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开地宫宝藏之门
——准能炸药厂发展纪实

2022-08-02 10:33王琮
时代报告 2022年6期
关键词:硝酸铵炸药

■ 王琮

“这次爆破要将38米厚5个足球场大小的坚硬岩石炸成碎片,同时还要把这些碎片抛送到事先计划好的位置。准能炸药厂爆破一队工长袁和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这1418吨白色的炸药不能同时爆炸,因为同时爆炸将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地震波……”

——引自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解说词)

地宫宝藏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默默等待3亿年

——海子

在我们祖国的西北方,有座古老的高原,埋藏在它下面的“乌金”宝藏,已默默存在3亿年!它,就是古老神秘的鄂尔多斯高原。九曲黄河像母亲温柔的臂膀,宠溺般从三面环抱着这片高地。每年季节性洪水循环往复不断冲刷着莽莽高原上红褐色的砒砂岩,它们像画家的笔,在高原这块画布上描勒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壑。而在沟壑底部这满眼黄褐色中,不时会突兀一两处黑点来,这不是画家刻意的调色,而是洪水把埋藏在石炭-二叠纪岩石层的煤炭招呼出来,供人们采暖烧饭。

地质学家考证,大约3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沧海桑田,这里又成为茂密的森林,古老的恐龙曾在这块土地上漫步,也曾在这片天空中翱翔。随着高原隆起,茂密的森林被埋葬,然后重生为“煤”,参与着下一场命运的轮回。

20世纪50年代初,沉寂亿万年的高原,终于迎来第一批勘探者,不久,一条轰动世界的消息从高原东部传出:准格尔地区发现特大煤田,初步探明储量264亿吨。

年轻的共和国,即将迎来一座大型煤炭基地的横空出世。

如何打开一座厚度20层楼的石门

1976年5月,一支由几台老式解放大卡车组成的建设队伍,顶着肆虐的风沙来到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准格尔旗薛家湾村,随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开发筹建处”成立,揭开了开发筹建鄂尔多斯地下宝藏的序幕。

1986年6月21日,经过10年栉风沐雨,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准格尔项目。准格尔项目集煤、电、运为一体,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项目(一期工程)由年产1200万吨黑岱沟露天煤矿、2×10万千瓦坑口电厂和正线全长164公里单线电气化铁路组成。公司名称也变成“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准煤公司,现准能公司前身),隶属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管理。

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被国家计委列为“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工程,是我国煤炭工业40年来最大的建设项目,也是我国能源战略西移的标志性工程。

确定准格尔煤田采用露天方式开采后,那埋藏在黄土下49米厚大约20层楼的岩石层,就像横亘在地宫宝藏通道上厚重的石门,成为阻碍“探宝者”进入地宫“乌金”宝库的屏障。如何打开一座厚度20层楼的石门?于是,一座产能1万吨的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露天矿炸药厂(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为炸药厂或准能炸药厂),从孕育初始,就肩负着轰开地宫宝藏大门的使命。

从火药到炸药的蜕变

从近代开始,炸药因其成本低廉、节省人力,在封闭空间瞬时产生强大动能的特性,很快从军事用途扩展到工程建设领域,尤其在矿山开采方面,通过炸药爆破,使人类露天开采矿山成为可能。

说起炸药,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它在我国也称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儿女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早在唐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制作出黑色火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当时黑火药的配方按硝、磺、炭1:2:3比例进行配比,也即“一硝二硫三木炭”,一直到现在,我国民间手工作坊在过春节时制作的爆竹就是配制的这种火药。由于硝和硫都是中药,且火药也是在炼制治病的丹药时发现的,因此最初人们认为这也是一种用来治病的“药”,只是因为其可燃性强,因此称为“火药”。好像是历史的轮回,1000年后,当诺贝尔炸药厂生产的“达纳”炸药主要原材料硝化甘油可以用来扩张血管治疗心绞痛时,估计中国最早将这种易燃易爆炸的粉末称作“药”的炼丹师,在九泉之下也会瞠目结舌。

火药这种可燃性,很快被喜欢“火攻”的军事将领关注。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卷二记载,唐哀帝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龙沙门”。这可能是人类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的记载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着“中国人造出火药为了娱乐,传到国外才开始用于军事”的说法,只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一种以讹传讹的谬论罢了。同时,追求大同的中国古人将火药做成烟花,在节日里进行燃放,用来烘托欢乐的气氛,与西方世界快速将火药用于战争这种野蛮征服的思路,具有本质的不同。

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探索火药最优配方,到北宋时,黑火药达到古代最佳配比。从奉宋仁宗旨意由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十二卷第57页记录的火药配方,基本达到硝石(硝酸钾)75%、硫磺15%、炭粉10%的原始炸药比例。这样,火药在爆炸后产生的推力和破坏力在战争中逐渐显现,而其助燃功能则慢慢成为“鸡肋”。于是,许多借助火药推力和爆炸力的兵器在北宋开始出现,同时开封出现官办的“火药窑子作”,专门为军队制作炸药。

据史料载,公元1126年,大宋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在北宋末年进行的“东京保卫战”中,首次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第一次围攻。慢慢地,人们也开始称火药为“炸药”。

公元13世纪,火药制作技术随着蒙古军队西征传到欧洲,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公元1337年至1453年),“管形火器”得到快速发展,直到出现近代的火炮和火枪。

恩格斯说,“(火药、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所以“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动,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炸药厂总厂 ▲

因此,准格尔项目筹建的炸药厂,计划生产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工业炸药(也称民用炸药,相对应是军用炸药)主流产品——硝酸铵类炸药,炸药车引进美国埃列克技术,采用现场混装炸药生产工艺,生产铵油炸药和乳化炸药。

铵油炸药指由硝酸铵和液体燃料(目前主要为轻柴油)组成的一种粉状或粒状爆炸性混合物,主要适用于露天及无沼气无矿尘的爆炸作业。而令科学家们后来扼腕叹息的,是铵油炸药的诞生,却伴随着无数生命的流逝。

人类在漫长的农业生产中,很早就知道植物生长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直以来,改善土壤的办法都是用最原始的农家肥料。18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发展,人口大量增长,增加粮食产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9世纪初,德国人J.李比希发现植物生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存在关系。他在1840年研究论文中阐述了土壤里存在的某些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并确定了氮、磷、钾等元素可以辅助农作物生长。于是,德国人J.R.格劳贝尔在1659年制成的硝酸铵成为改善农作物土壤的首选产品,因为硝酸铵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只是硝酸铵制造难度大,成本高,使用只是限制在小范围之内。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化学武器之父弗里茨·哈伯发明了人工合成氨的方法,使钳制硝酸铵大规模生产的难题被攻破,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弗里茨·哈伯也因发明人工合成氨获得1918年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从此人类种植业开始长足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同时,合成氨技术与造纸、蒸汽机等技术被科学家列为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五十大发明之一。

1913年,德国的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目前世界最大化工厂之一)工程师波施(C.Bosh)博士和化学家米塔(A.Mittasch)博士,采用哈伯的合成氨技术,在德国第一次建厂生产硝酸铵,它为氮肥工业发展开拓了道路。

1921年9月21日早上7时32分,德国巴斯夫公司路德维希港奥堡工厂一处存放有4500吨硝酸铵与硫酸铵复合肥料的巨型库房发生猛烈爆炸,爆炸中心形成了一个直径125米、深19米的大坑。这次的大爆炸是德国化学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事故。

但正是因为这次爆炸,人们认识到硝酸铵不仅可以做农业肥料,还可以制造炸药。于是,由硝酸铵与梯恩梯(TNT)混合组成的铵梯炸药出现了,它因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替梯恩梯(TNT)大量使用的炸药。而硝酸铵工厂,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1947年4月6日,在寂静的晨曦中停泊在美国德克萨斯城港口的法籍船只“Grandcamp”号,上面载有的2086吨硝酸铵,即将让人类感受到它在“火气冲天”后所带来的震撼。当地时间早上8点左右,人们看到船上开始冒烟,港口方面迅速组织人员灭火,但火情无法控制。上午9点12分船只上的硝酸铵发生剧烈爆炸,猛烈的爆炸几乎将港口夷为平地。这次爆炸导致超过5000人受伤,至少581人丧生,德克萨斯城的消防人员只有一人幸存。

虽然德克萨斯城港大爆炸原因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是轮船在运输硝酸铵过程中,由于用来作为发动机燃料的柴油泄漏,使硝酸铵与柴油混合引起爆炸。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次试验,意外地让人类在20世纪50年代掌握了铵油炸药的制造工艺。德克萨斯城港大爆炸火光里无数的生命在流逝,耳旁却传来铵油炸药呱呱坠地的声音。铵油炸药因其威力大、成本低和安全性高成为二战后最受欢迎的民用炸药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利用液态硝酸铵,研制成抗水性能高的乳化炸药,即可在水里爆炸的炸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铵梯炸药敏化剂梯恩梯(TNT)对人体的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逐渐退出民用炸药范畴,现在,国内外的露天煤矿使用炸药,只留下铵油炸药和乳化炸药两种。

鹰隼试翼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以为是烧锅炉的,结果是搞炸药的”

1993年5月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午,一个身影匆匆行走在满是浮土脚踩上去就尘灰升腾的路上,他就是准能炸药厂前身——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供应部火工品供应站(以下简称火工品供应站)站长宋日同志。他正要到黑岱沟露天矿办事,由于当时没有交通工具,来回4公里的路程,他一直这样靠两条腿丈量。

1993年3月15日,准格尔项目露天煤矿配套的炸药厂单项工程尚在建设中,准煤公司为了锻炼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以下简称黑岱沟露天矿)职工队伍,节约建设成本,计划将部分剥离业务不再承包给施工企业,开始自己进行剥离。这样,自营剥离岩石爆破作业所需炸药成为首要解决问题。准煤公司经过调研,决定从外面采购火工品,同时决定成立火工品供应站(班组建制),将已建成的爆破材料库划归火工品供应站使用,负责露天矿爆破器材的储存与发放。当时准能公司唯一一名在大学学习爆破技术与器材专业的技术员宋日同志,被任命为火工品供应站负责人。

现在回想准能炸药厂的发展史,准能炸药厂原厂长宋日同志是我们这篇报告文学第一位应该书写的同志,因为他个人的成长史亦是准能炸药厂的发展史。

宋日,1964年出生在河北阳原县一个小村庄。幼时生活的艰难和乡村的贫困,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1983年,宋日参加高考,分数达到大学分数线,这很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一直考虑的是报考中专,填报的大学志愿是按照惯例从大学填报志愿指南报纸上的第一页普通院校第一个学校——安徽淮南矿业学院填的(当时填报志愿学校排序按校名第一个英文字母排列),火工品专业(后改为爆破器材与技术,现更名为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也是这个学校下面第一行显示的专业,于是,淮南矿业学院(现在的安徽理工大学)火工品专业,在1983年迎来一位以后被学校引以为傲的同学。

到学校报到前,宋日不知道火工品是干什么的,就去问他的中学老师。“一位老师说,估计是烧锅炉的。另一位教物理的老师说,也可能是做饭的火头军。”宋日笑着说,“我就抱着烧锅炉和做饭的意愿去了淮南矿业学院。”到了学校,宋日才知道,原来火工品专业是搞炸药的,比烧锅炉和做饭危险多了。

这个故事宋日有时也在厂里安全会上讲。他说当他把自己学炸药的事情写信告诉父母时,父母非常担忧,说还不如烧锅炉呢。随后宋日语重心长地对职工讲:“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工作的危险性世人皆知。因此,安全是我们厂头等大事!”

在上大学期间,宋日的绰号是“教授”,因为他文质彬彬,热爱学习,过着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在上好课的同时,他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炸药方面的书籍。在为数不多的行业刊物中,他了解到国内炸药生产水平与国外炸药先进制造水平相比,无论安全性还是爆破性能,以及成本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在宋日看似文质彬彬的表面,内心世界波澜起伏,他暗暗下定决心,立志要在民爆行业这片热土上干出一番成绩,为中国民爆事业追赶世界先进发展水平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1993 年,宋日考上大学10 年后,准能炸药厂的雏形——火工品供应站起步了,这不仅是一个单位发展的起步,也是宋日梦想的启程,更是一个团队事业的起步。

名称前面每个字都是管我们的

初创时期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百业待兴。为了加强供应站现场管理,公司经过多方考察,决定调已有5年炸药制造工作经验,当时在内蒙古包头矿务局化工厂工作的炸药技术员郭占江,加入准煤火工品这个团队,以副站长身份,协助宋日管理好火工品站。

郭占江,1967年出生在河北蔚县。1986年,郭占江高考分数线达到中专线。那时高中中专招收人数比例为8:1,比现在985高校招收比例还小。郭占江常开玩笑说,应该为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中专生补发个本科毕业证。当时,他第一志愿报的是内蒙古供销学校。那是他在炎炎烈日的农田里挥汗如雨时,看到镇上供销社售货员穿着清凉的衬衫,蹬着自行车沿着林荫小道上班时产生出的强烈想法。只是,等通知书到达时,录取学校变成了辽宁阜新煤炭技术学校火工品专业。农村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练了他不屈的意志,也造就了他活泼乐观的性格。他说话风趣幽默,在笑声中,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人们深藏内心的那份无奈和感动。

虽然火工品供应站只是个班组,但因为管理的是易燃易爆品,因此许多证明和货单都需要加盖火工品供应站公章。当时火工品站全称为“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供应部火工品供应站”,共计25个字,但在刻公章时,因为字太多,刻章师傅起初掌握不了字体大小,报废了几个章胚,直到把字放到最小才把章刻好。只是看的人要把盖章的纸快贴到脸上才能看清楚。

一次,外单位一位朋友问郭占江,你们那个站是什么级别,郭占江风趣地回答:“你看我们单位名称前那么多字,每个字都是管我们(站)的,你说我们站能有多大级别?”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

那时露天矿自营剥离每天所需炸药约3吨左右,但当地没有生产炸药的企业。炸药和雷管需要从外省购买,然后经铁路,运输到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定点专用库房,再由黑岱沟露天矿车队拉回来。那时没有高速,单程距离约150公里,早晨从黑岱沟露天矿申请上车队到呼市,等装上货拉回爆破材料库,已经傍晚时分。负责联系白塔定点专用库房和押运车辆的,一般由宋日或郭占江去,后来,退伍军人邬先明被分配到火工品站后,联系火工品运输事宜则成为他的主要工作。刚参加工作的邬先明不知道的是,他接手这个工作,一接就是30多年。现在,已经是准能炸药厂成品仓库(原火工品库)主任的他,除管理好成品库日常工作外,还要协调爆破火工品和硝酸铵原料的运输工作。因为,国家不仅对炸药的存储管理严格,对炸药的运输,同样管理严格。

让邬先明最难忘记的,是1996年炸药厂地面站刚建成后那几年,他和郭占江到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化肥厂拉硝酸铵。那时化肥厂产量不高,基本每次都要等待2~3天才能装货。他们就住在旁边旅社里,住宿条件就是普通农民平房多了台电风扇。第一次住宿,就见识了河套平原蚊子的厉害。“这哪里是蚊子,个头就像小苍蝇,而且不像鄂尔多斯蚊子一样先飞到人身上闻闻这个人血甜不甜,不甜可能就不会叮咬了。而是像导弹一样从空中激射下来尖嘴一下扎到人身上的肉里,先吸上一口血,才去品尝一下甜不甜。”曾在军队的邬先明用他特有的讲述方式回忆着那段时光。

国家对火工品仓储管理严格的结果就是,无论拉运火工品汽车多晚回来,火工品夜晚必须入库。于是从呼市拉运回来的火工品,必须连夜往库房搬运。而搬运的主力,则是供应站班组全体职工。当时没有装卸设备,主要工作都靠人工来完成,而且由于政策原因,那时还没有雇用临时工的先例。于是爆破材料库十几名职工,其中包括五六名女职工(岗位是保管)身背肩扛往库里搬。面对几十上百吨的搬运量,班组全员上阵,那会儿没有领导之分,也没有男女之分,很多时候搬运完已经深夜12点多。当时宋日的副手郭占江回忆起那三年的情景,说了震撼人心的一段话:“三年就是拼命搬(火工品)箱子,晚上拼命往库里搬,早上拼命往炸药车上搬。”据露天矿生产统计数据,最多一次火工品入库数量达到214吨,共16台大货车排队等着卸货。

说起这个,宋日回忆说,当时就怕开会,怕矿里开会,更怕供应部开会。因为参加会都需要步行去。火工品供应站离供应部2公里,一去一回,基本半天时间就过去了。而建设初期,露天矿需要协调的事情还特别多,因此会议也非常频繁。于是站里职工一看到宋日同志衣裤沾满尘土步履匆匆的身影,就知道矿里或者供应部又要开会了。以至于后来,炸药厂即使工作条件改善了,开会频率在整个公司二级单位中,也是较低的。

由于距离矿本部食堂远,吃一次饭来回要走3公里,于是供应站职工的午饭都在家里事先做好带到单位吃。那时没有微波炉、电烤箱这些“奢侈品”,全站只有一个从商店买的小土电炉供人们热菜。那时电炉结构非常简单,就是在一块耐火砖上刻几个凹槽,把电阻丝放进凹槽里,一通电,红热的电阻丝就是最好的热源。只是热饭工作量就像卸火工品量一样大,电阻丝不堪重负总是烧断。人们开玩笑说,咱们站的职工“比这个铁丝耐磕打”。

宋日同志在2008年全国民爆行业一体化现场会作报告 ▲

由于仓库偏僻,交通也不方便,使许多职工感觉三年来与外界好像隔绝一般。那年,过年回老家的郭占江随母亲到姥姥家拜年,70多岁的姥姥看着已经28岁还没有对象的外孙,担忧着悄悄和女儿抹着泪说:“看来这个孩子这辈子是打光棍了。”那时,农村男子超过23岁,已经属于大龄青年,很难找对象了,何况这个外孙已经28岁。后来,当郭占江带着自己美丽善良的媳妇回家看姥姥时,老人高兴得还是抹眼泪,只是与上次不同的是,老人一直在笑着。

把寒风挡在身后

面对繁重的工作,供应站没有一个职工叫苦叫累,也没有一个职工以此为据要求增加待遇。大家一门心思,那就是早点卸完火工品回家,不能因为没有爆破器材而耽误露天矿生产,日复一日的劳动,从来没有职工由于工作辛苦而离开准能炸药厂。

虽然累,但大家精神高涨,乐观主动。记得一次卸车到晚上,大家又累又饿,上料组的张二来对着组里一名叫刘巧梅的女职工唱起当地山曲:“巧梅妹妹你听真,我给妹妹唱几声,为(读二声)朋友(当地方言,指男女关系暧昧)是个好营生,止饿防累提精神。”大家边听边笑边干活,劳累和饥饿好像远去了。

每次深夜卸完车,就误了赶通勤车,所有人只能搭乘拉火工品大货车回家。除驾驶室副驾驶位可以坐一人外,其他十几个人都要站到车厢上回家。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打到脸上,又冷又疼。这时站里终于开始“分出了男女”,男职工主动排成一排站在前面,直面寒风,把女职工挡在身后。

夜晚卸车虽然不是天天发生,但每周也会出现两三次。最初深夜卸完车,大家又饿又累,郭占江就把自己购买的方便面贡献出来让大家分享。后来职工们深夜一饿,就看郭占江那里有没有方便面,郭占江也很慷慨,每次都无私奉献出来。一次,职工们深夜卸完车,饿了才想起郭占江下午就离开站里到总公司开会去了。主人虽然不在,方便面还是要“借”的,只是方便面锁在一头沉的桌柜里,桌子和暗锁又不能损坏,这下可难住了饥肠辘辘的人们。这时,曾经修理过单位桌椅的技术员刘万荣灵机一动,说桌子抽屉后面都留有一条不宽的缝隙,手小的人应该能够探进去。于是职工们将桌子反转过来,由一名长着纤细小手的女职工从抽屉缝隙把手伸进去,很快一袋袋方便面就被“借”出来。那次职工们吃到的方便面比平时还多,直到搭大货车回家时才想起,原来郭占江那份也被人们分了。顿时欢笑声伴随着浓浓的夜色撒满了回家的路。

初露峥嵘

还清了债,买了一身衣服,在前程似锦的早上醒来。

——菲茨杰拉德

我是炸药制造工兼副厂长

1996年5月24日,准能炸药厂单项工程建设完工,并正式交付投入生产,核定生产能力1万吨/年。火工品供应站也升格为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供应部炸药厂,副科级别。于是,原供应站的大部分职工,工作地点移到建设好的炸药厂,不仅离矿食堂距离近了,路也好走了,主要路段都变成了柏油路。同时厂里配置了生产车辆,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只是,装卸工作量不减反增,而且装卸方式没有得到大的改进,仍然是人背肩扛。

自从炸药厂自己生产炸药后,单位就不用再到呼市拉运成品炸药,他们每天需要到露天矿点岱沟车站将硝酸铵原料从火车上卸到大汽车上,再拉回厂里卸下。为了不耽误生产,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拉硝酸铵的火车皮一到,炸药厂所有职工在宋日、郭占江的带领下,赶在第一时间,人背肩扛地卸车。

当时一节车皮有60吨硝酸铵,全部装在50公斤标准的袋子里。为了尽快完成工作,职工顾不上休息吃饭,车多的时候更得加班加点工作,往往汗水浸透了衣衫才能卸完,有时卸完都到了深夜一两点。当时没有职工休息室,更没有专门的通勤车,炸药厂职工只能搭着硝酸铵运输车披星戴月返回薛家湾,有时由于时间和距离的原因来不及回家,为了有充足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工作,宋日就和职工直接在办公室里打地铺,凑合着睡上一觉。根据生产统计,最多一次他们一天曾卸过270吨硝酸铵。

炸药厂不同于供应站的,就是能够自己生产炸药。其中上料塔生产桉油炸药,乳化炸药车生产乳化炸药。其中最累的就是卸硝酸铵和将硝酸铵倒入料槽,而最具技术含量的,则是在乳化炸药车上生产乳胶基质。而这个工作,主要落在副厂长郭占江和陈晓东肩上。

只要露天爆破需要乳化炸药时,郭占江和陈晓东就会坐炸药车到坑下,在炸药车操作间现场制作乳胶基质,经过炸药车配置,形成乳化炸药。当时露天坑下作业人员很是奇怪,怎么副厂长还当起了炸药制造工?郭占江风趣地回答:“我不是副厂长当炸药制造工,而是炸药制造工兼的副厂长。”好在露天矿对乳化炸药需求量不大,要得也不频繁,同时如陈晓东、张浩等几个职工很快掌握了乳化炸药制造技术。这样,协助宋日同志管理炸药厂生产和安全的占江同志才从炸药制造工岗位上脱身出来。

当时,炸药厂才20多人,宋日深知一个企业的发展,人才起着决定性因素,因此,每当有闲暇时间,他就琢磨,现在的人员,有谁可以在学习方面继续深造,有谁在管理方面的经验还需挖掘提升,炸药厂哪些方面还存在人才不足,他像设计师,谋划着炸药厂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像知人善任的伯乐,为炸药厂的发展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在他和郭占江两位领导的带领下,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历练,将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自身也很快成长为炸药厂乃至准能公司中层领导或专家;也有一些同志在工作中技术精湛,爱岗敬业,成为准能公司首席师或本岗位的“技术大拿”。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炸药厂维修工张贵洪的故事。

修理工传奇

炸药厂成立后,困扰宋日的除装卸硝酸铵劳动强度大外,就是炸药厂没有炸药车修理工。当时,炸药厂车辆维修由露天矿工务队负责,但当时露天矿工务队维修工作量大,炸药车计划维修只能先排队,排到哪天谁也不知道。除了计划维修,炸药厂最害怕的就是车辆突然出现故障就地抛锚。

一次,一台炸药车半路“趴窝”,点火器只是“啪啪啪”响着,就是打不着火。炸药厂职工没有一个是学机电的,只能叫维修人员。维修老师傅正在修理一台大设备,顾不上,派了个学徒工。学徒工鼓弄了半天,故障依旧,只好从对讲机里给老师傅说明情况,并怀疑是电瓶没有电,想回去找专业工具。当时正在工务队看望朋友的张贵洪就在维修老师傅旁边,他从对讲机里对学徒工说:“应该不是电瓶亏电,你看发动机旁边有两颗螺丝是不是松了?”学徒工一看,果然螺丝松了,用螺丝刀拧紧,车辆一下就打着了火。

当时不知道内情的炸药厂领导就对着学徒工夸赞:“还是你们专业师傅厉害,不用看就知道故障出在哪里。”谁知学徒工遗憾地说:“张师傅技术确实好,但不是咱们公司的,甚至现在都没有工作。他和我师傅关系不错,这次他是来参观露天矿的。”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修理现场的宋日和郭占江用眼神互相交流一下,已经下决心将这个人才挖到准能炸药事业的队伍中来。

后来,张贵洪成为炸药厂第一位临时工,等劳务派遣政策出台后,又成为炸药厂第一位劳务派遣工,也成为炸药厂第一位从劳务派遣转成合同制的职工。

张贵洪不仅技术好,而且力气大,同时饭量也大。平时早饭张师傅需要煮1斤挂面才能勉强吃饱,中午要打两个人以上饭量才能吃好。平时需要两个小伙才能抬起来的货车发动机,他一个人就能抱起来。一次,有个年轻职工和他打赌,看谁力气大,张师傅没有等年轻人说完,已经一只手抓住那个职工衣领,将人提离了地面。

现在,张贵洪的女儿也在炸药厂工作,和父亲刚进炸药厂一样,也是劳务派遣工;在对待工作态度上,也和父亲一样,兢兢业业,技术一流。

废机油的传说

露天煤矿生产需要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挖掘和运输。在准能公司检修中心,这些机械设备会产生大量废机油。废机油堆放在那儿,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引起火灾,且被国家列为危险废物。

1997年,宋日开始关注废机油的问题。通过阅读资料,他才知道原来美国已经将蓖麻油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储备。因为蓖麻油是唯一一种可再生且无限接近矿物油的油料,即使地球上石油枯竭了,美国也同样能利用蓖麻油制造出铵油炸药来。

既然美国能用植物油代替柴油造炸药,为什么同样是矿物油的废机油,就不能代替柴油呢?宋日这样想着。

有了想法后,宋日就着手研究。他仔细研究了废机油的发热量、成分,认为利用废机油替代柴油,理论上可行。于是,他就尝试着往炸药里添加废机油。

前几次实验并不是很顺利,出现了一些拒爆的情况。“拒爆”,顾名思义,就是炸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爆炸。

有一次,宋日和团队做试验,把炸药放在那儿,点着之后,可能是导爆索的质量原因,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有爆炸。

大家都非常焦虑,有人提出过去看看。为了安全,宋日不让看。就这样,他们从下午4点多,一直等到了晚上11点,等到确定不会爆炸了,才把东西捡回来。这样生生熬了六七个小时。

修理工维修现场(左一 张贵洪) ▲

“做一次实验,非常煎熬,要顶住周围的压力。”宋日说。失败几次后,有人就会比较消极,认为几十年来,国内外都是用柴油做炸药,没必要折腾着去添加废机油。

宋日及其团队还是顶住了压力,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试验,用废机油造炸药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从1998年开始,炸药厂开始用废机油替代部分柴油制造炸药,开始时,一年可使用三四百吨废机油替代柴油,后来逐渐增加。最高峰时,炸药厂一年要用1200吨废机油替代柴油,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准能公司节省了近500万元购买柴油的费用,这还不算处置每吨废机油需要3000元的费用。从1998年到现在20多年来,该项技术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2003年,宋日研制成功的用废机油替代部分柴油做可燃剂制造铵油炸药的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他因其在民爆行业科技进步方面贡献突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引领潮流

人类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我们只是为了扩大产能吗?

2005年,伴随着黑岱沟露天煤矿扩能改造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试生产,炸药厂原有的生产规模已不能满足现有两矿炸药需求,扩能改造迫切要成为进行的工作。而且,黑岱沟露天煤矿开始采用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剥离工艺。露天煤矿高台阶抛掷爆破对炸药的品种性能、生产工艺、预装药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国内现有的炸药性能及生产工艺满足不了抛掷爆破对炸药的要求。当时以宋日为首的领导班子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标国内外炸药研发水平,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炸药厂实际情况,决定引入澳大利亚澳瑞凯技术对现有炸药厂进行改扩建。

澳大利亚澳瑞凯公司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乳胶基质生产工艺,其核心技术是:乳胶基质制备采用低温、常压、低转速大间隙乳化技术,它一直引领着全世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该工艺主要特点是将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与炸药生产工艺紧密结合,在操作上实现DCS控制,在安全上实现全线自动连锁保护。

炸药厂领导班子成员参与了公司组建的谈判小组,从2005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当时,人们都以为谈判只是走个形式,合同马上会签订下来。谁知,这一谈,就谈了两年多。可以说,谈判涉及方方面面,考虑了炸药生产线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解决了炸药厂全面引进先进的乳胶基质生产技术和现场散装炸药生产工艺与设备问题。

当时,澳大利亚澳瑞凯公司乳胶基质生产工艺是世界一流炸药制造技术,这项技术在我国当时属于空白。在很快谈妥设备和生产线后,技术与专利转让与否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当时澳方不同意这些技术和专利的转让,看到谈判久拖不下,我方有的同志不理解,就和宋日说:“我们现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炸药产能问题,主要问题都解决了,技术转不转让应该不重要吧?”

宋日听后严肃地对谈判组成员说:“我们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产能而引进澳瑞凯乳化生产线的,而是要依靠这次引进,打破国外对我国先进炸药制造的技术壁垒,实现我国炸药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同步甚至出现赶超的可能。我们是央企,要担负起央企作为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领头雁作用,来引领全国乳化炸药发展与世界同步。虽然作为一家企业可能我们会多付出点代价,但只要我们掌握了这项世界最先进技术,就为中国所有炸药制造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你们说,我们只是为了扩大产能吗?”

终于,经过艰难谈判和建设,两条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现场混装铵油炸药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现场混装乳胶基质生产线,完成并投入生产。成为当时国内单厂产能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基础建设最完善的现场混装炸药生产厂点。

新炸药生产线建成后,引来国内不少同行参观学习,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几次在准能炸药厂组织召开全国同行业现场交流会,参观准能炸药厂乳胶基质生产工艺,来提高国内炸药制造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经过推广应用后,现在乳胶基质生产工艺已经成为我国比较成熟的炸药制造技术,在国内许多炸药厂都可以见到。

把关键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2008年,自新引进澳瑞凯生产运行线以后,职工面对全新的工艺技术,全身心投入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中,同时又积极向国外技术人员学习请教,在深入学习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家依据实际情况集思广益不断加强研发力度,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其中进行的制乳器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研发,各项参数指标均优于原有设备,高质量通过了行业专家的评审。再之后,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实验,对乳胶基质中的重要成分复合油相进行国产化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原有效果不变,实现了行业内关键技术的跨越式进步,真正地担负起央企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里需要提一笔的,是王小军的故事。王小军作为炸药厂年轻一代职工,他牢记宋日厂长让他们多向外国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核心技术的嘱托。他主动跟着澳瑞凯公司派到准能的技术员约翰先生学习设备操作和电气修理。由于设备涉及行业机密,设备说明书及设备操作流程全部采用英文书写,他主动查阅资料、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将设备操作方面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他也跟随工艺工程师戴米详细学习澳瑞凯的生产工艺,这些技术员每说一句话他都如实记录到记录本上,之后回家反复推敲。经过刻苦努力,终于熟练掌握了工艺运行的相关知识,为日后炸药厂职工独立操作运行和进一步改进生产线起到巨大作用。

在学习期间,王小军不忘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了增进彼此友谊,经常自掏腰包请约翰先生喝酒。各地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约翰先生喝酒有个习惯,只喝酒不吃菜。王小军主随客便,常带先生去路边烧烤摊体验风土人情,一开始他不习惯约翰先生这种干喝酒的模式,很快就醉了。后来在约翰先生回国时,他为了答谢其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招呼炸药厂工友,充分利用鄂尔多斯酒场上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当地银碗敬酒仪式,最终将约翰先生“灌”得酩酊大醉。直到约翰先生回国后仍然对在炸药厂喝酒的经历和中国工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念念不忘,时不时还给王小军写信交流感情。掌握着核心技术以及优秀操作技能的王小军一直担任着准能炸药厂核心部分——制药车间主任一职。他所参与研究的发明专利、科研项目等为炸药厂降本增效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他被提拔为公司直属单位领导后,才离开浸润了他无数汗水和心血的乳化工坊。

痴迷三角函数的厂长

“把抛掷爆破的角度设计成65°、75°,效果会怎么样呢?”已经升级为准能公司正处级单位的炸药厂厂长宋日,在办公室里看着铺满办公桌面的三角函数计算稿纸,一个人嘀咕着。

从2007年开始的黑岱沟露天矿抛掷爆破,因为准能公司煤田的岩石厚度在45米至50米,炸药要装进如此深的炮眼里,有时容易出现“压死”的情况。这个问题最初只有国外的技术人员才能解决。于是,最开始黑岱沟露天煤矿前6次抛掷爆破都是由澳大利亚技术人员设计的。

“他们就来三四名技术人员,国内厂家还要配合,而且外国技术人员一年的服务费是150万元人民币。”宋日不甘地说。宋日和准能炸药厂的技术人员李玉清、谢武化和武轩,从一开始就一直参与抛掷爆破孔距、孔深,以及每个孔装药量的设计;从螺丝的拧法,到安装的前后顺序;从泵是哪儿生产的,到这种设备的长处、具体生产工艺如何,事无巨细,全都记住。

“那时候就是一种机械式的记忆,没有明白背后的原理。”宋日说,“不能永远依靠国外的技术来生产,我们应该加快创新吸收,自主研发。”

利用晚上闲暇时间,宋日一遍一遍地算着三角函数,想弄明白外国技术人员为什么要把抛掷爆破的角度设计成65°、75°。“家人不理解,说我四五十岁的人了,整天在算sin、cos。”宋日笑着说。

经过日日夜夜的研究,2010年左右,宋日及其团队就彻底把外国的炸药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抛掷爆破技术消化掌握了。从此,炸药厂不需要外国专家指导就可实施抛掷爆破。

不仅如此,宋日带领的研发团队还在外国技术人员的设计基础上再创新。当时澳大利亚技术人员设计的抛掷率在36%左右,宋日团队经过不断优化改造,如今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爆破抛掷率最高能达到39.7%。原来一次抛掷爆破需要15天时间,改进之后,7天甚至5天就能完成一次抛掷爆破。这样不仅节省了每年150万人民币的技术服务费,还缩短了爆破作业的时间,提高了吊斗铲作业效率。

过于相信老外也是一种迷信

2012年4月,宋日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到其他兄弟单位对标学习,细心的他发现兄弟单位直接利用硝酸铵水溶液生产乳化炸药。这对他触动很大。要知道,准能炸药厂引进国外的生产工艺首先是用高温将固体硝酸铵融化成硝酸铵水溶液,然后用硝酸铵水溶液制造乳胶基质再配置乳化炸药的。如果直接利用硝酸铵水溶液,则会将许多耗能且时间长的工序省略掉。首先硝酸铵生产企业,最初出来的产品就是硝酸铵水溶液,变成固体硝酸铵则需要冷却、造粒、包装等工序,如果炸药厂采用水溶液,将减少硝酸铵工厂固化工序,相应的硝酸铵采购价格也会降低。其次是乳化炸药生产企业,如果直接用水溶液,就去除了拆包、破碎、加热再回到液态硝酸铵这一原点的双向逆过程,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热能,还减少了许多无效工序。最后,还能缩短乳化炸药的生产时间,使效率提高1倍左右。

产生这个想法后,宋日就开始进行试验。当时有的同志提出疑问,目前我们这套生产线是国外最先进的了,我们可以改造吗?宋日引用网络上一句名言作为回答:过于相信老外也是一种迷信!

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使硝酸铵水溶液代替固态硝酸铵技术在准能炸药厂乳化工坊全面实行。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实现了准能炸药人最初的预想,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工艺流程,还因为固态硝酸铵不用高温加热融化从而间接节约了锅炉房供热成本,使锅炉房这一辅助系统无论人工还是燃煤成本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仅燃煤,每年就节约1500多吨。而原材料生产商由于减少工序反映到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等因素使乳化炸药综合成本每吨降低了300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600多万元。

后来,当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时,炸药厂职工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科学就是解决一道道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难题

还记得本文最前面引用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里面那段话吗?是的,爆破过程虽然只是几秒,但爆破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就像百米跨栏运动中的栏杆一样,一道道横亘在运动员冲刺的道路上。为了解决炮孔炸药同时爆炸,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地震波问题,炸药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逐孔起爆技术,但这只是跨栏运动中第二根栏杆,第一根,则是预裂爆破难题。

预裂爆破是在抛掷爆破主炮孔起爆之前起爆,其作用是减小主炮孔起爆对预留台阶的振动,提高预留台阶的稳定性的一项技术。2007年6月,公司决定由宋日带队负责低密度铵油炸药的开发研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带领的项目组经过上百次爆破漏斗试验,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研发了适合黑岱沟露天煤矿岩石性质的低密度铵油炸药配方,经过现场爆破测试,爆破后预裂面孔痕率达到了70%以上。

2010年在低密度铵油炸药的基础上,宋日团队又研发了超低密度乳化炸药(密度为0.2g/cm),爆破后预裂面孔痕率达到了85%以上,进一步改善了预裂效果,坡面平整光滑,保证了采煤作业车辆和人员的安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超低密度乳化炸药各项爆炸性能稳定,填补了国内超低密度乳化炸药零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他的研发给公司节约了高昂的技术转让费。

只是当时宋日团队不知道的是,15年后,这项技术又为准能公司增加收入立下汗马功劳。那时,准能公司为了提高块煤产量,将低密度铵油炸药应用到煤孔爆破中,大大提高了煤炭销售收入。

曾参与低密度炸药研发和应用的赵瑞玺副厂长给我算了一笔账,2015 年,煤炭市场对块煤需求旺盛,且价格远高于混煤。如果加大块煤市场供给,全公司每年可以增加大约4 个亿利润。而块煤和混煤最大区别,就是在煤层爆破时减少爆破强度,毛煤松动爆破后直径为1.8 米出块率最佳。为此公司要求准能炸药厂进行爆破课题研究工作。

经综合考虑块煤率、爆破效果、施工效率和爆破成本,提出低密度铵油炸药在煤台阶中的使用,其炸药密度为600kg/m,低密度铵油炸药波阻抗更接近煤的波阻抗,炸药能量利用率更高,有利于降低炸药单耗和煤炭出块率。

经过准能炸药厂人员多次试验,最后形成一套低密度铵油炸药爆破方案技术,仅炸药材料成本每年节约180多万元,这还不算混煤成块率提高后块煤增加的销售收入。

奋勇向前

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

——巴金

智慧化——未来准能炸药厂的发展方向

在准能炸药厂取得成绩的同时,全体干部职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裹足不前,而是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认真研讨国家及行业政策,根据国家能源集团发展战略和准能公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管理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的智能炸药厂。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准能炸药厂独特的文化氛围持续引领准能炸药厂实现高质量发展。

炸药作为露天开采三大成本之一,供应不足往往是制约煤炭扩大产能的主要因素。2016年,准能炸药厂领导班子在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加大科技创新的同时,提出了增加准能炸药厂产能的构思。于是,准能炸药厂专门组建由宋日牵头,李玉清等技术人员编写申报材料的专业团队,积极与主管部门协调,完善设计等相关内容,合理安排生产工作。2016年8月,现场混装炸药扩能项目通过验收,新增3.5万吨炸药产能,准能炸药厂生产能力由每年11万吨提高为每年14.5万吨,为两矿增产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准能炸药厂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单厂生产能力最大炸药厂。

2021年,特别在准能公司“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提出以后,炸药厂结合民爆行业发展特点,及时借鉴其他行业发展模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现有低密度炸药、新型活性铵油炸药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课题攻关,根据不同爆破需求,在确保爆破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新品种炸药研发,实现炸药成本稳步下降。同时在“智慧准能”助力下,2021年完成了炸药生产智能化改造工作,2022年将推进现场混装炸药车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等工程,实现炸药生产少人化,并向无人化目标迈进。

坐在炸药包上的班组

提到炸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全。1866年,已经闻名世界的“爆炸大王”诺贝尔到美国旧金山出差,由于当时他发明的液态硝化甘油炸药事故频繁,人们连炸药发明人也不敢接近。他找了几家旅馆,都以客满为由拒绝诺贝尔入住。后来诺贝尔在写给朋友信中苦笑着回忆道,“虽然是我发明了液态硝化甘油这种容易爆炸的炸药,但我保证,我的身体是不会爆炸的。”这件事情也激发他继续加快炸药安全性的实验,终于制造出将液态硝化甘油渗入硅藻土的固态黄色炸药“达纳”。“达纳”炸药在以后很长时间成为欧洲开矿和修浚运河的主要工具。

宋日曾在一次工作会上说:“炸药厂每天有20多台炸药车下坑作业,每台要装够15吨炸药,行驶30多公里,途中要经过12个弯道、9个交叉路口,不时要与两个露天煤矿的矿山车辆交会行驶。到作业区往炮孔装药更要胆大心细,而在上述装药和运输过程中一旦出现车辆碰撞、侧翻,将有可能会导致车上炸药爆炸。因此安全在准能炸药厂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随着2016年8月天津港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不当储存引发火灾最终引起800吨硝酸铵爆炸,以及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仓库2750吨硝酸铵超长期存放发生爆炸造成严重事故后,储存在准能炸药厂厂区内约2000多吨的硝酸铵安全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炸药厂在加强平日硝酸铵仓库温湿度感应和人员进出报警系统日常监控外,还加大了仓库双钥匙管控和存储超期报警制度,为安全存储硝酸铵提供了技术保障。

对于安全,许多人都关心爆破时的情况。我们专门请教炸药厂分管安全副厂长李波。他通过一组数据告诉我们:“根据公开的数据,当时广岛原子弹核爆威力相当于13000吨TNT炸药,而黑岱沟露天煤矿抛掷爆破每次使用炸药量为1500吨左右,相当于广岛原子弹核爆威力的1/10。为了减少爆破破坏性,我们采用数码雷管微差逐个炮孔起爆技术,这样才能把地震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正是这样,职工在每次爆破前,对炮孔检查得都非常仔细,这也是人们称我们炸药厂班组是‘坐在炸药包上的班组’的原因。”

炸药厂正是在李波、王丽杰和王雁冰等中国民爆行业安全技术专家带领下,靠着细致入微的工作,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打造出具有民爆特色的安全文化,提出“泄漏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同时在乳化工坊安装防泄漏在线监测系统和报警系统,在现场混装炸药车安装信息监控系统,实现了混装炸药生产、运输、使用全部环节的信息监控和跟踪管理。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截至2022年,炸药厂已实现安全生产26周年共9500多天以上的长周期纪录。

创新起于微末

炸药从出现开始,科技创新就如影随形伴随着它。中华民族通过唐宋两个朝代,将黑色火药配比研制到最佳程度。等传到欧洲后,炸药研发开始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1838年,T·J·佩卢兹发现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后来他发明出硝化纤维炸药。1860年,普鲁士军队少校E·郐尔茨用硝化纤维制成枪、炮弹的发射药。因此,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棉花除保暖功能外,还有个不为普通大众关注的功能: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资源!

我们熟知的诺贝尔,不仅发明了“达纳”固态黄色炸药,还发明了雷管和无烟炸药。前一项发明让人们可以更安全地使用炸药,后一项发明解决了马克沁发明的机枪在连续射击后冒起的烟雾遮挡视线看不清目标的难题,可以让射手更加清晰地杀人。

准能炸药厂的科技创新是围绕降本增效展开的。全厂现有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达56%。除我们以前说到的废机油和硝酸铵水溶液等技术创新成果外,“珍珠岩”技术的应用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事情。

一次,郭占江到澳大利亚参观爆破现场,发现他们在爆破孔里填装的不全是炸药,还有一种像塑料泡沫一样的东西。他很是惊叹,心里琢磨,现在我们准能露天矿50多米深的爆破孔里填装的全是炸药,如果有部分空间用这些低成本的物质代替,将为公司节约多少钱呀。于是,他抓了把泡沫,装进高档西装口袋里。回国后他就把这点“塑料泡沫”交给闫海勇他们几个准能炸药厂创新工作室的同志们研究。郭占江的要求只有两个:一是研究这是什么物质,二是研究他们的爆破孔能不能填装这种或者类似这种“不值钱”的东西。

闫海勇,在准能炸药厂甚至是准能公司,他的经历可以称之为传奇。1995年春,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他在父母苦苦哀求下停止学业参加工作,成为准煤公司黑岱沟露天矿一名驾驶154吨电动轮大卡车的劳务派遣工。154吨电动轮大卡车是从美国进口的,操作和日常养护资料都是英文,他越工作越感觉自己高中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何况心中那个大学梦也一直没有破灭,于是他边工作边学习高中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0年9月考入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大学毕业后,有着不服输性格的他要求分配回准能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有了专业知识的他还想彻底把“我的154整明白”。只是他这个“自动化”专业吸引了准备进行炸药厂升级改造的宋日厂长关注,经过暗中考察,闫海勇被迅速调配到炸药厂工作,参与炸药厂新建生产线安装调试和运行工作。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4月被任命为刚成立的制约车间主任。

接到厂领导的任务后,闫海勇带领创新工作室同志们经过上百次的调整配比和爆破漏斗试验,最终,珍珠岩部分代替铵油炸药填装爆破孔技术问世了。经测算,在不改变爆破效果的情况下,每年能减少铵油炸药装药量2400到2600吨,按照炸药市场价,可为两个露天矿节约采煤成本1000多万元。闫海勇也荣获2013年神华“三小”技术成果评选一等奖。

一次,郭占江向国内参观的同行介绍经验时,一位曾经做过春节花炮的经理戏谑道:“早知道你们发明的是这个,应该早去我们厂参观花炮生产,不然你们会以为我们花炮杆里装的全是炸药呢?”炸药厂陪同人员只能苦笑,他们这项技术确实是被鄙视了,但他们这项技术在降本增效成果中确实立了大功。

“两个干净”

准能炸药厂总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由黑岱沟露天煤矿总厂、哈尔乌素分厂及爆破器材存储库区三部分组成。从建厂开始,炸药厂就倍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宋日厂长当年说过,既然要种树,为什么不种果树呢?绿叶赏心悦目,红果生津止饿。现在,炸药厂共有2000多棵果树,10多个品种,做到了一年两季有果、三季开花、四季有绿的生态厂区。全厂环境绿化面积达60%以上,绿化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如同氧吧,也像花园。现在优美的环境已成为炸药厂职工工作期间的隐性福利。2016年5月24日,炸药厂成功举办了准能集团公司“加强文明建设•共筑美丽准能”环境文明专项治理现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果园式工厂”。

炸药厂注重员工的行为养成,激发和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性。公共设施建设坚持从员工最迫切的实际需求出发,新建、改扩建洗衣房、职工浴室、体育活动室、图书室等,为职工提供温馨、舒适的生产工作环境。许多职工感恩企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的先进人物,像制药车间上料班组的老职工袁五十四、大大咧咧的张二来等,他们有的文化不高,但是却处处爱厂如家,为了集体荣誉,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多年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炸药厂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宋日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随手打开,里面每条前都标注着各种符号,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这是宋日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只要有空,他就会到职工中走一走,和大家唠家常,让大家提办好炸药厂的建议,并把征集来的建议记到本上,然后分类汇总,认真研究,根据反映情况的轻重缓急,一一解决落实。

准能集团纪委书记王晓东同志来炸药厂视察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每次来炸药厂,都会感受到两个干净。一是厂区环境干净,另一处是职工们的心灵干净。”这是对炸药厂团结和谐的最高评价,也是炸药厂30多年来取得成绩的根本保障。

“心田种诗花艳放,阳光沐濡更芬芳”,准能炸药厂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守初衷,开拓创新,在几代炸药人不懈的努力下,无论生产经营、安全发展,还是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现在,准能炸药人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苦干实干,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智慧化炸药厂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硝酸铵炸药
贝鲁特港硝酸铵爆炸的人为之过
硝酸铵爆炸威力为什么这么大?
硝酸铵:是天使还是魔鬼
菲矿山惊现数万枚炸药怪“中企遗弃”
为什么炸药的威力会很大?
多孔粒状硝酸铵中游离水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
训练有素的狗
炸药的威力为什么很大
科学家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