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来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2-07-29 02:40宁亚维李明蕊张东春康亚朋王志新
食品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有机酸草酸血小板

宁亚维,李明蕊,陈 艺,张东春,康亚朋,王志新,陈 佳

(1.河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2.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血栓是因血小板异常聚集、纤维蛋白异常增加、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失衡而在血管内形成的一种固体质块,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肺栓塞、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它所导致的死亡率占全球死亡率的30%。目前市场上抗血栓药物种类较多,主要有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虽能抑制血栓形成,但不良反应较多(出血率高、过敏反应、胃黏膜损伤、肝功能受损)。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及健康促进型转变。与传统药物相比,天然抗血栓因子如多酚类、黄酮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等具有低毒性、低副作用等优点,能够显著降低血栓治疗的风险。其中有机酸类具有舒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且食物来源广泛,更符合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有机酸主要包括酚酸和五环三萜酸两类。其中酚酸包括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具体分类与结构见图1。不同的有机酸由于结构不同,抗血栓活性和作用机制不同。抗血栓机制的明确对于合理选用抗血栓功能因子等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从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等方面对有机酸抗血栓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图1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有机酸结构分类Fig. 1 Classification of organic acids with antithrombotic effects

1 有机酸的食物来源

有机酸广泛分布于蔬菜、水果、谷物、药食同源食品等各类植物源食品中,其中谷物及药食同源食品中有机酸含量较高。具体来源及含量等信息见表1。

表1 有机酸的食物来源及含量Table 1 Food sources and contents of organic acids

续表1

2 有机酸抗凝血机制

凝血过程由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共同完成,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维持着血液的稳态。当血栓形成时,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减弱凝血反应,也可通过提高抗凝系统中抗凝物质的含量与活性达到治疗血栓的目的,具体机制如图2所示。研究抗凝血机制的测定指标包括凝血四项、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其中凝血四项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时间(fibrinogen time,FIB)。APTT用于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PT用于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有机酸有柠檬酸、齐墩果酸、绿原酸、西红花酸等。

图2 凝血与抗凝血机制Fig. 2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mechanisms

2.1 柠檬酸

柠檬酸又名枸橼酸,化学名称为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柠檬、菠萝等水果中。柠檬酸的衍生物柠檬酸钠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并已在临床中应用。柠檬酸钠的抗凝机制主要是螯合血液中的Ca,阻断凝血级联反应,达到抗凝效果。Ca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影响多个凝血因子的活化,因此螯合血液中的Ca可以有效阻止血液凝固。由于这一抗凝特性,在检测凝血反应的血液中,通常加入3.2%柠檬酸钠进行抗凝;此外,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常加入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Zhang Qichun等研发出一种由柠檬酸、琥珀酸和苹果酸组成的配方,该配方可在不影响血小板活力的前提下,有效防止血小板黏附,通过直接干扰信号激活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两个主要途径发挥抗血栓的作用。

2.2 齐墩果酸

齐墩果酸是一种五环三萜酸,熊果酸的结构类似物,广泛存在于山楂、女贞子等药食同源植物中。齐墩果酸的抗凝血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体外实验中能够显著延长APTT和PT,并显著降低人血的纤维蛋白聚集率。Lee等对齐墩果酸的抗凝血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齐墩果酸在不影响抗凝血酶III(antuthrom III,ATIII)活性的前提下,抑制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FX)活性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并且齐墩果酸能够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FXa、凝血酶的产生及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从而抑制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

2.3 绿原酸

绿原酸是咖啡酸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杜仲、金银花等药食同源植物中。绿原酸的抗凝血机制主要是抑制部分凝血因子活性。Choi等通过体外测定APTT、PT、TT及凝血酶、FXa和FXIIIa的活性,发现绿原酸能够延长APTT、PT、TT,且对凝血酶和FXa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绿原酸对TT的延长效果最好,对凝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由此分析得出绿原酸可能通过间接改变共同凝血途径,诱导降低凝血酶活性或抑制相关凝血因子,从而发挥抗血栓活性。

2.4 西红花酸及其他有机酸

西红花酸又名藏红花酸、番红花酸,是西红花苷的体内水解产物,西红花的有效成分之一。徐沁蕾等研究发现,口服西红花酸能够明显延长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APTT、PT、TT以及大鼠尾部的出血、凝血时间,但对于发挥抗凝血作用的具体机制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关芥子酸的抗凝血作用体外研究显示,芥子酸能够显著延长PT、TT,表明其抗凝血作用主要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发挥作用,但对所涉及的凝血因子活性尚未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有机酸,如咖啡酸、香草酸等都具有体外抗凝血效果,但具体机制尚鲜有相关研究阐明。

不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的抗凝血作用总结如表2所示。

表2 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的抗凝血作用Table 2 Anticoagulant 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3 有机酸抗血小板聚集机制

血小板聚集是造成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血小板膜糖蛋白Ib(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GPIb)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介导迅速黏附于暴露的胶原组织,使血小板被激活。经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等诱导剂诱导后,活化的血小板上的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经纤维蛋白原介导发生相互聚集。血小板聚集主要有3种途径:ADP途径、血栓素(thromboxane,TX)A2途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途径(图3)。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的评价指标包括:1)出血、凝血时间。出血时间主要用于评价皮肤毛细血管的止血能力,是预估血小板功能的一个初筛指标。2)各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常用的诱导剂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ADP、凝血酶、胶原4种。不同诱导剂是针对血小板膜上不同受体设计,代表血小板不同的活化途径;3)血浆中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 prostaglandin,6-keto-PG)F1a、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TXB2、6-keto-PGF1a分别为TXA2、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PGI2)无生物活性的转变产物。TXA2、PGI2为AA的代谢产物,TXA2产生于血小板内,具有收缩血管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PGI2的作用与TXA2相反,能够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能够作用于血小板膜表面受体,升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cAMP含量增加可以激活蛋白激酶,使蛋白磷酸化并抑制Ca从储库中释放,提高细胞内Ca浓度,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机酸中阿魏酸、丹酚酸A、咖啡酸、对香豆酸、迷迭香酸、醋酸、莽草酸及桦木酸均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以上有机酸中,除丹酚酸A、莽草酸和桦木酸外,其他有机酸均可显著降低TXB2含量,其中阿魏酸、丹酚酸A及咖啡酸还可以显著提高血浆中cAMP含量(表3)。

图3 血小板聚集机制Fig. 3 Platelet aggregation mechanism

表3 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Table 3 Inhibitory 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3.1 阿魏酸

阿魏酸化学名称为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肉桂酸衍生物),是川芎、当归等药食同源食品的主要成分。阿魏酸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为提高cAMP含量、调节TXB2/6-keto-PGF1a平衡。Hong Qian等测定了阿魏酸对ADP、AA、凝血酶、胶原、U46619 5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TP释放的影响。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阿魏酸对5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40%~60%,且阿魏酸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凝血酶所诱导的ATP释放。通过对TXB2、cAMP、cGMP、一氧化氮(NO)、Ca含量等指标的分析,发现阿魏酸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1)抑制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2的磷酸化。p38与ERK2是血小板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二者的磷酸化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2)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激活蛋白激酶A和蛋白激酶G,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魏酸钠是阿魏酸的钠盐,同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阿魏酸类似。阿魏酸钠能够降低TXB2的浓度,提高6-keto-PGF1a的含量。因此阿魏酸钠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TXA2/6-keto-PGF1a在体内的平衡上。有关阿魏酸的抗凝血作用研究显示,灌胃给药后阿魏酸可显著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Choi等对阿魏酸的体外抗凝血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量达到0.11 mg/mL时,阿魏酸能够显著上调各项凝血参数。

3.2 丹酚酸A

丹酚酸A是从唇形科植物丹参中提取的一种酚酸类化合物,它是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之一,是丹参活血化瘀功效的主要有效成分。丹酚酸A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是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的活性。Tang Minke等通过对ADP、AA及凝血酶等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发现丹酚酸A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胶原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高于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且丹酚酸A能够调节血小板中重要蛋白质含量,如LIM结构域蛋白CLP-36和热休克70 kDa蛋白。Fan Huaying等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丹酚酸A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高于AA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实验中用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评价丹酚酸A的抗血栓效果,结果表明,丹酚酸A在不影响TXB2、6-keto-PGF1a含量及比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Huang等对丹酚酸A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丹酚酸A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通过抑制PI3-K活性实现的。PI3-K可被活化后的P2Y12受体激活,通过调节Ca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丹酚酸A不具有抗凝血作用,但Fan Huaying等发现连续静脉注射5 d丹酚酸A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等参数,改善血液循环状态。

3.3 咖啡酸

咖啡酸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肉桂酸,是肉桂酸的又一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杜仲、金银花、小蓟等中草药植物中。研究表明咖啡酸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主要为增加cAMP含量、抑制P-选择素的表达。李泉等在研究咖啡酸对小鼠脑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时发现,咖啡酸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明显抑制P-选择素的表达、ATP的释放、Ca的动员以及整合素αIIbp3的活化;咖啡酸还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p38、ERK和Jun氮端激酶(Jun N-terninal kinases,JNK)的磷酸化,提高cAMP的水平。表明咖啡酸通过抑制MAPKs的活化升高cAMP水平,通过下调P-选择素的表达和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Lee等对咖啡酸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咖啡酸升高cAMP水平后,通过A-激酶激活磷酸化三磷酸肌醇受体和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位点VASP-Serl57来抑制Ca释放,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1活性抑制TXA2的产生。Park在研究咖啡酸与及其衍生物5-咖啡基奎宁酸(绿原酸)的抗血栓作用时发现,两种物质均能够显著降低COX-1、COX-2的活性。口服给药后,能够明显降低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发现5-咖啡基奎宁酸和咖啡酸在小鼠的血浆中以完整结构发挥抑制作用。

3.4 对香豆酸

对香豆酸即对羟基肉桂酸,化学名称为3-(4-羟基苯基)-2丙烯酸。对香豆酸常以游离态广泛存在于水果(苹果、橘子)、中草药(人参、菟丝子)等多种植物中。对香豆酸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通过COX通路降低TXA2水平实现。Luceri等研究发现,对香豆酸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不影响血小板的形状与数量;对香豆酸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将TXB2作为测定COX-1的活性指标,结果表明对香豆酸能够明显降低血浆中TXB2含量。Ekowati等研究发现,对香豆酸合成的相关衍生物如()-甲基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同样具有抗血小板活性。该学者分析结构对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时发现,甲基存在时作用增强,而乙烯基双键变为单键会降低衍生物与COX-1的相互作用。

3.5 莽草酸

莽草酸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1-环己烯-1-甲酸,广泛存在于八角、松针中,也可通过微生物代谢合成。莽草酸主要通过P2Y/P2Y12途径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陈骁熠、陈英等用比浊法对莽草酸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莽草酸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马怡等通过腹腔给药、建立大鼠脑中动脉血栓模型分析莽草酸在体内对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TXB2、6-keto-PGF1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莽草酸能够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能显著提高6-keto-PGF1a的含量。Veach等通过对血栓形成标记物和血小板活化依赖的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分析莽草酸的抗血栓作用途径,结果表明莽草酸显著降低了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ECAM)-1的表达,说明莽草酸能够显著抑制血栓形成,且莽草酸能够明显抑制酶原活化复合物(procaspase,PAC)-1、P-选择素及CD62P的表达,表明莽草酸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初期活化。并且莽草酸可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表明莽草酸的抗血小板活性不通过GPVI途径发挥作用,且与AA途径无关,它是通过P2Y1/P2Y12途径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内皮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另外,莽草酸的乙酰化衍生物三乙酰莽草酸可以通过提高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Huang Fengyang等通过灌胃给药方式研究了莽草酸对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TXB2、6-keto-PGF1a、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乙酰莽草酸能够明显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TXB2、腹主动脉壁6-keto-PGF1a的生成,升高6-keto-PGF1a/TXB2比值,但对血浆中TXB2及6-keto-PGF1a含量无影响。三乙酰莽草酸还能显著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但对血小板内cGMP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三乙酰莽草酸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通过提高cAMP含量实现。

3.6 水杨酸

水杨酸即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衍生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应用于抗血栓临床治疗已有近百年时间。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COX活性来实现。COX是催化AA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酶系。AA是组成细胞膜磷脂的降解产物,在体内经过COX催化氧化生成PGH2,再经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生成PGs、PGI2和TXA2等。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TXA2的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水杨酸钠能够明显抑制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质量,且不影响出血时间。

3.7 没食子酸及其他有机酸

没食子酸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苯甲酸,是“活血化瘀”常用中药赤芍中的一种成分。没食子酸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等作用。没食子酸能诱导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其机制推测为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并且能够降低ADP诱导的p38、ERK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没食子酸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和没食子酸异丁酯作用与赤芍类似,并且二者都具有增加血小板膜流动性的作用,对AT-III氧化有较高的抑制率,对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释放一氧化氮,且与抑制钙通道的开放有关。没食子酸的另一衍生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的产生及表达,并抑制TXB的产生。毛冬青酸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通过提高PGI2水平实现。桦木酸与毛冬青酸一样为五环三萜酸,对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芥子酸、西红花酸、琥珀酸、原儿茶酸、海松酸等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4 有机酸溶栓作用机制

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小梁、小梁间形成的纤维蛋白网及大量红细胞构成,因此治疗血栓的直接方法是溶栓。溶栓途径主要有4种:一是直接水解网状的纤维蛋白;二是通过刺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mnipen activator,t-PA),刺激纤溶酶产生以达到溶解纤维蛋白的目的。目前静脉注射t-PA是唯一一种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允许的急性脑卒中治疗手段;三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提高t-PA浓度;四是激活肾脏中的尿激酶原,使其成为能够溶解血栓的尿激酶。评价溶栓效果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血凝块溶解率,用于评价有机酸溶栓作用强弱;二是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用于评价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强弱。以下简述有机酸溶栓效果的评价方法及机制。

4.1 迷迭香酸

迷迭香酸是一种酚酸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唇形科、紫草科植物中,是丹参的水溶性提取物,也是丹参素与咖啡酸的缩合物。研究发现,迷迭香酸可以通过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发挥溶栓作用。邹正午等通过进行纤维蛋白溶解实验,发现当迷迭香酸的静脉注射给药量为100~150 mg/kg时,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27%~30%。同等剂量下,用双缩脲显色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时,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迷迭香酸可以通过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迷迭香酸不仅具有溶栓作用,还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迷迭香酸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主要为下调sP-选择素的水平。Wang Yuji等通过P-选择素活性位点对接实验发现,迷迭香酸能够显著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迷迭香酸能够显著下调sP-选择素的水平。sP-选择素是P-选择素的可溶性状态,与配体结合后可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而P-选择素是一种糖蛋白,它是激活血小板必要的效应因子,其被激活后,在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因子表达,再从血小板表面脱落形成sP-选择素。此外,邹正午等还研究了迷迭香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迷迭香酸能够明显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当给药量为150 mg/kg时抑制率可达46.6%,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糖蛋白VI(glycoprotein VI,GPVI)为胶原受体,能够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说明迷迭香酸的抗血栓作用主要通过GPVI通路发挥作用。

4.2 醋酸

醋酸又名乙酸、冰醋酸,是食醋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醋酸的溶栓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纤溶酶原的溶解活性实现。Li Jing等通过纤维蛋白板上透明圈法考察了醋酸对尿激酶纤溶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醋酸浓度大于0.3 mmol/L时,其纤溶活性随浓度提高而增加;且醋酸的纤溶活性可以通过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从而发挥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作用。醋酸不仅具有溶栓作用,还可以通过抑制COX-1与TXB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发现,醋酸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抑制ADP、胶原、凝血酶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通过COX-1与TXB2含量分析发现,醋酸通过介导AA代谢途径抑制COX-1的产生,导致TXB2含量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4.3 乌索酸及其他有机酸

乌索酸又名熊果酸、乌苏酸,是从枇杷叶中提取的一种五环三萜酸。熊筱娟等通过测定乌索酸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效果考察乌索酸的溶栓作用,结果显示乌索酸质量浓度为20~320 mg/L时,血凝块的溶解率可提高18.02%~20.54%。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当灌胃给药同等剂量时,含乌索酸的血凝块溶解率显著提高,但效果不随剂量增加而加强。此外,乌索酸的衍生物毛冬青酸是从毛冬青中提取的一种五环三萜酸,作用机制与迷迭香酸相同,能够明显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以发挥溶栓的作用。张芳林等通过测定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评价毛冬青酸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发现当静脉注射给药量为20~80 mg/kg时,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可显著缩短21.2%~52.0%。

另外,研究发现亚油酸、亚麻酸可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率。杨晓君等通过测定亚油酸与亚麻酸对体外血凝块溶解率的影响,发现当给药量为28 mg/mL时溶解率显著提高3.89%,结果表明亚油酸与亚麻酸的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有关。此外,共轭亚油酸的异构体如9、12、10、11,不仅具有溶栓作用,还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有机酸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汇总如表4所示。

表4 有机酸抗血栓作用机制Table 4 Antithrombotic mechanism of organic acids

续表4

5 结 语

血栓类疾病的患病率及致死率正在逐年增加,针对这类疾病,药物及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有机酸作为一种食物来源的天然抗血栓功能因子,在血栓的防治中具有副作用低、作用效果显著等优势,开发富含有机酸功能因子的食品,对于降低长期坐立、卧床、血液高凝体质、静脉内膜损伤等人群的患病机率以及提高血栓病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有机酸的抗血栓作用途径及效果具有明显差别,比较发现西红花酸灌胃量低,抗凝血效果最好,丹酚酸A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率最高,故有机酸的开发利用需结合其在食品中含量、抗血栓活性及作用途径等方面综合考虑。

在食品中有机酸开发利用方面,由于食品中天然所含有机酸量差异较大,有机酸降血栓功能性食品和药物可依据天然食品中有机酸的含量和食品的可接受度开发。针对山楂等富含有机酸的原料可开发相应的加工食品;针对红花、桃仁等药食同源类物质,由于阿魏酸功效已明确,可制备阿魏酸提取物等食品配料和保健品;针对功能显著且药理明确的齐墩果酸等物质可以开发临床用药物。食品有机酸功能性的深度开发对于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增加食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有机酸药物开发方面,目前仅有少数有机酸及衍生物(如乙酰水杨酸、阿魏酸、丹酚酸A)已应用于血栓预防及临床治疗,大部分有机酸因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鲜被开发利用。首先,结构与功能关系尚未明确,尽管酚酸类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不影响凝血系统,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酚酸类物质的构型是否有关尚鲜有研究;其次,目前大部分有机酸的生理功能均是基于体外实验与动物模型所得结果,而人体临床研究有限,最佳摄入水平及吸收代谢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最后,部分有机酸抗血栓机制尚未明确。如芥子酸、西红花酸的抗凝血作用机制;海松酸、琥珀酸、原儿茶酸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等。本文通过对有机酸的食物来源、抗血栓机制进行总结,期望可为有机酸抗血栓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富含有机酸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有机酸草酸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草酸与钙会发生反应小葱拌豆腐搭配健康吗?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浓香型白酒有机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黑莓汁和黑莓果酒中常见有机酸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药用植物碱地肤响应盐碱胁迫的有机酸积累特点
喷施铁和有机酸防治菠萝叶片黄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