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动员中的“辛亥革命”

2022-07-29 14:49李尹蒂金雨露
唯实 2022年7期
关键词:军阀辛亥革命纪念

李尹蒂 金雨露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各方纪念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述话语,特别是早期中共党史文献频繁使用“辛亥革命”。一方面体现了时局演变在其话语中的历史特征,另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意涵与行动逻辑。中国共产党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着重阐述不同的纪念主题并赋予其特定的历史内涵,是其争取生存空间的必然。以纪念辛亥革命建构近代中国革命的集体行动,最终指向革命前途与民族未来,为党继续存在与发展赢得了广阔的舆论空间和政治空间。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而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理论阐释的一面旗帜。

一、唤起革命意识: 民主政治的阐释

1922年,中共中央发表第一次时局宣言,是党早期构建和阐释“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重要起点。6月15日,因应民国情势,中共中央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在首次时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阐释革命意义,二是分析革命失败原因。宣言以“中国政治史上的新纪元”定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时代特征,并认为辛亥革命运动“推倒了几千年因袭的帝政”,标志着中国政治从“封建政治下的改良运动便进步到民主革命运动”。在旗帜鲜明地肯定辛亥革命历史价值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还一针见血指出辛亥革命尚未能成功,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民主派屡次与封建旧势力妥协。

“民主派妥协”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阐释“辛亥革命”这一事件的核心要义。“革命军领袖将政权交付反动派代表北洋首领袁世凯,民主派将政权交付反动派代表北洋首领段祺瑞”,均是民主派一次次妥协导致的失败。因妥协导致中华民国“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执政的军阀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实际为封建的军阀政治。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是辛亥革命“至今尚未能成功”的铁证。为摆脱列强和军阀的两重压迫,必须“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用不妥协的革命手段从封建军阀手里夺得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首次时局宣言中,以纪念辛亥革命的方式来唤起民众革命意识。辛亥革命以后,共和与专制之争、护法与非法之争、民主与封建之争一直未能结束。虽名为民国,实际上政治上的支配阶级仍是封建军阀和官僚。因此,中国共产党强调:“武力统一是军阀专政,这对帝国主义与军阀都有利益的;联省自治是小军阀瓜分中国,使帝国主义在中国有固定的地盘和势力。”同时强调,“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继续革命的问题,而不是讲法律的问题。”中国政治的乱源在军阀,所以现在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政制、不在于“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而在于怎样推翻军阀、怎样革命。

“辛亥革命”不仅成为党成立初期“贯彻民主革命”的重要宣传话语,在行动层面也成为党在群众中普及革命潮流、唤起革命势力继续革命基本主张的重要政治资源。借助对辛亥革命的追忆唤起民主派的革命意识、组织民主联合战线以继续革命,成为党内共识。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只有以民主的联合战线继续革命,打倒军阀及军阀背后的外国势力,才是救济中国的唯一道路。

据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具体革命目标:实现“民主政治”,继续辛亥以来的民主革命。所谓民主政治,是指“由一个能建设新的政治组织,应付世界的新环境之民主党或宗旨相近的数个党派之联合,用革命的手段完全打倒非民主的反动派官僚军阀,来掌握政权”。革命建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叙述辛亥革命时的重要现实主张与行动导向,正如陈独秀所呼吁:“时局真正的要求,是在用政治战争的手段创造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

与国民党的政治革命话语不同,中国共产党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出发,在对辛亥革命反思、阐释与宣传中,非常重视唤起民众、组织和动员民众。正如共产国际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不是通过一个军阀集团战胜其他军阀集团,而是靠下层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来实现中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早期辛亥革命纪念,重视将政党的政治宣传与群众工作的组织动员相结合,呈现出鲜明的社会革命特色。通过有计划的宣传组织群众,有了组织才能扩大宣传,组织与宣传的交互影响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基础。

二、“继续辛亥革命”: 国民的联合战线

将辛亥革命纳入国民革命运动序列,以“继续辛亥革命”的宣传口号助推各阶级联合革命的政治主张,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历史叙述的重要内容。1923年,陈独秀指出:三十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期是戊戌前后的变法自强运动,第二期是辛亥革命运动,第三期是“五四”以来学生及工人运动。在他的话语表达中,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不同,国民革命“含有对内的民主革命和对外的民族革命两个意义”。

实际上,在国民革命以前,时人多以“民主革命”指陈近代革命。随着对近代中国革命认识的深入,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指出:“民主革命这个口号,未免偏于纯资产阶级的。”他在1922年《向导》第2期发表的《造国论》一文中,便改用“国民革命”来代替“民主革命”这个口号。党的早期领导人认为:“中国的国民革命,就是中国民众对于外国帝国主义之经济的和政治的剥削之反抗运动,其目的在推倒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势力和其走狗——本国的军阀,而建设一个合于民众利益的独立政府。”因应时局演变的“国民革命”口号成了全国普遍的口号,符合近代中国各阶级联合革命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将辛亥革命纳入国民革命序列,另一方面则以“国民运动所得教训”的话语表述进一步阐述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提出彻底“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军阀与反动政府”的政治主张。从1924年起,党开始系统性重构和塑造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向导》以“双十特刊”的形式发表一系列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掀起了关于辛亥革命的大讨论。

在“双十特刊”中,张太雷著文的目的在于评价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辛亥革命虽推倒了满清政府,但在中国国民革命史上意义不大。原因有二:“第一,他没有把外国帝国主义当作革命的对象,而是一种纯粹的对内的民治主义的革命;第二,就是这样也没有能保持完全革命的态度而倾向于议和。”陈独秀则分析与总结了国民党在辛亥革命中失败的三大原因,即:专事感情的排满运动,轻视民众宣传及党的训练,国民党左派首领与右派妥协。通过阐释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此提醒革命者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相较于张太雷和陈独秀的有所保留,彭述之的阐释可谓尽致。他纠正了既往从满汉民族冲突解释辛亥革命原因的单一视角,重新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原因与结果。他提出:辛亥革命是半殖民地的国民革命,虽然革命代表的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但总体而论,革命的阶级性质不十分明显。同时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受了国际帝国主义猛烈侵略的自然结果”,故而要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经济关系、政治特权,推翻一切封建社会的思想与帝国主义的欺骗观念,建设较开明的资本主义新经济、民主政治合乎群众要求的理想,为辛亥革命的要求。据此革命目标,彭述之认为:“辛亥革命是完全失败了的,至少也可以说没有成功。”他在进一步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后认为:国民党没有认清真正的群众,没认清楚真正的敌人,没了解革命的步骤——由宣传而组织训练,直接武装暴动。换言之,因为“革命的口号,仅一个空洞的消灭满族,没有使群众明白革命真正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使得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国民革命第一次试验的大失败”。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之后,找到新的革命道路“继续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话语的鲜明表达。“继续辛亥革命”,从结构上看是国内各阶级革命力量联合,在行动上则体现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组建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局面的形成。

为助推国民大革命局面形成,中国共产党多以“辛亥革命”唤起国民党联合革命的主张以达成革命共识。正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信中所强调:“贵党于中国历史上有革命之伟大功绩,辛亥失败以后,仍能继续为被压迫人民奋斗;本党认为此种奋斗之目的,在于完成辛亥革命,彻底解放中国于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下,此不仅为贵党现时之历史使命,抑且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本党之职任。”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孙中山在给苏联加拉罕的回复中说道:“本会目的,在继续辛亥革命事业,以底于完成,使中国脱除军阀与夫帝国主义之压迫,以遂其再造。”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局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表述理论。这套理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革命历史叙述的一大特色。辛亥革命的失败成为“继续辛亥革命”的重要原因。在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中,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逐步清晰。其次,“国民联合战线”尤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战线的建立,成为党“继续辛亥革命”、找到国民革命新道路进而动员革命的重要方式。一是因为国民革命需要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因此无产阶级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二是此时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没有发展壮大,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再次,将辛亥革命纳入国民革命、民族革命运动史序列,以革命的历史性呼吁继续辛亥革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叙述方式与言说重点。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继续辛亥革命”这一主张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更是在国共关系破裂的历史语境下,以独特的话语表述丰富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意涵,阐释了党的实践行动的政治逻辑。“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三、“完成辛亥革命”: 阶级意识的凸显

192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专门“纪念辛亥革命”的时政宣言。革命的行动,建立在革命的理论基础上。“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这份时政宣言认为:国民党背叛大革命,与共产党分裂,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从革命走向反动,变成“豪绅资产阶级新式军阀的党”,成为革命新目标。同时指出:新军阀国民党的出现,使得中国革命开始向真正解放工农民众的道路上发展,从军阀的战争转变为民众反对南北新旧一切军阀的战争。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调整了辛亥革命纪念的话语表述,并呼吁“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

“完成辛亥革命”是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口号。在解释与阐释政党主张时,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将劳动群众目前需求与党的基本口号紧密联系起来。党在宣传动员工人阶级参与“完成辛亥革命”的使命时,以工人阶级困苦的经济生活为背景挖掘工人痛苦的根源,以助推工人“实行猛烈的反对资本家工贼国民党御用工会的斗争,一直到武装暴动,组织工农贫民的政府”,从而保障工人自己的利益。强调农民所受剥削已是无以复加,在“田是你们耕的,享用的都是豪绅地主”这样的话语对比下,号召农民拿起武器、组织农军,推翻封建地主。此外,中国共产党对一般贫民兵士言道:“你们的痛苦也只有团结在工农暴动的旗帜之下,才能得到解放。”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中共中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完成者与领导者、完成革命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从而使得辛亥革命的纪念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1928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订“双十”纪念宣传大纲,进一步规范对辛亥革命“双十”纪念的宣传工作。宣传大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完成辛亥革命”的态度和决心,同时也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

首先,党的“双十”宣传大纲体现了鲜明的革命和时代特征。针对国民党“不仅宣传辛亥革命事业已由他们完成,中国统一业已成功”,同时他们还“宣传豪绅资产阶级专政之必要(而所谓训政时期开始),还要在广大民众之前玩弄什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及黄色改良主义等欺骗的宣传”的革命现状,中国共产党着力向全国民众揭破统治阶级国民党之假面具,以消灭群众对国民党的一切残余幻想。为提高群众革命的政治意识,中国共产党深切向群众解释:只有武装暴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辛亥革命才能完成,中国才能独立与统一,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才有出路。

其次,严峻的形势促使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地使用阶级区分来表述辛亥革命,宣传大纲凸显了“辛亥革命纪念”的阶级意识。党的辛亥革命话语阐释拓展出新的政治意涵:一方面强调“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背叛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则凸显辛亥革命纪念的阶级意识,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农贫民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此外,为完成辛亥革命未竟的历史任务——彻底驱逐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双十”宣传大纲中特别强调“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的革命策略。

再次,中国共产党在拓展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突破此前继续革命意义空间的同时,纵深推进了辛亥革命纪念的实践表达。“完成辛亥革命的大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低政治纲领,党承担起完成辛亥革命的民族使命。这样的论断,显然蕴含着鲜明的理论自觉和意识形态色彩,认为只有中国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才是真正领导民族革命战争的力量。正如蔡和森所说:“往后完成辛亥革命的任务,便是要建立工农兵以及城市贫民的苏维埃民主共和国。”瞿秋白更是直言:“只有苏维埃能够完成辛亥革命的任务。”

国共合作破裂后,“辛亥革命”这一概念话语并没有随着国民党叛变革命而淡忘消失。在新的政治局势和革命情势下,辛亥革命被赋予了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叙事话语。话语中政党阶级意识凸显,蕴含着强化党的政治凝聚力,以重建政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行动逻辑。从“继续辛亥革命”到“完成辛亥革命”的话语转变,显示党对“辛亥革命纪念”这一概念的纵深推进,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时局演变不断探索的理论自觉及自身政治纲领的不断成熟。

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随时局变化不断调整,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赋予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对辛亥革命的话语表述,呈现出由建党初期“妥协民主革命”,至国民革命时期被塑造为“国民革命”或“民族革命”运动史上重要一环的话语演变。话语演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基于时局的分析与把握。从“唤醒革命意识”的初衷,到“继续辛亥革命”助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局面形成,再到以“完成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党不断拓展辛亥革命的政治意涵,以动员继续革命、引领工农联盟、力争解放中国。这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目标认知的不断深化密切相关,也是党革命宣传与政治动员理论不断成熟的表现,体现着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军阀辛亥革命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焦山碑林吴佩孚碑石刻文化背景考察
略谈《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专治出墙杏
从湖南《大公报》看军阀统治下的端午节(1917—1926)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