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2022-07-30 09:08杨长庚
大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工科

杨长庚

(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一、引言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由教育部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科建设核心是为了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通过与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的研讨,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意见。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包括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内涵丰富,教育部将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五新”——“新理念、新质量、新体系、新结构、新模式”。

21世纪被称之为“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当前任何一个拥有海洋资源的国家在确立国家发展战略上的重中之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核心技术,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教育部2010年审批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是为满足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相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应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新专业。基于该专业近几年的设置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每年都有新高校申请开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目前,全国已有十余所高校开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河海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新工科实践的基础是专业建设,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作为战略性新兴本科专业,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设置时间短,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完善。鉴于此,本研究收集了5 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岭南师范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厘清目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现状,为促进本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基础。5 所高校分别以A 校、B 校、C 校、D 校以及E 校(岭南师范学院)代替。其中“双一流”“211”高校2所,地方普通高校3 所。比较内容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课程结构比例等四部分进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

本研究对几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了各个学校培养目标的侧重方向。比较发现,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侧重方向明显不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多个方向,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同时,也有高校的目标定位侧重于多个方向,例如A 校与C 校类似,主要侧重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B 校侧重于现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D 校在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化学资源可持续、高值化利用领域均有侧重;E 校侧重点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

(二)人才培养要求的比较

本研究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主要从11个方面(基础及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自我学习、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项目管理、其他要求)对5 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所比较高校的毕业要求基本类似,大多数高校毕业要求都参照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进行设定。在基础及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认识工程与社会关系、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所有高校均有明确要求。而其他一些方面不同高校要求不一,例如A 校并没有对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职业规范、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其他几所高校除B 校在项目管理、C 校在工程与社会方面没有明确要求外,对其他所有方面均有要求。此外,不同高校还针对特定方面提出要求,例如对个人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体育锻炼等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本研究从主干或支撑学科、主干或核心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等4 个方面对5 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首先,5 所高校均有涉海学科作为主干或支撑学科,例如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但除此之外,不同高校主干或支撑学科设置仍具有一些差异,例如不同高校分别将生物工程、水利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化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作为主干或支撑学科。进一步对主干或核心课程比较分析发现,不同高校依据各自的主干或支撑学科,在主干或核心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高校分别设置有不同的核心课程,例如A 校、C 校、D 校都有海洋生物类课程,B 校有海洋空间类课程,C 校、D校、E 校都有化工类课程,B 校及E 校有海洋环境类课程。从上可以看出,主干或核心课程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高校间主干或支撑学科存在的差异。

针对5 所高校实践环节的设置比较后发现,其中3 所高校(A 校,C 校,D 校)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主要实践课程,2 所未明确。此外,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在于配合主干或核心课程进行设置,在包含有相近的基础实践或实验课程的同时,不同高校间在一些专业实践实验课程中也具有一定差异。例如D 校实践环节不仅涉及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课程,同时还涉及海洋化学类实践课程,而其他两所高校主要实践课程还涉及物理类课程。尽管不是所有高校都明确列出主要实践课程内容,但是,进一步对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发现,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在各高校培养体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全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正如表1所示,本探究对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不是所有高校均着重分列出实践类课程,仅有3 所高校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了分列统计。但是,综合整体培养方案来分析,所有高校均把实践类课程作为培养方案中重要环节,进行了分类统计甚至明确列出。

表1 5 所高校课程结构情况

从表1 中可以进一步看到,5 所高校课程总学分要求具有明显差异,低至155,高至174,课程占比也明显不同。例如公共及通识教育学分占比最高的高校为55.5%,最低为28.7%。类似的,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学分占比不同高校间也明显不同。此外,有2 所高校单独分列出创新创业类课程,而有3 所高校还设置了各自个性化分类课程安排。

三、讨论与展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其也会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不同而具有变化。本研究中比较分析的5所高校有综合性高校、有理工类高校、也有师范类高校;其次,他们中有“985”“211”高校,也有普通地方型高校。这些高校由于学校类型、级别存在差异,在自身定位、所处省市地域、行业特色及其与社会经济结合情况均各有特点,这些因素也造就了不同高校在制定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在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时,体现出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特色方向不尽相同。例如有高校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侧重;有高校特色方向以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洋化学资源并举;还有高校以海岸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保护为特色等。

(二)人才培养要求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从几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来看,所有培养方案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工程教育的特点,例如均要求掌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次,几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也都体现出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专业特点,例如体现出关注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关注海洋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专业特点。再次,对比中也发现几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囊括了学生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例如对基础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对个人道德素质、职业规范、人生观的要求,对个人健康发展的要求等;从中体现出了所有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对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以及对培养高质量新工科人才的迫切期望。此外,虽然不同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求也有一些差别,但是,这些差别仅在一些细节中,整体上对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并无影响。

(三)课程设置

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对于新工科建设,不能脱离工科的本性,要具有新的要素,使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并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高校应思考课程体系通过设置何种课程、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课程之间如何进行关联以及相互作用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发展与走向。针对新工科专业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结合其特点,并充分体现出新工科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对5 所高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围绕着不同特色方向,各高校之间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尽相同。虽然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在总体框架上相似,但从专业课程设置,必修、选修、理论与实践以及教学环节等的安排上均体现出很大差异,侧重点、特色性也显著不同。

首先,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特色方向并不相同。围绕不同目标定位,不同高校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甚至包括一些新兴专业课程。其次,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培养工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新工科建设中,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根本属性。如何夯实并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最根本的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建立完备的、与生产实际紧密连接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实验、实践课程的开设及教授具有相当的难度。经过几所高校的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虽然发现实验、实践内容在各高校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内容丰富,占比均比较高,但是实验、实践内容差异较大。此外,仅通过培养方案的比较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各高校实际教学情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内容选择如何能在突出本校特色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生产实际,这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高校更多地关注。同时在一些方面,几所高校课程设置也具有相似性,例如人才培养中,创新性的培养相关课程在所有高校培养方案中均有突出的表现,说明所有高校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上均有共同的认识。

通过对比课程结构发现,5 所高校课程总学分要求具有明显差异,相差达到几十个学分。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高校对实验、实践课程的学分规定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有的高校定义32 学时为1 学分,也有高校定义24 学时1 学分。而针对课程结构的构成,不同高校间也差异明显。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一定程度是由于不同高校间对类似课程归类有一定差异,例如有高校将物理类课程归类至通识课程,而有些高校归类为学科基础课程。总体来说,5 所高校课程设置虽然差异明显,但造成课程结构差异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以上提到的统计、分类方式方法不同,其课程结构的核心功能均能满足各自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海洋资源包括了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与空间资源等,其研究领域广,涉及的课程种类多。因此,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中往往存在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这些差异的出现有时也会给本专业发展建设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对刚接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并希望对该专业进行深入了解的其他领域人员,这些差异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也可能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高校在完善培养方案过程中难以获得较为一致的参考,给方案设置带来一些细节上的困难。

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隶属于海洋工程类专业,是特色专业。针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特点,该标准在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中特别指出本专业设置时间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都还在不断完善中,需要根据实际进一步探索完善。鉴于此,目前不同高校间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明显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是对本专业建设积极探索的体现。因而在此基础上,高校在培养方案设置时,可以结合本专业及学校自身特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综合考虑本专业的特色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对一些基础课程进行一定取舍,而不必面面俱到地安排涉及专业各个领域的课程,或者相应地减少相关课时。同时,高校在培养方案设置、修订过程中应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此外,在培养方案的实施,尤其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多鼓励教师授课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例如微课、慕课、在线实验实训、虚拟仿真实验等,丰富培养手段。最后,本研究通过简要归纳、对比了几所高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在“新工科”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本专业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工科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由《海洋法公约》浅谈海洋资源共同开发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