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范式的转变

2022-07-22 04:47贾萌
新闻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摘    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不仅互联网内容聚合平台得益于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贡献,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也成为了新闻网络中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和职业生产内容(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的节点,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协同的影响,需要广播新闻编辑把握机遇,转变工作范式,以新闻为基点,通过统筹资源、提前策划,促成所在媒体机构与社会的多维度连接,进而放大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编辑;范式转变

一、引言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 Kuhn)1962年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率先界定了“范式”的概念。根据库恩的论述,范式是“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是这个共同体在专业活动中依据的模型和范例。范式之所以有如此地位,是因为它们“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被特定共同体的成员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范式在某一特定时期限定着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

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式是新闻界公认的、用于解决新闻编辑工作实际问题的框架和规范。我国从2006年起举办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有关部门组织编纂了《广播影视业务教育培训丛书》,作为广播电视行业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其中《广播电视业务》分册,对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式做了界定,认为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新闻信息的统合、把关、发言”,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这种界定方式从编辑的职责和角色两个角度,强调了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整合性、把关性和主导性作用。

但在大众传播实践活动中,我国的广播电台在新闻采编机制上大多采用“记者中心制”,在节目呈现上通常采用“主持人中心制”,新闻编辑通常处于幕后,常规的工作范式是与记者沟通交流,加工、处理稿件,为主持人组织节目、阐释和评论新闻事件等提供智力支持。传统广播新闻编辑的主导性需要借由广播电台的编前会制度呈现,统合性和把关性则贯穿在日常工作流程中,包括选题策划、选择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新闻/节目编排、节目录制播出/直播导播和通联等各环节。长期以来,编辑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相对缺失,在业界和学界一度引发了“中国新闻业是否应当借鉴西方,引入‘编辑中心制’”的讨论。

在媒体融合不断推进的进程中,网络协同正在变革着新闻业。美国创新思想家、《金融时报》编辑查尔斯·李德彼特(Charles Leadbeater)对“网络协同”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他发现,大批“专业发烧友”存在于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具有专业水准、创造精神和创新热情。这些“专业发烧友”依托网络开展协同,从事创造和创新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知识成果,成就了革命性创新。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协同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互联网内容聚合平台得益于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贡献,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也成为了新闻网络中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和职业生产内容(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的节点,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协同的影响,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转变工作范式。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编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协同使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在时间、空间、业务范畴、产业关联性等多方面得到了延展,赋予了广播新闻编辑新的机遇。

从时间维度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广播新闻编辑有条件全程参与信息传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发掘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把新闻事件沉淀到社会生活中,使新闻报道突破传播“易碎品”的局限,成为能够持续的话题,甚至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从空间维度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具有跨边界、开放性的特点,使广播新闻编辑有可能突破自身所处地域和工作环境的限制,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在社会生活的所有空间乃至网络空间内开展工作。

从业务范畴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跨越了媒介形态的界限,使广播新闻编辑有机会参与全媒体内容的设计、制作与发布,而不再只是从事单一的音频内容生产。

从产业关联性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要求传统广播新闻编辑把视野拓展到新闻行业之外,并在与各方合作放大传播效能的同时,坚守新闻行业的价值判斷。

由此可见,网络协同为传统广播新闻编辑带来了展现主体意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应该看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也给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在选题策划环节,要求编辑具备发散性思维,努力捕捉角度新颖、传播价值高的选题。在此基础上,编辑还要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在与各方合作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参与者提出的意见、建议,使策划方案在创新、迭代、演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约稿组稿环节,要求编辑善于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渠道,积极拓展思路,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充分获取相关主题的信息,优化对于传播活动参与者的选择。在信息沟通环节,要求编辑在准确理解各方观点和需求的基础上,为网络传播活动贡献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在编辑加工环节,要求编辑掌握一定的图文和视频创作技能,可以独立或与团队合作,更好地发掘信息的传播潜力,促成信息的多次传播。在信息发布环节,要求编辑具备内容运营能力,能够对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评估,有效呈现优质内容,进而促成优质内容的扩散。

网络协同还放大了编辑的社会责任。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大,编辑需要增强责任感,不断提高对信息的识别和运用水平,加强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和选择的能力,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范式的转变

传统广播新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工作者按照广播电台的组织方式和机构规范负责生产,在采制和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组织专门化、部门分工化、地理边界化的特点。作为新闻生产框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工作范式是相对固定的。

正如托马斯·塞缪尔·库恩阐述的,范式转变的效能是巨大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先打破道统,打破旧思维,而后才能成功。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式源于实践,只有在不断适应媒体环境变化的条件下才具备生命力。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网络协同效应把各种资源的连接、社会各界的互动变成了现实。广播电台不再只是“新闻采集和播出机构”,而在向“推动信息传播的网络节点”转变,传播的理念也逐渐从“以我为主,我说你听”向“与社会融合协作”转化。突破地理边界的限制、打破部门分工的藩篱、在更大范围实现新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成为新的诉求,促使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范式出现转变:编辑不仅要为新闻把关,还要增强所在媒体机构与社会的可连接性。因此,编辑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对稿件的组织、统合、修补,而是要在全面分析新闻事件、对新闻本体进行深度加工的基础上,以新闻为基点积极拓展业务,并借助各种社会联系,在新闻热点与社会流行文化之间构建联系,促成新闻的广泛传播,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

“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是采用网络协同方式组织的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活动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实施时,由北京新闻广播联合全国18家广播电台共同发起,获得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近30家文化、科技界社会机构的支持。这次活动对广播新闻编辑工作做出了五项调整:

一是在策划方式上:不同于以往主题报道由编辑策划之后按步骤施行,在“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中,全体参与者都可以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对初步策划方案进行创新、迭代、演化。

二是在参与主体上:由传统广播电台的采编播人员拓展到流行文化热点人物、科普工作者、科幻作家、科技工作者以及全体喜爱科普和科幻阅读的网友。

三是在内容形式上:编辑不仅及时在广播端制作发布口播消息、录音报道、广播专题、音频直播等音频内容,还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发布微博话题、推送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为公众提供短视频、视频专题和网络视频直播等多种视频产品,并且积极与专家、网友互动,在中文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平台开辟专区,采用微评论和网络知识问答等形式讨论、解读新闻。

四是在发布渠道上:编辑除了及时在传统广播节目和北京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微信统合发布信息外,还为直播平台创作视频,为商业图书销售平台提供主题书单。

五是在传播落点上:不同于单一的新闻节目编排与播出,这次网络传播活动以“火星探测器发射”的新闻为由头,以“科学经典”为落点,由新闻报道拓展到科学传播和图书阅读。

为使活动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并能够迅速在网络传播中获取关注,北京新闻广播邀请三位具有不同专长的专家担任活动顾问。专家在活动中分担了不同的角色:科普作家瘦驼擅长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公众普及天文知识,是活动的科普顾问;中南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创作、研究科幻文学作品,出任科幻顾问;中国科学院天文台行星研究员郑永春在天文学方面学养丰富,担任活动的科学顾问。编辑的角色由“总设计”“总指挥”向“总协调”“总执行”转变,需要更主动地与相关方沟通合作,亲自参与内容采集,并与三位专家共同完成内容的集成与把关。

由于工作范式发生了变化,编辑在“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中集成的内容,不再只是内在逻辑关联度高的核心新闻的动态进展和组合编排,还出现了传统新闻报道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新闻与网络连续剧、科普图书和科幻小說的跨界关联。这样的跨界关联,由编辑在网络协同过程中与活动参与各方共同建构。它使信息聚合方式由新闻机构主导设计的“编辑统合”模式,转变为信息的跨界聚合。

较之于编辑统合,信息的跨界聚合显示出独特的传播效能。热播网络剧《隐秘的角落》主演荣梓杉应邀为活动录制短视频,通过微博平台与网友进行“请你坐船,坐太空飞船”的互动,内容发布后迅速获得了超过80万的流量,并在传统新闻广播较难触达的90后、00后人群中引发二次传播。虞骏、毛新愿、史军等科普作家在微博平台加入话题讨论,促使活动的相关信息和火星相关知识被精准分发至科普工作者和科普阅读爱好者群体。科幻作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奖金奖得主张冉录制短视频为网友推荐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爱好者中推动了“什么是经典科幻作品”的网络讨论。活动合作方中信出版集团协助北京新闻广播邀请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录制短视频推介新书,增强了活动的传播力。在这次网络传播活动中,中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收官之星”发射任务01指挥员尹相原都参与了太空主题科普、科幻作品的推荐。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读书会负责人朱永新教授三次以个人身份转发活动话题并发表评论,仅在周末1天就为活动话题增加了900万阅读量。

在工作范式改变之后,编辑得以将活动的部分“把关”权限(主要是专业程度较高的科学和文学知识的鉴别判断)托付给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专家学者代理,进而能够更加聚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进展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并有条件借助知乎平台,通过问答方式聚集科普、科幻爱好者参与讨论。在对新闻事件的阐释上,也由传统的“新闻编辑通过撰写评论自己发言”变为媒体融合条件下“新闻编辑提出问题请大众和专家发言”。

当编辑工作的范式由“统合、把关、发言”转向网络协同,活动参与主体变得更为多元,使信息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新闻生产与发布的样态。编辑工作的任务不是代表媒体机构为受众建构出一个解释世界的自洽性框架,而是引导公众注意力向特定主题聚焦,激发公众参与讨论,引导讨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与公众共同探寻新闻事件的意义。

当编辑能够通过网络协同有效调动公众的参与,广播媒体的传播效能便也随之提升。本次活动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编辑开设的微博话题#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阅读量累计达到2833万,微博话题通过网友转发,影响力覆盖到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超越了以往省级广播媒体单独运作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

实践证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为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范式的转变创造了时机。在工作范式转变的过程中,编辑的能力得到演化。当广播编辑工作范式能够有效适应受众需求,编辑能够在网络协同信息生产活动中胜任“节点”功能时,广播媒体的传播力也会相应增强。

结语

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要求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式能够有效应对新的需求、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范式转变的动因。以“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活动为例,编辑工作的范式由“统合、把关、发言”转变为在网络协同中充分发挥节点作用。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使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活动联络者”的功能得到彰显,同时强化了编辑的责任。新闻传播活动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编辑方针和编辑的执行力,要求编辑不断适应动态化的工作模式,突破传统广播业务带来的线性思维,建立超文本思维,主动把个人纳入网络化的社会连接中,进而构建更为广泛的连接,强化互动传播的意识。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要求传统广播新闻编辑改变固有观念,努力发掘新闻与公众的接近性,引导公众关注新闻事件,促成社会各界参与公共讨论,进而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编辑沟通、组织和协调、引导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协同信息生产,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在更复杂的条件下维护新闻真实性、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将传统广播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和“角色扩容”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求新闻编辑不断创新编辑方法,积极协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生产。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范式的转变,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显示出编辑工作的意义。作为“网络协同中的重要节点”,广播新闻编辑只有主动適应变化,不断提升新闻素养,才能在复杂的协作网络中去伪存真,使新闻传播活动保持真实、准确、清晰和迅速的特质。当编辑能够有效促成所在媒体机构与社会的多维度连接,积极与整个社会协同创新,广播媒体也将在更大范围发挥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广播影视业务教育培训丛书编写组.广播电视业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

[3]查尔斯·李德彼特.网络协同[M].旷野,商超,杨艳红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曾鸣.智能商业[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6]贾萌.网络协同与新闻编辑工作的延展——以“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为例[J].环球首映,2021(11).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中心)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