示短信怎么办?》《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什么时候可以解封?》《关于核酸检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你的安康码打不开,咋办?》等等跟个体相关的防疫服务信息。新安晚报微信公众号、安徽商报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了公交线停运、合肥南站关闭北出站口建议旅客通过二楼东、西进口检票进站等出行信息。这些信息对公众来说服务性很强。新闻学者彭兰认为,传统媒体要走好新媒体之路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产品:网络接入产品、内容产品、关系产品和服务产品。防疫报道中,本地核酸检测地点以及价格、个人防疫措施、出行变化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产品,还兼具无偿服务产品属性,对于新媒体保持和增加用户黏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注意建立谣言识别和清除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疫情变化,有少数人发布虚假疫情信息,扰乱了防疫秩序。新媒体对此迅速建立了谣言识别和清除机制。比如,2022年3月19日下午,网传合肥岗集一所学校出现确诊病例,新安晚报官方微博关注到这一舆情,经记者核实,实为次密接人员且4次核酸检测阴性;3月24日,网传安医大一附院绩溪路门诊发现一例阳性病例,新安晚报官方微博及时发布该院辟谣声明……权威发布和及时辟谣像硬币的两面,要切实做好防疫报道,就要把两面都把握好,才能获取用户信任,扩大新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四、建议对策:平衡宏观微观视角避免报道“盲区”

有学者研究指出,“非典”时期,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主要报道宏观消息,该类新闻报道权威可信,但缺乏一定的可读性和贴近性;“甲型 H1N1”流感时期的报道仍基本集中于宏观层面,个体关注较少,“事件、消息多,故事、典型少”,但开始有了个体相关消息,报道覆盖面逐渐增大;到了报道“埃博拉”疫情时期,《人民日报》更多关注疫情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报道中出现了不少“建设性新闻”,给受众带来正面温暖的力量。在以情绪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传播中,“建设性新闻”对舆论引导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对于疫情及防疫信息的报道,应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纵观安徽新媒体疫情报道整体,信息发布及时,也兼顾到服务性,但以宏观视角的消息报道为主,内容多是官方机构发布的病例数字、活动轨迹、最新防疫措施等通告信息。病例从0到1,报道会受到高度关注,从个位数到两位数,会引发公众进一步警惕,但到某个阶段后,新媒体常态化的病例数字报道难免让人产生“数字疲劳”。官方机构通告模式固然具有权威性,但新媒体若一味报道通告内容,会造成报道视野狭窄,内容生硬,缺少温度。

转发官方通告、防疫措施之后,能否请专家解读最新防疫政策?医学工作者如何解读防疫举措?基层防疫人员在实践中是否还发现哪些细节需要完善?疫情之下个体的生活发生哪些改变?在安徽新媒体疫情报道中,从民众、医生、社区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等个体微观视角出发采写的典型报道较少见,在个体感染者的亲历讲述、专业人士对防疫政策的解读、疫情对经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关注不够、报道不多等问题,相关报道存在一定“盲区”。相较而言,自媒体发挥空间更大,形式更灵活,比如微博上有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隔离后自制视频出镜讲述从感染到康复全程的亲历感受,这有助于增加公众对病毒、疫情的了解,减轻对感染者的恐惧心理。

另外,在信息呈现上,各家公众号以转发文字為主,少数公众号在防疫相关报道底端固定附上防疫宣传海报;发布的短视频也基本以动态图片为主,数据表格、疫情地图、动漫等多媒体手段使用不足。

结语

安徽新媒体疫情报道整体上做到来源权威、信息准确、发布迅速,但以宏观消息报道为主,对疫情之下的众生相描摹不够,从个体的微观视角出发的报道不多。跟疫情相关的专业经济报道也略显不足。在官方发布信息之外,打开报道视野,增加报道覆盖面,新媒体应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未来传播的三大关键转型——站在未来已来节点上的思考与展望[J].新闻与写作,2020(01).

[2]栾轶玫,张雅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信息呈现与媒体表现[J].新闻战线,2020(03).

[3]陈军.重大疫情的舆论引导机制创新——以济南市新冠肺炎疫情舆论引导为例[J].新闻战线,2020(10).

[4]彭兰.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J].新闻界,2018(01).

[5]李月琳,王姗姗.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发布特征分析[J].图书与情报,2020(01).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项贤勇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