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特有竹种多毛箬竹种群现状及保护评价

2022-07-25 08:17胡兴平韦堂灵代朝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样地种群研究

胡兴平,韦堂灵,朱 潇,代朝霞*

(1.贵州省林业对外合作与产业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0;2.望谟县林业局,贵州 望谟 552300;3.贵州大学 竹类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25)

多毛箬竹(Wang et P.X.Zhang)属禾本科(Poaceae)箬竹属(),模式标本产地在贵州省望谟县,海拔约600 m。竿高3 m左右,地径1~2 cm,节间长达40 cm,箨鞘革质,背部密被暗褐色疣基刺毛,箨耳大,呈半圆形,边缘具1行长达2 cm的繸毛,箨舌截形或拱形,箨片披针形,外翻,叶片长15~28 cm,宽1.5~2.5 cm,下表面全被柔毛,次脉5~9对,笋期5~6月。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多毛箬竹数量锐减,分布范围缩小,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记载,多毛箬竹于2008年被列为易危(VU)物种。目前关于多毛箬竹的研究较少,仅在分类和栽培方面有报道。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结构是反映种群密度、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特征及其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种群结构反映了种内大小个体数量的分布和配置情况,还能反映种群与环境适合度,在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生物保护以及病虫防治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可通过研究分析种群结构得到体现。本研究通过调查多毛箬竹群落及种群现状,分析其种群结构,对其种群进行保护评价并提出有效保护管理对策,为易危物种多毛箬竹提供资源利用、种群保护方面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多毛箬竹种群研究区地处贵州省望谟县大观镇岩里村磨基组(20°10′33.57″N,106°11′46.64″E)。所处生境为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望谟东西部为典型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峰丛山地。海拔748~907 m,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四季特点显著,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约19 ℃,年均降水量1222.5 mm,无霜期339 d,极端最低气温-4.8 ℃,极端最高气温41.8 ℃。

研究区除多毛箬竹外,伴生的木本植物有重阳木()、斜叶榕()、苦楝()等、构树()、野桐()、川莓()、瓜木()、小叶女贞()、葛藤()等;草本植物有贯众()、肾蕨()、益母草()、紫茎泽兰()、铁线莲()、艾草()、一年蓬()、荩草()等。

1.2 研究方法

调查中发现多毛箬竹的分布范围较窄,呈零星分布。在种群分布区域内随机选择了3居群,并对3个1 m×1 m的样地进行调查,样地内进行每竹检尺(地径、竿高、年龄),游标卡尺测量地径,卷尺测量竿高。本研究参考植物种群研究经验,结合多毛箬竹的种群生活特点,将其年龄划分以1周年作为一个龄级;地径(D)以0.5 cm作为一个径级,划分为Ⅰ级(D≤0.5 cm)、Ⅱ级(0.5 cm3 m)。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毛箬竹龄级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能评价植物种群现状,反映植物生长发育趋势。3个样地多毛箬竹共92株(表1),其中1年生竹株数均为最多,样地1共有35株,1年生竹有12株(34.28%);样地2共有27株,1年生竹与2年生竹均有9株(33.33%);样地3共有30株,1年生竹有11株(36.67%)。3个样地中4年生竹仅有8株(8.70%),未见4年生以上竹株,表明4年生以上的多毛箬竹出现衰老死亡现象。3个样地多毛箬竹株数均与龄级呈负相关,即随着龄级的增加,株数逐渐减少,可知多毛箬竹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表1 多毛箬竹年龄结构分布Tab.1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I. hirsutissimus

2.2 多毛箬竹径级结构分析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径级结构。3个样地竹株中地径由大到小为:Ⅲ>Ⅱ>Ⅳ>Ⅰ(表2),样地1中Ⅱ级、Ⅲ级共有29株(82.86%),样地2中Ⅱ级、Ⅲ级共有22株(81.48%),样地3中Ⅱ级、Ⅲ级共有25株(83.34%),而Ⅳ级竹株占比仅17.39%。多毛箬竹中等地径株数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最大地径与最小地径占比较小,这与多数植物生长趋势一致。3个样地中均无Ⅰ级(D≤0.5 cm)株竹,说明调查区域环境条件良好,所以多毛箬竹生长状况较好。

表2 多毛箬竹地径结构分布Tab.2 The height class distribution of I. hirsutissimus

2.3 多毛箬竹长度级结构分析

植物个体间的高度差异能反映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变化。样地1中Ⅲ级(2.5 m3 m)竹株仅有1株,占比1.09%。可见多毛箬竹种群的竿高级结构差异较小,生长较均匀。

表3 多毛箬竹竿高级结构分布Tab.3 The diameter class distribution of I. hirsutissimus

3 结论与讨论

3.1 多毛箬竹种群结构特征

样地调查结果可知,龄级结构的排序为1年>2年>3年>4年,3个样地竹株中最多的是1年生竹,占比34.78%,其次是2年生竹,占比31.52%,而4年生竹仅占8.70%,表明该竹种种群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其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多毛箬竹的地径主要集中在中等粗度的Ⅲ级(1 cm

王正平等1985年发表新种多毛箬竹时记述该种的叶片长15~28 cm,宽1.5~2.5 cm,次脉5~9对,《中国植物志》、《中国竹类图志》等也采用该描述。但本次调查发现同一居群中有些叶片长可达40 cm,宽可达8 cm,次脉多达11对。这说明该种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立地条件较好时,叶片生长发育会更好。

3.2 多毛箬竹种群生存的威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多年来人们开荒种地,压缩了多毛箬竹的生存空间,使之退缩到了岩石旁、水沟边等不好利用的地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成为了易危物种。

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人们常采摘箬竹叶制作粽子。据调查得知,多毛箬竹的叶子常被当地人制作粽子,过度采摘对多毛箬竹种群的扩大有一定的影响。

调查发现多毛箬竹的研究区域中存在多种伴生植物,这些植物与该竹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尤其是葛藤等,它们可以覆盖到多毛箬竹的冠层上,与之争夺阳光、水分、土壤营养等,对其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3.3 多毛箬竹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多毛箬竹是望谟县的特有竹种,目前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物种多样性,对其进行保护和扩大种群数量已刻不容缓。

第一,建立局部保护点,减少外界对多毛箬竹生境的破坏。当地政府应联合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建立保护点,结合多毛箬竹种群特点和环境因素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定期监测其种群及群落的动态变化,申请专项基金维持日常维护和管理。另外,加大对多毛箬竹保护的宣传力度,建议采用其他分布面积广泛的箬竹代替多毛箬竹,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活动的破坏。

第二,研究高效繁育技术,扩大种群数量。多毛箬竹在野外主要是通过鞭根活动等方式进行种群范围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但这种方式较缓慢。现在可通过人为进行母竹移栽、组培等高效繁育技术的研究等方式,来提高种群数量和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对多毛箬竹的种群保护和恢复意义重大。

致谢:感谢“贵州竹资源调查及经济竹种的挖掘”项目的支持!

猜你喜欢
样地种群研究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桉树培育间伐技术与间伐效果分析
小陇山林区麻沿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调查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样地蓄积计算误差比较分析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