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探析素材选用的维度路径
——以近年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

2022-08-01 02:58王勤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木心村庄智慧

⊙王勤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导语】

素材的选用,深刻折射出作文的底蕴和内涵。有关人、景、事、物的素材,充盈在我们生活周遭,但是在相对集中的立意与任务驱动范式下的作文限制里,我们该选取怎样的素材?又该如何在作文中选取素材?很值得我们深入探析。本文以近年来高考考场优秀作文为例,细致探析素材选用的维度路径。

【路径指引】

一、聚焦品味,关注文化性素材

文化性素材,是一个广泛而多元的概念,文化现象、民俗意象、书籍经典、精神传承,都可纳入广义的文化性素材范畴之内。细细寻找,用心感触,就会发现该概念下的素材丰富而广博,有韵而有味。并且,相似的素材在引入写作之中后,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历史感、文化味、典雅气。以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共存相生,和而不同》片段为例:

共存相生于同一社会,和而不同于心境。“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纵使“偶失龙头望”也依然孤芳自赏的柳三变成全了他的和而不同。一纸皇文是他事与愿违的最好证明。他的“和”,是当他与那些花天酒地的达官贵人相遇,共存相生于花街柳巷之时,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清高。他的“和”,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不是和靖,这不是“梅妻鹤子”式的隐居;他不是潘岳,不会“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他的不同。物各有性,他共存相生于闾阎,和而不同于世俗。

(选自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共存相生,和而不同》)

该篇作文,以“共存相生,和而不同”为视角,巧妙引介身处花街柳巷依然坚持清高的柳永的故事,并将诗词和典故嵌入其中,诠释了主题。而恰恰是借助以往文人、诗词、典故的诸多信息,让该篇作文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审美意蕴,随之阐释了“物各有性”的立意主旨,令人欣喜。再比如,将相关文化著作引入作文中加以分析阐释,就往往能够恰切诠释主题并将文章推向深刻的纵深处,2012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忧与爱》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我想到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忧郁的小王子因为和玫瑰花闹别扭离开了他的星球,最后又因为忧郁回到了玫瑰花身边。我感到,最深最柔软的爱,总是与忧息息相关的。

书中的小王子开始并不理解爱的真正含义,当他来到地球听了狐狸的话,明白所谓爱其实就是一种“驯服”,这种驯服使他的玫瑰花与地球上的5000朵玫瑰花不同后,他懂得了爱。他的玫瑰花只有四根刺保护自己,会寂寞吗?忧心忡忡的小王子最终回到了玫瑰花身边。

(选自2012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忧与爱》)

以《小王子》一书的故事情节为主要素材,让文章一开始就以特定的文艺美感将读者带入情境中,而小王子行为和心态的前后转变,又自然恰当地诠释了何为忧与爱。“最深最柔软的爱,总是与忧息息相关的”,这一精准把握命题人思维的视角,配上充盈着文化美感的素材运用,在高考考场作文中被定为高分,也确实是情理之中,令人信服。

再比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文如其人》一文,则借助排比句式,集中而极为有气势地将多位诗人、作品呈现出来,诠释观点。

我们从《离骚》里读出了屈原高洁的品行和忠贞耿介的性格,从《赤壁赋》中看到了苏轼的豪迈旷达,从《归园田居》中读到了陶渊明的淡远自适,从《登高》中体会到杜甫的悲悯情怀。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这几句话既高度肯定了四位诗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先有人品、人格,后有文风、文格的观点。

(选自2015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文如其人》)

《离骚》《赤壁赋》《归园田居》《登高》,都是被纳入课本的名篇作品,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背诵之后缺乏将其运用的思维,也缺乏将之二度阐释的视角,致使诸多文化性浓郁的素材被束之高阁。该篇作文中,就将诗词与诗风、文人与品格衔接起来加以解读,鲜明深刻地表达了先有人品、人格,后有文风、文格的态度,进而阐释了题意“文如其人”。

二、呈现情怀,引介有温度素材

有温度的素材,即是选取的素材要带有心思情感、牵连情怀、触动心弦。相比于宽泛、空洞、虚幻的素材,从“让素材有温度”的视角出发,往往能规避作文表达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言之无情的漏洞,相反,该种视角下的素材,能够走向人心深处,触摸人心温暖。

以201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村庄的语言》为例,加以阐释。

村里的语言,虽然有些土,甚至有些难听,但那是带着村庄鲜明的印痕,有着村庄深刻的烙印的……村里一个人,很早就离开了村庄,再也没有回到村庄,在他年老卧床不起,不能再回乡时,他的孩子给村庄的父老乡亲打来电话,希望村里人能和他的父亲聊一聊,让父亲听听久违的家乡话。于是,很多村里人都给这位老人打电话。电话里,老人总是先哭后笑,幸福得像个未曾老去的孩子。

(选自201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村庄的语言》)

该文以“村庄的语言”诸多面相为抓手,详细叙述了村庄里人的语言习惯、语言表达以及语言特点。作者借助一位即将离开村庄的老人听到乡音后幸福的素材片段,自然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因为村庄的语言,已成为他灵魂的语言”,耐人深思,极为深刻。就像作者在后文表达的那样,“在梦呓中用的也是村庄的语言”,诸多富有温度的素材,让人读之心里备受感动。

再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爱的目送》一文片段:

师生一回,学生们终究要远行,老师能给他们的,是不舍,是希冀,是一场充满爱的目送。

这样充满爱的目送,我一定是拥有过的,可惜的是,在我拥有的时候不曾有太强烈的感受,直到毕业多年,才在回忆中享用。譬如我在大学毕业后回东北故乡探亲的时候,小学班主任远远看见我并喊我名字,说看背影也看得出是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说这些话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眼里满是真挚。

……

老师们不知道的是分别后,他们也正在或终将成为学生们心中一道爱的风景,随着时光永恒……今天,因着图中这一场爱的目送,也让我想对曾经教过我的老师说一句:“请让我再看看书,也请让我再看看您!”

(选自2019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爱的目送》)

此文读来,令人感动。老师单纯通过背影就能识得曾经教授过的学生,老师给予学生那种爱的目光,亲切叮咛的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等片段性素材,都指向老师对于学生成长的期许和渴望、不舍与关爱。

如果说上面这篇是以细节化的温度素材,呈现了一种爱与关怀,那么下面的《车行大道,智在其中》则多了一种温度性的智者情怀。

一辆木车,一双睿智的眼睛,一席布衣,几位弟子。他们云游四海,以博大宽厚的思想去接纳,去包容,去教诲。他们没有对酒当歌的潇洒,却有内心的从容与安宁。夫子的木车,是解放思想、自由驰骋的天地:分明是一辆小小的、封闭的木车,分明已隔了千年的光阴,坐在《论语》前的人们,依旧能看到思想的天鹅展翅欲飞的姿态。车中的智慧,是挣脱束缚,去追寻自己对世界的理想的钥匙。

(选自2017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车行大道,智在其中》)

该篇以孔子带着弟子驾着木车周游列国的故事素材为呈现点,讲述了孔子在信仰中苦苦寻觅的心路历程。作者借助想象式的素材,将“车”与“智”联系起来,让有关孔子的这段素材营造出立体空间感,接地气而有温情与敬意,并且巧妙地诠释了当年高考“车来车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的命题。

三、把握时事,衔接有鲜度素材

随着当下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现实与生活,时事性素材就自然需要学生加以把握并思考。将相关时事、新闻、评论引入作文中来,就更考验学生的智慧和悟性。而时事性素材的鲜活程度尤为讲究,通常而言,越是新鲜度强的素材,越能刺激读者的神经思维,耐人寻味。当然,最好在当下的时事性素材中再带有一点文化特性,这样就更富有韵味。比如,《优秀着你的优秀》一文中,借助素材李子柒的故事,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认识你,是在圈里一个“酿桃花酒”的短片里,李子柒,一个“九〇后”的四川女孩,你用自己的锄头、刺绣、竹艺、木工等最原始的手段,硬是从喧腾浮躁的大工业时代里,生生地推出一个古老、宁静、祥和的“桃花源”……你的每一幅画面都绘着田园风光的秀美,都凸显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你用你“李子柒式”的镜头,向世界倾诉你眼中的唐诗宋词。

(选自2020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优秀着你的优秀》)

该篇作文以李子柒为重要的支撑素材,讲述了在现代忙碌的社会里,拥有一种宁静生活心态的不容易与可贵。作者借助讲述李子柒的诸多生活场景,表达了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之美,这样的当下时事素材选择,在真实性基础之上又充盈着美感和韵味,也诠释着作者的素材选取智慧。

再比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我把自身融进祖国的江河》一文片段:

火爆银幕的《战狼Ⅱ》让我们知道国家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异国他乡,国家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图腾。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只有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融进祖国,国家才能够富强,而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选自2019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我把自身融进祖国的江河》)

这篇带有演讲稿性质的作文,借助当时流行的《战狼Ⅱ》电影片段诠释主题,非常自然而恰切;随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讲的一番话,表达“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的心态,进而抵达“我把自身融进祖国的江河”的观念,关注当下,流畅娴熟,实属不易。这种像极了当前社会时评的文章,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尤为受到阅卷者的欢迎。

相较于引用电影素材而关注生活的素材选取视角,下面这篇《织一张无愧于时代的“网”》则更关注到现实社会。

时代瞬息万变,祖国需要信念坚定、淡定从容的你我。扎根黄沙以守护如梦如幻之千年敦煌的樊锦诗,漂泊在高原的生命之舟钟杨教授,抑或是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扶贫一线的黄文秀,无不是初心不改,可度关山。身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应当两耳既闻天下事,一心又读圣贤书,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珍惜韶华,敦品励学,用理想之光照亮求索之路。

(选自2020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织一张无愧于时代的“网”》)

作者选取人物樊锦诗、钟杨、黄文秀三个人物,真实而动情地讲述他们将个人成长牵连起国家发展的故事,从而表达要“无愧于时代”的见解。集中性的时事素材选择,巧妙而富有力量地诉说着个人与时代的命题,把握当下的视角尤为明显,在落实题意的基础之上,也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从后文来看,作者把握时事的功底也确实不俗,引用素材鲜活亮丽,关注生活角度精当。

【原题呈现】

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 字。

佳作 展示

晚晴里智慧的灵蝶

⊙江苏一考生

在乌镇,一只灵蝶款款飞起,漂洋过海,又缓缓停留在历史的扉页上,这扇动轻盈翅膀的,便是木心先生。他自甘平淡,随缘而适,淡然处世而又执着不屈,活出了自己的境界,凝成了智慧的诗篇。

他的一生,怎可用“传奇”二字草草概括?木心先生走出乌镇,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又决意返回,投入故乡的怀抱,自乐于慢速的生活,自得于“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

然而,狂风暴雨砸向先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捕入狱十八个月,惨遭三根手指的断截。先生的眼中该是写满了后悔吧?可是没有,他在狱中用本该写交代的纸洋洋洒洒留下了六十多万字的狱中笔记。每一字,都汇聚了先生的坚毅、隐忍与智慧。

灵蝶扇动着翅膀,他的眼睛依旧云淡风轻。先生,将自己炼成了一块璞玉;闪光中,其魂魄神游于文学与艺术的天地。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木心如是说。手里夹着一支烟卷,面对自己残缺的手掌,先生百感交集但又分外沉静,仿佛这一切风雨与自己无关。是灵蝶,即使被折断翼翅,也要努力地飞翔。

就这样,拿起一支笔,飞速沉游,木心在卷页上绘出属于自己的智慧江山,将生活涂抹得色彩斑斓,在外部条件极其黑暗的那个年代,先生不曾因沿途巉岩而退去了步伐。

“我本该放手,可我未曾停止痴缠。”这一“痴”字,便是先生内心的精神境界吧。偏执地追逐,将一生的智慧和风骨写成了诗。

智慧是一种境界,先生用手绘的黑白琴键奏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笔耕不辍,宛如灵蝶,翩翩起舞,无拘无束,自得于人生之乐。

如今细想来,先生曾于《从前慢》中提及“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然而,在先生八十多岁的漫长时光里,却始终孑然一身,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艺术与文学。超脱而又不受牵绊,做一只自由的灵蝶;潇洒而又不放纵,被文学与艺术的红线牵引着。先生内心,安于这一份充实和自我的感动。

素心花对素心人,先生之“素”,化为飞动的风景,袅袅间进入人的心底,成为永恒的传唱。

(选自2020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晚晴里智慧的灵蝶》)

【佳作品评】

“素心花对素心人”“袅袅间进入人的心底,成为永恒的传唱”,这样诗意的表达,读罢,令人欣喜。综观该篇文章,最大的智慧与匠心,即在素材的选取之中。

首先,素材选取集中性的视角。作者通篇讲述着木心的故事,他的诗歌,他的遭遇,他的心态,等等,深刻而细致地呈现出了一个人物的立体形象,富有深度与厚度,富有韵味和情感。相比较零碎素材的堆砌,这一篇素材的选取智慧,确实高明。

其次,富有品味的素材的化用。木心与灵蝶,这毫不相关的两者,经过作者的勾连和挖掘,就有了很自然的联系,并且附着了美感。折断翅膀仍要努力飞翔的蝴蝶,就像是选择抗争的木心。而作者将木心的人物经历化用为作文素材,让文章流淌着文化气息、审美感受,强化了作文的底蕴和品味。

最后,素材与立意的巧妙衔接。作文的立意是极为重要的项目,选取的素材能够围绕立意来呈现,就自然会让作文前后通达顺畅。本文引用《从前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诗句内容,真实地解读了木心的心态:自甘平淡,随缘而适,淡然处世而又执着不屈,活出了自己的境界,凝成了智慧的诗篇。

猜你喜欢
木心村庄智慧
木心《从前慢》
我的小村庄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作品推介
村庄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