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X中学为例

2022-08-02 08:12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本传统评价

赵 霞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前言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们社会交际的工具和信息传播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课程标准》附录一还推荐了135 篇优秀古诗文的背诵篇目。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2022年4月21日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前言中,也强调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由此可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贯穿了整个语文课程。

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尤其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非常紧迫的任务。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指导标准》)将中华传统文化划分为经典、常识和技艺三个方面[1]3,并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要求。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调查乌鲁木齐市X 中学初中语文课堂中对经典文本的教学现状,一是为该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反馈与指导;二是以此中学个案为例,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中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提供参照。

一、研究对象概况

乌鲁木齐市X 中学,是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创建于1957年。目前,该校有35个教学班,初中23 个,高中12 个,一线语文教师19名,共计两千余名学生。其中,七年级和八年级共有16 个教学班,10 名语文教师,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为50—58 人不等。笔者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各班语文教师的协助下,共计发放821 份学生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96 份,有效率为96.9%;发放10 份教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指导标准》在经典文本学习方面,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重点精读‘四书’,即节选学习《论语》《孟子》,全文学习《大学》《中庸》;精读具有代表性的子部经典……精读一些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1]16。在此学习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并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及核心思想理念,能够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将经典文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选入语文教材的完整经典篇目,第二类是教材中所引用的经典篇目词句或者片段,第三类是在教材的综合学习、名著导读及写作等板块有所体现的内容。

通过梳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八年级收纳编选完整的古诗词57首、文言文26篇。这些经典文本体裁丰富,题材多样,从盛世之歌到忧国忧民,从相见之欢到离恨之苦,从忠君爱国到修身养性,无不体现着古人丰富的思想情感、独特的生活智慧和道德观念。

(一)教学侧重点调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也是达成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地传输教材内容,应该认识到经典文本自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结合多种因素来选择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通过表1、表2 可知,对于经典文本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调查,所有教师都表示会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学习中注重背诵及掌握其中的文言翻译技巧,高达90%的教师选择了“非常符合”。而对于修身行为准则的培养来说,选择“非常符合”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仅有30%。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应试技巧的培训,对学生个人修养方面关注较少。大部分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教师应注重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但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在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时,更多的是对文言文、古诗词字词学习的关注,对经典文本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等方面关注较少。

表1 教师经典文本教学侧重点调查(一)

表2 教师经典文本教学侧重点调查(二)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关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2]。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体现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它还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制约,体现特定的教学目 标要求。

通过表3 可知,对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讲授法依旧是传统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生动形象的描绘、有效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知识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在经典文本教学中,有些文言文知识或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无法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意蕴,这都需要教师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系统透彻的了解。经典文本教学借助于讨论法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4 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经典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或启发学生赏析文本并领会其中的内涵时,选择朗读法的教师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体会文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表3 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调查

表4 教师指导或启发学生赏析文本的教学方法调查

(三)教学评价的实施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3]。《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通过表5 数据可以看出,所有教师对于经典文本教学中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倾向于“总结性评价,期中、期末等学业水平考试”,几乎全部教师都认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掌握情况,分数是一个相对直接、客观的衡量标准。而且期中、期末试卷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进行一个很好的检测。有70%的教师还选择了“形成性评价,如诵读、写作、书面作业、随堂练习等”,教师表示这种评价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的难点,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回顾讲解及知识巩固练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重点。

表5 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调查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评判教学目标完成的进程,也可查验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表6从功能角度来看,80%的教师选择了“证明功能,作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证据”,由此可知大多数教师更希望传统文化教学评价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计划反馈和教学引导等作用的重视度有待提升。在评价主体上始终以教师为中心,会导致评价主体单一化,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鼓励,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表6 教学评价功能的体现调查

(四)学习态度调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能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服务于学生,否则便失去了教学的意义[4]。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经典文本教学的效果。

经典文本中的文言文和古诗文较难理解,需要大量的文言文知识作为基础,对学生而言相对费力,因此学习兴趣相对较弱。从表7 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学习经典文本功利化倾向严重,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学习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大多是出于提升成绩的目的或仅仅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学习经典文本的目的相对来说内驱力较低。学生对传统文化并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是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作考试得分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只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工具性,而抹杀了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待加强,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用途,还应该让学生领悟其精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倡导者和弘扬者。

表7 学生学习经典文本的主要目的

(五)学习方法调查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并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 生学习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经典文本学习方法的使用情况,从表8 可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快速诵读法”,26.4%的学生选择了“理解记忆法”,18.8%的学生选择了“总结归纳法”,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摸索规律法”。学生表示因为有关经典文本考试的相关知识点都是要求默写古诗文、文言文原句或是熟记文言文知识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记忆的方法。他们虽然知道经典文本的学习需要更多的思考探索,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积累负担重,因此主动思考相对较少。

表8 学生学习方法的使用情况

三、经典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X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在经典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侧重点把握不准

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应该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此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应该“一刀切”,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地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置教学目标[5]。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学习重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而目前的经典文本教学中,有90%的教师更看重的是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和翻译技巧,讲解大都停留在表面知识点。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根植的沃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地[6]。《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的紧密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追求应试分数,将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作为附属品,那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课堂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心,经典文本的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

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及学习条件,选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学习内容。在经典文本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教师主要采取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在翻译完诗文大意后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背诵,课堂非语言形式运用和课外内容拓展相对匮乏,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对于文言文教学大部分教师会采用相似的流程,一般都是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讲述文章大体意思,最后总结全文,课后作业也是让学生去背诵和默写文本。教学中,学生唯一参与的环节便是翻译段落和完成作业,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部分教师会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如模仿古人的语气来诵读,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这有助于学生更细致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视频或者音频的形式拓展相关内容,也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的取向上,应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目标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应通过经典文本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过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目前,很多教师表示经典文本的学习情况不易量化,教师也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通常会采用分数制度来考察学生的学习。如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考察主要是背诵、默写和翻译等,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或是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会让学生的学习出现功利化倾向。

另一方面,要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若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会忽视学生群体中某一个体的学习情况。同时,评价标准也过于固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采用标准化测验等手段,将学生获得的静态知识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将测试成绩作为促进和保持学习动机的主要方法,使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四)学习态度不积极

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主体之间的实践、交往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借助于各种中介(包括知识)的主动交往活动和活动关系形成、转换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借助教学内容和教师影响等多种中介因素,实现内化与素质自主发展的过程,即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对外在的物质客体和凝聚着各种知识、经验、观念的精神客体进行内部的认知、同化和重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和知识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手段,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才可能实现学生的发展。在对问卷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经典文本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导致学生无法亲近经典,很难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能体味经典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智慧,从而无法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学习方法机械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适当的方法。经典文本的学习更是如此,它需要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通过学习和积累,形成文化记忆。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学习,主要通过诵读、记忆等方法,缺乏思考和感悟,不能深刻理解和领悟经典文本中倡导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核心价值。诵读和记忆往往都是短时的,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的短时编码,很容易遗忘,而通过思考、总结、归纳之后的知识,则很难消退。经典文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典范性的著作,是中华民族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和知识点的识记,应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去感悟其精神内涵和思想智慧。

四、经典文本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经典文本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针对经典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经典文本的教学质量。

(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侧重点,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风雨洗礼,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是中华文化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7]。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不仅包括古人生活中的传统习俗、传统礼仪及传统科技等知识体系,还蕴含着无数人总结下来的人生智慧、思想内涵及生命感悟[8]。可以说,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精神修养都根植于经典文本的内涵中,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向往和心灵归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指出,经典文本教学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熟悉所学经典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了解经典中涉及的文化常识。除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和翻译技巧外,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文化内涵,重视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社会安定、国家发展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战场。作为初中生,也应肩负起传承、弘扬、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努力发现、感知、鉴赏中华智慧的美,只有这样,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心,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进而形成完美人格。

(二)探索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与学方式

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在经典文本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表达、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的多元互动。经典文本的教学除基础的字词搭配、句式用法等,还应包括道德观念、思想情感、人格修养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建立学习任务群、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整体规划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

作为学生,应深知自己是学习过程积极的探求者和建构者,在经典文本的学习中,首先应在思想上转变学习态度,努力体会经典文本中传递出的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核心思想理念。其次,要加大经典文本的阅读量。“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既不会一时兴起随波逐流,也不会因为一时没落黯然失色[9]。经典著作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阅读指引,还能够激发自身的探索精神,形成独特的思维逻辑建构。让自己无论从文化知识还是精神内涵上,都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真正的受益者。最后,读书要有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固然能够加深对经典文本的文意理解,对培养语言感知能力亦有很大的帮助,但若仅仅是机械式的诵读,则很难完成知识的积累,更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在整理中思考,进而理解、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准则。

(三)创设情境,凸显教学的实践性

经典文本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教学,通过一些情境导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实物展示、图画展示、音视频播放等形式,拉近学生与经典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加深对经典文本的情感认同并提升文化认知水平。随着学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不断提升,很多学校都开始定期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如诗词大赛、主题朗诵比赛或歌唱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浸润着传统文化。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实践机会,创设情境,建立经典文本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自主内驱力来推动文化学习,更有助于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文化。学生也应该在平时就注重自己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利用学校资源,珍惜每次能够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的机会。在经典文本学习中,勇于表现自己,并且找到学习的问题所在,从而为自己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

语文应该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以长远的、全过程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发展[10]。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该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除了以考试分数为参考之外,还要去收集可以反映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情况的资料,如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作业质量及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家长和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状况的反馈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质性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综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元化地学习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展现出强大鲜活的生命力。语文课堂作为经典文本学习的主要载体,应该担负起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使命与责任[11]。中学生正处于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范围相对较窄,对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浅。因此,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经典文本的学习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初中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文本传统评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