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青铜兵器的艺术鉴赏和研究

2022-07-22 08:46倪丽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铜陵市铜陵兵器

倪丽萍

(铜陵市博物馆,安徽 铜陵 244000)

1 我国青铜文化与青铜兵器的发展历史

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青铜冶炼技术可以追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发现,我国马家窑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出土过青铜器物,体现了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是我国劳动人民宝贵的智力财富。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日益成熟,古代社会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也显著提升,与石器时代相比,青铜的制造和使用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冶铜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日趋成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

随着青铜采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器具的造型和种类也不断丰富,既有大量生产所需的青铜器,也有社会生活需要的青铜器物,其中,青铜复合兵器是青铜器的重要门类,它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提升国家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工具,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人类社会使用石器、木器等作为兵器,进行部落之间的战争,随着青铜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升,古代社会的人们认识到青铜材质的兵器要远远优于石质和木质的兵器。而且,青铜制品还用于日常的生产和农业耕作,制作各种祭祀用的礼器。青铜兵器生产初期较为稀有,一般是贵族和统治阶级使用,也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不断普及,青铜器物包括兵器,才逐步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对外战争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资源。

青铜兵器的制造是中国冶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兵器相比红铜而言,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材质硬度强,柔韧性好。青铜兵器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古代工匠反复实验和摸索,才使青铜兵器逐渐走向成熟。青铜颜色呈青灰色,成分除了铜还有锡、铅等,青铜的熔点相对较低,易融化成型。根据古代工匠的铸造经验,如果铜中加入的锡少,兵器会偏软,如果加入的锡过多,会使兵器较为脆弱易折,因此,工匠往往在青铜材质中融入其他成分,把握铜和锡的比例,使得复合剑更加内柔外刚,比一般的纯铜剑更加坚韧和锋利,经过古代工匠的反复实验,使得青铜兵器的硬度和柔韧性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到秦汉时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出现及普遍应用之后,青铜兵器才逐步被铁制兵器所取代。

2 青铜兵器的基本种类、造型和功能

青铜兵器的造型丰富,包括剑、刀、矛、戈、铍、戟、钺、戚、矢镞等。我国出土过的著名的青铜复合兵器。如吴王夫差剑,目前,已出土过9柄,长宽不同,纹饰各具特色,锋利无比,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在位时制造的青铜复合兵器,剑身一般刻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体现了高超的青铜兵器制造技艺。这些珍贵的青铜剑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又如,被尊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湖北荆州,这柄青铜剑长约56厘米,剑身紫黄色,布有菱形的纹饰,光泽如初,有绿松石镶嵌,刻有铭文“越王鸠浅,自乍甬剑”。出鞘时寒气逼人,可削铁如泥,制作工艺和造型世界一流,无愧于“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此外,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中也曾出土很多青铜器物,包括青铜材质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在兵马俑二号坑内出土的长约87厘米,剑身有多个棱面的青铜剑,历经数千年没有生锈,经过专业检测,该剑的铸造技术精湛,质地坚实,锋利无比,可以轻易割破多层报纸。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剑身表面镀有特殊的化学成分,铸造技术在当时的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发现也为我国古代青铜复合武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有力佐证。出土的其他类型的青铜兵器也较多,如:惠州市横岭山上于2000年曾出土了春秋时期柳叶形青铜矛,长约26厘米,宽约6厘米,重230克,两边有刃,口沿内凹,铸造技术水平高,保存完整,经有关专家的鉴定,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现存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物馆。青铜戈中比较有名的如“高子戈”,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援长12厘米,重150克,戈身上刻有“高子戈”的铭文,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高傒的随身佩带武器。

每种青铜兵器的作用和功能都有所不同,比如,矛带有长柄,可以用于刺和挑,用于士兵的近战和格斗,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是我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到历代使用最为普遍的兵器之一。又如,青铜钺是可以砍劈的武器;青铜剑是比较常见的尖锐兵器,便于携带,同时也是贵族士大夫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又如,青铜驽,是用来击发的武器,由弓、弩臂、弩机等部分构成,弩身有扳机,可以瞄准和击发,便于携带和攻击,弩臂多为木制,是春秋战国以来古代军队较为普及的兵器之一,

青铜兵器不仅是一种青铜器物,同时也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兵器文化和军事思想,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军队的兵种、战法和军事谋略,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杰出军事家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实战条件。如:矛作为青铜时代的常见兵器,《孙膑兵法》中就曾记载,在布设的方形阵中使用长矛兵器,作为军队作战的阵法,可以使长矛等武器发挥最大的杀伤力,此阵法可谓锐不可当,坚不可破。又如,《孙子兵法》记载了“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讲述了弓弩的战法等等。

3 铜陵地区的青铜文化及青铜兵器特点

铜陵历史文化悠久,从名称来看,就与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有关。铜陵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铜铁矿带内,是我国最早的产铜地区之一,铜矿资源十分丰富,矿冶历史更是始于商周、盛于汉唐,数千年来绵延不断,世称为“铜都”。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表明,铜陵地区自先秦时期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铜矿和冶铜基地,到了吴楚争霸的时候,由于地处吴头楚尾的特殊区位,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人员在铜陵地区发掘过大量的青铜文物和矿坑文化遗址,包括先秦、秦、汉、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青铜器、铜钱、青铜兵器,而青铜兵器又包括戈、剑、矛、镞等多种类别,这些出土文物从侧面反映出铜陵地区冶铜文化和铸造业的兴盛,证明了铜陵的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厚重,在我国金属冶炼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1986年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在铜陵市铜官区发现了罗家村冶炼遗址;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铜陵市义安区的钟鸣镇发现了师姑墩遗址。经过专家认定,师姑墩遗址以铜采冶为主,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夏代的一批陶器,还有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模范,这些青铜冶铸遗存的发现,首次清楚地证明了皖南地区铜矿的开发不仅早在商代就已经盛行了,而且在夏代就已经出现,所以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意义重大,2010年得到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提名。这些重要的青铜遗址为研究长江流域和我国古代金属冶炼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物资料。

2009年,铜陵市又发现了十多座大型炼渣群,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经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专家的认定,青铜炼渣是我国古代社会冶炼铜矿的主要遗迹,反映出当时的冶铜技术水平。这些冶炼遗址规模较大、年代早,是铜陵数千年铜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我国金属冶炼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外,铜陵市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铜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是一处重要的古铜冶炼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铜陵市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对金牛洞遗址进行了整体修复和保护工作,修建了空中走廊和采矿井巷,复原再现了古代采矿和矿工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实现了自然景观与文化展示的有机结合,成为对外展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到铜陵市参观游览时,往往会到铜陵市博物馆领略和感受青铜文化的魅力。铜陵市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4A级旅游景区,2018年入选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馆内有藏品六千余件,包括铜文化、地域文化等各类主题展厅。铜陵市博物馆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其外形以铜陵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龙耳鸟纹鉴为设计理念。展馆面积达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国内展示青铜文化发展史的专题性博物馆。

铜陵市博物馆以“铜”为主线,通过精致和丰富的展陈内容再现了铜矿的开采、冶炼场景,全面展示中国铜都数千年来铜的开采、冶炼历程,先后举办了《铜都铜工艺品精品展》《万世吉金铜都铜蕴》等专题青铜文化展览。展出了精美的青铜文物,既包括有铜凿、铜斧等农业生产器具,铜鼎、铜爵、铜鉴等青铜礼器,也包括青铜兵器,如铜矛、铜戈、铜弩、铜剑等,都是铜陵出土的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 铜陵市博物馆部分青铜兵器藏品的艺术鉴赏

据考古发现,铜陵地区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多数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物,工艺精致,特色鲜明,技术一流。铜陵市博物馆的青铜兵器主要出土于铜陵地区,为广大游客和参观者展现了铜陵悠久的青铜文化发展史。

4.1 青铜复合剑(图1)

图1 青铜复合剑

复合剑,又名“双色剑”。青铜复合剑在拼接上运用了榫卯技术,剑从将剑脊两端的榫头咬合,经过铸剑匠人的精细打磨,剑脊和剑从衔接流畅,剑刃两边等宽,从外观上看,浑然一体。从成分检测数据看,这柄复合剑的剑脊和剑刃部分采用了不同含量比例的铜、锡铸造完成,剑脊部分含锡量较低,质柔而韧,不易断;剑刃部分则含锡量高,质钢而坚硬。剑脊和剑刃刚柔相济,抗震性强,提高了剑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古代工匠们已经意识到锡含量对于青铜兵器的影响,通过多次锻造,来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说明春秋时期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非常娴熟的青铜兵器铸造技术。该藏品为铜陵地区青铜兵器的精品之作。

4.2 同心圆剑

同心圆剑的剑首同心圆位于剑首端部,由厚度0.2~0.8毫米间距仅0.3~1.2毫米不等的多圆薄壁凸棱组成,十分规整。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分布着极细且凸起的绳纹,极具装饰性。同心圆剑首为单独铸造成型,因同心圆的同心度相当高,其陶范的制造可能应用了类似轮制法成型工艺,对范料的配方和技艺具有极高的要求。

4.3 鸟纹矛(图2)

青铜矛是战国时期的常规长柄兵器,从铜陵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来看,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一般有多处规则花纹,因此,青铜矛的纹饰也各有特色。比如,馆藏的鸟纹矛(图2),年代为春秋(前770—前476年)时期,残长13.4厘米,残宽3.7厘米,呈柳叶状,起棱形脊,中空,刻有清晰鸟纹,血槽为基准线,两边有对称目纹,推测为族徽符号,是战国时期一种常规的长兵器。在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中部和骹部有多处小片的规则花纹。此件器物是1979年6月铜陵市区征集文物时所得。

图2 鸟纹矛

4.4 菱形暗格纹矛

馆藏的菱形暗格纹矛,为春秋(前770—前476年)时期,长19.5厘米,宽5厘米,厚1.8厘米。矛体宽扁,中部内收,中间起脊,器身表面光滑明亮,呈灰白色,通体饰有双线网,是1982年考古人员于铜陵市义安区(原铜陵县)的凤凰山地区出土。根据考古发现,菱形纹饰在吴越地区的青铜兵器上出现较多,该纹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了铜陵当时的青铜兵器铸造水平和审美观念。

4.5 蝉翼纹矛

该件藏品,年代为战国(前475—前221年)时期,矛长31.6厘米,矛宽5厘米,径3.2厘米,是在2011年11月于铜陵市区征集到的文物。蝉翼纹矛以血槽为基准线,两边有对称三组蝉翼纹,中部刻有“王”字符号。

4.6 青铜戈(图3)

图3 青铜戈

青铜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常规作战武器之一,有横刃,青铜制成,包括戈头、戈柄、戈尊,有木柄,便于把持和使用。戈头的形制较多,包括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戈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武器,一般由步兵使用,在古代战争中优势明显,具有勾、啄、推、砍等作用,杀伤力强。

5 结语

铜陵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铜陵青铜兵器是我国青铜兵器发展史的杰出代表,具有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铜文化的影响力已深深地融入这座城市之中,成为这座城市文化事业发展和竞争力的特色名片。加强对铜陵青铜兵器有关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军事思想宝库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和向心力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铜陵市铜陵兵器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安徽铜陵地区河流的健康度系统建立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高铁对铜陵市经济发展影响与对策分析
铜陵市商业地产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