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2-07-26 15:18刘伟钦
高教学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理工类质量大学生

蓝 毅,刘伟钦,刘 带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创新创业项目凭借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对象,且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教育部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等。为更好发挥创新创业项目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的发展引领定位,并将其视作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高校作为人才孕育的重要摇篮,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强化我国竞争能力方面担负着关键角色。尤其需要看到的是,理工类大学生凭借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成为高校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选择传统、技术难度较低的项目,与社会所期待的大学生能在新行业、高科技领域中拓展新视野有较大的偏差。究其原因,此类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以传统课堂为主,尚未结合本校优势专业进行实践。这样一来,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难以融合。因此,深入研究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提升“大创项目”质量的优化策略,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大创项目”相关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阶段,国务院将创新创业驱动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方针。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力军——大学生,高校对其的综合教育培养水平,直接关乎整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某种意义而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振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突破口。一方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助力大学生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现实到未来的学习转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接受到更高层次、更具超越性的素质教育。通过由量及质的教育飞跃,高校可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可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助力大学生实现由指定到自由、由片面到多维、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转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可提升自身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性等实践能力,可更好开发自身潜能,为其将来立足社会打牢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大创项目”可依据侧重点不同,划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型。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指导老师帮助下,自主完成具备创新性的项目立项设计、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报告等整体环节。创业训练项目是指在校大学生组建的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参与创业项目的计划编制、可行性分析、模拟运营及成果报告等全部环节。创业实践项目是指在校大学生组建的团队在学校及企业双师指导下,以创业训练成果为基础,展开创业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环境下,各地高校始终坚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为载体,构建与之匹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由此持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升级人才培养能力。不仅如此,各类高校在打造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生团队申报各类创业项目,并且组织有条件的大学生团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鉴于此,高校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创新型高端人才为宗旨,依托教育部、财政部等多方支持,组织开展“大创项目”研究。

(三)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

理工类学科是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极致探讨的综合学科,这也是与以理论知识总结为主的文科之间的重要差异所在。理工科大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长期学习及操作能力培养,具备较高专业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因而,理工类大学生可在契合时代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凭借高水平的操作能力进行创新创业领域的实践探索。故此,理工类“大创项目”可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衡量项目质量的高低,切实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劣。

依据项目实施原则和项目操作进程的差异,高校一般将项目质量分为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两大类。综合而言,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评估可按照两种标准:一是客观标准,即学生的大创项目是否达到规定水平;二是主观标准,即学生的大创项目是否满足人才培育及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与此同时,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还可因表现水平的异同划分为两类形式,一是内在表现,即“大创项目”是否有价值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外在表现,即“大创项目”规范程度、等级水平高低以及成果数量多少。

二、地方高校“大创项目”研究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比例失衡

现阶段,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在高校理工类立项项目中存在显著失衡问题。据网络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0 年间,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的“大创项目”立项总量达到146 617 项。而在全部立项项目中,创新训练项目比例高达83%,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占比较低。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理工类“大创项目”培育时,仅注重对创新训练的引导与培养,而对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一带而过。在此背景下,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往往受课程任务目标的侧重以及双创环境的影响,较多关注创新训练领域的能力培养,且在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领域则投入精力相对较少,进而衍生出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比例失衡现象。

(二)“大创项目”结项率偏低

因大学生自身及环境限制,“大创项目”研究未能如期完成现象频发。一方面,这部分学生群体属于激情参与大创项目研究,无法如期结项。在“大创项目”立项之初,高校理工类大学生极易受火热的研究气氛影响,进而激情参与其中。在此情况下,部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对于个人学习与项目研究时间分配较为随意,且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执行规划,促使其无法准确把握项目研究进度,进而造成“大创项目”无法如期完成结项任务。另一方面,这部分群体因功利性目的参与“大创项目”研究,未能如期结项。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往往注重项目结果带来的奖励,而非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研究进程中,致使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受到局限,且常因责任感观念匮乏而发生“大创项目”未能如期完成的现象。

(三)“大创项目”研究成果质量整体不高

一定程度而言,“大创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决定了该研究项目的价值所在。然而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存在产出数量较少,整体研究成果偏低的问题。一方面,“大创项目”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较少的原因是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的功利心比较强,项目研究投入精力有限。这是导致“大创项目”研究质量不高,成果数量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受温室培养环境影响,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常因自身思维限制及耐力缺失于中期研究环节放弃,进而导致项目产出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大创项目”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在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完成的“大创项目”研究成果中,以论文形式进行成果表述的数量较多,而以专利与创业公司注册为成果展示的则占比偏低。此时,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大创项目”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实证,而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则相对较弱,致使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质量不佳。

(四)“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困难

“大创项目”的开展并非简单研究行为,而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研究经费的使用程度决定了该研究项目开展的顺利与否。现阶段,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凸显出经费使用困难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经费与项目严重失衡。支持相较于庞大的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经费因资助数额及资助项量有限,凸显出经费与项目严重失衡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双一流高校获得支持经费的金额及项目数量较高,而地方高校则资助较少。另一方面,经费支出效率低下。高校在对理工类“大创项目”资助时,往往因自身重视程度缺失,致使实践配套设施缺位,经费支出效率低下。此时,因高校缓慢的经费支出效率,理工类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类项目实施时,通常会遭遇到实施平台受限问题。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参与创业类项目的机会无疑会大幅减少,进而影响了学生积极性。

(五)“大创项目”成果孵化率和商业化程度偏低

在历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过程中,“大创项目”成果孵化率偏低,商业化程度处于中低水平态势。根据高等教育司组织的教育论坛相关资料显示,多数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商业转化比例低于20%,其中就有76%的项目因缺乏资金而中断商业转化过程,约62%的项目因难以持续后续项目孵化工作而终止各类活动。通过进一步了解可以发现,部分理工类大学生仅仅为了获取创新创业学分而参与竞赛活动,有部分大学生为满足个人新鲜感而参与其中,也有一些学生基于项目的“新、奇、特”类型而参与其中。但实际上,这类参与项目的商业价值较低。由此来看,“大创项目”成果孵化率偏低,以及商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目前理工类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提升路径

(一)提供实践平台,均衡项目类型占比

高校对于“大创项目”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理工类专业教师及学生的关注度。因此,我国需从高校角度出发,通过为大学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类项目研究进程中。具体而言,高校应将“大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院校重视程度,并在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平台支持。高校可通过自身影响力,在校内开设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并提供相关实操设施,助力学生自主开展“大创项目”研究;在校外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达成合作意向,为学生提供参观、交流的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开展“大创项目”研究,最终实现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的比例均衡,缓解占比失衡问题。

(二)强化过程管理,健全结项奖励机制

针对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未能如期完成结项任务频发问题,高校可强化过程管理,潜移默化下提高学生认知,进而实现“大创项目”结项率的提升。首先,强化立项审查管理。高校可借助制定项目立项申报模板、为学生提供选题指导、倡导师生合作研究等方式,对立项申报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源头出发把控研究方向,提高项目结项率。其次,强化项目研究的中期实施管理。通过收集学生阶段性研究报告及撰写记录,对“大创项目”进度进行实时追踪,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有效提高项目结项率。最后,强化结项评定管理。高校可通过开放质量限定,将评定等级从论文发表阶段扩充至实践应用环节,通过收集研究报告、佐证文件、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强化研究管理,杜绝大学生应付思想,提升研究结项率。

(三)吸引优质生源,提升项目研究成果质量

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研究时,通常凸显成果不佳问题。为此,高校可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收优质生源,打造高端研究队伍,进而提升项目研究质量。第一,加大高校招生宣传,提升研究队伍质量。高校可借助电视、网络平台、公众号等媒介资源,通过制定优惠性扶持政策与奖励机制,以增加自身吸引力与竞争力,从而吸收优质生源,从源头上提高“大创项目”研究质量。第二,加大高校研究项目宣传,提升研究产出数量。高校可通过公众号、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大创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为学生提供咨询解答服务,带动学生参与研究,提升产出数量。第三,加大知识培训,提高研究成果质量。高校可通过加强日常知识传授、组织专题研究培训、组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吸收水平,并据此进行针对性调整,提高研究成果质量。

(四)联合多方机构,开拓经费筹集渠道

对于高校理工类大学生而言,强有力的经费资金是进行“大创项目”研究的前提保证。因此,高校可通过联合政府、社会、基金、投资以及公益部门等多个机构共同发力,筹集项目资金,为理工类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从而提高“大创项目”质量。首先,联合政府机构。高校可通过联合政府机构制定激励、奖励政策,引导企业机构及公益组织提供资金帮扶,并鼓励高校及研究团队自筹资金。其次,联合企业部门。高校可与基金、投资及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通过参与“大创项目”研究与实践,节省研究经费预算、筹集研究资金以及提升企业双创水平,实现互利共赢。最后,联合公益组织。高校可联合公益组织,发动社会力量,以民间募集方式筹集“大创项目”研究经费。

(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项目孵化率和商业化水平

高校不应局限于“照本宣科”式的开展竞赛活动,而应积极通过各类活动或方案,激励更多理工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始终要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的积极性,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的“数据驱动创新创业”理念,使得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各类活动。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理工类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更多有关创新创业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类知识,提升其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大学生的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从而提升项目孵化率和商业化水平,增加未来就业创业机遇。

四、结束语

“大创项目”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而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凭借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操经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的首要参照物。故此,本文从高校理工类大学生角度出发,概述“大创项目”质量等相关理论,其次从项目类型、研究周期、研究成果质量、研究经费报账、成果孵化率和商业化程度等环节着手,研究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在参与“大创项目”时衍生出的一系列质量问题。最后对“大创项目”质量提升提出针对性、可行性建议,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理工类质量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