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及物系统的新冠疫情报道“建设性”话语构建研究
——以《中国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2022-07-29 03:15康俊英赵英帆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建设性主题词

康俊英,赵英帆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41004)

2020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一危急情形下,应对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对新闻媒体也构成一次全新挑战。媒体话语如何辅助灾害应急服务,是国外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也是疫情爆发以来国内话语分析领域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并由此催生出一批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折射出“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所具有的建构功能,即话语并非单纯地反映现实,而是一种建构工具,有助于建构权力阶层需要传播的观念和信念。[2]换言之,话语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具备“施为”做事能力,话语所具有的建构性使其具备了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新闻话语尤其如此。研究发现,新闻语篇通过主体间性语法资源和介入话语策略的使用,能够有效建构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国民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共同体身份,为全社会参与疫情防控发挥积极作用;[3]媒体话语所使用的文本话语策略和图片视觉效果的互动有助于建构医护人员平民英雄形象,提升公民对医务工作者的认同感,促进负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建构和传播;[4]在疫情不同发展阶段,新媒体话语中提示、对话、告诫及新闻语篇构式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实施舆论治理、舆论宣传,实现话语对行为的最大规训功能;[5]新冠疫情报道中架构和刻意隐喻的使用成功构建了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场景,嵌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特色文化叙事。[6]这些研究从介入、多模态、构式语法、框架理论、刻意隐喻等视角,透过对文本的词汇、语法、图片等的多维分析,展示了媒体话语在管控舆情和战胜疫情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话语建构尚未触及,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日报》(英文版)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为切入点,探讨新闻工作者如何通过各类及物过程的选择,构建“建设性”疫情报道,为战胜疫情提供话语支持。

一、理论基础

(一)及物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把语言功能概述为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用来表达人们在客观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又称为经验功能,主要由语法中的及物系统实现。及物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韩礼德将其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种过程。[7]及物性分析始于过程小句识别,“小句是(潜在地)以一个动词词组为中心的语言的延伸”。[8](P16)本研究采用的及物性分析框架,把各类过程小句均纳入统计范围,包括限定、非限定性动词词组构成的小句,充当后置修饰语的限定、非限定性嵌入小句,以及动词词组复合体构成的限定、非限定性小句等各类及物过程小句,以确保统计结果的客观真实和完整性。[9]

(二)建设性新闻

作为近年新形成的新闻理念,学术界对建设性新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它植根于之前的一些理念,包括社区新闻(community journalism)、公民新闻(civil journalism)、积极新闻(positive journalism)和对策新闻(solution journalism)。2008年,丹麦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经理海格拉普首次明确使用了“建设性新闻”这一术语。凯伦·麦金泰尔表示,作为新闻的一种新兴形式,建设性新闻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新闻工作中来创造出更富有成效、更吸引人的故事,同时又真正抓住了新闻的核心功能。[10]凯瑟琳·戈登斯发表的《从镜子到推动者:建设性新闻的积极心理学五要素》一书正式将心理学方法和理论引入建设性新闻中,极大地推动了建设性新闻的发展。[11]建设性新闻六大报道要素总结为“方案性、未来导向、包容性与多样化、赋权于民、解释新闻及其语境、协同创作”。[12]在此基础上,徐敬宏总结出建设性新闻的6个特征,即“解决特定问题、强调公民赋权、维持新闻的核心功能、积极情绪、记者干预和以未来为导向”,[13]扩展了建设性新闻的内容。总的来说,建设性新闻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情绪,二是解决问题。“积极情绪”意味着提供正面、乐观的内容,激发公众积极乐观的阅读体验。而“解决问题”指的就是在报道问题时,会同时提供问题的解决策略或方案,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新闻报道一直着眼于冲突和消极的方面,这大大加剧了受众的“同情疲劳”,导致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逐渐下降。因此,面对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媒体以“建设性”方式进行报道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二、研究设计

(一)语料收集

应对疫情危机,新闻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此次新冠疫情报道中,《中国日报》(英文版)践行了准确、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通过各种话语策略的选择使用,实现了助力疫情防控和舆情管理、调节社会情绪、实施防控宣传和社会动员、发挥协同社会治理的建设性作用,促进了中国抗疫形象的国际传播。本研究从ChinaDaily官方网址①选取2020年1月23日疫情爆发到4月15日基本得到控制这一时段的30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语料库,总形符数为83 659,从及物性视角分析疫情报道的“建设性”话语建构。

(二)研究问题

通过考察相关疫情报道中各类及物过程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新冠疫情报道中的高频主题词分布如何?(2)报道中各类及物过程的发生频次及分布有何特征?(3)这种分布如何实现疫情报道“建设性”的话语建构,助力疫情防控?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采用Antconc3.5.7语料库分析软件,首先借助词表检索功能,确定高频主题词;然后参考主题词的索引、搭配等检索结果,考察主题词的发生语境,进而人工识别并标注语料中的各类及物过程,统计及物过程的频数及整体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报道的“建设性”话语建构方式。

三、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话语建构

(一)新冠疫情报道中的主题词分布

使用Antconc3.5.7统计软件中的词表功能检索新冠疫情报道中频次20以上的主题词分布,发现高频主题词主要有:China,coronavirus,health,outbreak,Wuhan,epidemic,economy,virus,hospital,measure等。

报道中的高频主题词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主题词,如coronavirus,outbreak,epidemic,virus等出现频次为136次;二是与中国相关的主题词,如China,Wuhan等出现频次为125次;三是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主题词,如health,hospital,measure等出现频次为78次。这些词不仅反映出疫情新闻报道的重大关切点,也体现出中国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和付出的努力。从主题词出发进一步考察主题词的发生语境,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者如何通过各类及物过程的选择使用,讲述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各界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实现疫情报道的“建设性”话语构建,助力疫情防控。

(二)及物性过程的总体分布

本研究依据汤普森关于小句的界定对各类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进行人工识别标注,统计结果如下:

图1 疫情报道中各类及物过程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语料共包含673个小句,其中物质过程小句386个,言语小句143个,关系小句103个,心理小句22个,行为小句13个,存在小句6个。在6种过程中,物质过程占比远高于其他过程,为57.4%。物质过程是“做”的过程,描述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动作、行为、事件。面临重大疫情,受众最需要了解事件真相及相关举措,物质过程小句的高频使用有效满足了受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言语过程占比仅次于物质过程,为21.2%,言语过程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用来表达言说者对疫情防控的观点和态度,展现各行各界的建言献策。关系过程占比15.3%,表达事物之间关系,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对疫情背景下民众关切的各种议题做出界定和说明。存在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出现频次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及其社会功能。

(三)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话语建构

1.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展现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动作、行为、事件等。疫情报道中的动作者主要分为四类:中国相关动作者、世卫组织相关动作者、其他国家和组织动作者以及新冠病毒相关动作者。下面主要探讨前两种动作者。

以“China”以及与中国相关的动作者,如Beijing,government,Xi Jinping,Zhong Nanshan等为节点,进一步考察中国+动词的形式,主要有“China combated the outbreak”,“Xi charted the course”,“Zhong Nanshan initiated research projects”等,发现此类物质过程小句出现频率极高,凸显了中国政府及相关各方对疫情采取的诸多举措。以“WHO”及世卫组织相关动作者,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等为节点,进一步考察世卫组织+动词的形式,主要有“WHO offers suggestions on epidemic control”,“WHO leads international epidemic prevention works”等,展现出世卫组织在全球抗击疫情工作中的指导协调作用。

例1 China is ramping up production of medical supplies to combat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2020-02-03)

作为最早发现COVID-19的国家,中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ramping up”“combat”等展现出中方为应对疫情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物资短缺问题,扩大规模生产抗疫医疗物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疫情防控作出全面规划和指示;以钟南山为首的专家团队致力于抗疫药物和治疗计划的研究。相关物质过程的高频出现,凸显了中国政府生命为重、救治为先、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疫情防控总原则。疫情防控时期,政府的防控措施和各界人士的全力配合,极大增强了民众战胜疫情的勇气与信心。

例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s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OVID-19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2020-03-26)

例2中,“guides”和“safeguard”表明了世卫组织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卫组织实地考察疫情调查相关机构,指导和协助国际疫情防治工作、向各国寄送防疫物资,为有效阻断疫情扩散做出巨大贡献。

此次疫情相关报道以物质过程小句为主的话语传播实践,符合传递积极情绪和提供解决问题途径的建设性新闻特征。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路径之一是唤醒新闻故事里的积极情感,比如希望。[14]传统新闻报道的本质是揭露事实,但疫情中的报道不能只关注疫情中的消极方面比如感染数据和悲惨事迹等,还要包含互助、合作、友爱等正能量,以此来唤醒积极情绪。疫情报道中的物质过程通过呈现各方应对疫情的行动和举措,提供解决方案以协同社会风险治理,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焦虑和不安,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使得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言语过程分析

言语过程是关于言说的过程,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其中言说者代表观点来源,是言语小句中的一个关键成分。本研究根据说话人的不同将言语过程分为两类:官方话语以及非官方话语。其中官方话语占比61.7%,非官方话语占比38.3%。官方言语小句中的说话者主要包括中国、世卫组织、专家和其他国家和组织,其中言语内容主要涉及阐述事实、病毒科普、辟谣和提建议等四类。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众首先希望得到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专家学者等提供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认可度较高,有助于消除受众的焦虑和恐慌。[15]相关疫情报道及时传播了来自世卫组织、政府、专家和疾控中心等权威话语来源的权威声音,回应群众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下例所示:

例3 Zhong also reminded medical workers to follow standard protection procedures to protect themselves.(2020-02-07)

新冠疫情感染性及防治是民众关注焦点。除了跟进疫情的最新进展,权威专家的建议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疫情初期,由于对新冠病毒缺乏足够的认识,各种传闻和谣言频频出现,这些不明来源的信息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具有权威性与专业性的官方话语的及时介入能增进公众对疫情的认知,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对于遏制谣言、避免恐慌、切实防范具有决定性意义。[16]

官方话语对疫情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回应,非官方的言语过程则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讲述百姓故事、表述百姓情感的公共空间。

例4 “Hospital canteens were unable to fully supply the overwhelmed medical personnel, who barely had time to eat. So, we shouldered part of the burden for them,” Shen said. (2020-02-13)

在此次疫情报道中,新闻的来源不再只局限于权威人士和机构,公众作为疫情体验者也是新闻的重要来源,例4报道了一个小餐馆老板的抗疫事迹,他无偿为医务人员送餐以解决医护人员就餐难的问题。这些转述话语丰富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融入了民众声音,为疫情报道增加了温度。

疫情报道中的言语过程不仅提供准确的医疗信息,介绍疫情发展情况,而且融入了百姓故事,这都与建设性新闻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相吻合。通过联结官方、专家与普通民众,使得信息来源更具多样性,从而营造出寻求共识的场域。作为政府、公共卫生机构、专家学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媒介,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关系过程分析

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阐明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和属性,或者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在新闻报道中,它常用来描述新闻背景和主要议题。关系过程可以分为两类:识别类和归属类。识别过程是把一个具体的表征和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范畴联系起来的过程。其中更一般的范畴称为“价值”,另一具体的表征则为“标记”。

例5 The novel coronavirus belongs to a parallel classification of the SARS virus. (2020-02-11)

统计结果表明,识别关系过程集中在对新冠病毒的界定,例5识别类小句中的“价值”为新冠病毒,是公众最关注的议题,“标记”则将其识别为“SARS病毒的平行分类”。“冠状病毒”范畴的名词词组所占比例最大,完全符合疫情报道需要,旨在构建公众必须重视新冠肺炎严重性、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的建设性话语,以此寻求抗疫策略的合法化。[17](P96)报道中的识别类小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新冠病毒及新冠肺炎的本质及严重性概括说明,能够增强公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和了解,为抗疫策略合法化提供群众基础。

疫情报道中的关系过程展现了民众关切的主要议题,满足了民众对疫情相关情况的知情权,缓解了公众焦虑,安抚了民心,增强了民众抗疫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报道践行了提供语境以及面向未来的建设性报道方式。

四、结语

研究表明,话语的建构性使其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的危机关头,能够发挥其在协助社会治理、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重要作用。媒体传播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疫情,《中国日报》新冠疫情报道凸显了方案性、未来导向、赋权于民、传播积极情绪等建设性新闻特征,实现了建设性新闻的产出。这一建设性报道方式,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营造了坚定信心全民抗疫的积极氛围,有效服务于国家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抗疫形象的海外传播。

注释:

①https://www.chinadaily.com.cn/。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建设性主题词
漫画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