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传播学视野下《大中华文库》外译模式的问题研究

2022-08-01 08:57李梓畅李水
传媒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库典籍文化

文/李梓畅 李水

中国的典籍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积淀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典籍外译出版活动不仅对传承中华文明知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也被赋予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对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促进中华文明与他国文明沟通,展示中华文明的优秀特质至关重要。

《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丛书计划由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多位著名学者与出版家汇聚一堂,力求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20多年不辍耕耘,《文库》已成为规模庞大、极具系统性的传统典籍外译丛书。然而,多位学者分别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学术引用频率调查、海外电商平台读者评价分析等方式,发现《文库》在海外图书市场的影响与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海外受众接受状况并不理想。《文库》如果不能打入海外图书市场的主流销售渠道,进入海外汉学家和普通读者的视野,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更谈不上能够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目标。

翻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翻译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阐释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知识系统。从我国典籍外译活动的现状来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克服传播障碍,提升翻译传播效果。而“如何评估和改善翻译传播效果”是翻译传播学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翻译传播学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以翻译传播学为理论依据,对典籍外译活动中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六个要素进行分析与探究,能够为典籍外译活动提供指导,也能为典籍外译理论提供学理支持。

一、《文库》的传播策划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文库》项目连续被列入“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当中,并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文库》这一大型典籍外译工程的组织策划实际上是我国国家意志的体现。

政府译介模式的优劣势在《文库》的出版发行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政府牵头组织并高度介入的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整合了全国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并为《文库》项目提供了专项出版基金进行资助,对促使《文库》更好更快地完成编纂出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向海外读者忠实地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貌,《文库》当前已发行的所有书目均由《文库》工委会确定选题,由国内出版社完成出版后,再对海外图书市场进行投放或经版权输出以达到海外传播的目的。而这一译介模式的劣势也是不难窥见的,那些运营成熟、实力雄厚,且对海外图书市场、受众阅读喜好和接受心理有着充分了解的国外出版发行机构无法介入出版过程,也就无法依据目标国市场需求与受众喜好就图书的选题、编辑、装帧、营销提供相应的意见。

就翻译而言,译介主体如果有目标语读者“自己人”,即其本土译者或出版发行机构参与翻译出版,译介的作品更容易为其信赖和接受。虽然部分参与《文库》出版的我国出版社(如外文社、外研社)本身颇具实力,也有着长期从事图书对外发行的经验,但在海外图书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略显不足。对于海外读者而言,那些他们所熟知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出版社或翻译家的可信赖程度无疑远比这些出版社要高。近年来,我国图书外译能够在海外市场获得较大成功的,基本离不开与国际知名出版社或翻译家的深度合作,如葛浩文翻译、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及莫言系列作品;英国出版界泰斗克里斯托弗·麦克洛霍斯策划出版的《射雕英雄传》;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全球著名幻想文学出版社托尔图书出版的《三体》等。

二、《文库》传播过程面临的阻碍

翻译传播活动必定具有某种目的性。就典籍外译而言,除了向海外读者提供相应的文化知识、促进文化交流之外,还要通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然而,在《文库》的海外传播过程中,其他国家出于对保护本国文化及价值观的需要,对中华文化在本国的传播往往持有抵触的态度。因为从本质上讲,所有文化对外来事物都是抵制的,会把译本看作移植的器官,把本族语言文化对他者的抵制看作身体对外来异物的自然排斥,翻译本身就带来冲击,对固有的语言和文化带来威胁。

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我国迥然相异的欧美各国尚且不论,即便是公认同处儒家文化圈与我国文化亲缘度较高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于我国文化在本国的传播也存在相当程度的抵触,即所谓“近而不亲”。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中国民众的“文化宗主国”优越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文化自豪感发生了强烈碰撞;二是这些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较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在看待中国时反而持有“文化先进国”的优越感。

三、《文库》传播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典籍外译活动中,翻译的传播内容即是译文的文本。译作文本的好坏会在最直观的层面上决定读者的观感,进而影响其传播效果。《文库》译作虽然倾注了译者们的大量心血,但尚未达到尽善尽美、无可指摘的地步,译作中的疏漏谬误也确实存在。

多位学者分别从文本理解、翻译谬误、编辑体例等不同角度对《文库》中的某一特定典籍提出了质疑,其中以洪涛、王辉的剖析较为具体翔实。洪涛指出了《文库》中《红楼梦》汉英对照版中存在汉英对照不上、附加文本多处存疑、“前言”英文版存在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和拼写错误等二三十处问题;王辉通过对《文库》中《论语》英汉对照版的分析,认为《论语》汉英对照版剪裁不当、体例不调,并详细列举了数十例谬误所在。他尖锐地批评道:“很难想象,一位西方读者看了该书的英文简介和前言还会有信心读下去,或者一位中国读者通过此书能对韦利的译本做出公正的评价。”剪裁不当、体例不调尚可说是编辑理念不同所致,但错译漏译、疏于考证、常识性错误等硬伤的存在却使人难以辩驳。作为该版《论语》审读者之一的刘重德也曾遗憾地表示:“总而言之,(大)中华文库《论语》韦译版由于编排不够周密和前言不搭后语而造成的诸多疑问失误,只好留待重印再版时由有关‘系铃人’来 ‘解铃’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目前搜集到的144种《文库》译作中,有国外译者参与的占比偏低,为43种。无疑,中国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把握、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的熟稔程度都是国外译者不能与之相比较的;而国外译者在对本国语言表达、审美风格把握上,同样有着巨大优势。笔者认为,未尝不能结合两者的优势,走一条合作翻译之路,如可由精通古代汉语的国内学者将古籍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由国外译者翻译成外语文本,最后由国内专家进行审校把关,保证传统典籍的原意能够正确完整地表达;也可以由国内翻译家进行翻译,然后由国外译者对文本进行修改校对,以求在文字表达上不出纰漏,在语言风格上易于为海外读者接受。

此外,从便于海外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主体文本反复推敲斟酌,还应在负责解释说明的注释、附录、索引等副文本上多下功夫。笔者在查阅1999年出版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英对照版后发现,该书未附加任何附索引、人名对照表等综合性说明文字,只有一个长达百页的附录用以收集散佚的篇章;全书共305页,仅有9个脚注,且脚注出现的位置与文中标示的位置往往相差数页,不便读者查阅。对于大多数海外读者而言,如不通过解释说明性文字对原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予以补充,将对他们全面深入地理解译文内容造成困难。

四、《文库》传播环境的复杂严峻

传播环境研究探讨涉及翻译传播效果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就目前国际舆论形势而言,我国典籍外译的传播环境并不理想。受意识形态差异和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我国形象污名化、妖魔化报道的影响,以我国官方力量为主导的跨文化传播项目往往被视为“文化入侵”,与政治挂钩,因而难以收获应有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增强,国际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欧美各国以及我国部分周边国家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抱有警戒与敌视,冷战思维老调重弹,“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我国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往往被扣上“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入侵”的帽子,并在明里暗中遭到打压。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数百家孔子学院,近年来就屡屡横遭西方各国无端抵制。继瑞典于2020年关停境内全部孔子学院后,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国务院发言人奥塔格斯连续发声,称孔子学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宣传机构”。2021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长安雅·卡利切克致信德国大学校长联合会议及各州文教部长联合会议,要求关闭德国境内所有孔子学院,并建议有关大学“审视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在这样严峻的传播环境下,政府背景较为浓厚的《文库》丛书传播效果未及预期也就不难想象了。

基于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外交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应拓展官方主流渠道之外的其他渠道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陆地提出应当更多地借助民间、商业甚至个人的媒介资源,采取官助民办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王晓玲也认为政府直接参与人文交流,相比外交资源的付出,其收效并不理想。政府应当成为人文交流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让企业、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以及半官方力量在人文交流中唱主角。

五、《文库》传播媒介相对单一

作为翻译传播过程要素之一的媒介具有三重含义,一是讯息传递的渠道、中介物和工具,二是讯息传递的技术手段,三是从事讯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文库》的出版凝聚了几代出版人与学者的巨大努力,但归根结底,也还只是“提供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参照性双语文本”,无论是在《文库》本身的出版发行乃至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上,都还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不在传播手段上多下功夫,真正重视并做好《文库》的推广传播工作,《文库》就会成为自娱自乐、“出口转内销”的产物。

当前,《文库》在海外的传播载体仅限于实体书籍,与欧美读者所喜好的阅读方式有所偏差。笔者于2022年1月对亚马逊美国和英国网站分别进行查询,《文库》书目均无电子书版或有声读物版在售。在数字阅读和有声读物早已成为读者新宠的当下,《文库》仍以实体书为唯一传播载体,已然是远远落后于时代了。英国出版商协会发布的《2019年出版商协会年鉴》显示,2019年全年英国学术出版物(包括学术书籍、专业书籍、期刊)总收入为33亿英镑,其中电子书收入为23亿英镑,在总收入中占比达70%,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2%;实体出版物收入为10亿英镑,较去年同期下降4.6%。

除讯息传递的渠道和技术手段外,从事讯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出版机构)同样是翻译的传播媒介的研究对象。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出版社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发行销售渠道都还较为薄弱,如果想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海外读者,就不能抛开国外出版机构和翻译家自己单干。因此,加强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以联合出版的形式,通过他们的渠道“借船出海”,能够有效地结合两者之长,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原语主体与译语主体联合控制”模式(即由分别处于原语国家和译语国家的两个出版机构合作完成作品的翻译、出版、营销推广和市场反馈等出版发行全流程)已多次在出版活动实践中获得成功。《文库》书目中由王宏主持翻译的《梦溪笔谈》和《明清小品文》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经我国出版社出让海外发行版权后,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推出了全英文国际版,在书籍的装帧上也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意在开拓国际市场。这一出版实践虽然距离“联合控制”还相去甚远,但不失为中国典籍外译在国际合作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

六、《文库》传播受众的低匹配度

由于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反馈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对受众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典籍外译活动中亦然。应当说,《文库》项目对于受众的研究是存在不足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能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和阅读趣味。《文库》项目的发起者们怀揣满腔热情,希望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全貌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全世界,这一出版理念在《文库》20余年的出版历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细数《文库》迄今已出版的近两百种书目,几乎都是高度忠实于原文的全译本。这对于海外读者的接受难易度和阅读趣味性而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阻碍。

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就是白先勇策划创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他将原著55折戏精简压缩为27折,分上中下三场进行演出。自2006年始,“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巡演逾200场,现场观众超过30万人,引起了学界的巨大反响,成为《牡丹亭》与昆曲数百年传播史上的又一高峰。王宏针对这一传播案例指出:“外国读者是通过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了解并喜爱汤显祖的作品,恐怕只有研究型的学者会去阅读原著或译著……‘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和‘宽泛意义上的翻译’都需要。”

《文库》当前已出版的全译本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其受众目标应当是具有一定程度文化背景与研究基础的读者群体(如西方汉学家或国外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而面向普通读者的“宽泛意义上的翻译”(即译文相较原文有一定程度的增删或改动)当前处于缺位状态。考虑到大多数海外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如果不欲让他们甫一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就因其艰深晦涩或篇幅较长而被拒之门外,就应适当地降低这一“准入门槛”,采取一些更为通俗易懂、使他们更易于理解也更易于产生兴趣的传播方式。如可将《文库》现有的全译本作为核心文本,推出面向低龄读者的插画版、连环画、故事版;面向初学者推出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删节,去除枝丫保留主干的简写版、简译版;对于已经有影视作品问世的书目,还可随书附赠相应影视作品的音频视频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二是对目标受众喜好的阅读方式和经济接受能力调研不足。前文提及,《文库》当前在海外的传播载体仅限于实体书籍,而且为向世界展现我国出版业的顶尖水平,在书籍装帧上颇下功夫,精装本占比较高。而电子书与有声读物除便携、大容量、易检索、易购得等优势之外,价格更是比实体书普遍低廉。

据笔者调查,在亚马逊美国平台上,《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与第二卷实体书版本售价分别为24.31美元与20.14美元,Kindle版售价分别为12.99美元与11.99美元;《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实体书售价为26.99美元,Kindle版售价为8.99美元。几乎所有的英文书目都能够在亚马逊的Audible有声书中被检索到,读者可按照首月免费、之后每月14.95美元的价格享受无限制听书的服务。

对比之下,《文库》丛书在海外的售价显得颇为高昂。如2000年版全套6卷精装的《西游记》汉英对照版,国内定价为410元人民币,在亚马逊美国平台上该套书售价为158.3美元;2000年版全套5卷精装《三国演义》汉英对照版售价为205.89美元。如果说这两套书或是由于出版年份较早导致市场价格上涨,又或是因为册数较多售价较高,但2021年出版的全套2卷精装《聊斋志异选》汉语-斯瓦希里语对照版和2021年出版的单本精装《黄帝八十一难经》汉西对照版价格也分别达到了161.7美元和51.99美元。尽管《文库》也推出了一定数量的平装版,但在海外电商平台上的售价同样居高不下,如单本《周易》汉阿对照平装版售价为50.99美元,单本《唐诗选》汉西对照平装版售价为46.99美元。以目前《文库》书目在海外的售价,可能让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入门级”读者望而却步,从而使潜在购买者的范围大大缩小。

七、结语

《文库》自问世以来,已逾廿载。然而从实际的海外传播效果来看,距离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战略目标仍是任重道远。所幸的是,《文库》项目的编纂计划仍在持续进行中,新理念、新策略、新选题都将不断地加入到《文库》项目当中来。

大型典籍外译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既无先例可循,也无常法可依。时至今日,前辈学者们已在摸索实践、积攒经验、构建理论之路上迈出了最初也最为艰难的几步。《文库》在译介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都将成为之后出版或再版时的宝贵经验,为今后中国典籍外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进而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互鉴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文库典籍文化
拈花
——鲁迅藏中外美术典籍展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谁远谁近?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读书利器“文库本”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