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庙: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2022-08-02 10:33赵文卿
时代报告 2022年6期
关键词:玉皇大帝竹林

■ 赵文卿

于氏家谱 ▲

出西平县城,南走345 国道或北走西(西平)出(出山)路,行约80里就到了出山镇玉皇庙村。玉皇庙村静卧在“两路”牵手的不远处。说是“玉皇庙”,其实如今村里既无“玉皇”亦无“庙”。有的是700多口勤劳淳朴的村民,和湮没于历史尘烟深处的一串串故事。

玉皇庙村属出山镇姚岗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走进村子,其貌并不惊人,与其他众多从山里“逃”出来的村子并无两样。红瓦白墙,屋舍俨然,囿于规整的村路格子之中。燕子或灰喜鹊,如同一个个音符,在春日的枝头跳来跳去,弹奏着乡村平和、宁静的生活。但深入进去,四处转悠,与老人交谈,慢慢会有种弥漫的神秘与厚重,冷不丁击中你某根幽古神经。

村西南角是玉皇庙小学,占地约10亩,干净整洁,东高西低,校舍错落有致。据老人讲,这里就是原玉皇庙庙址所在地。玉皇庙,即玉皇大帝庙。此庙建于公元1041年,应是宋仁宗统治时期。宋仁宗信奉道教,在全国各地建玉皇大帝庙,累计数千座。玉皇庙村的“玉皇庙”就是其中之一,村名也由此而来。

该村退休教师于昕召据老人回忆和考证,该庙分前、中、后三排,依次为玉皇大帝殿、道家诸路神仙大殿和配殿。大殿内有神胎上百尊,依照天宫职位有条不紊地安放在各殿之内。庙四周有高墙包围,墙上相隔一定距离安装有上百个铜制风铃。风起时,任何方位的铜铃都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整个庙院显得无比神秘、肃穆。庙院内数十棵无法合抱的乌柏树,耸立在不同位置,衬托着庙院之深。

庙宇西南侧,矗立着历朝历代达官显贵、名人学士刻勒的,由上百个青石碑组成的碑林。碑文或题诗、或记载各个时期施政者的善举功德。碑林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全部砸毁用以烧制石灰。玉皇庙也早在1938年被改作玉皇庙小学。庙内的神胎被清理出去,堆放在不远处的铁佛寺旁。后来破旧立新,这些“牛鬼蛇神”被全部捣毁。

出小学大门,对面就是传说中的铁佛寺旧址。铁佛寺建于南北朝,大约在梁武帝(520年左右)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铁佛寺早于玉皇大帝庙建立。据传,铁佛寺有一尊高3米多、由生铁铸造的释迦牟尼大佛像。佛像因常年香火熏染,黑明锃亮,凸起的额头镶嵌着一颗光灿灿的明珠舍利。直到1959年大炼钢铁,佛像被十几个青年拉倒、砸毁,投入到熊熊燃烧的熔炉中。

玉皇庙与铁佛寺并存时期,庙里既有和尚又有道士。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两者是可以互通同住的。所以,玉皇庙是道教和佛教兼容的结合体。和尚和道士共同管理着玉皇大帝庙和如来大铁佛。当时政府给和尚和道士分封土地十余亩。和尚道士自种自吃。每年2月15日释迦牟尼涅槃日,铁佛寺烧香拜大佛,玉皇庙朝圣拜诸神,异常热闹。这天也是玉皇庙传统烧香拜佛古庙会。周边泌阳县、舞阳县、遂平县、郾城县,以及方城县等很远地方的信徒、居士、方士云集于此赶庙会。玉皇庙古庙会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1995年。

再东去往南,但见村前茂林修竹,蓊蓊郁郁;竹林掩映下,有清澈小溪潺潺流过。竹林前面是修葺一新的于氏祖坟。据说,现代著名诗人于赓虞的祖父辈即葬于此。于赓虞(1902—1963),新月派诗人之一,著名诗人、翻译家。曾就读燕京大学,留学英国伦敦大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民国诗坛,是中国新诗先驱者之一。著有诗集《晨曦之前》《魔鬼的舞蹈》《骷髅上的蔷薇》《孤灵》等。在河南诗坛,他与徐玉诺、苏金伞并称“中原三杰”。

出竹林,折身往东,在村东头更大一片竹林旁,有一座小平房。这是村里几个文化人自发成立的“竹林书社”的书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内整整齐齐摆放着几列装满书籍的书柜。书柜里的书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玉皇庙小学(玉皇庙原址) ▲

再拐北,顺着村中大路西望,就是传说中的“九星连珠”。“九星连珠”,即9个水塘。据村里老人说,过去这9个水塘像一串水葫芦,丰水期,从一头望去这串水葫芦既像天上闪烁的星斗,又像披戴在地上的明珠。

古时候,玉皇庙村曾分为3个小村。村东小蒋庄,村中玉皇庙,村西小孟庄。明代后期,村中间地段发生了一桩人命案。那时断案查凶,要连坐左右邻居和整个村庄住户。因怕牵连,住村东头的蒋户人家以东部南北路为界,说他们是小蒋庄人;住村西头的孟姓家族以南北路为界,坚称他们是小孟庄人,与村中玉皇庙并无瓜葛。办案人员随即锁定玉皇庙,很快查结了命案。玉皇庙人受到连累,而小蒋庄、小孟庄人得以保全,洗清了一场不白之冤。

据于昕召介绍,他们村还出过不少名人。除上面提到的著名诗人于赓虞外,于赓虞的弟弟于佑虞是知名史学家。于四箴是西平县早期地下共产党员,于恩炎是北京地下共产党员,陈青震曾是李先念部下团长。另外,于建民、于恩铎、于惠侠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分校。一个普通村庄同时有3个黄埔军校毕业生,这在全国也属罕见。其中于建民曾官至“国民政府”主计长(负责岁计、会计、统计等事务),1997年曾返回大陆省亲祭祖。现居台湾。

于赓虞故居在村北中间位置,现为其侄子于会军住宅。于赓虞儿时读书,中年回乡养病、创办玉皇庙小学、出山中学时,在此度过十几年时光。至今于会军家中还珍藏着于氏家谱,于赓虞“名舜卿、字赓虞”赫然在目。

走出玉皇庙村,天已近午。回望村子,风卷去冬落叶,麦苗青绿逼眼。跟随的几个老人散去,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如同小村渐行渐远的故事。但这故事不是落叶,它们是麦苗,泛着春光,深深扎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回望中,笔者不禁想,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我们同时也应该记住乡愁、讲好乡村故事。玉皇庙村像一位历史老人,它的过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不应该忘记。玉皇庙、铁佛寺传说,九星连珠,竹林书社,于赓虞诗学文化,以及村里走出的众多名人等,都是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的素材。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串成一串,打造一个文旅小村,让老故事长出新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玉皇庙这样一个有故事的村庄,一定会演绎出更加鲜美、更加生动的故事来。

猜你喜欢
玉皇大帝竹林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An Ancient Story About Jade Emperor
老鼠得了第一名
亲亲的竹林
从中西神话人物对比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冤啊
竹林
只有“想”,才是最不自由的
竹林野炊
情寄苍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