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周口好人”朱孟云

2022-08-04 16:13翟国胜
时代报告 2022年6期
关键词:服务队农场志愿

■ 翟国胜

朱孟云是黄泛区农场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她高挑的身材,一双明亮的眼睛透出知识女性的聪慧。她爱美丽,爱生活,喜欢诗词、茶艺、插花、走秀等,时不时地在朋友圈里也发一些视频。但她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热心公益事业,经常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在2013年发起成立了黄泛区农场第一支公益组织“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带动更多的人把爱心奉献给社会。“为社会作奉献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她发自肺腑的心声。2022年1月,周口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将朱孟云评为“周口好人”。

父母在她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她又将爱心传播开来

朱孟云是一个“场二代”,她的父母都是20世纪50年代黄泛区农场建场初期的老共产党员。

朱孟云的父亲当过拖拉机手,看上去文质彬彬,工作勤奋认真,他机播的庄稼垅笔直,是公认的技术能手。同时,他又喜欢文艺,会写一手好毛笔字。后来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当过场豫剧团团长、文明办主任。她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虽只有初小文化,但热心肠,乐于助人,当时的工友们都热情地称她“董大姐”。

朱孟云出生于1968年,上有一个姐姐,后来又有一个弟弟。父母用微薄的工资除抚养他们姐弟三人外,还时常接济老家的亲人们。

在朱孟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在他们兄妹很小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要做一个热心助人的好人;兄妹先后参加工作后,母亲又经常勉励他们工作要上进;当人生遭受意外打击时,母亲又总是给予及时的劝慰:“好人总会有好报的。”母亲的话,朴实无华,深深地铭刻在兄妹三人的心间。

谈及已去世多年的母亲,朱孟云感慨万千:“那种用鸡蛋换学费的日子让我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但母亲那种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读书的气势,和做人要本分善良,对人要宽容,多为别人着想的谆谆教导,也在我们心底种下了善良和爱的种子。”

朱孟云夫妇都是靠工资吃饭的工薪阶层,刚参加工作时,工资低,开销大,还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去周济其他人。但看到女儿穿小的八成新的衣服,朱孟云觉得扔掉十分可惜,就洗干净叠整齐,与慈善机构联系,打成包邮寄到贫困山区,给那里的孩子们穿。后来经济条件稍好一些,朱孟云在征得女儿同意后,在女儿生日那天带她到邮局,用买蛋糕的100块钱认购两个爱心书包,帮助困难地区的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父亲对朱孟云的这些行为非常赞同,他说:“心存良知璞玉,行事方能周正善良。”父亲的话,一直作为座右铭铭刻在她的心里。

2009年冬至,朱孟云单位买了一些礼品,她个人买了200块钱的猪肉,带着女儿和几位女同事一起到场敬老院看望老人。看到有一位被子女嫌弃的老人脚上穿的鞋子都烂了,她马上让女儿去买了一双新鞋,并亲自为老人换上,老人抹着眼泪拉着她的手喃喃地说道:“比我的孩子想得还周到呢,咋谢谢你啊?”而朱孟云却暗自惭愧,因为她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老人改变现状。

中午,大家一起为老人们包饺子,时不时地与他们聊上几句,唠点家常,老人们开心得如沐春风。看着包好的几大盖帘的饺子,看着老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看着女儿忙前忙后的,觉得自己辛苦一些累一点都不算什么。朱孟云觉得自己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也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了解了老年人的生活,知道了农场第一代农垦人用勤劳和伤痛换来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回忆这一次的活动,朱孟云的话带有几分哲理:“那时候我开始明白,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的选择赋予人生了意义。如果我们能用微弱的光,照亮寒夜的路人,那么善良友爱就被安放在我们最好的年华里,那里有信仰,有无悔的付出,有令你深信人间值得的温热。”

发起成立服务队让“志愿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年,朱孟云调入场工会女工部工作。有了更大的平台以后,她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到农场的弱势群体。2013年,针对农场的困难职工,女工部组织发起了“党旗下的温暖”——大型棉衣义捐活动,全场20多家单位参加了捐赠活动,共收到捐赠衣物1000多件,棉被和毛毯30多床,并于当年全部发放到困难职工家中。

2013年,在征得相关领导同意后,朱孟云开始着手组建了农场第一支50多人的公益组织“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团队的行动宗旨,为构建和谐泛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这一抹“志愿红”也成为了农场一抹亮丽的风景。

在朱孟云的组织下,巾帼志愿者们开始了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农场的各种大型活动现场,各项政策的宣传,环境卫生的清理都有她们的身影,“情系农场、志愿先行”的风气在这个团队周围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暖流。

2014年元旦前夕,天气分外寒冷。考虑到寒冬之下的留守儿童,朱孟云多方奔走,终于联系到了一家爱心企业,为场女工部捐赠了400团毛线。随后,朱孟云立即组织发起了“爱心编织大爱,情系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通过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认领毛线,编织好围巾,回收后在元旦统一发放给了场属4个农村的300多名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在新年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2015年春节前夕,朱孟云偶然听说农场敬老院春节会有40多位老人留守,年三十包饺子总是人手不够。于是,她主动与院方联系,提议由场巾帼志愿者承包包饺子的工作,这个建议得到了院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称赞。从此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几十名志愿者都会如期来到敬老院,一部分人打扫卫生,使敬老院窗明几净,另一部分人和面擀皮包饺子。直到夜幕降临,老人们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朱孟云才和志愿者们匆匆回家,给家人准备年夜饭。

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场育红学校举行跳蚤市场以物易物活动,朱孟云了解到学校有俩姐妹,因为家庭的种种原因,没有条件参加这个活动。于是她和爱人商量了一下,去文具店给她们买了两个新书包和文具,又把家里一些新的玩具、儿童书籍和装饰品委托老师转交给了她们,让她们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活动。

退休后仍活跃在志原服务一线忙并快乐着

2018年,朱孟云光荣退休。有人对她说:“你退休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好好歇歇了。”此时朱孟云有了新的人生规划,她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学习茶艺、插花、走秀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力争让生活更丰富些。在颐养天年的同时,她也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2019年,通过漯河市委宣传部的公开招聘,她参加了漯河市夕阳红公益宣讲团,成为一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宣讲者。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病毒来势汹汹。在封闭的家里,从电视上看到逆行的医务人员,看到日夜值守的防护人员,看到举国之力都在与病毒顽强对抗,朱孟云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她电话联系到有关部门,微信转款500元支持农场抗疫工作,成为农场自发为抗疫捐款的第一人。

2021年7月20日,郑州遭受特大洪灾。为缓解上游洪峰压力,黄泛区农场多个分场被划在泄洪区内,大批职工群众面临转运安置。7月23日,在得知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临时安置的受灾转移群众有300多人时,朱孟云又主动找到相关领导请缨,迅速组织成立了3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用炽热的爱心承担起了安置点的卫生打扫工作。为了给安置点的群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她率领志愿者们冒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打扫院落,洒水拖地,擦拭房间。一次次的汗水湿透衣背,一次次的坚守默默付出,得到了安置群众的交口称赞。

天气的炎热,加之每天的操心劳作使得朱孟云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爱人劝她工作统筹安排好就行了,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她认为志愿服务都是无偿的,全凭的是责任担当和一腔热血,自己作为志愿活动的发起人,理应带头冲在前面。爱人无奈,只好每天开车接送她,就为了能让她在车里喝口水凉快一下。

在打扫房间时朱孟云得知,有少数群众撤离匆忙,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带,她就发动志愿者把自己家人不穿的八成新的衣服洗干净叠整齐,有的还把标签都没摘的新衣服捐了出来。志愿者张瑞红亲自到母婴店给孩子们买了新的内衣内裤;张艳萍细心地为安置群众买了洗衣粉、洗衣盆、卫生纸、毛巾等日常用品;杨琳经营着一家干洗店,第一时间告诉转移群众,有该洗的大件衣物她可以拿去免费干洗……这些都令安置群众很受感动。一位老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说:“在这吃得好住得好,还有你们为俺想得这么周到,俺是真有福啊!”

朱孟云的公公,一个年届九旬有着60多年党龄的退休干部,得知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十二分场的乡亲们,也因洪灾被临时安置在场初级中学,牵挂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和儿女的极力劝阻,执意要前去探望。为了尊重一个老党员的家国情怀,7月26日,朱孟云和爱人开车到附近的瓜果集市上买了500斤西瓜,陪同公公一起送到了临时安置点,分给十二分场的职工群众,了却了公公的心愿。公公临走时,职工群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一直目送他们的老书记离开。回忆起那幕动人的情景,朱孟云的眼睛湿润了,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诗句:“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看到安置点有些群众的头发和胡须都长长了,朱孟云就多方联系了泛区8名理发店的爱心师傅,7月27日一大早,为安置点的群众免费理发。她还自费买了洗发水,看到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行动不便,她就打来热水亲自给老人洗头。一位老人感动地拉着她的手说:“闺女,你们待俺真好,俺都不舍得走了。”当天上午共为安置点70多人理发。也有人问朱孟云:“你们是哪个部门派来的?”朱孟云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是农场的普通退休职工,是志愿者。”

8月,洪灾未退,疫情突然反扑,周口周边的抗疫形势异常严峻,各个小区、路口都开始设立卡点,登记出入信息、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场疾控中心打疫苗的职工群众突然暴增,造成人流拥挤,给防疫工作带来了隐患。疾控中心的领导给朱孟云打电话,试探着问看能不能让志愿者来帮忙解一下燃眉之急。疫情就是命令,朱孟云一口答应,第一时间协调人员,1小时后20多名志愿者到岗,简单分工培训后,就开始帮助给打疫苗的群众维持秩序、扫码预约、录入人员信息。就这样,连续20天她早上7点40到岗,下午6点回家,其间与单位负责人接洽,现场协调人手,统筹分工,每天奔波在家和疾控中心之间,每天微信步数都在万步以上。直到9月疫情缓解,她才和志愿者们一起撤离。

星星爱之火,随风已燎原。当年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随着男性的加入,已更名为“黄泛区志愿者服务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爱心传递的温暖,纷纷要求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朱孟云的家人也成为她最有力的支持者。朱孟云的公公8月因心脏病住院,为了让朱孟云安心志愿服务工作,哥哥、嫂子、爱人和妹妹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任务,而朱孟云只能在结束一天的志愿工作后匆匆地赶到医院看望一眼,她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给公公做好早饭送往医院,弥补自己的愧疚之心。公公很体谅她的辛苦,叮嘱她不要天天往医院跑,专心做好事,做有意义的事,得空了休息一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朱孟云感动,也给了她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力量。

如今,朱孟云和“黄泛区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周边人们进行慈善、表达爱心的重要途径,“黄泛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名字不仅在泛区逐渐叫响,而且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通过多种途径与朱孟云联系,表达了想加入志愿者队伍的请求。2022年,志愿者队伍又新增了十几名大学生,他们在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朱孟云做了这么多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有赞扬,有支持,当然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觉得朱孟云傻,有那些闲工夫不如多做自己的事。都退休了还这么出头,有啥用。朱孟云对此议论不放在心上,很宽容地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你觉得什么样的事情重要就去做什么,这都无可厚非。我认为大事当前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很重要,那我就去做。”

回顾自己志愿服务的历程,朱孟云说:“我并不是要刻意做什么好事,而是要回报,在我的人生轨迹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感动。自己疲惫时,爱人和孩子一句关心的话语会让我感动;当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时,路人的热情相扶,会给我温暖和感动;又比如坐车时,看到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也会让我备受感动。有了感动,就要感恩,就要回报。”

朱孟云多年如一日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职工群众的赞扬和组织的肯定。当朱孟云得知自己被评为“周口好人”时,一向开朗大方的她却有几分羞涩。她对前来祝贺的领导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场退休职工,不过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了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在黄泛区农场隆重举行的“周口好人朱孟云事迹报告会”上,朱孟云汇报了自己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她说:“我是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我很喜欢雷锋日记中的两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我没有雷锋那么伟大,但我想做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模样,把自己力所能及的温暖传达给需要的人。如果他平凡,我拥有阳光、青草和自由;如果他不凡,我拥有智慧、视野和更多的爱。”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的叶嘉莹先生说:“人的精神品格是能够提升的,提升以后她就有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她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朱孟云不正是这样的人吗?她忙忙碌碌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温暖他人,在奉献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愿朱孟云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愿众多志愿者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服务队农场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社区快讯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丰收的农场
优秀志愿服务党组织名单