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性一度”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2022-08-02 09:52马艳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学关税贸易

马艳艳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018 年,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第一次提出“金课”一词,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打造有深度、有难度和有挑战度的“金课”,并把“金课”的特征归结为“两性一度”,“两性”是指高阶性和创新性,“一度”则指挑战度。“新时代高教 40 条”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全面加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国际经济学》为国际贸易系专业必修课程。本文将《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以“两性一度”为建设标准,探索以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一、 “两性一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体现

(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现“高阶性”和“挑战度”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高阶性”体现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是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相融合的均衡分析。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从国家、地区、个人三个视角,增加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将时事、热点、新闻等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揣摩、处理进行内容更新,学生通过这些学习内容提高分析和应用能力,都体现了“挑战度”。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炼“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追求学术真理的现实价值、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的根本要求融入教学,是课程思政和“两性一度”有机结合。例如,2020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离世,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光盘行动的号召,引入我国粮食配额的经济效应,进而讨论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再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训练。学会处理近十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数据,分析所在地旅游业竞争力,用专业知识分析故乡、母校所在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热爱。对于学生来讲,并不是机械复制粘贴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要在掌握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数据处理获得分析旅游竞争力指数结果;另外,引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村高科技餐厅,令冬奥运动员激动不已的中国高铁,都体现中国比较优势的提升,进一步探究冬奥高科技带来的经济效应。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现“创新性”和“高阶性”

在国际贸易系建设《国际结算》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基础上,总结混合式教学经验。《国际经济学》采用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建设SPOC课程。使用智慧课堂设置互动活动,强化课程知识点思考,提高学生课上参与度,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新冠疫情,全国学生经历了网课,如何在学习平台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改变一人一黑板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课堂“创新性”挑战。

《国际经济学》基于BOPPPS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使用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引导案例启发式教学,对国际经济活动蕴含的国际经济学理论进行剖析,分析阐述中国的对外贸易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认知中国的大国制度自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通过超星泛雅设计了包括导入(B)、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小结及课后活动布置(S)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O和P根据各章学习内容通过线上在课前完成,S课后在线上完成,部分内容可以实现翻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智慧课堂具有随时反馈和检测的互动形式,提高了课堂活跃度。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学生接受度高,体现了OBE理念,也符合大学生学习的“高阶性”要求。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国际经济学》已经在两个平台建课,比较平台特点,在资源分类和教学任务点清晰度、智慧课堂使用便捷度的因素影响下,建设使用超星泛雅平台。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改革是必行之路,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要求。

二、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国际经济学》以广博和深厚的知识背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为教学基础,凸显实践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知识点挖掘。因此,该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1.通过课程学生认识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活动中,中国贸易观:开放、合作、包容;2.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的贸易和金融活动展开对比,学生感知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3.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炼《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追求学术真理的现实价值、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4.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经济学基本素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本土思维与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技能。

三、 “两性一度”标准《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两性一度”标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本土思维。《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知识点设计如下:

表1 《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续表1

选取《国际经济学》课程第五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第一节“关税”,详细阐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步骤。

(一)课程思政教育素材

素材一,政府工作报告。

商务部2018年《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介绍分析关税壁垒对我国外贸影响: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外贸影响总体有限。1.美国政府根据国内法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2.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有限,总体风险可控;3.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全球经济贸易正常发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看待中美关系,宏观的角度审视关税的影响。

素材二,时政要闻、财经新闻、国学古诗词。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针对美国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2019年5月10日,美方将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2019年5月1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的公告;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在美国白宫东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表示,作为国际事务中负有重要责任的两个伟大国家,中美两国从大局出发,正视分歧、管控分歧,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世界。

《钱塘江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容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的时间线繁杂;用“江山谋定谁眉间”体现中国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外贸纠纷处理的大国态度,体现制度自信。

素材三,领导人讲话、古诗词。

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高峰论坛讲话内容:“自由贸易能为参与贸易的各国带来互利共赢,同时点明了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价值观、贸易观。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世界贸易扩大了,各国都受益,世界市场缩小了,对各国都没有好处。我们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同时以《南齐书.南敬则传》中“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揭示我国将做自由贸易旗手,即自由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共赢,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和贸易观。运用我国古典诗词,传达中国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一个国家某类商品的贸易特征,判断这个国家在该商品交易中的地位是贸易大国或者是贸易小国。

(2)学生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阐述关税措施给一个国家、消费者、生产者带来的影响,并阐述执行关税的经济学原理。

(3)学生领会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贸易观:开放、合作、包容。感受我国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履行的大国责任。感知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社会科学,涉及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涉外属性。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主张、贸易观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正确培养学生的贸易观就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在涉及涉外问题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需要将国际经济理论体系解释的现象与我国政策对外主张,结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来。时时引导,逐步深入通过现象分析理论渊源和政策依据。

3.学生特点分析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会计,后续课程是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课程。学生处于大二下学期阶段,经过入学后一年半的学习,尤其《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专业敏感期,即已有一定本专业知识,但不能准确、深入地使用专业知识分析当今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现象。因此,课程建设线上学习平台超星泛雅建设“学科前沿”教学资源,推荐CHINA DAILY、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网等公众号作为辅助学习资源,提高在触摸屏下国际热点,国内资讯的学习。

4.教学方法

(1)互动讨论法。使用超星“智慧课堂”,设置“选人”“分组任务”等活动方式。针对中美贸易案例、知识点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保证线上线下课堂参与度。并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反馈与分析。

(2)案例分析法。通过中美贸易热点问题分析,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案例分析阐述中国的对外贸易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认知中国的大国制度自信。

(3)对比分析法。通过中美贸易摩擦,对比分析征收关税的不同类型商品,我国和美国作为特定交易产品的贸易大国和贸易小国的贸易地位差异,体现我国应对贸易战“不怕打”“不想打”的态度。同时为维护我国人民利益,主张自由贸易的“制度自信”。

5.教学实施

导入:中美贸易摩擦背景——分析关税清单(乱花渐欲迷人眼)——引出贸易大国、贸易小国的概念(江山谋定谁眉间)。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态度“不想打,不怕打”?我国的贸易观是什么?

新课环节:通过分析关税清单,指导计算美国生物医药进口、中国大豆进口的贸易地位的方法,学生实施进行实际数据测算。

使用微观经济学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小国(以美国加征进口清单中,进口中国生物医药为例),通过智慧课堂活动完成学习征收关税付出的代价。学生认知美国违背世界交易公平原则而要付出贸易保护成本。

学习贸易大国(以我国加征进口清单中,进口美国大豆为例)通过智慧课堂活动完成经济效应学习,学生分析 “不怕打” 底气是什么?通过国际经济学获得理论依据,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用“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明确指出我国将做自由贸易旗手,即自由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共赢,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和贸易观。

小结与PBL任务安排:分组讨论关税税率水平调整中国为贸易自由化做出的贡献。

(三)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与反思

1.教学成效

通过案例分析式和对比式教学,注重讨论分析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互动课堂及时反馈对学生掌握有时效性。

学生将理论化的关税局部均衡模型与国际交易现象结合起来,在以中美贸易、中美贸易摩擦为例的分析中,学生们对时事热点分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坚定我国改革开放,“一带一路”“RCEP”融合经济带来的贸易双赢。

2.教学反思

不足:部分学生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固,知识点遗忘。改进措施:提高教学重点时间比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结语

《国际经济学》课程以其教学内容要求,是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以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活动、经济往来为切入点,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搜集、整理课程思政元素,分析蕴含的思政意义。为适应后疫情时代的需要,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猜你喜欢
经济学关税贸易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简明经济学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特别关税下企业应变之道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三元肥关税下调 肥企机会来了
关税降了,进口车价格会不会降?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