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中烈士的革命传奇

2022-07-24 12:07时光往孙全利
党史纵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兵团

时光往 孙全利

投身革命洪流

孙一中,著名红军将领、革命烈士,原名孙以悰,化名孙德清,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东津乡九里村。他自幼父母双亡,由二哥孙以晋抚养长大,读过私塾和小学。12岁时,因家境贫穷,孙一中辍学务农。15岁时,他到上海的一个纱厂当搬运工。1923年春,在鲍刚(孙一中长兄的妻兄,时任粤军营长)的介绍下,孙一中到柏文蔚(寿县柏家寨人)部驻粤司令部当兵,生活开始有所改善。

1924年3月底,黄埔军校招生,在柏文蔚的推荐下,孙一中报名参加了考试,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为书写名字方便,从这时起,他改名为孙一中。在军校,他被编入第三中队,与廖运泽、陈赓、曹渊、侯镜如等人成为同窗。孙一中为人忠厚老实、沉默寡言,平日学习非常努力,军事操练和各学科成绩都很好。当时,曹渊与孙一中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

1924年11月,从法国回来的周恩来受党中央的委派,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为了武装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先后作了《军队的政治工作》《武力与民众》等演讲。他的讲演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孙一中听后深受教育,决心以此来鞭策自己。在周恩来的教育和曹渊等人的影响、帮助下,孙一中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有一次,周恩来见到孙一中时笑着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如处子,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曹渊在一旁说:“一中在操练和劳动时,敏捷努力,从不落在人后,动如脱兔,他定能做到。”

1924年11月,孙一中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担任排长,该连的党代表是曹渊,连长由曹石泉担任。1925年,在曹渊、曹石泉的介绍下,孙一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成为我党在军校里的骨干之一。

1925年2月,广州革命政府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在进攻淡水时,初次参加战斗的孙一中坚定沉着、骁勇善战,受到表彰。7月,他升任副连长。10月,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的战斗中,孙一中带领先锋队浴血搏杀,率先登上素称“攻不破”的惠州城。战后,孙一中因战功突出升任副营长兼连长。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被迫撤回。因孙一中的中共党员身份一直没有暴露,经周恩来批准,他仍继续留在第一军内,秘密联系国民党左派军官,发展党的组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为充实北伐军先锋——叶挺独立团的战斗力,周恩来调派曹渊、许继慎等党员担任独立团营长。这时,孙一中找到曹渊,表示也想加入独立团,但当时党组织没有批准。9月,叶挺独立团强攻武昌时,曹渊不幸牺牲。孙一中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向党组织再三要求去武汉参战。后经组织上批准,他离开第一军,调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接任第一营营长之职,投入围攻武昌的战斗。10月10日,孙一中带领全营指战员攻上武昌城头,迫使城内敌人全部投降。在这一场激战中,孙一中左臂被流弹击穿,血流如注仍坚持不下火线,后被抬往汉口法国教会医院医治。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精神得到战友们的一致称赞。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后,为了改造投降过来的军阀部队人员和准备二次北伐,急需大批政工人员。12月初,武汉国民政府(11月由广州迁来)决定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工兵和政治大队等学员调入武汉分校,又招考了第六期入伍生,还配了一个学兵团。当时,孙一中在学兵团任营长驻南湖。廖运周所属第五期炮兵大队驻平湖门。这样一来,孙一中和廖运周见面交流的机会就多了起来。1927年3月,经孙一中和靖任秋介绍,廖运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的形势也日渐紧张起来。5月13日,驻防湖北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在蒋介石的策动下,趁国民革命军主力進军河南北伐时,通电反共并进攻武汉,很快攻占了距武昌城只有15公里的纸坊车站。危急关头,武汉国民政府命令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学兵团等单位迅速组成中央独立师,由叶挺任总指挥,反击叛军。孙一中率部参加了此战,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廖运周在所著《回忆孙一中同志》一文中写道:“在这次战斗中,一中同志率部打退夏斗寅,为保卫武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指挥部队追击敌人时,一中同志再次身负重伤,子弹从他的左肩穿入,背后穿出。我到医院去看望他时,他还蛮有兴致地跟大家开着玩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放心吧,我死不了。’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我也禁不住流下了悲酸的眼泪。”

南昌起义建功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以“分共”的名义,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面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奋勇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的领导下,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集中在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包括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第四军二十五师和新编第二十军等部,在这一地区集结的共产党可以控制的武装力量约有2万人。二十五师到达南昌后,七十五团驻扎在南浔铁路黄老门车站,孙一中是该团一营营长兼团党代表。7月下旬,他们接到了参加起义的密令,便开始积极准备。

7月31日晚,聂荣臻受周恩来指派来到马回岭车站,任务是把驻扎此地的二十五师部队带到南昌参加起义。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是共产党员,全团拉走比较容易。而七十五团团长不是共产党员,考虑到起义保密要求,聂荣臻和孙一中约定,以野外演习的名义传达前委指示:“明日拂晓,全副武装出动打野外。”

8月1日黎明,孙一中接到聂荣臻命令后,立即带领全团从黄老门车站出发,在马回岭车站的站台上集合。孙一中以团党代表的身份,宣布了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话音刚落,群情振奋、欢声连天。紧接着,他又宣布了七十五团的行动计划,截下张发奎前来阻止起义的军列,并利用这列火车把全团人员运到南昌去。命令一下,队伍立即分散隐蔽在铁路两旁,等待军列的到来。当搭载着张发奎的列车进站还未完全停稳时,只听号声一响,孙一中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带领一队士兵首先纵身跃入车厢。其余各队也一起冲上列车,到处响起“下车缴枪”的喊声。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张发奎看到部队秩序大乱,知道局面已经不可收拾,急忙跳车逃走。随后,七十五团乘上火车,浩浩荡荡地向南昌方向开去。

黄昏后,七十五团到达南昌城下的牛行车站,孙一中率全团雄赳赳地开进了南昌城。根据起义总指挥部命令,七十五团官兵们颈上系上红色领巾,驻守南门担任警戒。

在南昌起义中,孙一中出色地完成起义总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展现了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力战会昌,浴血三河坝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下辖第九、第十一、第二十3个军。周士第升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师长,张云逸任参谋长。二十五师下辖3个团,孙一中升任七十五团团长,廖运周任参谋长。按照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出发向广东进军。部队出发前,进行了轻装,孙一中为了多带子弹,把自己一副心爱的皮绑腿也送了人。8月25日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贺龙率领的二十军到达瑞金壬田镇,与国民党军新编第二十师王文翰部相遇,激战3小时,击败敌军。翌日,起义军胜利占领瑞金县城,并乘胜追击王之残部至会昌。起义军从缴获的敌军文件中得知,敌钱大钧部3个师9个团万余人,在会昌一线构筑工事,同时桂系黄绍竑部也从信丰往会昌赶来,企图将起义军扼杀在会昌。为解南下后顾之忧,前委研究决定:趁两股敌人未会合,先破会昌之敌。

七十五团因系后卫部队,收到作战命令后,于8月29日夜间急行军,30日上午9时才赶到前线。这时,二十四师已发起攻击,占领了会昌城北山地。孙一中派廖运周到指挥部去接受任务。廖运周见到代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叶挺后,叶挺指着贡水南岸的高山命令:“七十四团在进攻中受阻,伤亡很大,进展缓慢。你们七十五团马上渡江,把这座高山拿下来!”他还叮嘱廖运周说:“你们部队要迅速渡江作战,一分钟也不能延迟!”廖运周跑步赶回团部向孙一中传达命令,此时,部队正在吃饭,孙一中果断下令说:“饭不要吃了,背包放在原地,立即投入战斗。”说完,他便带领部队轻装渡江,发起攻击。

这座高山的东、北两面被贡水环绕,不宜攀登。敌军在山西面3个起伏相连的制高点上配置了强大的火力,不攻下这3个制高点,拿下这座山,起义部队就无法顺利攻占会昌城。孙一中率领一营和二营从正面进攻,令三营隐蔽迂回到山的东南侧,伺机发起攻击。战斗打响后,一营很快攻占第一个制高点。敌人后撤到第二个制高点,利用工事疯狂向一营扫射。孙一中又令二营从右翼迂回,从背后打击敌人。敌腹背受敌,惊慌失措,纷纷向第三个制高点逃窜。这时,隐蔽在山南的三营趁势发起进攻,一时间,杀声震天,敌人尸横遍野。廖运周紧随孙一中身后,向敌最后一个制高点冲去。敌疯狂反击,孙一中的警卫员覃光中负了重伤,手拿机枪喊着:“团长,快把枪拿去。”孙一中顾不上回头,对廖运周说:“冠洲(廖运周原名廖冠洲),快把机枪拿过來跟我冲。”经过激烈战斗,敌人最后一个制高点也被攻克。七十五团占领制高点后,配合七十三团顺利推进,一举拿下会昌城。

会昌战役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取得的唯一一次大胜仗,共歼敌5000余人,俘敌900余人。孙一中在此战中的骁勇表现引起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等领导人的注意。贺龙为此亲自接见了孙一中,夸他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战将,还送给他一架苏制红星牌望远镜。

南昌起义部队冲破阻击后,经长汀、上杭,于9月20日到达大埔县城茶阳。2天后,前委召开长汀会议,决定实施分兵。二十五师与第九军教导团等部约4000人,由朱德统一指挥开赴三河坝,担任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潮汕的任务。

起义军到达三河坝后,立即张贴“安民告示”,发动群众,严防布控。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的阵地是三河坝正面的主战场,孙一中明白恶战即将来临,率蔡晴川到该营各连阵地检查备战情况,鼓舞斗志。10月1日深夜时分,钱大钧部主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开始渡江。起义军在东江工农自卫军东路第十五团一部和大埔民众的配合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激战。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孙一中前往前线阵地指挥作战。他率先垂范,英勇杀敌,使全团将士深受鼓舞。尽管七十五团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自身同样伤亡惨重,孙一中也身负重伤。

10月3日,二十五师等部经连番激战,战斗减员严重且已人困马乏。与此同时,敌人却源源不断朝三河坝集中,对起义军形成三面夹攻之势。在敌众我寡、弹尽援绝的险恶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周士第于下午5时及时作出“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决策。

据廖运周《回忆孙一中同志》一文描述:“身负重伤的一中同志,虽经师长周士第同志一再催促,要他和伤员一起先撤,但他一再要求留下来,一时相持不下。团副张堂坤同志含着眼泪对一中同志说:‘团长,你走吧,你不走,别的伤员不会走,损失会更大。请你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一中同志默然了,热泪在眼圈里滚动着,逐个看了战友,看了看他刚刚洒过热血的阵地,又紧紧地握着张堂坤和我的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阵地。”

倾注心血搞兵运

从三河坝撤退下来后,孙一中被安置在福建漳州养伤,后于1927年11月来到上海。当时担任“北路宣慰使”的柏文蔚为了与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争夺地盘,在家乡寿县创办“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又称寿县学兵团),以此扩充自己实力。柏文蔚的这一举动引起中共中央的关注,认为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派出共产党员前去协助,使学兵团成为我党掌握的军事武装。于是,周恩来派廖运泽(其父廖子宾、叔廖子英与柏文蔚是旧识好友)与柏文蔚见面商谈此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廖运泽又向柏文蔚推荐由孙一中担任学兵团团长。因柏文蔚与孙一中是同乡、旧识,便欣然接受。1927年12月,孙一中与廖运泽回到寿县筹办学兵团事宜。不久,廖运周、许光达、孙天放等也陆续赶到寿县。中共中央还派出特派员胡萍舟到寿县指导和帮助工作。

经过紧张的筹备,学兵团于1928年2月6日在原寿县公学成立。孙一中任团长,孙天放任副团长,廖运泽任教育长,廖运周、许光达任教育副官。学兵团以青年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采取公开招生和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下设4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4个区队,共计504人。根据中央巡视员尹宽的指示,学兵团成立了特支,由孙一中任书记,并参加中共寿县县委工作。一开始,特支直属中共中央领导,1928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重建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特支改由省临委领导。截至4月底,学兵团的党员和团员共计发展到120多人。

孙一中对学兵团的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以黄埔军校的教育训练为蓝本,采取军事训练和政治工作并重的方法,亲自制订训练大纲和教学内容,坚持与学员们一起出操,手把手地教学员们各种军事动作要领。他还经常向学员们作时事报告、讲革命斗争史、做思想工作,并亲自抓学兵团各中队、区队地下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把整个学兵团的工作搞得井然有序、非常红火。每天清晨,伴着军号声,学兵们脚穿草鞋,头戴草帽,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操,嘹亮的歌声震荡着寿县古城。为开展党的工作,学兵团特支与寿县地下党组织在城内组织临时工会、学生会,领导工人为提高工资进行罢工斗争。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寿县古城却显示出一片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

后来,受“左”倾思想影响,省临委指示学兵团举行武装暴动。计划暴露后,孙一中被撤销团长的职务,随后学兵团里的党团员骨干也相继撤离。孙一中的中共党员身份暴露后,面临国民党当局的通缉抓捕,但是他仍坚持秘密斗争。他将老家附近的一座乱坟岗作为秘密联络点,常常在那里开会商讨革命工作。1928年9月,由于形势日趋严峻,孙一中受党组织指派,带领廖运周等人进入北平方振武部做兵运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孙一中又受党的派遣,前往上海。

1929年7月,第一期中央军事训练班在周恩来领导下正式开班。孙一中在训练班学习了约一个月,后与许光达一起被派往洪湖游击区工作。

创建湘鄂西苏区

1929年9月,孙一中和许光达踏上西去的江轮。为了安全,同时也表达弃旧图新之意,孙一中改名为孙德清。关于改名的寓意,后来许光达和段德昌聊天时曾说:“与我一起从上海来洪湖的孙一中,他化名孙德清,是从国民党军队中出来的共产党员,他告诉我,他一生要千锤百炼,做一个品德清廉的人。我们中国人以德为上。”

1930年2月5日,红六军正式成立,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许光达任参谋长。此后,孙一中与周逸群等率部挥师北上,迅速攻取龙湾、熊口、老新口和张全河等地,接着又攻克了监利北部重镇新沟嘴和沔阳西部的渔洋镇,重创国民党新编第五师,使江陵、监利、石首、潜江、沔阳交界的洪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六军继而攻克潜江县城,接着西进郝穴,消灭国民党第十四旅有生力量后,挥师南下,扫除长江南岸藕池、调弦口、石首县城等地的顽敌。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孙一中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不久积劳成疾。党组织决定让他离职赴上海治病。

同年夏,病体稍愈的孙一中返回红六军。此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洪湖地区活动的红六军和活动于湘鄂边的红四军在湖北公安胜利会师。会师后,两军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军团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一中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红二军团成立后,孙一中在贺龙、周逸群等领导下,为扫除长江、汉水两岸敌人的据点,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开辟襄河北部赤色区域,巩固和扩大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9月,红二军团攻克鄂西重镇监利县城后,军团领导作相应调整,孙一中由红二军团参谋长改任红二军军长。此后,他奉命率部随红二军团南进湖南,配合红 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

1931年春,红二军团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南征失利,被迫转战湘鄂边。此时,湘鄂西根据地的中心洪湖地区正处于艰苦的反“围剿”斗争之中。3月,红二军团前委召开会议并决定,以另创根据地的办法,支持洪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根据中央的指示,红二军团被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孙一中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此后,部队转至枝柘坪地区休整后,在湘鄂边地区开展游击战,并开辟了鄂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1年秋,为配合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湘鄂两省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对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攻。红三军主力遵照中共中央“立即回湘鄂西原有苏区根据地”的指示,由湖南青峰镇北上返回洪湖地区,先后取得龙王集、陈家河战斗的胜利,部队人数增至1.5万余人,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孙一中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沉冤得雪,英名永传

1931年春,夏曦被派往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进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后,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听不进贺龙等领导人的不同意见,否定原根据地领导人所取得的成绩。孙一中和贺龙、段德昌等人对夏曦推行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和抵制。1932年5月起,夏曦在湘鄂西苏区发起“肃反”。1932年8月,孙一中被诬为“改组派”,惨遭杀害,时年28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时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的廖汉生将军在《怀念舅父贺龙元帅光辉一生》的文章中,提到孙一中的冤案,呼吁中央有关部门对被害者重做结论。不久,《人民日报》又刊登许光达大将的文章(写于1965年),称孙一中是“杰出的红军将领,为革命立过大功,他被杀是百分之百的冤案”。1980年初,聂荣臻元帅发表了回忆录《南昌起义》,文中提到“七十五团团长是孙一中,黄埔一期的学生,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同志……”这些开国将帅都不曾忘记早就含冤而死的孙一中,加上廖运周、胡允恭(即胡萍舟)等老同志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86年,孙一中被正式平反,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题图为孙一中烈士铜像)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兵团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兵团精神在现代舞美设计中的应用
兵团新建市公用事业市场化发展思路探讨
兵团农牧团场投融资问题研究
军垦文化在兵团和谐边疆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兵团城镇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如何引导兵团职工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
78人荣获“第二届兵团基层文化能人”称号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60年,铸就不朽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