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技法与情感表现

2022-08-02 08:28渤海大学美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7期
关键词:竹子笔墨线条

牛 琳(渤海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笔墨在中国画中的情感表现

重视笔墨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之一,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强调笔墨结构和空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画笔墨,承载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中国画是通过毛笔蘸墨蘸水,在宣纸上进行轻重、提按等变化,创造出艺术化的形式,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画家与作品的内涵相互契合是最高层次的笔墨追求,如“四君子”梅兰竹菊是经过艺术升华的典型代表。与其说这些客观物象表现了精神品质,倒不如说是历代画家结合物象生活环境赋予其精神内涵。这种物象和精神层面达到高度一致,是透过自然事物表露出来的。竹子象征君子的浩然正气,也经常形容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它的生长结构特殊,有一个个笔直的竹节,也暗含人们经常要做自我总结。古人总结了竹子的各种画法和形态,主叶多为“个”字或“介”字形,形神兼备。

不同画家笔下的笔墨效果都有各自的特点,从元代管道昇的代表作《墨竹图卷》中可以看出竹子的挺拔姿态,笔法潇洒,爽朗大气。画家作画不仅追求笔墨情趣,还蕴含自己的情感表达。高克恭画竹,笔墨多厚重,虚实处理巧妙,浓淡相宜,墨竹清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代以水墨形态为主的花鸟画发展进程。柯九思擅画墨竹,表现方式独特,自成一家,多用淡墨表现竹子的背面,用浓墨表现竹子的正面。他笔下的竹子多显华贵,享有很高声誉,并且柯九思提倡以书法入画,体现墨竹的笔墨要求。倪瓒代表作《梧竹秀石图》中的竹子,注重笔墨行走的总体感觉,不太注重竹子的具体形态,充分体现了“逸笔”之意趣,造型草草,不求形似。吴镇画竹,用笔浑厚凝重,简单率真,笔墨苍润,手法遒劲,他不刻意表现竹子的形态,突出自己孤傲脱俗的性格特征。每一位成熟的画家,都会创造出一套既契合传统审美又足以反映自己艺术风格的笔墨程式化语言,笔墨语言代表了画家本人,折射出画家对生活的感悟。

元 管道昇《墨竹图卷》纸本墨笔

梅花寓意坚韧不拔,象征高洁志士。元代绘画中的梅花,笔墨技法精湛。陈立善的梅花兼工代写,墨线圈花,把枝干上残留的梅花刻画得惟妙惟肖,生机盎然,富有生趣。王冕擅长用水墨点染梅花,不拘一格,花枝茂密,姿态万千,枝干粗细对比明显,梅花争奇斗艳,有铺天盖地的气势。画家把梅花作为精神寄托,暗指自己有梅气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具有坚贞隐忍的精神品格,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王冕劲健有力的笔墨结构美。

在写意画中,笔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写意性是指作画过程中的随性,不是按部就班地画,作品中能反映作者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心情。绘画本就是画家通过作画宣泄主观情感的一种活动,这个过程体现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图进行了物象的删减和增添,是写意性的一种展现。

二、线条在中国画中的情感表现

提及中国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笔墨”,而“笔墨”的具体表现形态则是线条。以线造型,从花卉禽鸟到崇山峻岭,都要深入观察其组织结构,强调书写性,是画家情感表达的有效工具,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线条在中国画中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鱼纹盆上,古人用古拙的线条绘成的黑色鱼形图案,鱼嘴张开,好似在水中悠闲自得。艺术表现手法单纯,装饰和描绘大多用线条表达,线条流畅,笔法豪放粗糙,图像生动质朴,带有原始的神秘之感,充分显示出线条在我国早期艺术作品中就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姆渡出土的陶盆稻穗纹中,先民用细线在盆中刻画出感情丰富的线条,线条有微风吹拂的感觉,富有韵律感。这些在原始陶器上的线刻是中国画线条的雏形。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精神高度发展,我国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艺术家对线条的使用更加熟练。顾恺之人物画上的语言特征主要集中在他对线条的应用。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代表作都能看出来,线条受篆书影响,气质古朴,刚劲凝重,笔迹周密。衣服线条流畅飘逸,更加有韧性。用笔速度较缓,表现出了自然均匀的笔调,但又没有停滞的感觉,后世用“春蚕吐丝”来形容他的线条。进入唐朝后,我国政治、经济、文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高度繁荣。吴道子作为唐代最著名的画家,在艺术语言风格上独树一帜,几乎擅长所有题材,人物、鬼神、山水、草木等。在《送子天王图》中,可以看出他的用笔速度较快,线条奔放有力,流畅细腻,富有生气,气势雄健。线条为人物造型服务,情感表现丰富。周昉的仕女画,勾线十分严谨,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转折处轻微顿笔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给人沉稳的感觉,在处理人物体态的过程中,将线条弱化,与色彩融为一体,整体看来富丽华贵。人物形态变化多样,情感真实细腻,内涵丰富含蓄,融入了盛唐气象和画家对仕女画的理解。每一根线条都隐藏着画家的艺术思想和画面意境,以此丰富作品画面,使其具有多样韵味,进一步表现画家的精神内涵和品位。

唐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谢赫“六法”中提到的“骨法用笔”,是对线条的描述。线条的节奏、韵律、粗细、长短、刚柔、干湿、浓淡等,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内涵,或柔美,或简单,在笔墨、宣纸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共通的美。画家在勾线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写”,才能避免线条的呆板,通过对线条的应用,使作品的意境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所以每条线的产生都倾注了画家的情感表达、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还承载着时代精神。这样不仅能表现造型,更能传情达意,展现作者的创作精神,发挥想象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入微。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使用线条,使古人熟练掌握对线条的勾勒,产生了更多对线条的独到见解,突破了空间性。线在中国画中超越了简约的造型功能,它是情感、环境和意图的有机结合。

三、色彩在中国画中的情感表现

色彩作为中国画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是画家情感寄托的手段,这影响着观者的注意力,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冲击,渲染气氛。如果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重视色彩的搭配使用,就少了一种情感表达的途径,导致画面情感不饱满。中国画设色讲究“随类赋彩”。在汉代之前,中国面的主色调是黑红色。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与盛行,画面主要流行青绿色。唐朝是中国发展最繁荣的时期,画家们更喜欢用鲜艳、浓厚的色彩来表现画面,对比强烈。宋元之后文人画盛行,笔墨意趣丰富,多以淡彩设色。后来画家不只是单纯地按事物原本的颜色进行上色,而是借色抒情,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对色彩观念的独特见解。比如春回大地之时,自然界生机盎然,人们就会默认绿色是春天的专属颜色。画家注重色彩运用的灵活性,对色彩的使用突出表现了画家内心深处的丰富感受。

五代画家黄荃在《写生珍禽图》中,描绘了十只不同形态的禽鸟、十二只昆虫和两只乌龟。靠近蜜蜂的伯劳鸟,整个头部都是白色的,在眼部和嘴部周围用淡墨打底,其他部分涂白,可能在绢的背面也会施加白粉,凸显头部的分量感;鸟的背部是灰色,先用淡墨打底,再用花青色分染,同时要注意水的恰当使用;翅膀部分是黑色,用墨层层晕染,每片羽毛从内向外渐变,再整体罩染三到五遍,至于晕染的程度,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样处理既能显现出深黑色,又能看出墨色层次的变化,手法巧妙精致,笔墨技巧精湛,富丽工巧。勾勒填彩是中国画独有的方式,注重表现禽鸟昆虫的逼真形象,有很强的写实功底。这是只有对客观世界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的艺术境界。这幅画用色大胆巧妙,染色技法精致,后人用“妙在赋色”来形容。

中国画的色彩,是画家加工提炼创造出来的。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红色为主调,积墨加上积色。画完积墨山水后,用朱砂色逐步点染,用色用墨方法相同,浓重墨色相融,占据大部分面积,在极其狭小的空白处挤出一点瀑布和云气。这种明暗处理使得画面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红色的山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但根据画面的总体效果来看,这是符合现实的。这种处理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感受,人的想象力可以形成灵活多变、灵动自如的画面。画家注重色彩运用的灵活性,对色彩的使用更重视表现画家感慨万千的内心。当代画家在设色方面由“随类”拓展到“随意”,而且在渲染过程中可以体现用色的写意性。物象的色彩有冷暖、层次、明暗等变化,画面色彩协调,只有在色彩上进行主观的运用,才能进一步使欣赏者与作者在精神层面引起些许共鸣。

四、总结

通过对笔墨技法的研究,笔者认为笔墨只有在作品中能表达形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在创作中传达笔墨随机生发的趣味性。随着“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提出,遵循笔墨发展规律成为必然。笔墨在本质上是笔墨形式与笔墨精神的合一,构成了笔墨语言的基本内涵。在线条上,画家用完美的笔触勾勒出画面中无穷的变化,这也可以被画家应用于变现不同的情感追求;色彩也不只是物体颜色的单纯表现,中国画呈现出的色彩,是经过画家的加工创造,注入自己思想意识的体现。

李可染《万山红遍》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倾向于用国画技法来表达情感,形成的绘画艺术独具中国特色。就艺术语言来看,技法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只有认真钻研技法,中国画的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竹子笔墨线条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烧脑的线条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