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授衔“请柬”里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校史

2022-07-26 08:20任传振
云南档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请柬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

■ 杨 竣 任传振

2021年12月,“人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课题研究组”在北京收集到一份珍贵的授衔“请柬”。

跨越66年的授衔“请柬”

“请柬”信封长22.8 厘米、宽11.8 厘米,大红底色,正中间烫金方框内书写着“白冠英同志”,“请柬”信封正面偏左一侧中下方印有“第三步兵预备学校”,无图案,朴实大方。在“请柬”信封里,有红色硬卡纸、粉色硬卡纸各一张,上面印有邀请参加授衔、庆祝授衔酒会的文字内容。在“请柬”信封硬卡纸中间,还夹有一张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建校时校长陈赓题词的卡片。

(一)红底色硬卡纸上印着:

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命令,订于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七日,在第三步兵预备学校驻地举行授衔典礼。由昆明步兵学校校长徐其孝少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尉官军衔。请届时参加接受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

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三日

(二)粉色硬卡纸上印着:

订于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四时半,在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小礼堂举行庆祝尉官授衔酒会,请届时光临。

徐其孝

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三日

(三)一张泛黄的被修剪描边的题词卡片:

努力学习革命知识,锤炼自己,为人民服务,为争取全中国的解放而奋斗。

陈赓

这封珍贵的授衔“请柬”是由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学员白冠英后人白子宏老师在北京向课题组捐赠的。据白子宏老师讲述:“父亲于1949年8月7日,在吉安‘至善中学’报名参加了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招生考试,8日考试,9日下午放榜被录取,父亲心中不觉衷心喜悦,8月20日正式入校。”江西吉安于1949年7月15日由二野四兵团第十四军四十师解放,解放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随后行军至此,并在此招生500 人。

根据档案记载,白冠英同志1950年5月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后,先后到云南航空站二连、航空站参谋处秘书股、云南军区第一速成小学、西南军区 第三速成中学工作。1954年9月,奉命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任文化教官。根据1955年授衔标准,白冠英受邀参加昆明步兵学校举行的授衔典礼与仪式。

“请柬”正文

白子宏老师一同向调研课题组捐赠的档案,还包含他父亲白冠英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毕业证章(462 号)”,以及校长陈赓签发的“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毕业证”等34 件(套)相关档案资料,为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挖掘建国后人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校史资料提供了丰富的可证明、可查找的史料依据。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

建校革命圣地江西南昌,办校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是诞生于解放战争时间的一所人民军校,是二野四兵团一所随营军校。南昌解放后,根据命令,6月13日兵团党委决定成立“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校址暂设在南昌莲塘伍农岗原乡村师范学校,归兵团直接领导。兵团司令员陈赓兼校长、政委,十四军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范戈任教育长,十四军随营学校教育长李青林任副教育长,十五军政工部部长刘增钰任政治部主任,十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李再含任政治部副主任。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白冠英毕业证(479 号)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组建时,兵团司令员陈赓召开学校领导干部阐述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他说:军大是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继续。现在学校暂时驻莲塘,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很可能是随营性质的学校,要根据中央的指示,抓紧和做好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入校培养的工作,四分校要以二野军政大学总校的办校方针、校风为要求,以“培养人民解放军现代国防军军事政治干部”为办学目标,建校时便创建校刊《学习导报》。

为勉励学员继承和发扬抗大好传统、好作风,使学员成为忠诚、勇敢、守纪律的革命军人,校长陈赓为学校书写了“努力学习革命知识,锻炼自己,为人民服务,为全中国的解放而奋斗”的题词。

为解放全中国,党中央发出向大西南进军战斗号令,军校开始由江西南昌向云南昆明行军办校的征程。随着野战部队向前推进,部队打到哪儿,学校就办到哪儿,边行军、边学习、边战斗成为学校当时办学的主要特点。行军当中又在赣州、吉安、广州进行了3 次招生,军校师生达到3200 人。1950年3月20日,全校3000 多名学员排成四路纵队,经金碧路、护国路、南屏街、近日楼、正义路、武成路达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学校自南昌出发途经赣、粤、桂、黔、滇五省十三个县,历时7 个月零6 天,行程5256 余华里,胜利完成了向大西南的进军任务。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全体学员到达昆明后,计划进行正规训练和学习。由于当时云南清匪反霸,建立政权任务很重,大家仅学习了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于1950年5月25日提前毕业。一部分分到十三军,足迹遍及哀牢山脉,红河之畔和西双版纳;一部分分到十四军,足迹遍及高黎贡山、怒江之滨,守卫着祖国西南边境防线;一部分分到十五军,开赴朝鲜战场,还有一部分分到暂编十二军、暂编十三军去改造起义部队;有一部分分到海军、空军和军医学校;有一些懂外语的学员不久随陈赓到越南战场上当翻译,也有一些调到地方参加建立政权工作或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从军政大学分校到昆明步兵学校

1950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改称“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校长、政委仍由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校部及组织机构延用原四分校编制体制。1951年2月,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奉命改称为“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此时,中央军委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在全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规院校建设。1951年3月5日,总参谋部决定将各大军区军政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其所辖各分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同年4月,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又按照全军军校统一的序列,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兵学校”。1952年7月,西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召开学校整编工作会议,确定以第五步兵学校为基础,将贵州的第七步兵学校之部分,合并到第五步兵学校,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学校教育的训练工作由军委军校部负责统一制定,党政和后勤工作由西南军区领导,校址设在第五步兵学校原址(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

1952年8月,两个步兵学校合编完毕,9月正式开学。合编后,原第七步兵学校校长匡斌任命为第三步校校长,因工作未到任,后由徐其孝为校长,李讯为政治委员。1955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1956年1月17日,第三步兵预备学校驻地举行尉官授衔典礼,由昆明步兵学校校长徐其孝少将授予预校教官尉官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简称“预校”)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是同一所学校,这种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有偏差的。这两所军校都是新中国建立后,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军事人才而创建成立的,但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深入和国家号召,两个学校在教学、学员招收条件上是有所侧重和不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校址设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比预校早2年,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学校基础上创建成立,由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发展而来,其校史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预校是新中国成立5年后创建的,其校史沿革只有4年时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创建于1954年5月,这所军校是以西南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为基础,重新组建的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学校由昆明军区代管并负责组建,预校的编制为:机关设训练处、政治处、物资保障处、干部处、队列科、财务科、卫生所;设两个党员营,八个学员连。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57年8月预校又进行了扩编,校址设在昆明市宜良凤鸣村木希村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科学校(对内称越南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乔原放为首任校长,杜甫任副校长,裴敏青为政治处主任。5月份,第三步兵预备学校组建完成校址迁移工作,教职员工和干部由昆明军区各部队和西南各军事院校调入。7月份招收第一批学员,8月份正式开学上课。预校首任首长乔原放调离后,张兴华任校长,陈天放任政委,首批学员毕业后送入昆明步兵学校学习。

1957年10月,学校由云南宜良凤鸣村迁至贵州安顺。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建设的号召,人民的子弟兵“解放军”走在全国人民前列。针对云南是边疆省份,工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省内不生产氮肥的状况,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在云南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化肥厂,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1958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全体官兵兴建化肥厂支援农业,邓小平同志为化肥厂定名为:“驻昆解放军化肥厂”,正式任命校领导班子成员为化肥厂第一任领导班子,厂址由贵州安顺迁至云南开远小花桥石坊村。同年10月,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全体官兵正式办理转业手续,退出现役,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办学历程结束。

猜你喜欢
请柬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
秋天的请柬
请柬有误
秋姑娘的请柬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之概谈
请柬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