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看管理学的进步

2022-07-25 02:51李凯
上海管理科学 2022年3期

文章编号:1005-9679(2022)03-0008-02

摘要:2021年10月16日,在青岛顺利举行的中国管理50人2021年秋季论坛上,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凯教授在闭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如何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看管理学的进步”的演讲。以下内容整理自现场演讲,有删节。

关键词:管理学与市场经济;管理与市场效率;企业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 93

文献标志码:A

1背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决定启动“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与实证”专项项目,认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理论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目标。我认为这些问题对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具有同样重要性,总体来说就是如何从我们的时代背景来看待一个学科发展,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2问题

如何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看待和总结管理学的贡献和进步?这是一个很大问题,会有很多解读。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实践上去总结,从改革的大背景去总结,看看在40余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的企业管理进步了什么,管理学在其中做了什么。從这个角度去总结管理学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路。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看中国管理学的进步和成绩,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当然不止这三点,大家可以补充。这三点一是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二是促进了中国市场体系效率提升,三是帮助了企业制度创新。

3中国管理学的三点贡献

一是管理学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方向,也是40余年来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我们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其中每一环节都有管理上的改进,管理上的进步为改革提供了微观基础。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劳动密集企业型到高科技企业,从现场管理到战略管理再到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保证了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成功。在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每一步进步都有管理学界在引进知识,在培养人才,在总结推广,在帮助企业学习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这是最大的成绩、最了不起的成绩,这就是贡献和进步。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不重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只是将管理学理论看作一种实用性工具,我认为这是贬低了管理学的贡献。二是管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整体市场效率的提升。市场经济有多个层面,涉及人文习俗、政治制度、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企业行为等,经济活动的几个层面是相互作用的。比如宏观与微观,管理是微观,微观做得好,宏观就有余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使命都是使市场更有效率,只是经济学偏于宏观层面,管理学偏于微观层面。管理学的作用就是将上层改革对微观层面的作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同时为上层宏观改革提供基础,使整体市场更有效率。经济发展成功一定有其背后的道理,有经济学的道理、政治上的道理、政府作用的道理,也一定有管理学的最微观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第一点是市场化导向下的企业管理的变革趋势(如释放企业家的积极性,制衡的治理结构,针对流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灵活的企业层级结构,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策略等),使企业行为更符合市场规律,从而更有效率。这是一个释放市场潜力和建立新制度的过程,中国企业的大多数管理变革行为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得到解释。第二点是企业管理对中国宏观环境的适应性变革。这就是和中国具体情景相结合的管理变革,是企业行为对宏观政策层面的响应。如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共同富裕问题,相信管理学界和企业一定会找到适应这种导向的管理方法。中国一些优秀企业的行为,尤其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得到解释。以上两点都是宏观制度层面上的创新。哪些是管理学影响宏观层面上的事情,是在市场制度层面上的中国创新?这个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管理学的发展帮助了中国企业的制度创新。创新什么,目前看,中国企业适应技术进步的创新多,如电子商务,在适应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方面,做出了许多管理创新,管理学也在这些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在企业制度方面,总结的少一些。像日本企业雇员年功序列制度,美国大企业的组织变革(钱德勒),我们还没总结到这个程度。适应技术发展的创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创新,适应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席酉民老师的和谐管理理论,陈春花老师关于企业协作、苏勇老师关于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研究,似属于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很有前途的企业制度创新理论。这些方面我认为是可以总结的管理学的进步和贡献,是可以出现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地方。经济学家的办法是学派争论,争论也是在总结和理论创新。管理学更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应该从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更多的理论要点。以上发言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

收稿日期:2021-10-16

作者简介:李凯,男,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