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法联合益生菌对帕金森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2022-08-02 06:27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300383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内毒素帕金森病益生菌

柴 青 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300383

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有明显关系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人是帕金森病的主要危险人群[1-2]。据报道,本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达1%~2%[3]。帕金森病的发生主要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不足或缺失有关,故临床上一般采取多巴胺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帕金森病治愈困难,病程迁延,而长期多巴胺替代疗法可产生耐药性,病情反复,还可出现“开—关”现象等明显不良反应。胃肠道的微生态系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紊乱的微生态系统会降低对病原菌的抗性并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甚至是胃外疾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等衰老相关疾病具有密切关系,补充肠道益生菌成为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热点[4]。近些年针刺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其疗效较好,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推测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可能与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关,为此选取7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帕金森病的诊断》中相关诊断标准;(2)按改良Hoehn-Yahr分级法判定为早中期[5]。排除标准:(1)晚期帕金森病;(2)继发性帕金森病;(3)伴有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疾病;(4)有酒精、药物成瘾;(5)伴有原发性精神病史;(6)合并急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7)近期使用过抗生素和益生菌;(8)有针灸禁忌证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74.52±3.17)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63±1.03)年。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75.02±4.65)岁;病程11个月~6年,平均病程(3.32±1.6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服用复方左旋多巴,初始剂量为125mg/次,2次/d,之后可根据病情加量至250mg/次,3次/d。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2次/d,连续服用2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取穴:风池、天枢、百会、上巨虚、足三里等。常规局部皮肤消毒,使用0.30mm×40mm一次性无菌毫针,百会采用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足三里采用补法,其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0.5h,每隔10min行针1次,1次/d,5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与评估。(1)取大便标本检测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等菌群,计算每克粪便中菌落数;(2)抽取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D-乳酸等肠道屏障功能指标;(3)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6]:包含精神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并发症4个维度,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评分越高越严重;(4)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7]:含定向力、语言能力、回忆、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力等方面,总分0~30分,评分越高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提高,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而肠球菌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提高(P<0.05),而肠球菌和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肠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浆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D-乳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评分与MMSE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MMSE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UPD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评分与MMSE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患上帕金森病后患者会出现震颤、步伐异常、肌僵直、行动迟缓等症状,同时还可伴发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8-9]。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脑—肠轴(由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肠神经系统组成)。脑—肠轴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分布,而肠道微生物反过来也可影响脑—肠轴。个体的肠道菌群是相对稳定的,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主要为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及凋亡、调节肠黏膜血流、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胃肠肽激素、调节肠道离子吸收及抗炎等多种生理功能[10-11]。一旦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导致基因的表达、肠道黏膜、胃肠肽激素等方式改变,并引发肠道炎症反应与神经免疫反应,影响脑—肠轴,最终导致神经变性。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初步的研究表明,长期规律补充益生菌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具有一定效果[12]。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中的“震颤”等范畴。针刺作为一种“绿色”疗法,近些年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指出针刺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有确切疗效[13]。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针刺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在消化系统等其他病症中有大量报道,大部分结果均表明针刺能够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作用机制涉及脑—肠轴学说、脾胃学说等[14]。本文采取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中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多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有“治风要穴”之称,与维系机体所有阳经气血的阳维脉相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针刺风池穴可激发全身阳经气血,并利于四肢关节活动,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百会为督脉经穴,针刺该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安神。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针刺三穴可调理脾胃、调肠通便。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提高,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提高;研究组肠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可见益生菌单药可增加帕金森病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群,而益生菌联合针刺在增加有益菌群的同时还可减少肠杆菌等有害菌菌群。肠道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有害菌群增加使内毒素的生成增多,甚至可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进一步累及脑—肠轴。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浆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D-乳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D-乳酸水平可反映肠黏膜损伤程度,说明益生菌可调节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并促进肠道屏障的修复,而联合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抑制内毒素生成。研究组UPD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则益生菌联合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体征,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增益。以上提示针刺联合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有叠加效果,针刺具有一定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对调节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效果,与益生菌联合治疗可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轻帕金森病症状,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内毒素帕金森病益生菌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复合益生菌在高蛋白日粮水产养殖动物中的应用
芝麻素酚或能预防帕金森病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益生菌与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